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宁城北二十里铺村名的由来

二十里铺村从古至今有两个村名,在交替使用。除了叫二十里铺外,还有一个名字叫“上刘堡”。这两个村名的称呼各有各的道理。其中,二十里铺村名是由驿站、递铺演变而来,约有 2000多年的历史;村名称上刘堡时间虽短,但也有 600 多年的历史了。

位置

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镇辖的二十里铺村,位于宁(西宁)张(甘肃张掖市)公路8公里处的两侧,以路东(指旧路)住家最多。距西宁市区 10 公里。是镇政府,村委会的所在地。东面隔北川河与双苏堡村相望,通过电沟渠的拦河大坝与北海公园的桥河东、河西各村互通往来。大坝上能走自行车和行人,但不能行汽车;北海公园桥可以走轻型汽车和小型拖拉机,但不能行大型、重型汽车和大型、重型拖拉机。现在已整体修建为北川河公园。西面跨过北川渠与湟中县海子沟乡辖的大酉山村土地接壤。北川渠与宁(西宁)大(青海大学)路之间(亦就是宁张公路二十里铺村段)有二十里铺园艺场、蛋禽公司(现金溢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市第二十五中学等单位。南面与石头磊村和二十里铺小学相连。北面与莫家庄村连接。

主要姓氏

二十里铺村有十多个姓氏.分别有刘姓、孙姓、薛姓、常姓、陈姓、吴姓、燕姓、赵姓、郭姓、何姓、李姓和张姓。

(一)刘姓。刘姓分为两支,同姓不同宗。由于来源不同、来的时间不同,村里人的称呼也不同。一支来源于南京,人们俗称大刘府大刘府的刘姓除了有文字家谱外,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西面北川渠的第二道渠上,竖了三块石碑。其中,中间一块石碑为花岗岩。碑高1.90米,宽0.70米,厚0.15 米,最大最厚最高;两边两石碑为青石大小厚宽一样,高1.20米,宽0.60米,厚0.10米,上面镌刻着刘姓的来龙去脉。村子以此姓而得名。主要住在村里的大刘府巷道。

另一支人称磨沟刘家,俗称磨沟刘。据传祖籍为南京人,明朝初年耍社火,冒犯了龙颜,被发配到今湟中县海子沟乡,大约到了清“同治之乱”以后,做生意攒了些银子,在今天的莫家庄村东南面的磨沟上购买了两盘水磨,靠经营水磨生活,再移到二十里铺村常家巷道定居。

(二)孙姓。旧家谱毁于“同治之乱”,后来新造的家谱中尊孙进孝为第一代始祖。孙进孝有四个儿子,分别到湟源、互助哈拉直沟、湟中小南川和本村发展,在二十里铺发展的到现在约有十余代人了。村里人都认为该姓也是最早的住户。

(三)薛姓。薛姓分为二支,同姓而不同源。一支薛姓土改前后从湟中县海子沟乡顾家岭村迁过来。另一支薛姓不但有家庙而且有石碑家谱和文字。碑刻家谱高2.00米,宽0.70米,厚0.15米,青石材料,字迹清楚,置在屋内,保存完好。家谱记载:祖籍南京竹丝巷人.明洪武二年(1396年)后,由于春节文娱,冒犯皇后讳颜,不幸遇难,被贬谪,弃尽家园、背井离乡,寄托古湟中,遂定居西宁北川二十 里铺,滋荣庆衍,根深叶茂。截止新中国建立共有十八、九代了。薛姓主要住在村里的薛家巷。

(四)常姓。原籍南京人,明朝初年兄弟二人来湟中做生意,若干年后,后代分居,一个住在北川河东双苏堡,一个住在本村,从此两地分居。原有家谱已毁于清“同治之乱”,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秋,其后裔常发英再次撰修了家谱。

(五)陈姓。同姓不同源,不同宗,分为二支。一支称“天水陈”。天水陈是甘肃省秦州北乡陈家庄人,清朝光绪年间和朋友在兰州市开设书店,后来在西宁开设兰州书店西宁分店发家,大约到了民国前期到二十里铺村购地,人随地走,住到了二十里铺村。另一支陈姓,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从今湟中县海子沟乡黑沟村迁出,其分支来到二十里铺村居住。

(六)吴姓。吴姓祖籍天津市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随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西上作僚。同治十一年(1872 年)留住西宁,其后嗣做生意发迹,买了地,人随地走,在二十里铺村安居。

(七)燕姓。有两个传说。一说祖籍南京竹丝巷人,因明初春节文娱活动,不曾想冒犯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竟遭大难,在大将常遇春的监督下,来到古湟中流域。大约明万历年间(1620年),进入二十里铺村居住。另一个说是燕好爵的后代。燕好爵是山西翼城县人,明朝中期曾来西宁任兵道。他在西宁期间留下了后代,奉调时未带走,留下了今天的燕姓。

(八)赵姓。分两支,来源于不同地方。一支赵姓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后,从今湟中县海子沟走出,辗转在二十里铺村定居下来。另一支赵姓于民国初年从今湟中县海子沟乡来村里定居。

(九)郭姓与何姓。郭姓原籍大通县康红堡人,于民国初年迁入。何姓原籍西宁北川河东郭家塔人,于民国初迁人。

(十)李姓和张姓。李姓于清末民初从今甘肃河州李家台迁入。 张姓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从他乡迁入。

上刘堡的由来

上刘堡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明代编撰的《西宁卫志》兵防志堡寨篇中,书中写道:“北川,去卫治北二十里有刘家上寨。清初编撰的《西镇志》兵防志堡寨中:“刘家上、下二寨,城北二十里(按:上寨指今二十里铺村:下寨指今石头磊村,上寨即上刘堡)。”同书中对堡寨的修筑还有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修筑了堡寨,以后明成化、嘉靖、万历等朝代都先后修筑、增补过。

旧堡的地址在现在村委会附近,宁张公路东侧。堡墙长160米,宽120米,占地面积近30余亩。堡墙高约8米,底阔7米,顶阔0.60米,有敌角护门、墩台、敌角门楼、儿女墙、堡壕等,军事防御设施应有尽有。堡内有巷道、有水井。如今堡子不存在了,但留下了城壕、大刘家巷道、孙家巷道、薛家巷道、常家巷道等与堡子有关的一些地名。堡寨的建筑,不是随便建造的,当时建设堡寨有严格规定。《青海金石录》记载:明代李复初作的增修巴暖三川堡寨山城讲“平原旷野者,则筑堡焉;临壑附岩者,则筑寨焉;山颠垣平,四壁可削,则短以垣为之山这个记载,二十里铺村当时称“刘家上寨”或“上刘堡”,是为了区别“刘家下寨”或“下刘堡”。

到了清乾隆年间,杨应琚在编撰《西宁府新志》时,把二十里铺村仍称上刘堡,书中建置堡寨篇写道:“西宁县,临城有上刘堡,城北二十里。”同书又在地理水利篇中写道:“上刘堡渠,县北二十里,渠长一十五里。”这两个记载,不但说明了二十里铺村在西宁的地理位置,军事上,驿传上的重要性;而且,说明了这个村庄比较大,水利条件好。

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北川一带遭冰雹袭击,农业生产损失惨重,据《青海日报》报道:“北川上刘堡及附近各村,降冰雹一个多小时,雹子大如鸡蛋,堆积厚度5寸左右.庄稼全部被打尽。

通过上述记载,说明了自明初至民国,六百余年,二十里铺村一直称“上刘堡”,从未间断过。

村子为啥要以刘姓命名,而不用其它姓氏命名呢?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村里住的大刘府刘姓人家,是村里住得最早,势力最大,力量最强,人口最多的姓氏。繁衍生息,现在有二十五六代人了。传说:大刘府的始祖原在征西将军邓愈、沐英部下为小官,当了一个副百户。

明洪武十年(1377年),夏天,随着邓愈、沐英的西征部队而达到了昆仑山下。战争结束后,为了巩固边防,邓愈在各个要寨留了一些部队驻防,刘氏祖人被派到了西宁北川二十里铺村,以后一支住在二十里铺村北的莫家庄,形成了那里的刘姓住户,一支就住村内,形成了二十里铺村大刘府住户,即上刘堡、刘家上寨。当时堡寨定名时,是以大刘府的刘姓在这里驻防而命名的。如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村彭姓人家在彭家寨村驻防而命名为彭家寨一样,有时也称“彭府”,今称佐府

二十里铺之来历

“铺”,《辞海》一种解释为“驿站”。当地民间有五里塘坊,十里铺之说。

上刘堡建立递铺,大概要追溯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那时,汉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雄兵十万,攻打羌军。为了打通河西走廊通道,割断羌人与匈奴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在湟中设置护羌校尉,构筑东亭(今西宁乐家湾一带)、西平亭(今西宁城内)长宁亭(今大通县长宁堡)时,就建立了递铺,开通了西宁至甘肃张掖的驿道。距今有 2000 余年的历史。对此《青海历史纪要》有记载。书中云:赵充国三上屯田奏,力陈罢兵屯田的益处。赵充国的屯田奏称,由临羌县至浩门一带,已垦未垦的土地有三千顷以上,可以留兵10281 人,分在各地屯垦,待冰雪融解,即可引水灌溉。以前兵士们在山区所伐树木6万多株,也可顺流放下,用以兴筑沿途驿站等房舍,整修沟渠,治事湟峡(今西宁市以东的大峡、小峡)以西的道路及桥梁七十处,便能通至青海湖附近(也有人说含到甘肃张掖)。根据这一段记载,由于军事上、政治上的需要,在西平亭与长宁亭中间设立一个驿站,是完全可能的。文中兴筑驿站虽未具体指哪一个,但它包括二十里铺驿站也在情理之中。如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高僧法显率弟子,由长安出发、经兰州、西宁、过二十里铺、大通、门源、至张掖,需要借助驿站;隋炀帝大业五年(608年)西巡,经西宁、二十里铺,大破吐谷浑,经扁都口,到张掖,转赴长安,几十万大军行动,需要借助驿站。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十一月,林则徐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职务,由凉州(今甘肃武威)经二十里铺抵西宁。《西宁市志》(交通志)(初稿)载的更具体。书中说:“西宁至张掖,全程 700 里,设有9个驿站,二十里铺递铺为其中一个。上刘堡古时有车马店、饭馆、理发店、小卖部、铁匠铺、五金修理、油坊、水磨等服务铺面,都是为当地住户和过往客商服务的。

根据《西宁志》驿传(附铺舍)、《西宁府新志》建置驿站之记载,可以知道,二十里铺递铺备有驿卒、驿马等,由西宁卫城驿直接管理如果驿卒不够用时,则由当地人当差。在调查中,该村的常姓人家,就说自己的祖先曾为递铺的世袭邮差。当邮差的差夫,当政者,每年免四顷耕地税赋,作为充差役之报酬。《青海地方史略》书中明确写道:“西宁市郊区有若干个村庄,以十里铺、二十里铺命名,源于驿站递铺制度。”

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二十里铺递铺的具体位置,在今宁张公路8公里的路西(今西宁市第二十五中学之东略偏北,二十里铺小学之正西)。占地近2亩,四周有院墙,大门朝东。院内有客房、宿舍、仓库、马圈、牛圈、车棚、草垛等。自然也有驿卒、驿马、驿牛、驿骡、车辆、粮食、饲料,供驿卒和过往官员使用。值得一提的是院内东北角,有一座四方土堆。土堆高6米,底阔5米,顶阔4米,顶部盖有房屋一间,供值班人员使用。白天,有一面招醒旗高悬,迎风招展;夜间红灯高挂,常明不熄,等待着任务的到来。往来的驿卒一目了然,老远就知道这是个递铺。只可惜1958年平整土地时,将土堆削为平地,使现在连点痕迹也难找见。

由递铺名演变成递铺村名,由来已久,叫铺叫村都一样,都是一个地方的代名词。在通讯不发达的封建社会,通讯全靠驿传和烽火台,没有驿传是不可想象的。驿传和烽火台就好比现代化的无线电。1978年,在距二十里铺北面十余里的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发掘军官马良汉墓时,出土了驿马和驿用的木简,便是当年驿传物件的证明。证明了二十里铺原是一递铺,名不虚传。到了民国二年(1913 年),随着邮政电讯事业的开通,二十里铺递铺才被裁掉。该村的递铺虽被裁掉了,但作为邮政的信柜却在这里建立起来了。当时在农村建立信柜屈指可数,是最早的。如《西宁市志》(邮政志)在机构体制篇写道:“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新设西宁北川二十里铺信柜。”自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青海省实行保甲制度后,二十里铺村名就正式代替了上刘堡之名。从此二十里铺村名流传了下来。不光成村名,甚至成了公社、乡、镇、派出所、办事处、供销社、学校、农场等的冠名。

参考资料:

本村《大刘府刘氏家谱》。②本村《孙氏家谱》。③本村《薛氏家谱》。④本村《常氏家谱》。⑤本村《燕氏家谱》。⑥《西宁卫志》55 页。

⑦《西镇志》177 页和 186 页。⑧《青海金石录》136 页。

⑨《西宁府新志》302 页和 199 页。⑩《青海历史纪要》559 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宁市城北区石头磊村名的来历
西宁城北陶家寨村名的来历
《水经.河水注》湟水中游流域考略
西宁湟水河五大巨变!作为青海人你必须知道
西宁北川河新区将打造成“一心三带六区”高原水城
「云游青海」一日玩转西宁攻略来了!待疫情散去,共赴春光无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