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在胡说八道?

原创 夏昆 夏昆的诗词电影 2022-03-03 10:03

1998年起,我就在我执教的班上开设了学生主讲的诗歌鉴赏课,主要方式是学生自己找一首诗读懂,并在上课前给全班同学讲解,当然,如果主讲同学有困难,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高一学年我规定只能讲古典诗词,高二之后就逐步放开,可以讲现代诗和外国诗,这样学生选择面更宽了,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了。

周一的一个课间,8班的小幸到办公室找到我,拿着几张打印的纸:

“夏老师,我下次准备讲这首诗,但是我在网上找不到相关的资料,不知道怎么讲才好,你可以给我点建议吗?”

我拿过来一看,上面的内容是这样的:

认识你真好

徐志摩

一个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你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而是对方认识你多年后,仍喜欢和你在一起。

也不是你瞬间吸引了对方的目光;而是对方熟悉你以后,依然欣赏你。

更不是初次见面后,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而是历尽沧桑后,由衷倾诉说:

认识你真好!

认识你真好,虽然你不在我身边,却一直在心间。

有一种目光不远不近,却一直守望;

有一种朋友不惊不扰,却一直陪同。

最深沉的爱总是无声,最长久的情总是平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距离,让思念生出美丽;懂得,让心灵有了皈依。

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认识你,有你暖暖的住在心底。

认识你真好,这么多年后,我一回头,你还在。

我喜欢那么一种友情:不是那么多,不是那么浓烈,不是那么甘甜,也不是那么时时刻刻,甚至有时候会用年、十年、半个世纪去给它计时,它是那么少,那么真,那么久长。

若悲伤有人分担,又何尝不是一种慰藉;若孤单有人陪伴,又何时何处不是心暖、心安。

最真的感情永远都是:死皮赖脸中破涕为笑,心甘情愿中不厌其烦。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进了心里,恰似故友;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淡出视线,难以交心;有些情,于岁月中,慢慢消融,不再刻骨铭心;有些人,于相交中,慢慢远离,好像无影无踪;有些事,于时光中,慢慢淡定,从此不再动心。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靠缘分,心与心相知靠真诚;人生若有二三好友,无话不谈,不离不弃,可谓幸运……

认识你真好,因为认识了你,我也愿意变成更好的自己。

其实我们都不需要太多,孤单时有人陪,无助时有人帮,于心灵是一种温暖,于生命是一种感动。

因为有你,我们彼此携手前进,遇见更出色的自己。

彼岸的守望,是此岸的感动;

千里的陪同,是心中的丰盈。

最深沉的爱,总是风雨兼程;

最浓厚的情,总是冷暖与共。

一份好的感情,是两心相依的温暖,是相濡以沫的陪伴。最真的拥有,是我在;最美的感情,是我懂。

此生四季冷暖,有人叮咛你加衣;生活劳碌,有人嘱咐你休息,足矣。

认识你真好,此生,多谢有你!

纸上除了打印的内容之外,很多地方还有小幸自己做的笔记和标注,比如在最真的感情永远都是:死皮赖脸中破涕为笑,心甘情愿中不厌其烦”处,他写着“我初中时候的一个朋友,经常和我闹矛盾,之后又会死皮赖脸地讲和,有时候对他已经不厌其烦了,但是又心甘情愿地为他做事”,其他很多地方也密密麻麻地写着他的心得,我大致看了一遍说:

“其实你对这首诗已经理解得很深刻了,尤其是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阐述,这一点很好,我觉得不用再有什么补充了。”

我的话让小幸感觉到了自信:

“真的吗?我在网上搜了很久,都说这是徐志摩的诗,但是不知道是写给林徽因还是陆小曼或者是他的什么朋友的。”

我们高一的时候讲过《再别康桥》,同学们对徐志摩的这些八卦已经了然于心了,我笑了一下,突然心中微微一震:

“你说是徐志摩的?”

“是啊。”

我又把纸上的内容大致看了一遍:

“我怎么觉得很不像他的风格呢?你哪里找到的?”

“就是网上搜的。”

我再次看了一遍,疑惑更重了:

“我真的觉得不像是徐志摩的作品,把它与《再别康桥》或者《沙扬娜拉》这些诗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这更像是淡而无味的心灵鸡汤。”

听我说这话小幸也有些紧张了:

“嗯嗯,好像是这样呢!那我怎么办啊?”

“我没有读过《徐志摩全集》,只是自己的猜测,但是你的准备是很充分的,我觉得你还是可以依旧讲这个,可以跟同学们说清楚,网上传言这是徐志摩作品,但是你没能证实,之后我也会做一些解释。”

听到我的建议小幸心里的石头放了下来,拿着纸回教室去了。

小幸离开后,我打开电脑搜了一下“认识你真好”,果然排名前面的网页都说是徐志摩的,我又认真再读了几遍,越来越坚信我的判断:这很可能不是徐志摩的。

为了确定我的判断,我拿出手机发了个朋友圈:

学生要鉴赏这首诗,网上说是徐志摩的,题目叫“认识你真好”,可是我怎么看都不像是他的,手头又没有《徐志摩全集》可以查证,万能的朋友圈,有知道这首诗真正底细的吗?

(正文略)

这一天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回复,所有人都异口同声认为不是徐志摩所作:

曹老师说:绝非徐某,这语言太飘太不扎实了。

网友蔚蔚说:徐志摩写不到这么直白吧!尽是口水话,连个意象都没有。

王老师说:比较明显不是徐的。文风不像民国,也不像徐的冷哀和装逼格,更像鸡汤,用词浅显,粗陋而缺隽永。

周老师说:徐志摩写不出这种鸡汤文。

钱老师回复:语言风格也不像,用语习惯也不像。

朋友圈的回复让我更自信了,我开玩笑说:我好想拿一百块钱赌不是徐志摩的,结果你们都不跟我赌。好友可二调侃我:你的朋友圈质量太低,韭菜都割不到。

看到可二的回复,我噗嗤笑了,转念一想:如果不加思考傻乎乎相信了,那不就真成了韭菜了吗?我想起前段时间出的一件事,有人在网上贴出一首《暮年》,声称是杜甫所作,还说这是唐诗中“最美最甜”的一篇:

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这首诗假得太明显,很快就有人指出这根本不可能是杜甫所作,分明是现代的文青伪托。一时间这首“杜甫新作”成为人所共知的网络笑话。但是如果这首《认识你真好》的确是假冒徐志摩的话,岂不是更多的人也会成为韭菜交智商税?坐在办公室想了很久,我开始觉得,这也许是个很好的教育机会,让学生们自己去辨别,谁在网络上胡说八道。

到了小幸开讲的时候,他走上讲台为大家介绍了这首《认识你真好》,如前面准备的一样,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讲了自己对友谊的认识,鉴赏很成功。当然他也没有忘记交代一句:这首诗网上说是徐志摩所作,但是没有找到确实证据。

小幸讲完后我上去点评,肯定了他鉴赏的成功之后,我提到这首诗的真伪问题:

“我个人觉得这首诗可能有问题,但是我没有证据。因此我想这周末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就是你们自己去查找资料,考证它是否是徐志摩所作。”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我拿一百块跟朋友打赌没人应战的事,我笑着说:

“这次作业很特殊,我会评出一个最佳,并且有奖金。”

听说有钱学生们一下子来了精神:

“多少钱?”

我从钱包里拿出一张一百的:

“就这张。”

教室里一下哄闹起来,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老师居然“悬赏”布置作业,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我示意大家安静:

“这种作业我们以前没有做过,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三行字:

“第一:我们可以去图书馆或者电子图书馆查找《徐志摩全集》,看看是否有这首诗。如果有而且比对无误,当然就铁证如山,如果没有,是不是就代表不是徐志摩所作呢?”

“不一定,万一没有收入进去呢?”

学生们很清醒。我赞许地点点头:

“的确,如果没有,只能说有可能不是徐志摩所作,但是并不能肯定。那么还有第二种方法,就是艺术特色比较。我们学过《再别康桥》,也讲过徐志摩和'新月派’的艺术主张,我们可以把这首诗与之对比,看看是否相符合,这其实是我现在用的方法。”

“第三种,则是寻根溯源,用多种方式查找这首诗最早出现的时间和位置,分析收入它的网站的性质,另外,如果能够发现这首诗的原作,如果不是徐志摩,那么也基本可以肯定它属于伪作了。”

听了这些,同学们纷纷点头,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不过,我主张最好综合使用多种方法,从各个角度进行查证和分析,不管认为它是或者不是徐志摩作品,都一定要找到比较确凿的证据。所以,这次作业有可能比较复杂,大家可以使用电子版提交。”

下课之后,小曾追上我:

“夏老师,我和一个同学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个作业可能内容太多了,我们想合作分头完成可以吗?”

我回答:

“当然可以!团队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好办法啊!”

周日的晚上,我接到了8班班主任陈老师的微信:夏老师,这是小谢的作业,她让我转发给您。我打开一看正是小谢的考证报告,她查找了《徐志摩全集》,没有找到这首诗,之后从徐志摩的诗歌主张和风格入手分析,认为这首诗完全与之不符合:

一首诗的核心便是诗人自身的风格,徐志摩是新月流派的代表诗人。参考于百度搜索。(我要求他们引用资料必须注明出处)

再者徐志摩写诗特点,善用意象与修辞构建一幅柔美细腻的画面,参考再别康桥的“金柳”“艳影”“荡漾”“柔波”“沉默”“放歌”等词语,恰恰烘托的是一幅浪漫的景象,容易使人想到恋人间那独有的柔情似水般的甜蜜色彩。爱用细腻绵长的笔触,构建诗歌氛围。参考沙扬娜拉。诗歌韵律具有美感。

上述资料参考于百度文章。

最关键的一点,徐志摩很少在文章中出现 我 我们 最喜欢 等浅显的的用词!而认识你真好这篇文章就单独再用我,你,我们,你们,最喜欢等文字,就像一碗鸡汤,文章格式也类似于小学生文笔。

之后小谢还对这首诗出现进行了溯源猜测:

认识你真好溯源

考虑到这可能是徐志摩转化写作笔触而写的文章,我对它进行了溯源。在搜索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认识你真好在各大营销号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在正规的文学网,文学论坛里均没有出现。除了在百度的各大营销号,我基本找不到它的出处。

因此我得出我的结论,认识你真好不是徐志摩的文章。

看完小谢的作业,我满意地点了点头,对明天大家的作业更有期待了。

周一一大早,课代表就把作业抱到我办公桌上,这次作业的形式可以说参差多态,有交作业本的,有交作文本的,也有交笔记本的,还有很多交的是打印稿,另外还有两个同学交的是优盘。

我先打开几个作业本,结果让我很失望,有几个学生很明显没有认真完成,几乎只是把我说的几个方法重复了一遍,然后声称自己按照这个去做了,然后就得出了结论。我摇摇头把这些不合格的作业放在一边,继续看其他的,渐渐地,我被他们的作业吸引了,按照我的习惯,我把优秀的作业放在另一边,等我批阅完之后,发现优秀作业几乎占了半数,我又重新阅读了一遍,挑出了最优秀的,仍然有近二十篇,我苦笑了一下:一百块显然是不够了。

两天后的作业评讲,上课前我就叫了三位同学到办公室搬东西,一位抱作业,一位抱书,一位抱画。书是我已经签好名的,画是我最近用数码板画的,昨天拿到街上打印了,并配上了框,这些都是给优秀的学生的奖品。

上课了,我宣布今天这堂课就是作业评讲,也是作业评奖,而我们颁发的第一个奖是“最佳罪魁祸首奖”,得主是就是小幸:

“因为他的鉴赏,让我们知道有这首声称是徐志摩做的诗,于是才有这次作业,所以小幸荣获'最佳罪魁祸首奖’!”

在同学们的笑声和掌声中,小幸坏笑着走上讲台,从我手中接过了奖品:一本我签名的书。

“下面要宣布的是'最佳合作奖’,虽然他们的作业完成得很烂。”我举起手中薄薄的两张纸,同学们都笑了。“但是他们能够想到用合作的方式完成,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难得的意识,你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事情需要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因此这种精神对你们来说尤其重要。这个奖授予小曾和小陈!”

两个男孩有些不好意思,略带忸怩地上台,从我手中接过了奖品。

“下面一个奖项是'最佳捷径奖’,因为他用了一个我根本没有想到的方式干净利落地进行了论证。他的论证是这样的:'这首诗里有个词风雨兼程,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风雨中仍然不停地赶路,出自汪国真《热爱生命》。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2015年4月26日),徐志摩去世的时候,汪国真还没出生,可见这首诗不是徐志摩所作。’”

同学们听到这种考证角度,惊讶地“哦”了一声,作业的主人也有些自豪地走上来从我手中接过奖品。

“下面一个奖项是“最佳实干奖”。我给大家提示的方法主要是查找书和网络,但是这位同学竟然想到去打电话查证,她查到了这首诗的一个出处是一本书,然后打电话给有这本书的图书馆,请他们看看是否是徐志摩所作,结果是否。”

同学们又惊讶又敬佩。

“因此,这个'最佳实干奖’颁给小丁!”

准备好的几本书已经发完了,我拿出一幅画给学生。

“你画的?”

学生七嘴八舌。

“是啊。”

“哇,你学画画多久了?”

“一个月零25天,怎么,不服吗?”

学生哄笑。

奖项一个个地宣布,奖品一个个地发出去,很快讲台上只剩下最后一幅画了。我停了一下,从衣袋里拿出一个准备好的红包:

“说好的事情,当然是要兑现的。现在要颁发的是这次作业的最高奖——最佳作业奖。这位同学的作业非常认真,查找的资料足足有十多页,除了仔细考证了《徐志摩全集》,还认真分析了徐志摩作品特色与这首诗的不同,更是寻根溯源,仔细查找了这首诗最早出现的地点,发现居然是'爱卡汽车论坛’,又对转发这首诗的几乎所有网站进行了调查,最后还另外写了一篇认真详细的调查报告,可以说是这次做得最好的作业。这个'最佳作业奖’的得主就是小钟同学!”

小钟是个清瘦秀气的女孩子,坐在最后一排,我想她对自己得奖应该是有心理准备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她款款走上台,从我手中接过了奖品和红包,轻轻说了声“谢谢老师!”

同学们都在纷纷传看得奖同学拿到的书和画,兴奋不已。我微笑示意大家安静,拿起另一位同学的作业:

“有同学在作业里提到,不明白夏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个作业,我想韵儒同学说的话可以当做答案,她说:

其实直至现在我也不能完全有底气地说本文就是谁的又或是不是谁的,因为毕竟我没有亲眼所见。

众口铄金果然当真,即使是好似全网公认的是徐志摩的诗,但我就能从许多点发现不像,曾经尽信书不如无书,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过度发达的时代,尽信网络对人的伤害好像更大,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个并没有什么知识储备又满腔蛮干热血的年纪。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情绪很容易被煽动,又加之缺少批判性思维(又或者说是又懒又浮躁,不想思考也静不下心思考),语言行为总缺乏合理性。

但无奈的是,在将来网络定会更加发达,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当然更多。想要不被误导,逃避不用网络是最傻最不切实际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多读书多了解,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文化便有底气质疑有底气辩论;生活学习中也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即使好像所有人都有着统一的答案,只要你有确实的证据,就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也不参与三人成虎;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不要妄下定论,践行不信谣不传谣才能更好地维护文学风气;要常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试图从多角度思考……

这次作业很有意思,但由于是第一次,我好像不能很好地打开思维找到更多的切入点去支持我的观点,但很好地锻炼了我的思维,这是本次作业最大的收获。

下面很多同学若有所思地点头,我接着说:

“韵儒同学所说的,其实就是我们这次作业的目的。你们这一代是网络的原住民,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也带来了潜在的挑战。海量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这不仅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更需要我们具有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还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搜索查证能力,这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重大意义,更对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方式有重大意义,这也就是我们这次作业最重要的目的。

“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缺失了这种教育。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学生被拐卖、被传销组织洗脑的新闻,这除了与犯罪分子手段更加隐蔽高超有关之外,与我们的学生缺少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有着重大的关系。2017年,哈佛大学的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在对新生致辞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是做出判断和评估事实的能力,以及在新事实面前虚心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意愿。

也是在欢迎本科新生的年度典礼上,哈佛艺术与科学学院已故的前任院长杰里米·诺尔斯(Jeremy Knowles)曾描述过他所认为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标:

确保毕业生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

你们会通过挑战和被挑战,通过直面异议和分歧,来学习这种能力,并在这当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可以这样说,我们这次作业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你们能够通过这次锻炼,逐渐学会这种能力,辨别谁在胡说八道。

此文已发表于《教师博览》2022年第3期

 附:学生部分作业截图:

2021年10月28日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用爱心去启迪学生的天性
假如我是老师
精彩绝伦,请大家欣赏: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恩高班主任让学生拍花,图文美爆啦
特约文章专栏ll李晓斌等《课堂上的意外》
【广东】钟逸嘉《和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