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0天不出门,人会发生什么变化?| 亲历上海疫情后的一些思考
userphoto

2022.06.03 湖北

关注

你好哇,我是多余。

足不出户60天之后,上海终于在六一儿童节正式宣告解封。

虽然很多商户依旧没开门,虽然物流依旧不通畅,但就像厚厚冰层“咔嚓”一声脆响断裂,5月31号的凌晨,魔都的夜空中烟花炸裂,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和朋友或爱人拥抱。轿车呼啸着驶过,就连发动机的轰鸣声都听上去格外悦耳。

60天不能出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作为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封锁的亲历者,很倒霉,也很幸运。

因为我知道自己参与了历史,而它带给我的改变或许是影响终生的。

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值得一写,值得一读。

City of Stars / May Finally Come True 音乐: Justin Hurwitz - La La Land - The Complete Musical Experience


这是本号的第127篇原创

本文共计4466字,预计阅读12分钟

· 佛系更新,随喜相遇 ·

作者|李多余



变化一:

失去了生活的节律感。

什么是节律感?

在古代叫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现代叫做朝九晚五。

每天吃饭,工作,下班,休息,入睡,有明确的、规律的节奏,就是生活的节律感。

其实在被封锁前我就早已经意识到这种节律感的重要性,因此虽然并不需要上班,但还是每天早上九点钟准时坐到咖啡馆里开始写稿,到下午四五点宣告结束,回家吃饭。

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在家办公?

自由职业不是应该很自由么,怎么感觉和上班也差不多?

这背后的原因说出来其实有点好笑:

因为一个人只有“上班”了,才会有“下班”。

如果你一直在一个环境里呆着,会很容易模糊生活和工作的分界线,结果就是工作会侵蚀掉你的全部生活,让你在休息的时候也总想抱着电脑工作。

而在真正工作的时候,又会免不了被生活的环境所干扰,无法保持长时间专注。

结果就是你确实可以在开会的时候穿着睡衣,但在你穿着睡衣的时候也有可能被拉去开会。

除非你非常自律且意志坚定,能够建立起一个不受干扰的脑内工作钟,否则你将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刻,时间长了就会心力交瘁,且效率极低。

有明确的开始才能保证有结束,有明确的工作才能让人感受到生活,有工作日的紧张才有休息日的松弛。

而长时间的居家生活无疑会破坏这种节律感。

怎么办呢?

一方面,建立物理上的区隔。

比如我把书桌附近的窗帘换成遮光窗帘,并且在书桌附近加上纱帘,和生活区做划分,从而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另一方面,建立一些简单的仪式感,用来宣告自己开始或结束。

比如我开始办公的时候会做一点点冥想,点一下眼药水,写一下今日的待办事项,打开计时器;

结束的时候会简单回顾这一天都干了什么,扣上电脑,关掉计时器,做个拉伸,打开窗户吹吹风,让自己从工作的压力状态中出来。

刻意给自己制造出“结束了”的感觉,才能真的让大脑放松。

变化二:

消费心态的变化

被封锁前我在写一个叫做【关于消费主义的一切】的系列文章,其中有一个没来得及提出的观点是:

商业社会通过制造压力(包括工作压力、社交压力、自我证明压力)来制造需求,再诱导人们通过消费来缓解压力,而消费的增长又巩固了资本的增长,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压力的生成。

这次居家60天就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当你在家呆久了就会发现,如果一个人不需要出去上班(仅仅只是不需要出门,都不需要减少压力),消费的需求就会大大被缩减。

以往三四十一顿的外卖,被成本不到十块钱的自制饭菜替代;

不需要去见客户、见同行、出入市中心,少了比较和衡量,置装费也随之缩减了;

没有了交通费,不用加班到半夜再花1.2倍的价格打车,也不会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请假扣钱;

原本需要通过火锅烧烤小龙虾、购物旅行喝小酒缓解上班的压力,现在用种花种菜打游戏、健身做饭拼手工也能缓解。在有了空气炸锅之后更是觉得在家自己做也很不错,不一定非得下馆子吃。

手机和电脑不需要是最新款,东西坏了只要不影响使用就没必要换,衣服舒服就好,小东西完全可以自制,有小毛病学着自己修,省钱省事儿。

随着消费场景的简化,消费需求被实打实地削弱了。

昨天我算了一下账,居家60天,我们一家三口只花了6000块,而且还是在物资普遍涨价30%~50%的情况下。

而在往常我一个人一个月差不多就要花这么多。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如果不上班,哪怕是在上海,一个人一个月的开支也能够被压缩到2000块以内,而且丝毫不影响生活品质。

但是如果上班的话,一个月的开支最少也要4000块以上。

所以……我们上班到底是在赚钱还是在花钱呢?

除了需求减少,消费的障碍也被提高。

原本3天立等可到的快递,现在要10天、15天;原本随时可以出入的商场,现在需要排队做48小时核酸;原本可以随时买的生鲜,现在要等团购或者碰运气。

消费行为80%都是源于冲动,逝去了的消费欲望也无法在之后补回来,今天想吃的东西吃不到明天就未必再想吃了,很多东西拖个三五天不发货也就直接想退货了。

比如我前天在淘宝下单的衣服,今天还没发货我就想退了,因为想想觉得确实不买也行。

这对于个体从攒钱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就未必了。

前两天上海会议中传达了政府要鼓励大家买车买房、进行大宗消费的态度,包括增发车牌,市中心成片旧改,优化落户政策等。

放在往常是绝对的利好消息,但是在当下,被封锁吓怕了的人们有多少愿意再花几百上千万买房,又有多少人敢在破产、辞退频发的情况下背负债务呢?

反正我不敢。

从激进到保守,从大胆到谨慎。消费心态的变化很明显。

03.

虽然但是,还是很想去上班

我问了很多上海的朋友解封之后想要干嘛,第一想做的当然是去大吃一顿(但还没能实现,因为饭店都没开门),第二想做的就是去上班。

“软件和数据都在公司的电脑上,在家太不方便了。”

“用笔记本做图真的快让我瞎了,迫切需要公司的大显示屏。”

“上班至少有人陪我一起吃饭啊。”

“线上开会太没感觉了,很想赶紧回去开会。”

“我在办公室养的多肉估计快死完了……”

“我想念公司楼下的烧饼了,也想我的同事们了。”

在大城市独自生活的人,公司真的是第二个家。

虽然有讨厌的同事,但是也有可爱的同事,有散发着朴实气息、带来稳定感的保洁大妈;

虽然加班真的很烦,但是却能够一起吃加班餐,可以聊一些只有彼此才懂的话题;

虽然大多数工作都让人讨厌,但是偶尔也会有活儿让人想起自己当初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花心思做出一份方案并且在众人面前展示时,看到大家的反应也会有难得的成就感。

而对我来说,虽然没班可上,但是也确实想要和业内的朋友们见见面,想要回到原本的工作状态,想要回去我心爱的咖啡馆。

04.

“非必要”标准的变化

“非必要不出门”“不购买非必要品”“不进行非必要活动”。

“非必要”这三个字应该算得上是2022年的热词了。

但是有趣的是,个体的非必要标准和政府的非必要标准似乎恰恰相反。

居家的60天让我意识到,原来——

去公园散步是必要的;

拥抱是必要的;

感受春天的风是必要的;

闻到雨后泥土的气味是必要的;

猫猫狗狗是必要的;

非功利的爱好是必要的;

被紫薇花的花瓣温柔地落在肩膀上是必要的;

和水果店老板的交谈是必要的;

和朋友见面、无意义的聊天是必要的;

去饭店堂食是必要的;

新月,晚霞,可乐,蛋糕,闪着灯的小摊贩,窗前经过的路人,叫卖的商户,这些都是必要的。

它们不需要频繁出现,但是必不可缺。

因为生而为人,不是只要活着就行。

快乐和烟火气是必要的。

是很必要的。

05.

政治心态”的变化

借着这次居家的机会,确实对国家、政府、实际管理和执行、新闻的局限性、言论的约束等等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视角。

如果说以前是一腔热血,那么现在则是冷静且克制。

不看新闻,不做评论,开拓路径,明哲保身。我理解了那些我以前不认同的人,并且成为了他们。

06.

有更多机会和自己相处,从而找到了自己的时钟

当你长时间独处的时候,就会自然的远离社会时钟。

而此时属于自己的时钟就会渐渐浮现出水面。

你真的想要什么?

真的喜欢什么?

真的需要什么?

对于问题的思考不再着眼于一两周、一两个月,而是拉长到两三年,甚至是十年之久。

此时再和之前的自己对比,会发现过往的决定有很多都是被社会推着走的,而不是自己真心在意的。

余生我想要的只是阅读,写作,看看世界,观察人类,不断学习和尝试,仅此而已。

真的想明白了这件事,内心的焦虑就少了非常多。

不急,就能慢慢走下去。

07.

从“不需要厨房”到“必须配一个大冰柜”

这是我一个朋友的变化。

在居家前他是坚决的“极简主义宅男”,认为家里不需要有厨房,反正不会也懒得做饭,吃外卖有很方便,实在不行有个微波炉+小冰箱,就能靠冷冻食品活得很好。

但是真的让他居家60天后深刻地意识到到:做饭实在是一项重要的求生技能,也是一项重要的家庭活动。

一个家是需要有烟火的,哪怕只是炒个番茄炒蛋呢,也能让日子像个日子。

当然他还算好的。我的另一个朋友家里甚至连一把刀都没有,头一个月只能靠电磁炉煮方便面吃。

我想方设法送了些蔬菜给他,结果他只能吃手撕菜和白水煮肉……

 

08.

更加渴望自由。

不仅仅是出门的自由,而是消费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表达的自由,离开或留下的自由。

在被全面压抑的两个月里,一些渴望会被凸显得更加明显。

原本只要安心在一个熟悉的城市生活就好,但现在更想要有离开的能力和勇气;

原本觉得只要买得起、有囤货就好,但现在意识到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更是对物的消费能力、对生活的控制能力。

后者是比前者更重要的安全感来源。

十分希望世界早日回到原样。

09.

不想出狱了

最后,虽然解封了,放开了,但我目前行动的最远距离也就是去家门口买了杯咖啡。

买了咖啡,买了水果,回家享受了一个小时的下午茶,然后继续回归原本的宅居状态。

甚至连例行的每日散步都取消了,因为不再需要刻意给自己制造自由感。

这和上一条看上去是冲突的,但是实际上也并不冲突。

因为被压抑,所以反而才会渴望;

也是因为被压抑,所以建立了一种新的秩序,从而不愿意再出去

居家的这60天里我和家人又看了一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感触良多。其中有一个老人,在监狱里度过了大半辈子,却在最终被放出来后选择了自杀。

“一开始你抗拒它,后来你接受它,再后来你成为了它,最后你离不开它。这就是肖申克监狱。”

这就是出狱综合征。

这也让我理解了男主角的强大与独特:

他了解规则,适应规则,但也从未放弃过利用规则,改变规则。

并且更重要的是——他从未放弃过对外界的渴望,永远在为自己挖掘一条自由的通道。

太多人在宅居的生活中逐渐麻木,在规则中麻木,被驯化,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埋没了自己原有的能力,也就再也没有了离开的机会。

扯得有点远了,下次单独聊这个话题吧。

总而言之,很高兴一切终于过去了,也很高兴能够再次以文字和大家见面。

有太多思考想要和大家分享了,请务必记得催催我。

谢谢你还在阅读,谢谢你还在这里。

我是@二当家李多余,专门研究普通人,并且希望能和我的读者一起变得不普通。

如果这篇内容对你有用,希望你能转发出去,或者点个赞/在看。这能帮到很多人,也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今天也是爱人间的一天,比心❤。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长需要挫折
为啥自己存不住钱了?看看理财高手眼里的消费、储蓄和收入!
信用卡的正确打开方式
学术| 王洪亮:论合同的必要之点
生活丨极简生活与不消费主义
人为什么要交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