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级全能生”浙江省联考:“志、学、才、识、行”的名言思考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钱华南

浙江省淳安二中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县嘉奖教师,学科带头人,多次参加浙江省高考阅卷。2018年主持杭州市级及以上课题三项,有5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学考试》等期刊上发表。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 / 责编:张丽 

 审校:孙梦霞、洪田立 / 美编:杨援戈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夫学须静也,オ须学也,非学无以广オ,非志无以成学。一一[三国]诸葛亮

②学者以识为主,以オ为辅之。

一一[明]许学夷

③胸中有一个见识,则不惑于纷杂之说;有一段道理,则不挠于鄙俗之见。一一[明]吕坤

④建天下之大事功者,全要眼界大,眼界大则识见自别。一一[明]吕坤

⑤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一一[宋]朱熹

⑥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一一[古波斯]萨迪

古今中外有关“志、学、オ、识、行”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超级全能生”2019高考浙江省2月联考语文。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审题

限制性

1.试题材料的限制: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由精心挑选的六句名言组成,涉及“志、学、オ、识、行”;考生在写作时必须先理解这六句名言,明确它们所指,否则作文内容容易出现偏题甚至离题现象。

2.题干要求的限制:“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引导语指令考生作文的立意要以六句名言中的“两三句”为基础,考生需要挖掘六句名言的内在联系,不能简单组合。“合理引用”要求考生能展示自己的人文积淀。

3.思维限制:“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意味着文章内容要体现考生对材料的深层思考,要有自己对观点、对材料的分析解读,同时也应给作文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元素。

开放性

1.考生对两三句名言的选择是自由的,只要挖掘出其内在联系,体现“志、学、オ、识、行”等内容即可。

2.立意角度自由开放:题目要求考生在六句名言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考生可以按逻辑意义选择关系比较密切的两三句进行组合归并,选择的名言不同,立意的角度自然也不同。

3.“合理引用”是自由的。要求考生“引用”的目的一则是论证论点,一则是考查考生的人文积淀,只要能证明论点的“引用”都是“合理”的即可。

4.感触和思考是自由开放的。“感触”是指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发的思想情绪,“思考”是进行比较深刻的、周到的思维活动;只要考生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行文都是符合要求的。

5.作文文体开放。在“明确文体”的前提下,考生可以抒写“感触”,针对名言内容有感而发;也可以理性“思考”,写出自己对名言内容的深度探究。考生可以选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

解题

1.第①则材料,强调要增加才识须不断学习,要学有所成须静心、立志。第②则材料,强调做学问的人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见识,并以才能作为辅助。第③则材料,强调胸中要有自己的见识(道理),说话就会有主心骨,不人云亦云。第④则材料,强调要成就天下的大功绩,眼界一定要大,眼界大,见识就会有别于常人。第⑤则材料,强调道理懂得越明白,那么行动(实践)就越坚定;行动(实践)越坚定,那么道理就会懂得越明白。第⑥则材料,强调实践(行)的重要性。

2.从“志、学、オ、识、行”来看,第①则材料涉及“志、学、才”,第②则材料涉及“学、才、识”,第③则材料涉及“识、行”,第④则材料涉及“志、才、识”,第⑤则材料涉及“识、行”,第⑥则材料涉及“识、行”。

3.考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可以重点扣住“志、学、才、识、行”中的两点进行立意,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另外一点来立意,讲清两者(或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再补充新时期的内容元素,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立意

1.苦学成才,逐梦而行。

2.非学无以广才,非才无以建功。

3.静以成学,行以建功。

4.在学中提高才识,在实干中书写人生。

5.在学习中长才干,在实践中开眼界。

6.读书行路,学识相辅。

 范文展示   

读书行路,学识相辅

王卫勋

自从汽车替代了马车,网络打败了书信,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阅历见识也越来越丰富。可不知为什么,我们身边依然不乏高分低能、纸上谈兵的。这是为什么呢?(叙现象,提疑问)

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里,我觉得读书为学,行路为识,学识相辅,方能成才。(引古语,提观点,明确“学”“识”“才”三者关系)

明代大学者许学夷曾说:“学者以识为主,以才辅之。”就是说,做学问的人要有深厚的阅历见识,并以才能作为辅助。明末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后从22岁到54岁,经30多年旅行,走遍万水千山,极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见识,同时他还以优秀才能基本完成60万字《徐霞客游记》的撰写,被称为“千古奇人”。徐霞客的一生,便是“识”与“才”完美结合的真实写照。(引许学夷的名言,再用徐霞客的事例,阐述“识”与“才”的关系)

由此可知,一个人的阅历见识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增长阅历见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一个成才的过程。(简单小结,明确“识”“学”“才”的关系)

一个人的阅历见识固然重要,可若无“才”“学”作为基础,又谈何拥有真正的见识。三国诸葛亮也提出:“夫学须静也,オ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确实,如果“才”离开了“学”,就如同树无根,水无源,人无魂。想当年毛泽东的“才”就是在他不断的“学”中得到完美展示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是由于他“学”“识”的完美结合,才让他的“才”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对中国时局高瞻远瞩的见解上,体现在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决策上,聚集在伟大新中国的成立上。(先过渡,然后引诸葛亮的名言,再举毛泽东的事例,进一步明确“学”“识”“才”的关系)

读书行路,学识相辅,方能成才。正如古波斯文学家萨迪所说:“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这一点在我们当前的国家发展建设上尤其重要。之前的中国建设,片面追求眼前的短期效果,在改革实践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今的中国发展,吸取教训,学识相辅,进中求稳,在新时期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实、越走越欢。(再提观点,引萨迪的名言,结合中国发展建设情况对比,进一步论证观点)

所以,古往今来的例子一再告诉我们,不读书不行,死学问更糟,唯有读书与行路并举,迈开双腿走路:学问与见识相辅,融会贯通,方能成才!唯有如此,处在新时期的我们才能顺利走向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回到现实,回归自我,提出呼吁,明确观点,照应开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独家】2021高考备考:最新名校联考作文汇编立意分析!
【作文365】广东地市联考:巧妙运用侧向思维解决问题
【作文365】广东百校联考:职业无高下,人尽其才最关键
「作文快评」2022届T8新八校第二次联考:以“承受”为主题
「高考作文备考」2021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6
[转载]写出议论味之六:“求异”是有“条件”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