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测评】詹丹:试论文言文解读中的整体关联


试论文言文解读中的整体关联

——以2017年上海春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题为例



此前,我曾发文讨论了古诗词和现代文解读的整体关联性问题①,并在文中引用了德国学者狄尔泰的一句话:“一种解释,对它表达的关联总体揭示得越全面,它就越客观。”②这里,我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继续讨论文言文解读的整体关联问题,所举的例子是2017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的一篇选文及相关题目设计。该文不长,为便于讨论,引录于下: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

(宋)梅尧臣


①天圣中,闻宁海西湖之上有林君,崭崭有声,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也。

②是时,予因适会稽还,访于雪中。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丰澹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讥刺,然后知趣向博远,寄适于诗尔。

③君在咸平、景德间,已大有闻。会天子修封禅,未及诏聘,故终老而不得施用于时。凡贾人巨公一来相遇,无不语合慕仰,低回不忍去。君既老,朝廷不欲强起之,而令长吏岁时劳问。及其殁也,谥曰和靖先生。

④先生少时多病,不娶,无子。诸孙大年能掇拾所为诗,请予为序。先生讳逋,字君复,年六十一。其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就辄弃之,故所存百无一二焉,呜呼惜哉!


试卷在这篇选文后,设计了两道客观选择题,三道主观分析题。这里主要讨论三道主观题的设计及参考答案拟制。


第24题: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画线句将当时人珍视林和靖诗歌和林和靖不以自己诗歌为贵对比,突出林和靖只是寄适于诗,不求虚名。


这一参考答案是否合适,先不讨论。就画线部分的文字本身来看,陈述的是有关诗人自己和当时读者对待其诗歌的两种态度,虽然对比是显而易见的,但作序者这样组合起来写,要起怎样的作用,在画线部分是找不到答案的。只有联系下两句,才能看到一种答案,就是林和靖诗歌虽然获得时人认可但传世甚少,“所存百无一二焉”,是因为自己不重视,没好好保存,写完就抛弃了。这当然可以暗示林和靖对自己创作要求高,愈发显得其作品之可贵。但这一对比的直接作用,还是在解释即便他作品获得大家的认可,也未必都能流传。其实,试卷如果把下划线延伸到下两句,答案是明显的,一个“故”字,不能不让人注意这一点。这样,时人和诗人对待诗歌的态度对比,本来可以有两种画线方式:一种如试卷上的,取两句而成一对,还有一种把后面两句一并纳入。由此分出如下两种:


其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

其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就辄弃之,故所存百无一二焉。


这里,不论切分出的是哪一种,讨论的对象都是“其诗”。不过前者的展开是并列结构,而后者是并列与递进的统一,并据此引出前因后果,见如下表格:



由于结果所描述的信息是文章中新增加的内容,既是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从诗集的“序言”这一文体要求来看,也很有必要,所以强调对比的作用,不应该忽视作者在强调林和靖诗歌量的减少以及给人带来的惋惜之情。当然,因为量的问题与质的问题本来就不可分割,所以参考答案从诗歌内容考虑,举出前文“寄适于诗”一句也不能说错,但毕竟这是把描述林和靖创作诗歌的意图简单等同于梅尧臣写这段话的作用。而且即使找出这样的句子,也并不能真正彰显诗人的价值,所以参考答案又加上“不求虚名”来拔高诗人的思想境界。但这样的拔高,不仅于文章本身没有依据,与“寄适于诗”也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因为文章的开头就从林和靖的名声入笔,结尾再把对比的作用归结为突出其不求虚名,使作者前后行文构成了反讽,给文章整体理解也会带来偏差。


那么,在参考答案中除去“不求虚名”一句,而加上“丰澹邃美”“趣向博远”等,是否就周全了呢?也还不够。如前所述,这毕竟只凸显了其诗歌质量高,没有交代其与作品量少的关系。简单说来,这一组对比中,前一句可谓承上,后一句是启下,相对而言,褒扬其诗歌的质量,这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所以承上虽然承接得比较远,也还说得过去,但绝不能因此把启下的问题忽略了,因为这是更为直接的部分与部分相衔接的关系。把部分与整体以及部分与部分的两种情况合起来对照,才能得出“呜呼惜哉”的最终结论。不然在文本结构内部就有“分离近邻而汇聚远邻”(托多罗夫语)的缺憾。


如果第24题的参考答案是注意了整体而忽视了部分间的衔接,那么第26题的答案则恰好相反。下面就讨论第26题。



第26题是要求学生赏析第①段中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初看起来也是关注文章中一个部分的问题。参考答案是:


第①段作者用“高峰瀑泉”比喻林和靖,“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一句,由远及近,对喻体进行铺陈描绘,写出给人的美好感受,表现了林和靖的高尚明洁,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


应该说,答案从比喻的特点、本体的特征以及作者的主观感受及态度等多方面,作了通盘考虑,是比较全面的。但还需考虑的是,把这样的比喻置于文章开头,其实也对全文的结构有统摄效果,因为就作者本人言,他就有一个从初闻林和靖大名到直接与其面对面交谈以及赏读其诗歌的递进过程。这样,喻体的所谓由远及近,对文章整体的展开方式也起了一定暗示效果,再接着写他见林和靖产生的真切感受,也就顺理成章了。参考答案指出了喻体铺排的层次性,却把本体形象笼统概括,而没有从更大范围来考虑其所指的层次性特征,也还是有欠缺的。这种欠缺,不但对整体关注得不够,有部分割裂整体的嫌疑,而且有把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的缺憾,就是说虽然关注了喻体形式的一面,比如从远及近,但是这样的铺排层次到底显示了怎样的意义,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最后讨论第25题。这是一道回答起来最复杂的问题,题干是: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本序首先介绍、评论林和靖其人其诗,然后进一步介绍林和靖的重要的经历,最后交代诗集的由来和作序的缘由,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行文思路,涉及作者创作的内在心理与隐秘的思维逻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虽然它主导着作品内容的组合,但又不能是作品内容或者主旨的简单概括。就现在的参考答案来看,对此作了简单化的处理,不过是把主要内容的概括按前后次序罗列了一下,与题目要求的思路似乎有一定距离。而且,即使只是内容概括,这样的概括也不够精准。因为它忽略了这篇序文在内容上的一个基本方面,即作序者“我”与林和靖的关系。虽然全文可以说是围绕着林和靖的生平和作品而展开,但作为一篇序言,与传记的通常写法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置于幕后,而是在介绍林和靖生平和作品的同时,把他与林和靖交往以及读诗的感受一并呈现了出来,这种切身感受在他写这篇序言时肯定有所考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决定他写作思路的一个基点。忽视了这方面内容,不论就描述其写作思路还是概括其文章内容来说,都是欠妥的。


由此带来的一个思考是,这道题的设计恰恰是一个涉及整体的宏观问题,参考答案却把它局部化了。这种局部化处理体现出时下文本解读的两种欠缺:第一种欠缺即我们总习惯于把文本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理解,即便行文思路指的是内容和形式统一体中隐含的思考理路,但答案仍然只注意了内容一面,忽视了与之相结合的形式意味(或者如第26题的答案是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第二种欠缺是我们在解读中往往忽略作者自身的主体性,即便在分析文本时也会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但这种写作意图的概括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至于作者“我”在文本中的呈现状态,又常常被忽视了,特别是通过“我”来呈现的有关对象的感受,那种作者与文本内部的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包括了作者在场与不在场的两方面,在这篇序言中,这两方面的关系都是具备的)常常被忽视了,尽管这一点在有些文章中相当明显,却未能引起足够的注意。文本的解读者总是急于越过作者的感受,越过这一中介,直接与其描写的对象会面。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很容易把描写的对象绝对化,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对象本身在作者笔下有其特定的建构特征。所以,强调文本解读的关联性,不仅要辩证看待部分与整体以及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也要对内容和形式、对客体与主体关系有意关注。



就上述三道主观题的答案来看,整体关联的缺失问题始终难以克服,促使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文言文解读的一个总问题来思考。


一方面,文章解读的整体关联性问题似乎永远无法彻底解决。因为只要不是全盘接受文章,任何解读的行为以及通过文字表达解读的结果都是对整体的一种分解:或者把具有厚度的具体文章抽象成平面化、简单化的大意;或者从生动的由文字构建的感觉世界提炼出某些概念化的特点;或者从作者的精神世界里,概括出一段推动文章的思想线索来……


另一方面,不论是抽象、提炼还是概括,其目的都是为了便于读者接受、理解、消化作品,让作品蕴含的相关信息能真正内化于读者的精神世界。虽然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但相较于诵读全文而对读者潜移默化的效果来说,解读对于接受、理解作品也许有着诵读所不能替代的迅捷和深刻的效果。如何在解读中保持对作品碎片化、抽象化、简单化的警觉,如何在解读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断章取义,或者在无法避免的断章取义中保持自身视野对文章整体的开放,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当然,本文以高考试卷和参考答案作为讨论对象,本身也有局限性。高考答题有时间的制约,并不允许考生有充分的时间对文本细细揣摩,对回答文字从容推敲,所以作为阅卷依据的参考答案,也会考虑这种特殊性,对答案文字尽量作简单化处理,其整体关联的考虑必然是有所欠缺的。而且,阅读能力的检测与评价相对于阅读教学,永远只能是一种局部切入,是以局部的、概括的方式评估系统的、整体性的学习。因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所以强化整体关联意识所带来的能力引导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考虑高考对实际教学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如何在这无法改变的条件制约下,把阅读教学涉及的文本考虑得更周全,使学生能在文本解读中,真正得到一种缜密思考的能力训练,与此相关的整体关联问题,仍然是值得讨论的。这里提出的一些粗浅而又简单的分析,只能算是抛砖引玉。


注释:

[1]詹丹.简论文本解读与整体关联性[J].语文建设,2014(3):16-19.

[2]詹丹.论古诗词鉴赏的有机关联[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5(3):134-141.


——《语文学习》2017年第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趋势策略】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特点与2023年备考策略
高中语文知识点
2016年高考语文答案解析与2017年备考建议(一)
【读懂】2022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整体阅读,读懂文本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之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1
张娥老师:高三语文提分有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