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哲学的方向:与大众、与日常生活相关

这几天发现了,为何以前一般人认为哲学很难的原因,其实哲学应该是简单的和容易理解的。
 
哲学,就是处理事物之间最宏大的关系的学科。
 
为什么说哲学是智慧,就是因为哲学处理的是大关系,大关系一旦处理对了,方向就对,就有智慧了。
 
处理大关系,就是要处理三个视角之间的关系。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需要处理三个视角的关系,只需要处理两个视角的关系。第3个视角往往是确定了的。
 
比如我们在开车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考虑速度和方向,不需要考虑3号位也就是道路这个环境本身会产生巨变的问题。
 
此时我们就考虑1号位和2号位的关系。1号位置是方向,2号位是速度。
 
我们在进行登月计划的时候,也把地球当做一个比较稳定的球体,不会考虑地球本身发生的太多的地质变化和引力变化。
 
比如我们在处理学员和老师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往往把学员当做符合普通人特点,具备一般共同性的人。
 
这时候1号位,我们基本上不会做非常细致的考虑。
 
此时主要是考虑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也就是3号位,以及不同人的学习过程,也就是2号位的问题。
 
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也常常使用概念思维,不需要考虑视角透视的关系。
 


但是处理哲学大问题的时候,我们如果还用这种机械二元割裂的概念思维,就会陷入这种无穷的混乱。剪不断,理还乱。
 
而哲学家处理的必须是视角的关系,而且是整全的系统的3个视角的关系,还要处理9宫格、21宫格等更加复杂的各个层级的视角关系。
 
这样迫使使用概念思维的哲学家进入了必须用视角思维才能行得通的禁地。这样就好像一个跑步的人,进入了滑冰场,骑虎难下了。
 
你研究哲学家,会出现几种特殊的现象:
 
1.哲学家不敢举太多实际的例子。
一旦举例子,他们会发现实际例子对应各个概念之间,都有扯不清的关系。
对概念思维而言,概念之间应该具有严格的界限,但是其实每个视角之间都有透视关系,不能严格切分的。
 
所以哲学家只能用非常抽象的空洞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的整个系统,显得非常严谨,毫无破绽。
 
2.哲学家非得处理视角之间的纠缠关系,这样让他们的写东西说话用的句子都非常长,非常绕。
 
但是他们缺乏处理这种纠缠关系的工具,所以会非常的晦涩,别人也听不懂,看不懂。
 
越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的文字会越难懂,就是因为他们越来越进入了视角关系的难题。不是他们故意写不清,而是他们本身也梳理不清楚。
 
3.哲学家要用的词都非常的抽象,很难与现实事物一一对应。就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概念思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类比通融。
 
一旦不通融,当然很难和现实事物进行对应,就很难懂。这是以前的哲学之所以晦涩难懂的原因。
新哲学会有一个巨大的革命。既然哲学处理的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那么它一定包含了我们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
 
也就是说哲学处理的问题是可以普适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既然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一定不会缺少实际的经验来帮助自己理解。
 
不像物理学、化学这些专门的科目,我们很难看到相应的现象,哲学所涉及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是回归常识的。

 
所以一旦我们使用三视角来学习研究哲学,哲学将会变成世界上最简单的学科。
 
哲学处理的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它用的角素一定是最简洁的。
 
哲学处理的是最普遍的问题,所以它所涉及到的材料经验是人人都拥有的,不太有非常专业的门槛。
 
哲学产生的价值,是人人都能够实际体会得到的,因为人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这些非常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从而获得非常强大的激励和效果。
 
所以新的三视角哲学,一定会形成哲学学习研究和普及的革命。
LG同学:那哲学就是活生生的生活。
妙面爸: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写了一本书叫做大众哲学,他试图用科普的方式来普及哲学概念。
 
这方面他是一个先驱。但是也仅仅是科普而已,一旦大家去读哲学原著,又不懂了。
 
我们要做到的是,建立真正的大众哲学前途一片光明!
LAN同学:
学生时代很佩服学哲学的同学,从没想过我也可以学哲学。
妙面爸:
中国人就是因为太懂三视角了才不喜欢哲学。
因为中国人就是三生万物,所以对于这种概念思维的机械性是不感兴趣的。
 
哲学的东西太抽象了,很难进入到生活中。 强调实用的中国人,本能的就会以智慧来拒绝西方哲学。
 
但是如果我们使用三视角,就会如虎添翼,让不喜欢哲学的中国人变得无比热爱哲学。因为中国人的哲学才是真正的爱智慧。
(编辑:多美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瑞香:哲学研究的新维度
意识作用量子diQ的科学发现:一种哲学的视角
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
文化间性的理论根源: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
汤质:少年不必学哲学?
作为逻辑学家的康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