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续命汤小议及篇中各方在临床上的运用

 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 黄仕沛

【名师介绍】

黄仕沛,副主任医师,五代中医世家,广州市名中医,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南院)名誉院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越秀区政协专职副主席。

谢谢李赛美教授!刚才说了我是广州人,讲普通话有点别扭,如听不懂就看我的讲义。有时候语言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也给我非常大的压力。怎么讲好这个课又不辜负李教授的期望呢?我觉得首先就要写好稿子,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就用稿子补充吧。

今天我们探讨续命汤,续命汤是《金匮要略》中的一首方子。从中医临床与中医经方的历史来看,这个方可以说是一个千古的奇方,也可以说这个方是中医经方里面的千古奇案。以前这个方很好用、很实用,后来却变成被人骂的一个方子。今天我们就要好好地为这个方翻案。

说它是千古奇方,是因为这个方用得好的话,可立竿见影,所谓“效如桴鼓”。如果用得不好又确确实实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但是这个方在《金匮》中并是唯一治疗中风的方子,所以我今天除了讲续命汤之外,还将简单介绍其他几个中风的方子。通过介绍我们可以了解中医治疗不是套方,中医治疗是讲究辨证论治的。

一、临床病案举隅

我们先介绍几个病例。

病案一 急性胸颈段神经根炎

第一个病例是急性胸颈段神经根炎。大家知道,这个病很急,而且很重。这是一个死亡病例,但是从这个病例中可以看出续命汤的作用。这病人,男性,65岁,2008年4月18日会诊。患者在广州某医院的ICU病房住院,当时他已经患病2个月了,起初以为是中风,后来以为是重症肌无力,已经上了45天的呼吸机,经人介绍,请我去会诊。当时患者所在医院的ICU病房主任表示此病人西医已经没办法了,他同意中医介入这个病。这个病人症状为呼吸无力,用呼吸机维持,全身无力,特别是头部不能抬起。《内经》说“头倾视深”是预后不好的表现。当时我判断此病是中医的痿证,也就是《金匮》说的痱证,所以我用续命汤:黄芪120g,麻黄15g(先煎),北杏仁15g,川芎9g,当归24g,干姜6g,高丽参15g(炖、另兑),肉桂6g,生石膏90g(布包煎),甘草15g。此后,麻黄由15g加到20g,1个星期之后病情好转了很多,服药10天就可以不用呼吸机了。5月6日患者转到神经内科病房,医生和家属认为既然呼吸机都脱了,ICU的主任也说没事啦,就不怕了,中药也就未续服。但我还是经常想着这个病人。5月11日,我去医院看他。发现他情况已经变了,两目无神,有些倦意,我问他有没有胸闷,有没有气喘?他说没有。但是,当天晚上他家属就打电话给我,诉病人病情急转直下,气喘,主管医生要求气管切开。病人问如果气管切开,以后怎么办,医生说永远都要挂呼吸机了。病人觉得都治2个多月了,没了信心,结果就放弃了,于是病人5月17日离世了。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续命汤在治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上呼吸机到脱机,患者用药后恢复都很好,病人的心情很愉快,但是药还没巩固的时候就停了,病情也就随之转化了。

病案二 多发性硬化案

这病人是个39岁的女性,也是2008年就诊的病人。2008年5月,她因为痛失爱女而悲伤过度,6月的时候就出现视物模糊,眼科医院诊断是视神经炎。8月病人旅行的时候突然间四肢不能支配,呼吸肌麻痹,立即在当地医院上了呼吸机,后转回广州,行西医常规治疗。到11月1日,已经花了19万,病人的钱用完了,医保也用完了,结果就转到我们基层医院等死了。当时转过来的时候体温38℃,四肢瘫痪,呼吸机脱了,但是不敢拔除气管套管,并且随时准备上呼吸机。11月4日我查房,开了续命汤:麻黄15g(先煎),北杏仁15g,白芍60g,川芎9g,当归15g,干姜6g,炙甘草20g,桂枝10g,石膏60g,党参30g,黄芪120g。吃了10剂以后情况就变了,患者上肢可以活动,痉挛性的疼痛明显改善;后来麻黄加到35g,12月10日,续命汤用到快40天的时候,气管套管拔除了,伤口自然愈合,且双上肢活动已经完全灵活,也可以在床边走动;随后,病情很快好转,患者12月22日已经可以短距离地行走;到2009年1月15日,刚好是春节前,病人就出院了,自己步行离院。后来,患者在街上遇到主管她的神经科主任,主任问:“你能走了?”她说“没事了,吃了中药了。”那个主任大吃一惊。由此可见,“续命汤”的名字没错,真的能够“续命”。不过,2010年1月3日这个病人前症再次发作,仍是四肢瘫痪。住院将近二十多天,直到1月22日病情也没有好转,因此,她要求转到我们医院。病人转到我院的时候,刚好发生频发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大家都在犹豫不敢用麻黄。我观察后,仍主张用续命汤:黄芪120g,麻黄15g(先煎),桂枝30g,干姜15g,川芎9g,当归24g,党参30g,炙甘草30g,生石膏90g(布包煎)。这个病人麻黄从15g开始,每天加3g,加到33g的时候,我的学生打电话给我,说他两腿开始能动了,心脏也没事了;加到35g的时候,腿就完全能动了。这样的方子我们给他每天吃2剂,就是70g的麻黄,结果这个病人完全好了,2月15日出院。

病案三 急性脑梗死

第三个病例是急性脑梗死,就是我们说的中风。中风到底能不能用续命汤是历代医家争论的一个焦点。痱证用好像没问题,但是中风,血压又高,血管硬化,能不能用续命汤呢?续命汤在《金匮》中不是治中风的,是治风痱的,而风痱是中风的一种,因此,我特意把这个中风的病例放进来说明续命汤可以治疗中风。其实续命汤治中风比刚才那两个疾病应用的更多,因为中风的发病率是很高的。

这个病人是我们越秀区的一个领导干部,63岁,跟我一起退休的,我在政协,他在人大。一退休就得病了,中风。在医院住了1个星期,没什么好转,我去看他时,他左上肢瘫痪,左下肢不能举步,特别是舌苔厚白如积粉,这说明中风不是肝阳上亢,因此,大胆地用续命汤就不怕了。黄芪120g,麻黄15g(先煎),桂枝15g,干姜10g,白芍15g,川芎10g,当归24g,党参30g,炙甘草12g,附子15g。结果用了续命汤3剂以后,他左上肢就能抬起来了,也可以走路了;1个星期行动就恢复了,多快啊。后来他还拿着我的方3天吃1剂,吃了1年多。在这1年多时间里,方中的麻黄是15g,都没减。后来我碰到他的时候,他看上去比退休之前还年轻。原来他比我老的,现在我比他老;原来他有很多老人斑,现在我的老人斑比他多,他老人斑都退了。我觉得奇怪,可能吃续命汤真有保健作用,不知道有没有普遍的意义,但是这个病人很典型。他现在碰到我就说:“你那剂药真是救命的药。”

这几个病例说明续命汤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子,也是奇方,然而,对这个方怎么解释呢?恐怕很难。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这是“不可理喻”的经方。经方有时候真的“不可理喻”,所谓“理”,就是“常理”,经方背后有很深奥的道理,我们应更多地应用它。

二、中风证治小议

续命汤是不是一个千古的冤案,或者是不是一个千古的奇方呢?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中风的沿革。

唐宋以前的中风,多是以“内虚邪中”来立论。《内经》和《金匮》都是这么说。所以唐宋以前《金匮》、《千金方》、《外台秘要》都以续命汤为主治疗中风,包括风痱。

但是到金元以后,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出现以后,医家中风的认识改变了。至近代,治疗中风用凉药不用温药几乎已成了定理。所以“金元四大家”觉得古方不能今用。续命汤就成为我们治疗中风的大忌。因此,《伤寒论》、《金匮》的经方受到冷落是跟他们有关的。古方不能治今病,其实这是不成立的。古代的头痛现在也是头痛,古代的瘫痪现在也是瘫痪,从来没有变。病可以变,证是不变的。比如非典型肺炎,古代没有这个病,但是它表现的发热、咳嗽的症状是有的,我们依证而辨,这个证不仅现在不会变,我看再过几千年还是不会变。陈修园说:“火气痰,三子备,……合而言,小家伎。”“金元四大家”认为火、气、痰是中风的主因,所以清热、祛痰、补气就可以了。但是这就把中风从外因转到内因去了,大家都转向了内因的治疗。

中医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从来没有人反对《伤寒论》,包括反对中医的人也不反对《伤寒论》。反对中医的余云岫,民国时候就提出要“废除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提出要消灭中医。他写的那本书是《灵素商兑》,他批评《灵枢》、《素问》,但是从来没有批评《伤寒论》,也不敢批评《伤寒论》。“金元四大家”也是,王履也是。王履提出了“真中”跟“类中”的说法,说“类中”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风,跟“真中”不一样,“真中”是外风,我们现在“类中”不是外风。明代张景岳说中风、类风都有“风”字,不应该叫“类”,应该叫“非”,这个病名应该改作“非风”和“中风”,“非风”就不是风了。我觉得病名改来改去不如从治疗方面去探讨,从临床上面探讨才是我们研究中医的方向。到了清代的叶天士就更加明确了“内风”的概念,内风就是肝肾不足,肝风内动。到清末的时候有西医进来,西医的观点本病与血压高、脑出血有关。民国的“三张”,张锡纯、张伯龙、张山雷,其中张山雷,他写了一本叫《中风斠诠》,这本书把中风都归纳得很好。但他是根据《内经》的“三厥”归纳的,因此,治疗的重点都在肝阳上亢上面,所以提出不能用续命汤治。所谓“三厥”是指煎厥、大厥、薄厥。“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这个“厥”跟我们现在中风、脑血管意外相吻合,烦劳则张,阳气暴张。薄厥的“薄”也是逼的意思,这些都跟阳气暴张、跟情绪有关,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脑血管意外几乎一致。所以肝阳暴张就已然成为中风的主要病因或者病理因素了,则治疗当以平肝潜阳法。张锡纯提出治中风所有的温药都不能用了,治偏枯也不能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只能用镇肝息风汤、建瓴汤。所以续命汤几乎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以至建国初期中医研究院的四大名医之一冉雪峰先生说:“数千年来治疗中风,数千年来暗如长夜,不知枉杀多人。”

我们学经方的时候应该保留续命汤的一席之地。但是我们现在的教材,《方剂学》也好,《中医内科学》也好,都没有续命汤了。有些书就把续命汤放到中经络那一段里面,大概的观点是中经络有些轻的或者不是脑血管病的,可以用续命汤,比如颜面神经麻痹,也是中风,就用续命汤吧,但是脑血管病就绝对不能用了。所以中风用凉药已经成了中医界的“定论”。

三、续命汤方证小议

下面我们讲一讲续命汤方证小议,到底这个方证我们怎么看,首先要看续命汤的源流。大家知道续命汤是《金匮》的一个方子,《金匮》是北宋林亿在整理《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时候整理出来的,但是整理的时候,《金匮玉函要略方》里面没有中风的方。所以林亿等从唐朝的一本书——《古今录验》中把续命汤移植过来。现在这本《古今录验》已经没有了,只在《金匮》里面保留了这个方,这个方是不是仲景的方,后世多有争议。张景岳就说续命汤不是仲景的方。因为张景岳认为中风不是风,哪有道理又用麻黄、又用桂枝?所以肯定不是仲景的方。但是《千金翼方》孙思邈说:“此仲景方,神秘不传。”孙思邈写《千金方》的时候,开始只保留了仲景的49个条文,当时孙思邈也看不到仲景《伤寒论》的全貌,后来他100岁的时候著《千金翼方》才把仲景的方收集差不多,但是也不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唐本《伤寒杂病论》就是《千金翼方》的本子。《千金翼方》应该是没错的,因为唐朝距离汉朝近一点,所以孙思邈说“此仲景方,神秘不传”我是信的。但是不管这个方是不是仲景的方,这个方在唐朝是非常流行的,为什么呢?我们在《千金方》、《外台秘要》里面可以看到,几乎皆是续命汤,尽管它不叫“续命”,但药差不多。《千金方》里面,风门有60首方子,只有20首没有续命汤的痕迹,其他40首都有续命汤的痕迹,几乎都是麻黄、桂枝之类,但是名称不同,有大续命、小续命、稀粥续命等。方里有配凉药的、补药的、除痰的、清热的,但是基本的方义没变。所以我觉得唐以前,续命汤或者续命法是治疗中风非常普遍的一个方子。

这个续命汤的方证很简单,《金匮》里面6句话,42个字。6句话中第一句话是“治中风痱”,中风是广义的,中风痱也好,风痱也好,是中风的一种。《金匮》讨论中风是以半身不遂为主的,现在提出中风痱,说明风痱是这个方的第一证,只是我们拿过来治半身不遂、中风。仲景《金匮》第一个条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讨论的是我们现在的脑血管意外,但是中风痱是风痱,是中风的另外一种。第二句话:“身体不能自收持”这是风痱一个主要的症状,是四肢肌力的下降、肌张力降低、软瘫,但它不是半身不遂,是四肢或者双下肢或者双上肢不利。这刚好跟我们刚才说的前两个病例相似,方证对上了。脑血管意外大部分都是偏枯都是偏瘫、半身不遂。但是风痱不是,是四肢瘫痪,身体不能自收持“冒昧不知痛处”就是感觉障碍,除了特殊情况,一般的脑血管意外是不会有感觉障碍的。但是大多的脊神经根病变就有感觉障碍,所以就是针对脊神经根部位的风痱瘫痪。“口不能言”,这是方证的第三句话,是指语言謇涩,吞咽功能障碍。还有“拘急不得转侧”,就是说肌张力增高,特别是后期的时候,或者是伴发神经性疼痛,这些症状大概就是我们说的“拘急不得转侧”。续命汤的方后还有一句话特别重要,说:“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这句话很重要。“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就是气喘,呼吸肌麻痹,刚才我们第一个病例、第二个病例都有。“面目浮肿”,心衰、肺心病或者肺部感染都会出现,所以仲景观察病情非常细也非常全面,我们学习的时候,看仲景的书,看《伤寒论》、看《金匮》越看越有味道。

中风痱不同于我们刚才说的脑血管意外,跟《内经》说的厥证也不一样,和痿证也不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内经》说的“三厥”都是以烦劳、精绝、情致不调、气血郁热为主的,但是用续命汤来看风痱的病机,则与“三厥”不符。“三张”把《内经》分析得很到位,但是他们没有把续命汤归进去,因此,也说明这跟《内经》的“三厥”不一样。后世都说风痱是痿证,其实也是。但是我们的内科书没有在痿证里面收进续命汤,因为《内经》没说。《内经》只从三方面说,第一就是“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肺热叶焦后世用养阴的方、养阴的药,像清燥救肺汤;第二就是“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此为湿热引起的;第三就是“脾病,四肢不用”,瘫痪了,所以四肢不得用了。到明朝张景岳,他就加上了补肾的治则,所以痿证的病机基本上都没提到续命汤证,续命汤的中风痱也不同于这几类痿证,就是这个意思。

续命汤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以中风痱为第一证,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病变部位在皮层下中枢,特别是脊髓的部位。所以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神经炎、吉兰-巴雷综合征都用得上这个方。近代我们的经方家,比如姜尔逊、余国俊,他们的病例也是这类的病比较多,中风风痱是第一证,但除了风痱之外,偏瘫能不能用呢?我说肯定能。但是我们要排除阴亏,风阳内动这个病机,简单来说,排除了阳就是阴了。所以我们第三个病例就很清楚了,舌苔厚白,不是热证,不是阳亢,不是阴虚,所以效果就理想,因此一定要辨证。

病案四 脑干梗死

这不是我的病例,是刘洋博士的,因为刘洋博士看到我的文章之后,就试着用续命汤,结果这个病例很成功,脑干梗死很快就好了。刘某,女,62岁,2010年12月7日发病,住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脑干梗死”,吞咽困难,语言不清,四肢功能障碍,搀扶下可勉强活动。初曾服河间地黄饮子,一周不见效果,便停中药。由于脑干梗死容易发生危险,所以医院要求度过危险期方可出院。住院期间神经缺损症状没有任何改善,患者前胸、后背及腹部常年自觉寒冷,拟方续命汤合瓜蒌薤白汤:炙麻黄10g,桂枝10g,北杏仁10g,川芎15g,当归12g,干姜15g,生石膏30g(布包煎),党参15g,天麻12g,石菖蒲5g,郁金15g,远志15g,薤白12g,全瓜蒌20g,法夏20g,炙甘草10g。服药2周后,吞咽呛咳、语言不清、四肢不利等症均好转。

病案五 恶性肿瘤腰骶椎转移,小便潴留,大便不通

钟某,男,65岁,2010年3月前后开始感到神疲,体倦,不思饮食,全身疼痛,腰骶为甚。4月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双下肢乏力,感觉障碍,小便潴留,大便不通。当时住进了一所三甲医院,查体:肝大,剑突下四横指,左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胸10平面以下感觉减退,以痛触觉减退更为明显。腰椎CT:腰2、3和腰4、5椎间盘突出。ECT:骶髂关节骨代谢活跃,腹部B超及腹部CT提示:肝多发絮状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恶性肿瘤转移,原发灶未明。予肝组织穿刺活检,示肝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疼痛难忍,大便不通,该院治疗不显,于5月15日转我院。主管医生给了大承气汤,解出黄色烂便约100mL,但腹胀未减。第二天我查房,看患者虽然腹胀、便秘,但有别于大承气汤证的痞、满、燥、实、坚,他双下肢乏力,麻木,二便不通,是腰骶脊髓病变引起,不是燥屎内结,用续命汤温通:麻黄15g(先煎),桂枝15g,干姜10g,川芎9g,炙甘草15g,当归24g,大枣15g,芒硝10g(冲),大黄15g(后下),厚朴20g(后下),枳实20g,石膏60g,槟榔15g。服了7剂以后,大便通了,解出黄色烂便,家人很高兴。因为2个月以来第一次自行解便,后来麻黄加量到20g,服了4剂,腹胀完全没有了。然后去了大黄、槟榔,又吃了10天,患者的症状都好了,6月1日带药7剂,出院了。

中风辨证怎么排除肝阳上亢呢?我们越秀区中医院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观察了83例中风病人,我就想看着到底有多少是肝阳上亢。所谓肝阳上亢很难说,只能从舌诊来鉴别,其他因素很难说,比如说脉象,你说这个他说那个,都很难鉴别。我就专门看舌象的变化,其中舌红绛的就是阴虚,83例中只有14例,其他的都是舌暗淡、舌淡红,苔白或者厚白。这14例的舌红绛有11例是属于中风中脏腑,都是重病,其中9例死亡,这9例可以说是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不属于续命汤方证。

这个方有9味药:麻黄、杏仁、桂枝、当归、人参、干姜、川芎、甘草、石膏9味。看起来乱七八糟的,所以我说是不可理喻的,怎么解释啊?又寒又热,又补又发汗。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一下,看出一些东西来。综合唐以前多首续命汤或者类似续命汤,大致上有几类药:一类就是辛温的药,比如麻黄、桂枝、桂心、细辛、独活、干姜、生姜、附子、防风等等,这些方剂中没有一首不用麻黄的,就是说麻黄必须用,续命汤关键就是这个了;第二类是寒凉药,包括石膏、升麻、生地、天冬、麦冬、石斛等等,这些药《千金方》里面都有,但我们后世保留的就是生地那些了;第三类是养血活血类的药,后世的补阳还五汤是活血的方子,续命汤也有活血养血的药;第四类是补气药,人参、茯苓、白术。无非是这四类药组成多首续命汤,尽管它们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特别是方里寒、温、补、散合用,所以后人觉得这个方奇特难明。

麻黄这味药是《神农本草经》里的,我们这一期经方班很多老师讲麻黄,5月份的时候在北京班里面,黄煌教授就讲麻黄,我就讲续命汤,他先讲我后讲。他第一句话就是“不会用麻黄的医生不是好医生!”所以麻黄这个药是非常有潜力的,也是我们中药被西医利用的第一味药。麻黄素(麻黄碱)一百多年了,西医对麻黄素的了解比我们中医还多,我们中医也了解,但有些时候没派上用场。我归纳一下麻黄的作用大概有六方面:一是解表发汗,二是止痛,三是平喘,四是利尿消肿,五是破癥瘕积聚,这是《神农本草经》说的,六是振奋沉阳。这第六点是我们用续命汤的关键。平喘大家都用了,不管是经方医生还是时方医生都用麻黄来平喘,没得说了,好像麻黄就光平喘一样;利尿消肿我看不是经方医生不用,其实经方消肿用麻黄很多,比如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非常好的方;解表呢,时方医生没有用麻黄来解表,暑病该用麻黄的时候都用香薷——夏月麻黄了,所以麻黄就被冷落了;止痛就更不知道了,其实“麻黄八症”中有四个是痛的,所以麻黄是一个非常好的止痛药。我上周才看了一个背痛患者,他到香港的时候,因为香港房子比较窄,他儿子睡床上,他自己睡在地板上,又开空调,第二天就背痛,痛得不得了,痛了二十多天,中医、西医都不行,独活寄生汤之类方也用了,祛风散寒方也用了,西医神经科专家帮他会诊,用了一些神经科的药,也不行。后来有一个医生说你是抑郁症,开一些抗抑郁的药,吃了几天都没效,他就来找我,我说不要吃了,你根本不是抑郁症。他电话找我的时候,我心中已经有方了,后来我开了7味药——葛根汤。他回去吃了,2个小时就没事了,痛了二十多天,1剂葛根汤,2个小时,就没事了。葛根汤主药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葛根,但是从某些角度来看是麻黄。葛根汤在《伤寒论》中有2条,其中一条是“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另一条是“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桂枝加葛根汤就没有麻黄,但是我就从这条原文里面推敲,为什么仲景用一个“反”字?说明正常的“项背强”是用葛根汤,“反”的时候就不用葛根汤,就用桂枝加葛根汤,不要麻黄了,因为这时候汗出不能用麻黄了。所以有些学生问我,麻黄汤跟桂枝汤哪一首方常用,我说是麻黄汤。我看多数人是没有汗出的,正常的感冒发热是不出汗的,少数才出汗的,所以“反汗出恶风”才不用麻黄,勉勉强强用桂枝加葛根汤,所以葛根汤是以麻黄为主的。我有一个同学他女儿颈椎病,电脑打得多,项背强,他打电话说在其他医院看了很多天都不行,你开什么方?我说葛根汤。他感觉不行吧,一下子就用葛根汤!先用桂枝加葛根汤吧。我说“反”才用的嘛,你不是“反”嘛!他没话说,结果1剂葛根汤就好了。所以麻黄是止痛的药。

续命汤用来振奋沉阳,并不在于解表发汗。有些方书解释这个方是大青龙汤的变方,有麻黄、桂枝、石膏,真的是大青龙,但大青龙是发汗的药,我们这个不用发汗,方后说“汗出则愈”,我的理解它不是以发汗为目的,而大青龙汤以发汗为目的,所以出不了汗再吃,吃到出汗就好,就说明我们麻黄用到位了。《伤寒论》经常提到“以知为度”,“知”说明差不多了、有汗出了,但是绝对不是以发汗为目的,所以我把它放在振奋沉阳这个理论上。《伤寒论》后面有一首还魂汤,是救命的方。还魂汤是麻黄,杏仁,甘草。《千金方》的还魂汤中有桂枝,其实就是麻黄汤,麻黄汤也叫还魂汤,顾名思义,用来“还魂”。所以不能用大青龙汤的病机来看续命汤或者麻黄汤,中风的病因也不能用外风来理解,因为续命汤不在乎发汗,所以方后的“汗出则愈”不同于表证的邪从汗出,我是以“知”的程度来说。

有一个网友看了我那本《经方亦步亦趋录》,他说这本书很好,但是续命汤用黄芪是这本书的一大败笔。我问他怎么理解呢?他说张仲景从来没有麻黄跟黄芪一起用的,所以我这样用不对,他说我是受到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启发,所以用黄芪。后来我的学生就跟他的帖子,说黄芪是固表药,麻黄是解表药,当然不会一起用啦;防己黄芪汤证是汗出而肿,所以用黄芪固表;越婢汤是无汗、腰以上肿用的,所以就用麻黄解表消肿,从水肿来说也可以。一个是固表、一个是解表,没有同用之理。但是续命汤不能从发汗机理来看啊,徐灵胎有一句话说:“药之功用,不止一端。在此方,则取其此长,在彼方,则取其彼长。”就是说一味药有几个功能,在这个方里面发挥这个作用,在那个方里面发挥那个作用。我说仲景有7首方是用黄芪的,有3首方是黄芪跟麻黄一起用的,那就差不多一半了,所以不是没有的!就是防己黄芪汤,方后加减法里面也有喘者加麻黄的加减,不过那个不是发汗,用麻黄是平喘。有汗到底能不能用麻黄?这是值得探讨的,表证有汗就不用,杂病有没有汗不用管,都用的。防己黄芪汤就是有汗的,为什么仲景还要加麻黄呢,用来平喘嘛!那位网友很有意思啊,读很多书,他说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是跟续命汤相对的,续命汤是中风而无汗,补阳还五汤是中风有汗。我说这是他想出来的,中风很少有汗的。三首麻黄跟黄芪一起用的方:防己黄芪汤、乌头汤、千金三黄汤。千金三黄汤也是中风篇里面的,我用续命汤加黄芪是受千金三黄汤的启发,不管有没有汗,千金三黄汤也是中风用黄芪的一个先例,所以我不用外风来理解续命汤证。

麻黄与桂枝相配是这个方的一个特点,也是仲景用麻黄的一个特点。仲景麻黄剂里面,有14首是与桂枝同用的,其实它不是像我们方剂学里面说的,桂枝助麻黄发汗,其实是监制的作用,不是单纯协同的作用。那监制的作用我从哪里领会来的呢?从《伤寒论》的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为什么发汗会心悸啊,肯定是麻黄用得过多,其他的发汗方法不会心悸。那时发汗方法是温针,以火熏之,火迫发汗的那些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中医是从仲景开始重视汤药的。仲景反对那些强行发汗方法,因为病人会心悸,这其实是“心因性”的发汗,不是发汗造成的心悸。为什么会出现奔豚?都是“心因性”的,不是发汗引起的。但发汗过多也是会心悸的,用桂枝甘草汤治,说明桂枝能治心悸,另外一方面能够减少麻黄发汗过多的副作用。我问过一些西医的老师,我说西药里面发汗最厉害的药吃了会不会心悸。“不会,没有一种药会!”也就是说只有麻黄会。所以《伤寒论》里面大多的麻黄剂都有桂枝相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桂枝配麻黄应该是起到监制的作用。

麻黄配补益药。从麻黄可以配补益药,我们得到启发。很多方都可以看成是续命汤,比如后世的阳和汤,就是一首很好的方,麻黄配补益药。我也曾经用阳和汤治过一例脊髓瘤手术之后脊神经受损的瘫痪病人。这人下肢不能行走,2年都不好,结果我们治了2个月就好了,到现在几年了都不用吃药。

麻黄配清热药。其实麻黄配清热药就解释了这个方子为什么有石膏。很简单的道理,也不用升降浮沉去解释它,我认为一是要忌燥,防止那些温燥的药;第二,清里面的郁热。我们看看《千金方》里面的竹沥饮子也是治中风的,孙思邈就是这样治的,徐灵胎学来了,但是叶天士批评他了。叶天士对人说,有一个姓徐的医生,用药很杂,爱用一些石头的药。过了不久,叶天士找到一本《外台秘要》看,叶天士又对人说,这个徐医生原来是学了《外台秘要》的,他原是学有所本的。叶天士还看了里面的风引汤等等,他以后说介类潜阳就从这里来的。《临证指南医案》里面有这个故事记载,大家可以看。这说明经方给后世的启发是无穷无尽的,但是用后世的方,不能抛弃经方,因为经方总有它的道理,尽管我们的理解可能只是一方面。

我想到了已故名医姚荷生老先生。抗战期间,姚老遇一患者,男,近酒色,炎夏外出,中途步行,双足灼热难忍,就在小河边洗脚,突然间双脚不能着地,抬回家请姚老诊治。姚老看到他床前有很多毛巾,频频擦汗,尤其是双下肢汗多,但是双脚不冷,无恶风,口微渴,姚老根据季节、病史判断其属《内经》所谓“湿热不攘”所致。但据患者的生活史,有肾虚,就用苓桂术甘汤合二妙散,结果连服6剂,毫无起色。患者又请了一个草医,这个草医用药很猛,患者就请姚老主持判定。姚老因自己没有治好一半虚心,一半好奇地去了。草医对患者说,“你这是冒暑赶路,又着了凉水得的病啊!”姚老觉得这个草医很有经验,就接着看他开方,二十多味药,也就是麻杏苡甘汤加减。患者也略懂医学,见到其中麻黄用了二两,就有疑虑,草医说:“照本意该用四两,你们害怕,才用了二两,决不可再少!”患者要姚老做主,姚老考虑再三,觉得草医能够想到其病因,想必用药也无大碍,就叫患者买些人参备着,以免过汗亡阳,草医还开了一些外敷的草药。结果病人服药后,大汗顿减,还能下床行走了。姚老惊叹,就把功效全归于外敷的草药上。后来姚老又碰见一个患者,也是冒暑营生,突遇暴雨,两脚痿废,汗出淋漓。姚老就开了麻杏苡甘汤合三妙散(麻黄连根节用24g),患者吃了1剂,就能步行了,姚老这才明白原来草医用药准确啊,并非是外敷药的功劳!

防己地黄汤是这几个中风方里面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方,原文说:“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就是养阴,其主症有肢体的摇动或者是抖动,这才叫风,没有摇动就不是这个方证。妄行,“妄”就是不由自主乱走乱动。《伤寒论》里身体摇动的有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但是这是水气、是阳衰,防己地黄汤是阴虚不是阳虚,关键在这里。第二是地黄的问题,仲景用地黄有10首方,其中有3首是用鲜地黄,包括炙甘草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仲景从来没有用熟地,所以生地黄就是鲜地黄,干地黄就是我们现在的生地黄,我们现在没有鲜地黄,所以就用生地黄。这三个用生地黄的方,都有与“神”有关的症状,就说明生地与“神”有关,这是一个启发;第二,防己地黄汤用生地非重用不足以为功,一定要重用,我就用90g以上,甚至150g,如果用几克,那是没用的,也息不了风,我们介绍的病例都是90g。当然了,用生地黄太重的时候,病人会拉肚子,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仲景凡是用地黄剂,都是与酒同用的,这是个定律。但不是说酒能行气、酒能散行,酒对地黄起到一个溶媒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地黄作用的话,不妨跟酒一起煎。当然为了方便,有时候就不用了,但是有些典型的我们还是应该用酒一起煮。但是用酒的话成本就高了。我们用黄酒,用肇庆的黄酒。如果是炙甘草汤,那起码要两瓶到三瓶,因为炙甘草汤量大,八升水七升酒。我开炙甘草汤,典型的病例生地要用到90g,煎煮方法是用七碗水,煎到剩三碗的时候就放酒,那就节约一点了,放半瓶肇庆的黄酒,不放酒跟放酒疗效明显不一样。但是一般时候门诊人多,吩咐这么长时间是不容许的,所以非典型的我们都不用。

病案六 嘴巴不自主抖动

卢某,女,75岁,2010年9月3日因眩晕入院。入院时嘴巴不自主抖动,就像嚼东西一样,因为抖得厉害,说话也不能成句,双手托腮也不能缓解。她曾患脑梗死,此后就出现了嘴巴抖动。9月3日我查房,看她舌红少苔,口干欲饮,皮肤干燥,阴虚液枯,我就用防己地黄汤合芍药甘草汤,防己24g,生地90g,防风24g,桂枝12g,甘草30g。吃了4剂药,嘴巴抖动较前减轻。此后,就一直吃这个方子,到9月28日,抖动基本缓解,10月26日,就完全不抖了,但是心烦,睡不着觉,口干咽干,我又合进去阿胶鸡子黄法,龙骨、牡蛎各30g(先煎),生地90g,麦冬30g,防风15g,防己15g,桂枝12g,百合30g,阿胶15g(烊化),炙甘草15g,鸡子黄1个(兑)。11月22日电话随访,患者已痊愈,完全停药。

病案七 左侧肢体不自主舞动

梁某,男,76岁,有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瘤,糖尿病病史。2010年11月27日晨练时摔倒,未重视,28日早上晨练时出现左侧肢体乏力,上、下肢不自主舞动,并再一次摔倒。当时送到了我们医院,头颅MR示:双侧半卵圆区及双侧放射冠、左小脑半球陈旧性脑梗死,右侧丘脑、内囊后支急性脑梗死。11月29日我查房,他口眼轻微歪斜,语言謇涩,语音低沉,语速慢,左侧肢体大幅度、快频率舞动不停,左上肢自内而外,呈“8”字弧形来回舞动,坐下来时,膝盖左右摆动,行走时左右摇晃。舌干苔少,脉弦大。我开了防己地黄汤加减,防己24g,生地90g,防风15g,桂枝15g,百合30g,石膏60g,麻黄15g(先煎)。到12月3日,其症状改善不显,我用防己地黄汤合风引汤加减,龙骨、牡蛎各30g,生石膏60g,滑石30g(上四味布包先煎),防己30g,生地120g,桂枝30g,防风15g,甘草15g,嘱家属用水七碗煎至三碗,加花雕酒半瓶,再煎至一碗,渣再煎。服药第二天,肢体不自主舞动开始减少,下肢摆动减少,大便溏泄。到2月9日时,患者肢体舞动轻微,仅在情绪激动时左上肢摆动,自觉心悸。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早。我开了4剂炙甘草汤改善了症状。

《金匮》中还有一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还有一条:“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悬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个方子类似续命汤,麻、桂、姜、辛、附能够振奋沉阳,麻黄能够兴奋脊髓神经,正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病案八 吉兰-巴雷综合征

男性少年,15岁,因“双腿软不会走路1天”入院。患者10天前夜间露宿淋雨,而后恶寒发热,头痛身重,咳嗽,服西药后,发热退净3天。患者于入院前一天突发走路不稳,易跌倒,进而双腿软,不能行走,翌日发现双上肢无力,手足发冷,四肢麻木,腰腿冷汗频出,气短心悸,舌质偏淡,舌苔白腻,脉沉迟。中医辨证为寒湿深邃脉络,心肾阳虚致痿。处方:麻黄9g,附子10g,细辛6g,桂枝10g,炙甘草6g,生姜3g,大枣10枚,仙灵脾10g。服药2剂后气短、心悸消除,肢冷汗出明显好转,再服6剂四肢瘫痪开始恢复,前后服药共24剂,四肢肌力基本恢复,治疗1个月可以自行走路。

最后小结。续命汤是治中风风痱为主的一首千古名方,以身体不能自收持为第一症,所谓身体不能自收持就是迟发性的瘫痪。续命汤的主药是麻黄,对这个方的诠解不用过多,就是麻黄。麻黄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药,跟什么类的药都可以同用,补气、补血、清热、补肾、利尿都可以,所以是一个潜力很大的药。麻黄配桂枝可以减少麻黄的副作用,一般我们都加桂枝,麻黄治疗杂病的时候不是为了发汗,出汗是说明我们用量差不多了,是一个“知”,而不一定是以发汗为目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里面除了续命汤以外,其他各个方也给我们后世很多的指引、很多的启发,各有所用,不可偏废。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很全的续命汤 资料
痹证验方妙用
黄仕沛教授与德国狄特马先生对话谈经方
小续命汤■(癫痫 帕金森氏病 面瘫 中风 也要从外感论治)
《黄仕沛经方医话》《金匮要略·中风》乃启后世中风证治之先河
小续命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