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仁心仁术 惠泽众生——记全国医德标兵、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恒亮
仁心仁术 惠泽众生——记全国医德标兵、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恒亮
2010年09月08日 星期三 9:11 A.M.

 

 刘恒亮主任在为病人做心脏介入手术

  

刘恒亮主任在查房

 

 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全国医德标兵、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 刘恒亮

  

刘恒亮主任为病人精心诊治

                                                                 宋连英    陈楠    封宁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题记·摘自《大医精诚》

  

  36年前,正值壮年的父亲突发脑血栓,因救治不力死亡,当时他才15岁,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那时,他就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当一名医生,让父亲的悲剧不再重演。

  21年前,他卫校毕业,终于成了一名医生,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他希望自己拥有更高超的医术,救治更多的病人,于是他选择了进修。

  14年前,硕士毕业的他来到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现郑州人民医院),成为该院引进的第一个研究生。

  病人说他医术高超,下属说他工作起来不要命,同事说他做事太认真,院长说他是医院的楷模,儿子说他不是位“好”父亲,这所有的标签都贴在他一个人身上。

  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医生,无论是党员或是行医者,都要有一颗高尚的心!”这个人就是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今年51岁的刘恒亮。

  一条铁律,是他对自己亘古不变的承诺。

  “永远不吃病人一顿饭,不收病人一分钱的礼,不拿一个红包。”二十几年如一日,刘恒亮主任始终坚守着这条铁律。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医生使命的深刻理解,更映射了他对患者极端负责的崇高操守。

  病人送来的红包,要么直接拒收,要么由护士长交到患者的账户上,这在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已成为常态。这主要归功于刘恒亮主任,他以身作则,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以前有很多患者家属送来红包,全科人员收到了都上交,刘主任交的最多,最后等病人快出院了再还给他们。现在基本上没这种情况了,病人都知道科室里的这种风气,他们可以很安心的接受手术。”刘恒亮的研究生同学兼同事赵友民谈到这时,流露出满脸的自豪。

  “病人总觉得给医生送礼了心里才踏实,他会事先打听你喜欢啥。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刹不住了。”刘恒亮说干脆什么爱好也没有,也就没了这个不正之风。所以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旅游、不唱歌,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

  心内科一病区护士长王贺告诉记者,2007年年底,周口一位姓孙的病人突发心梗,经两辆救护车送来医院,刘恒亮主任凭其高超的医术,让患者不但脱离了生命危险,更提前恢复了健康。病人家属非常感激,一定要表达心意,见刘医生不收红包也不去吃饭,他们就从老家带来了一袋自己家蒸的馒头,说这不算是礼品,一定要让刘医生收下。到最后,刘恒亮也没收下馒头。有人觉得他太不近人情了,他说:“只要在这个治病救人的岗位上,就不能开这个先例。如果收下了,那今天是馒头,明天就有可能是红包啊!”

  记者在病房目睹了这样一幕:来自周口的李建带着76岁的老母亲来看病,刘恒亮详细询问了病史,让她先去做64排CT,李建问要不要做造影,“老太太年纪大了,做造影太受罪,先做个64排CT,结果出来后如果没事就不用受那个罪了。”李建非常感谢,他转身拎出两箱周口特产,一定让刘恒亮收下,刘恒亮摆摆手让他拿回去,就又接着去查房了。

  这一幕幕印证了无数患者向记者诉说的同一句话:“要说刘主任从没收过病人一个红包,我们信!”

  “患者是在困难中,如果一个医生乘人之危收受礼物,他的行为决不亚于一个拦路抢劫的强盗。”这是刘恒亮主任常说的一句话。他坚持一辈子不吃病人一顿饭,不收一个红包,用一生不渝的执着,坚守着道德操守的高地。

  科室里160多人,很少产生矛盾,甚至是医患纠纷也很少,医护关系非常融洽,是大家的功劳,更是刘恒亮主任的功劳。

  他以满腔真情、无私奉献和无悔追求,谱写了一曲优美的赞歌。

  大医精诚,一诺如山!

  一封感谢信,是病人对他的浓浓情意。

  “从5月23日晚上突发心梗,到现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是我62年人生中最特别的一段经历,从绝望到希望,从黑暗到光明,从死亡到重生……如今,我和我的爱人都已经康复,任何感谢的话都无法表达我的心情。在这里,我想把一份最真诚的祝福送给心内科的全体医护人员,祝他们事业蒸蒸日上,身体健康,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上面一段话摘自一封写给刘恒亮主任的感谢信,信中的话语虽朴实,却流露着浓厚的感情。写这封信的人名叫鹿金城,家就住在郑州人民医院后面的26中家属院。

  两个多月前的一天晚上,老鹿跟几位多年没见的好友正一起吃饭,突然感觉心慌胸闷,大汗流个不停,爱人赶紧拨打了120。急救车很快就到了,送到医院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听闻此讯的刘恒亮主任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医院,直奔手术室,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手术非常成功,病人情况好转,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凌晨4点多钟,病人再度陷入危险之中,已经回家休息的刘恒亮主任又不辞辛苦地赶到医院,与他的团队一起对老鹿实施第二次抢救,整整忙了一夜,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第二次抢救前,我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就趁着还能说话,把后事给老伴交代了一下。没想到我只是到阎王殿转了个圈,又被刘医生给拉回来了,现在的我又多活了两个多月呀!”眼前的老鹿精神矍铄,健康爽朗,完全感觉不到是刚出院没多久的病人。“在我即将出院的时候,我就跟老伴商量一定要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就写了这封感谢信,千言万语都在信中,在有生之年,我们都不会忘了这里的刘主任、医生和那些细心认真的护士们。”

  刘恒亮一直要求科室里不准挂锦旗,不收病人的感谢信,但还是有不计其数的感谢信送来。一封信在别人眼里也许算不了什么,却是患者对医生医术、医德的信任和感激。俗话说:百姓心中有杆秤,医院好不好,服务优不优,患者最清楚。

  医生的工作是平凡的,时时刻刻伴着病人,听的是呻吟,见的是焦躁、痛苦和烦恼。做不完的手术,打不完的针,发不完的药……但是,是他们用心血点燃千万患者的生命之火,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滋润着千万患者干涸的心田,让生命在这里获得新生。

  这真是大医、大爱,点点滴滴见真情。

  一份亲情,是他难以释怀的深深遗憾。

  “刘洋上大学这几年来,改变非常多,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每年放假回来我都会跟他说不要歧视农村来的孩子,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儿子这一点做的非常好。”谈及到自己的儿子,刘恒亮显得十分欣慰。

  而曾经有一度,父子俩关系非常紧张,“我有时觉得自己做人很失败,有一段时间,唯一最爱的儿子不愿跟我说话,这种滋味儿非常难受。我给他的确实太少了。”

  有人说,父爱是阳光,在你需要的时候,能给你无微不至的关怀;父爱是海洋,在你怯懦的时候,能给你突破万难的勇气;父爱是绿荫,在你失意的时候,能给你重新振作的动力。

  但是对于刘恒亮的儿子刘洋来说,父亲以病人为亲,以医院为家,以事业为伴,分给家里的精力太少太少。因为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儿子的学习,没有参加过儿子的家长会,甚至没有跟儿子沟通交流过,只会在儿子成绩下降时大发雷霆。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刘洋也一样,他不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什么心里只有患者,为什么心里没有他和妈妈。他不再愿意跟父亲交流,从初中到高中的六年时间里,同住一个屋,同吃一锅饭的父子俩很少说过话,同讲一种语言的两个男子本来很容易交流,却需要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去当翻译。

  但是读大学时儿子还是选择了学医,也许是受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自己很喜欢这个职业,毕业后的刘洋,现在跟父亲在同一家医院工作,“我很佩服父亲,他有咳嗽性哮喘,夜里总是咳的直不起腰来,不能躺着,只能坐着休息。可即使如此,科室里一打来电话,他还是拔腿就走,母亲眼里噙着泪也拉不住他。也许这就是他的追求吧,虽然我对他仍然不够了解,但我能理解他了,事业就是他的生命,我打心里支持他!我现在最想对他说的就是:爸爸你一定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

  对儿子的关心太少一直是他心里的遗憾,对母亲未能尽到孝心,更让他难以释怀。

  自古忠孝难两全,刘恒亮是家中独子,但老母亲至今仍住在老家沈丘县槐店镇几间破旧不堪的房子里,围墙依然是如今在农村也不太多见的土围墙,76岁的老人这么大年纪还是自己照顾自己。

  “我欠母亲的太多了,除了生育之恩、养育之情,就是不孝,来郑州工作14年,除了每次回家会诊病人匆匆看她一眼外,没有专程回家看望过她一次!没有陪她守过一个除夕夜!没有给她送过一个生日蛋糕!我是天底下最不孝的儿子!”

  这番哭诉饱含着他对亲情的辛酸,这番哭诉发自心灵深处,字里行间充满着内疚和不安,这番哭诉谁不为之动情,谁不为之撕裂心肺肝胆!

  十几年来,每一年的除夕他都是在科里度过的。在那些阖家团圆的日子里,陪伴他的只有手术台上那些冰冷的手术器械。

  就这样,一年一度又一春,斗转星移似流水。

  一路小跑,是他奏出的最美妙的交响曲。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的职责就是与时间赛跑,尽量让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治疗,恢复健康。”为了争取时间抢救病人,刘恒亮常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和身边的医务人员。

  对于心肌梗死病人来说,争得一分钟的抢救时间,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因此,刘恒亮不管什么时候,总是一溜小跑。“走路快点,就能多争取一点抢救病人的时间。”

  熟悉刘恒亮的人都知道,他工作节奏非常快,走路像一阵风。在急诊介入手术时,有些护士由于跟不上他的节奏,被他吵得偷偷掉泪。

  也许他是有些不讲情面,但正是严格的要求,造就了整个团队精湛的医术和完美的配合,科室里的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尊重他。

  他工作不图名,不图利。从2000年至今,医院奖励给他的奖金已累计有12.1万元,这些奖金,他一部分捐献给了“希望工程”,一部分由护士长平均发给了科室每个职工,自己却分文未取。十几万元对于有钱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母亲独自住在老家,姐妹下岗靠摆摊为生的刘恒亮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当同事们不愿意收时,他却说:“这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应该大家一起分享!”

  十几年来,他从没休过一个星期天,没有同家人外出游玩,没有休过一个长假。即使是单位的年底会餐,他也总是自己值班,让其他人去聚会,年复一年,从没改变。

  为了拯救病人的生命,他一直坚持早上七点前就上班,为的是能多抽出一个小时来给那些远道而来的病人看病。

  为了拯救病人的生命,他每天的散步不敢离开医院超过半小时的距离,怕的是一旦有急诊赶不回来,延误了救人的时机。

  为了拯救病人的生命,当科内有危重或可能产生纠纷隐患的病人时,他从不到离病房不足200米的家里住,索性住在值班室,随叫随到。

  为了拯救病人的生命,他整日如履薄冰,夜夜不能放心入睡,即使在睡梦中,也会潜意识的让自己留一点清醒,这样才能第一时间被夜里的急诊叫醒。

  为了拯救病人的生命,他从来都是站着吃饭,饭桌上永远是面、馒头和一些不带骨头的菜,为的是吃饭能够不耽误时间。

  正是有了这种勇于牺牲自我,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刘恒亮主任和他的团队,在省市级医院林立的郑州,创出了急诊心肌梗死介入手术例数第一,成功率99%,介入支架植入成功率100%的奇迹。

  他常说:“我做的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应该做的,没有任何超越。”

  他用实际行动奏响了一名白衣战士的生命交响曲,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丽画卷添上了既朴素、又浓重的一笔。

  一条“通道”,是他救死扶伤的生命线。

  “北京、上海有一些医院开展了急诊介入心肌梗死治疗,他们有专门的团队,能够轮班进行手术。但是在院里,我们团队就几个人,必须保证24小时内随叫随到。”

  护士巴宁认为,为了患者,刘恒亮主任甚至不惜透支自己的生命来等待。有一年冬天,一夜之间排了13台手术。从凌晨2点到晚上的24点,长达20个小时的时间里,刘恒亮和整个团队几乎一直在埋头手术。而刘恒亮不仅是其中年龄最大者,还因为长久以来暴露在X光下,后背上早已生满了厚厚的湿疹,20个小时、几十斤重的铅衣背在身上,几欲让人窒息。但刘恒亮似乎顾不上这些,他只是在手术的间隙,在手术室外面的走廊上铺上几张报纸,和衣而卧,甚至来不及脱下身上的铅衣。

  永远忙碌的脚步分不清时间的分分秒秒,3个小时,6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腿酸了要站得住,肚子饿了要挺得住,眼睛困了要熬得住……多少个深夜,他们被急诊电话惊醒,不管是雷电交加还是风啸雪寒,也得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来,冲入茫茫的黑夜之中。

  他说虽然辛苦,但是他和他的团队没有半点埋怨。

  郑州人民医院于2000年建立了心肌梗死绿色通道,为心内科装备了省内一流、 国内先进的冠心病监护病房。

  绿色通道的建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一个成熟的抢救班子,二是大夫有精湛的技术,三是高度的奉献精神。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医院给予他们特殊的政策,在紧急的情况下先救人后收费。

  在这一点上医院给了全力的支持。郑州人民医院院长周玉东说:“在病人抢救问题上,作为院方来讲,医院要负起社会责任。病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生命大过天,关于死亡风险和债务风险都由医院承担,你们做医生的不要有任何后顾之忧。”

  从2000年开展急诊介入手术以来,刘恒亮主任创下了成功为心脏停跳17次的高龄老人施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的奇迹;今年上半年开展的700多例心脏介入手术,其中约1/3是风险大、难度高的急诊手术。他说,看着一个个患者从死亡的边缘回转过来,再累也值。

  他一心扑在自己钟爱的医学事业上,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今生今世,无悔无怨……

  一颗仁心,是他给病人无与伦比的温暖。

  “从事医务工作,一定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对待农村来的病人,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为他们省钱。”新农合开展后,外地尤其是农村来的病人越来越多,刘恒亮每次开会时都会这样讲。

  “我每次看到农民来看病,心里都非常难受。”他告诉记者,今年农历大年初二,一位老农民来到他的诊室,他一检查觉得老人估计是肝癌,就告诉陪同人员将患者引领至消化内科诊室作进一步诊治。

  中午忙完工作,他不由自主地走进8号消化内科诊室。消化科大夫告诉他病人是肝癌,由于家里穷没钱救治,已经走了,怎么都不愿意住院。

  “走了,肝癌,不住院,走了……”他脑海里始终重复着这句话。深夜,久久不能入睡……

  他成长在最底层,他要求公平、公正,他有一颗仁爱之心,他真正把病人当做亲人去对待。

  记者跟随他查房时,发现他总是问病人这样一个问题:“你入的什么医保?”他时刻为病人着想,详细询问病人的各种情况。

  66岁的李淅平刚做完手术没几天,仍然感到胸口不舒服。刘恒亮坐在他床边,拿纸画出心脏血管的简易图,向老人讲解着他为什么还会感到心头不舒服,原来他的血管里还有两处狭窄,只是一处还没到需要放支架的程度,另一处太细,放不了支架。依据患者病情,刘恒亮建议他没必要花几万元放入支架,而是可以药物治疗,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记者在医院时恰好碰到家住惠济区弓寨的弓延美来复查,他2009年6月13日突发急性心梗,在某区级医院无法治疗而被转诊到郑州人民医院,放了三个支架后,他的命被救了回来。

  “我今天来时还问刘医生记不记得我,呵呵,他说‘当然记得了,我做了这么多年手术,蹬手术台的可就你一个,想不记得都难!’”

  原来这其中还有个小插曲,手术台上的弓延美经过电击抢救慢慢醒来,得知自己患的是急性心梗,需要急诊实施介入手术时,弓延美急了,说什么都不愿意接受手术,躺在手术台上,他两次踢翻了手术器械。

  对于患者的不理智行为,刘恒亮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询问原因。得知弓延美的父亲就因急性心梗去世,而弓延美之所以不愿意接受手术,就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急性心梗是不治之症,不愿意多花钱给儿女添负担时,刘恒亮在手术台边耐心细致地给他做工作,最终,弓延美接受了介入手术。

  “刘恒亮主任是个非常有涵养的人,碰到我这样斗气的病人,两次踢翻手术器械都没放弃对我的救治,不急不躁地悉心劝说,不然我哪还有机会坐在这里啊!”弓延美的话语非常朴实。

  200多块钱一瓶的造影剂,刘恒亮总是让护士挤到挤不出来为止,只要达到一定的检查标准,多一点的造影剂他都不再用。他说,“老百姓攒点钱不容易,为病人能省一分是一分。”

  而他自己生病时,即使是只用到医院一瓶盐水,也会把钱交到门诊处。

  母亲生病,他安排在观察室输液,输液费、观察费等每一项费用他都一分不少的交到收费处,并且不让别人去看望,他说:“我这辈子最怕的就是欠人情,欠的最多的也是人情!”

  他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解病人所痛,对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平等施治。

  感动人们的,不仅是他高超的医术,更是他高尚的医德、人格的力量!

  一份执着,是他勇攀医学高峰的源泉。

  “一个人,站起来,应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躬起身,应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桥;倒下去,应是世界上最宽的路。”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记者见到刘恒亮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他苍白的皮肤和削瘦的面容,手臂上青筋暴显。所有认识刘恒亮主任的人都惊讶于他变瘦和苍老的速度,而这些,都是长期在X射线下为病人做介入手术造成的。

  今年的郑州,气温尤其的高。可是,即使是在38.9摄氏度的高温下,刘恒亮虽然热得浑身汗水直淌,但却依然无法享受空调的清凉。不仅如此,一进入有空调的房间时,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关掉空调,即便在手术室手术他也尽量采用恒温,不是他不想用,而是不敢用。

  “我不能吹空调,在空调屋里一旦呆的时间超过20分钟,第二天立马感冒。”而这样的状况,已非一天两天,而是持续了六七年。这,也是由于长期在X线下工作造成的。

  不仅如此,每次手术时穿着三十几斤重的铅衣,虽然可以阻挡80%的射线,但也让他后背长满了湿疹,汗水的刺激和长时间的摩擦,让他的湿疹好了又出,整个后背都几乎已经溃烂。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考上了中专,后来又捡起扔下十多年的课本参加了成人高考,毕业后考取了原河南医科大学的研究生。现在又在向更高目标冲刺——搞科研。

  在他做急性心肌梗死的动物实验时,兔子需要他自己喂养,实验需要他亲自操作,心肌梗死模型需要他自己建立,结果需要他亲自观察,数据需要他自己整理,一个月的实验,即使是发烧了,他也没敢离开实验室一步。

  他没有助手,在动物麻醉过程中,常常右脚踏在兔子的两条后退上,左手抓紧它的两个前腿,右手握着注射器扎入腹腔注射麻药,只要兔子一挣脱控制,他的两手就被抓的鲜血淋淋,每次做实验,双手总是被抓的伤痕累累。

  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塑造了刘恒亮主任科学研究成功的必备条件。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实验出现了理论预测的阳性结果,并因此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刘恒亮主任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仍挤出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研究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阻断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内皮功能的影响》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究的《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再灌注内皮功能的变化及不同药物干预的影像》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究的《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及神经内分泌变化经不同药物干预的影响》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和参与研究的九项课题,先后十五次获河南省、郑州市、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由于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2008年刘恒亮获得了200万名医师行业的最高荣誉——中国医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暖人生:他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全力挽救心血管病患者
颈动脉狭窄与脑血管疾病
这个东西泡水吃,2天修护血管内皮,1辈子不怕心梗~心内科主任推荐
学会急性心梗家庭自救
争分夺秒 | 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夏秋交替谨防冠心病 冠心病急发作怎么办?【新民健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