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恢复身与心平衡的使者——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赵幸娟博士
恢复身与心平衡的使者——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赵幸娟博士
2011-4-26 9:16:57 来源:医药卫生网作者:医药卫生网 阅读:2738

本报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 秦川
    为了和家人相约一起看个电影、逛个街,她要提前两个星期着手准备,就是这样,约定也常常“泡汤”。
    坐门诊、查房、检查病历、举办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深入乡间义诊……她的生活轨迹中,离不开患者,离不开公众。
    她养成了“在循循善诱中找出病痛、在精益求精中对症治疗、在和风细雨中抚慰心灵”的行医风格。她就是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赵幸娟博士。
在循循善诱中找出病痛
    70多岁的方老汉有着一次独特的看病经历。
    那天,方老汉和家人一早从驻马店赶来,想让赵幸娟诊断一下久治不愈的老毛病。进了诊室,赵幸娟首先让方老汉休息5分钟,平息一下心神。然后,她才正式给方老汉量血压,并且先后测量了3次。
    方老汉渐渐明白,赵幸娟是为他的健康负责。像他这样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往往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观察更仔细、询问更详细、判断更准确,才能对症下药。
    赵幸娟说,这是她的行医习惯。对于每一位患者,她都要先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测2~3次血压,然后详细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沟通与解释工作。
    当患者理解有困难的时候,赵幸娟还善于结合图画和浅显易懂的道理来进行解释。比如“脑出血”,她将其比喻为庄稼旱了,如果赶快浇水,就能活过来。又比如“脑梗死”,她将其比喻为庄稼死了,用水浇的话只会事倍功半,但是这一块地荒了,可以用另一块地替代——可以用周围的功能替代这个暂时受影响的功能。
    在这样一种循循善诱的过程中,患者的“世界观改变了”。42岁的顾某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得病前,顾某经常抽烟、喝酒、打牌,后来突发脑梗死,路都走不成了。赵幸娟善解人意地告知其治疗前景,让他对治疗充满了信心。
    赵幸娟认为,要多给患者鼓励,多说“今天好多了吧”,不说“今天还疼吗”。着重点不一样,就会让患者觉得每天都在好一点儿,患者才能树立治疗的信心。
在精益求精中对症治疗
    “在躯体健康方面,我们比你想得更多;在心理健康方面,我们比你们想得更远。”这是神经内科三病区医护团队的座右铭。
    为了做到这一点,赵幸娟对医护人员的要求甚为“苛刻”。
    在这里,病历必须按时完成、书写认真,绝对不能有错别字和非医学用语。听到医护人员用词不准确,赵幸娟也会立即纠正。就是这样的严格认真,神经内科三病区的病历书写被评为郑州市第一名。
    在这里,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要达到5次,入院前要告诉患者疾病进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能治疗到什么程度;住院中,要根据检查和诊断情况补充谈话,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出院时,要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有的患者到医院看病,希望医生给自己用这个药、做那个检查。碰到这种情况,赵幸娟总是解释说:“我们绝对不多用一片药,也不少用一片药,绝不用超出范围的药。”在这里,他们要求以最小的药量取得最好的效果。甚至在给患者输液时,他们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重核定输液量。
    赵幸娟对不同时期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康复治疗以及合并抑郁症的治疗等有深入研究。她认为,治病时既要考虑患者是一个整体,也要抓住主要方面,施行个性化治疗。
    正是这样的诊疗特点,让患大面积脑干、小脑梗死的赵老太太转危为安。患者刚入院时,赵幸娟的主要工作是保患者的生命;3天后,工作重心是控制危险因素,让梗死区域最大程度恢复;再过几天,主要工作就是调理患者饮食,防止其肺部感染和皮肤压伤;之后,就是考虑降低残疾程度,交待患者家属进行日常护理。
在和风细雨中抚慰心灵
    “世界观改变了,什么都改变了。”作为神经内科医生,赵幸娟高度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高二学生小李,在极度压力下患了考前综合征,一到考试就紧张,成绩变得很差。赵幸娟利用周六的晚上,先后20多次对他进行心理疏导,每次疏导差不多都要用一个多小时。小李终于变得阳光起来,顺利考上了大学。
    还有一个24岁的小伙子,自己办了一家公司,但是平时不敢与公司里的本科生、研究生说话,害怕自己没知识被人嘲笑。赵幸娟充分肯定了他的优势,帮他慢慢战胜了自我,治好了他的社交恐惧症。
    赵幸娟还热衷于传播健康知识。自2010年7月底“健康郑州”开播以来,每隔一两周她都要去做一期节目,到现在已经做了近30期节目,涵盖了神经内科各种各样的疾病。
    赵幸娟认为,所谓良医,既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每到社会需要的时候,她总是勇挑重担。“非典”暴发时,她申请担任发热门诊部主任;汶川发生地震,她第一个报名参加心理救援工作,并担任了心理救援组组长;她热衷于到山区义诊,多次调研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次为聋哑孩子、智障孩子家长举办专题讲座……
    “从第一次手动、第二次手移,再到能够抓东西……我们要学会鼓励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要倡导患者拿自己拥有的东西去比别人没有的东西,扬起生活的风帆。”这就是赵幸娟,她不仅在恢复患者的躯体健康,更在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生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点进步,走向新的生活。

(http://www.yywsb.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警惕“眼中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痒?痒?痒?可不一定都是皮肤病!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
20~40岁男性注意了!小心被低钾血症盯上!
弥散加权成像阴性脑梗死
肿瘤也“懂”兵法?副肿瘤综合征如何“声东击西”?
【脑医故事】险!错过时间窗口,超24小时急诊取栓再造生命奇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