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跪在凳子上做手术的大夫
李兆奎(中)左腿跪在板凳上给患者做手术。

资料照片

    飞机缓缓地停在沈阳桃仙机场,女儿焦急地等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当她终于看到那张慈祥的面孔时,眼泪止不住夺眶而出。

 

    一年多以前,当父亲登上飞往新疆的客机时,身形是那样魁梧,脚步是那样矫健;而现在,步履蹒跚走下舷梯的父亲,却已是一个要到医院做手术的肿瘤患者。

 

    “哭什么?孩子,爸爸这次援疆,去得值!”李兆奎轻轻抚摸着女儿的面颊,笑声依然是那么爽朗。援疆440天,他先后诊治了360名妇科患者,为160名各族妇女做了妇科手术,抢救危重患者20多人。

 

    “患者的需要,就是我的价值”

 

    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塔尔巴哈台山和巴尔鲁克山下,有一块享有“绿色净土”美誉的垦区,这就是。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该院硬件建设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突出。每逢遇到疑难杂症,要么得请上级医院专家前来,要么得把患者转至50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

 

    2010年的一天,辽宁省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院长在市里开完援疆动员大会,刚回到院里就迎面碰上了妇产科主任李兆奎,无意间提到这件事,结果李兆奎当即就报了名。

 

    “你都53了,血压又高,哪能受得了啊?”同事们不理解,妻子张文英更是不同意,“你不要命,我还要这个家哪!再说,女儿婚期都定了,你不张罗谁张罗?”

 

    同事的不理解和妻子的眼泪都没能挽留住李兆奎,他说:“我是医生,患者的需要,就是我的价值。”2010年12月24日,作为丹东市首批医疗对口援疆的3名医生之一,李兆奎踏上了征程。

 

    “老百姓还很困难,医生要帮他们精打细算”

 

    尽管李兆奎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边疆地区落后的医疗状况还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像阴氏子宫全切、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根治这样的手术,在丹东妇女儿童医院已经不算是疑难手术了,但在这里还需要转院。”李兆奎说,“我来到这里,一定要把这些手术开展起来。”

 

    刚刚报到4天的李兆奎开始接诊了。听说妇产科来了位辽宁专家,患者们接踵而来,光是第一天,李兆奎就接诊了18位病人。

 

    李兆奎1981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曾在北京协和医院研修,在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以及输卵管癌的化疗和手术治疗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一位姓顾的患者3年前就被确诊为恶性子宫肌瘤,由于一直没有凑够去乌鲁木齐市治病需要的3万元费用,只好躺在家里“听天由命”。听说家门口来了医疗专家,她满怀希望地来到医院。看到这位肚子像怀有七八个月身孕的妇女时,李兆奎心里一紧。他明白,决不能辜负了患者的信任。

 

    手术进行了3个半小时。“我得了病,是不幸的;但遇上李主任这样好的人,又是幸运的!”患者发自肺腑地说。

 

    “老百姓的生活还比较艰苦,当医生的要帮他们精打细算。”李兆奎为病人检查,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他绝不让病人去做CT;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他绝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给病人治病,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就用哪种;能用一种药治好,就不开两种。

 

    “病好了我还要回新疆”

 

    今年3月6日,李兆奎的肺部发现了一个5公分的肿块。作为医生,李兆奎知道,这个肿块很可能是肿瘤。同事劝他赶紧到乌鲁木齐确诊,他说:“有个患者预约了阴氏子宫全切手术,这台手术难度大,还是由我来做。”接下来的3天里,李兆奎连续做了两台手术。

 

    兵团一六六团6连职工张忠兰,是李兆奎在九师医院做的最后一台手术。原本预定3月9日做,可在3月6日下午,一直咳嗽、发低烧的李兆奎在上班时,不慎将左脚脚踝扭伤,脚肿得像面包一样,不能挨地,当天住进了外科治疗。“听说李主任脚扭伤了,我心一下子就凉了,还能给我做手术吗?”张忠兰想。3月8日下午,李兆奎拄着拐杖,突然出现在张忠兰的病房,告诉她:“你放心,明天手术按时做。”

 

    3月9日上午,李兆奎点滴还没有滴完,就让医生把针拔了。他说:“病人多住一天院,就多花一天钱。”说完,架着拐杖来到手术室。为了减轻疼痛,李兆奎抬起左腿,跪在凳子上给患者做手术,护士一边流眼泪,一边用冰袋为他疼痛不止的左脚降温……

 

    3月13日,李兆奎病情加重,到乌鲁木齐做进一步检查;14日,确诊:肺癌,需要回辽宁做手术。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自从来到新疆,他已经446天没有回家了,女儿打算结婚,打电话催了他多少次,可是因为手术病例多,他一直没能抽出时间回家;承诺帮助女儿装修新房的事,他也一直拖着没能兑现。

 

    但是,他没有遗憾:自从他来到医院,医院没有出现过一例重症转院病例,也没有再请过一位“外援”医生。

 

    为了提高妇产科整体医疗水平,李兆奎制定了一整套系统的学习方法,从教学查房、业务讲课、专题讲座、疑难危重病例尤其是恶性肿瘤诊治、手术讨论会诊,到规范病历书写、纠正医护上的不规范习惯等等,李兆奎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手把手地传授给当地的同事们。李兆奎说:“我在这里做100例、1000例手术,都说明不了什么,我走了,医生护士能把我的技术传承下去,才是我的心愿。”妇产科年轻医生翟颖欣慰地说:“一年前,我们还只能充当助手,如今,都已经能够独自做手术了。”

 

    “边疆医院太缺技术,太缺人才了。”至今仍然躺在病床上的李兆奎对记者说:“病好了以后,我还要回到新疆,那里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做手术!”一旁,爱人张文英流着泪接着说:“如果老李的身体不允许,只要组织上需要,可以让我们的女儿去完成援疆使命。”(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本报通讯员 阎 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术成功是第一位的!
跟甲状腺结节说拜拜 一代宗师“散结方”,抗“结”到底
麻醉过敏处理不当或送命 须快速诊断
青年医生谈幸福与成长
一位坚韧母亲的求医心路
拿菜刀的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