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粟米说|我为什么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作业区看作业、看点评老师们的反馈,是我的一项工作任务,也是一种享受。

昨天,看到一位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小家伙就是静不下来心”,我忍不住制止说“别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这件事,做起来蛮容易的,许多爸爸妈妈张口就来。


“我家孩子脑子老是转不过弯儿来。”


“他的语言能力一般般。”


“我姑娘特别粗心。”


“她身体不协调,缺乏运动细胞。”


当然,有的标签是正面的。


“他可聪明了。”


“无论什么,他都一学就会。”


“她每次都让着弟弟,特别会照顾弟弟。”


为什么正面的标签也不要贴?原因很简单,当孩子背负了“称职的姐姐”这样的标签时,她就不得不以这个要求自己。原本可以跟弟弟公平竞争,原本有时候也想撒娇耍赖,可是现在都只好拘束着,做好姐姐。


今天我想说的,主要是第一种情况。原因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尤其进入到小学阶段,许多爸爸妈妈从不遗余力地夸孩子,变成了随时都可以给孩子贴上“差评”的标签。


我旗帜鲜明地反对给孩子贴标签,原因有两个。


其一,贴标签对的是人,而不是事。


比如说,当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多次停下来去喝水、上厕所,而不是“钉在”座位上写作业,妈妈张口就来了——“孩子静不下来心”。


从这句话我们很容易能感受到,妈妈对孩子没有专注地写作业的担心。而当孩子听到的时候,却是对他这个人的评价。


事实上,别说小学阶段的孩子了,就是上了中学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别人的评价,来形成“自我认知”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从很小开始就思考这个问题,并逐渐的从别人的评价中,从他人的眼中,找到自己的形象和位置——这些多数情况下都在无意识里完成。


只有心智足够成熟的人,才不依赖外界,而由对自我的充分了解和评估中获得稳定的自我认知。这个阶段往往要在二十岁以后,甚至许多人要等到三四十岁才能达到。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权威。父母说的话,尽管有时候让孩子很难受,或者很抗拒,可是孩子终究会接受——我就是一个静不下心的人。


仅仅因为写作业喝了几次水,就变成了“静不下心的人”,这是多么不相称啊!


如果我们意识到从一件小事就给一个人打上标签太不公平,就会发生变化。


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不能安静的做作业时,我们可以把看到的表达出来“妈妈发现,今天你开始写作业之后,停下来喝了2次水,还去了1次厕所,又去吸了1次墨水。”


这句话说的都是事实,讲到了时间——今天,这使得没有“找旧账”的意思,而且都很具体,这表明了妈妈的客观态度——我们只是就事论事。


当然,妈妈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担心:“这些事情挺耗费时间的,我担心你不能在晚饭前做完作业;而且写作业的过程被打断了好几次,妈妈担心你今天做的题会出更多的错误。”


听到妈妈这么说,孩子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因为妈妈的感受而内疚——尽管他不一定表现出来。


事实上,当我们有意识地学着白描事情的发生经过、讲述自己的感受时,我们的负面感受就会下降,变得更理智。


当我们聚焦到事情上,而不是把一切归咎于孩子这个人“静不下心来”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解决办法了。


“明天放学后,你可以先休息15分钟,喝点水,去上厕所,并且在做作业前检查文具,钢笔是不是需要吸墨,铅笔有没有削好,这样在开始做作业之后就可以专心写作业,而不必因为这些小事分散注意力了。”


当然,很有可能我们找到了解决方法,第二天孩子依然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去喝了1次水。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只要孩子有进步,我们就及时的表扬他,强化这种好的行为,慢慢的,孩子就会形成习惯。


其二,孩子如果想揭掉标签,太难了。


事实上,被贴标签很痛苦。


我的身上有一个标签,背了很多年——“丢三落四”。从小,父母就这么说我。一旦我丢了某样东西,他们就会很着急地责备我“你又丢三落四了,你总是这么粗心。”


我很抗拒这个标签,每当听到父母这么说,我就很厌恶,可是没什么用,我也认为,我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


直到最近几年,我才意识到,原来,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说,家里每一人都有丢手机的历史,包括最不能容忍我丢三落四的父亲,也因为意外,遗失过两部手机;而我没有丢过任何一部手机。


长了不敢说,最近这10年,我也没有丢过钥匙、身份证或者银行卡。


而且,我找到了减少遗失物品的方法,即便暂时找不到哪样东西,我也会尽力回想最近一次看到它、使用它是在什么地方,往往就能找到了。


可能你会说,这还用你说吗?难道还有人不知道这么做吗?


是的。过去我就不知道。一旦某样东西找不到了,我就崩溃了,满脑子都是“我又丢三落四了”,非常挫败和沮丧,然后就是毫无章法的乱找一气,往往以失败告终。


类似的标签还包括“缺乏运动神经”。


在高一时,我报名参加了一百米跨栏跑——因为报名的人特别少,我想是不是名次不至于太差。


当我站在起跑线上的时候,体育老师直接毫不掩饰地发出了鄙夷的声音“就你?”
当然,我也没有辜负他的鄙夷。这次比赛是我第一次接触跨栏,在摔了两次之后,我毫无悬念地拿到了6位参赛者的倒数第一名。


时隔3年,我发现大学体育课就主修跨栏时,内心是很胆怯的。结果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我完全掌握了跨栏的动作要领。那一刻,我真想重新回到高中的赛道上,用完美的表现给体育老师一个白眼。


几乎所有的标签,都可以通过专业训练或者针对性的方案来解决。可是,很少有人有勇气那么做,尤其当贴标签的人是权威,而自己只是个孩子的时候。


当父母给了孩子一个标签的时候,无论是他“静不下心来”还是“身体不协调”,都代表认可了这个事实,并且认为这个特质无法改变。


这种暗示的后果相当深远。


如果我想撕掉“丢三落四”的标签,无异于首先宣告“爸爸和妈妈都是错的”;然后,我要付出数倍于其他人的努力才能使别人承认,我并不丢三落四。


如果大家认可每年忘带两三次钥匙是正常的,那么我就得一次不落,才能摘掉“丢三落四”的帽子。可是,遗忘一两次是再正常不过的呀,我怎么可能做到一次不落呢?


即便可以做到,这件事真的值得我去如此认真对待吗?每次出门前检查三遍钥匙,已经有 强迫症的嫌疑了。


而如今,我重新回首这个标签时,我意识到,在那个资源紧缺的年代,我丢掉的钥匙、手套,或许都令爸爸妈妈感到额外地紧张和压力。


我并不怪父母,可是我足足用了二三十年,来重新认知“丢三落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并接受偶尔的丢三落四。


我猜,在你的身上,也背着类似的标签,甚至背着“好妈妈”、“好女儿”的标签。
幸而,我们今天可以不这么做。


帮孩子们卸下额外的压力,只做的比昨天的自己好一点。这样就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人父母,一定要管好自己的那张嘴
UC头条:家庭教育中, 永远不要低估“暗示”的力量
致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培养孩子说“我能' _<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眼中的魔鬼父母,他们经常做这10件事
我们不负责任地给孩子贴的标签,他将用尽一生去撕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