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搞临床的没有科研基因?听听一位小医生对科研的理解
很多临床医师、研究生都以科研为苦,常常抱怨:「好好上临床就行了,干嘛还要做科研?弄的高不成低不就,大量作假和无意义的论文发表。」
确实如此,「牛不喝水强摁头」的做法,只能滋生出不满的情绪和论文造假。但其实,真正做研究非常有趣,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知道「为什么」和「接下去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科研的认知会有如此差距?
个人觉得关键在于是否「开窍」。

某天上班途中,笔者偶有感触,写出来跟大家分享,请不吝指正👇
穷则独善其身
因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每一位医生对待临床工作都非常认真负责,都想成为好医生,但真正科研做的好的凤毛麟角。

大牛扛旗向前冲,一帮人做些不咸不淡的小东西,一小部分人干脆什么也不干,觉得那是别人的事,我不会做也做不好,这是大部分科室的现状。
这就有点「大乘」和「小乘」的区别,穷则独善其身,把自己做好,达则兼济天下。而在我看来,满街走的都是圣贤,只是境遇不同,今天小聊一下「穷」的时候怎么办,大牛和准大牛请忽略。


核心是想法
大部分人觉得,自己做不好研究是因为:脑袋空空,条件不允许,满地黄沙无从下手。时间长了就觉得自己不行,不是这块料;「做好一个赤脚医生足矣」(某大医院教授的原话,后来极为热衷研究)。
在我看来,条件可以创造,大部分技术,很多公司都可以实现。所以,最重要的核心是想法
说到这里,总有老师拍脑袋,就是没想法怎么办?
其实各位一直都有想法,只是自己也没认识到而已。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满街都是圣贤,只是心没有发掘出来。
各位请回想一下,在临床实践上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病人疗效好,同样病种的那一个病人效果却差?
为什么这个病人复发另一个不复发?
为什么有的菌血症抗生素敏感,有的不敏感?
细胞治疗有些病人有效,有的没效?

其实这就是想法,只是没有再往下深思,形成思路而已。
笔者的理解:临床医生的科研,都应立足于临床,发现来自临床的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寻找解决之道,再反馈到临床应用。

所以,上述的问题就是研究思路的火花,最开始的点,只应思考接下来该如何走下去。


三个课题的诞生

OK,我们通过一段时间临床实践发现了问题。以疗效为例,同样一种病,30 个病人效果不好,20 个效果好,那我们就应该开始去找差异。
这个时候您的科研题目可以是:「XXX 疾病难治的原因何在」。

差异可以通过文献的分析去找,但这个难度比较大,未必找得到有用的。那就建议通过测序等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找到很多新的,原创的发现。
通过测序我们发现,难治和非难治的差异基因有 100 个。接下来就该去翻文献,请教大牛,深度分析,选最有可能的几个,比如 A 分子。

这个时候,您的题目就变成了:
「A 分子的差异性表达可能是 XXXX 疾病难治的关键分子机制」。

此时可以从 A 分子对这个病的「细胞系」、「动物」有什么影响入手,看能不能诱导出难治这个特点,即使只有 30-50% 的效应,恭喜您,成功了。这个时候如果您有点文章当基础,就可以去报课题了。
问题来自于临床,又有基于原创性发现的基础研究,中标自然基金的可能性比较大。
做到这里,各位已有一篇不错的文章了。那么第二篇「抑制 A 是不是能够纠正此种疾病的难治」,不难想到吧?

再接下去要怎么办?

是不是想问为什么有些病人 A 分子高,有些病人 A 分子低,同样是一个屋檐下的病人,差距咋那么大呢?

这个时候就要去找 A 的上游是什么,发现驱动因素是什么。比如是 B,那么新的题目来了:「XXXX 病中 B 分子驱动 A 分子差异性表达导致难治」。

这种 B 分子往往要去找可检测性强,或者跟临床某种特征有关系的,比如病毒感染,比如突变。

此时,第三个课题又可以报了:
「病毒感染/突变如何导致 B 分子激活继而导致 A 分子差异表达」。
基本上三个课题整出来,您就慢慢往小牛靠了,以后您的专业方向就是做 xxxx 病难治机制的。说起来也可以跟同行吹一下,都是原创发现,贴近临床,慢慢打出知名度了,后面就会顺水推舟式的发展。


找差异,分层次

这些都是笔者的一些心得,坐车无聊就梳理一下以往的想法。无意吹捧测序,只想说从这些临床的问题中,我们能找到很多切入点。
临床的研究,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找差异,分层次。

多问为什么,每问出一个为什么,就是一个新的课题。问自己的同时还要会分层,一个层次一个层次自己琢磨清楚。

胸中要有个全盘的打算:树的主干在哪里,往哪里散发枝叶比较合理,比较吸引人,这就是所谓的胸有成竹。练就该本领可能需要修炼一小段时间。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找差异的深度,决定了您做研究的起点。
啥意思?

白血病难治,大家都知道。但 Flt3 突变的病人为什么有的难治有的好治?这个层次就比别人要深一层了,Flt3 突变后难治是因为细胞倍增时间加快(举个例子)。
那为什么有的病人加快,有的病人加快不明显呢?这就是好问题了。
所以告别粗线条的对比,喝茶吃饭的时候多琢磨一下,就会有更好的起点。最终查新,文献要读,但更多是去浏览,把对自己有帮助的留下琢磨。
最后,所有的研究最好是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以「技术或其他」。
研究的起点应该是「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而非「别人没有做过」。技术层面的创新当然重要,但不是我们可以做的,只有像我们领导那样的大牛才能实施。
小医生就解决小问题,抓住一个点,不断的问自己问题,就可以不断进步。空闲时间去提问,较长时间去验证,终身时间去成就。

近期,您在临床上的疑惑是什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都说临床医生搞科研特别累?那是你没走对方向
科研菜鸟的实用选题方法 —— 从临床中选题
【国自然】标书速成必学的科学假设模板
从零开始做医学基础科研,小张教你发 SCI 文章
单元课视频初体验:学好Oncomine,触摸肿瘤数据挖掘
SCI,请淡出出医生评价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