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操耿:短兵论.长兵论.徒手论.器械论

于操耿.新浪博客

师曰:世人好武者多矣,然非秉性纯朴刚毅者,必不能成真武人也。夫真武人者,忠诺担事,敬业精技;公仇不忘,私怨不结;爱国爱民,舍身勇战。非好战,却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舍此而号称武者,必非匪即贼,非贼即歹,非歹即奸,非奸即邪,非邪即蠢,非蠢即狂妄不知其为父母所养也。余不敢恶言相向好武者,实则历代兵家募选之言。明何良臣之【阵纪选-卷一】:伶俐而无胆者,临敌必自利;有艺而无胆者,临敌忘其技;伟大而无胆者,临敌必累坠;有力而无胆者,临敌必先怯。俱败之道也。明此理者,可以言武论兵。
万般器械之分,不外乎单手、双手。单手者,便于巧。双手者,便于力。能于单手使力,谓之功。可以双手使巧,谓之法。然贪功贪法还需步活身灵,自找可下手之空隙便当方可奏效。此全在于以视其形,观其动,触其力之感觉,指导周身上下各处之应力变化。
仅凭招式、套路、内功、外功、用法、心法等圣贤图本为战,无异于闭门造车,守株待兔而已。

《短兵论》
传统兵器用法,须依兵器之形制、特点而用。无论哪种兵器,有其长处、优点,必有其短处、缺点。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点之威力和回避其弱点之不利因素。无论怎么发力,均不能对用兵器者自身造成威胁与伤害。
短兵之用,贵在于巧,其形制多于刀、剑、为主。观古传刀剑之相及遗痕,或汉环首刀,或明单刀,或清单刀,或民国抗战大刀,或渭华起义大刀;或汉剑,或明剑,或清剑,或民国用剑,其规格大约如下:
刀一边为刃、一面平楞之带尖短兵。其长约在二尺至三尺其间,重约在三斤左右,其重心均在刀长之偏手把处三分之一左右。
剑两边均为刃之带尖短兵。分为单手剑与双手剑。单手剑长约在二尺半左右,重约在斤半一下至一斤,其重心亦在剑长之偏手把处三分之一左右。
双手剑长约在三尺余至四尺,重约在三斤上下,其重心还在剑长之偏手把处三分之一左右。
依古传之法,单手操之,无论刀之劈暫磕刺,还是剑之刺撩圈点,于发力变化中,趁手自如,不掘手腕,不拉手臂。刀剑刃部几乎完整无损,刀背多处有磕碰痕迹,剑之平面处有摩擦痕迹、剑档之前亦有磕碰痕迹。其迎刃而碰之劲力、方向、角度、部位依稀辨别的出。刀剑把柄凹楞处、夹缝处之血锈清晰可见。
由此而知,古人用刀剑,其劲力、方向、角度、部位之把握精准,非力大势猛,大开大合,所能为之。唯见其巧矣。
 
《知短兵》
师曰:短兵之用,全在双手对短兵之操控能力耳。须得以周身之动答五问。
其一,短兵一动,必分阴阳。化发之力,可否同步而为?
其二,短兵一动,迎面一击。身之进退,可否安然无恙?
其三,短兵一动,接身成力。直横奔袭,可否形漏与外?
其四,短兵一动,触力即变。迂回周旋,可否随人伸缩?
其五,短兵一动,凭刃冲撞。力点处理,可否刚柔如意?
此五问以周身之动答多少,短兵即能用得多少,一分不差。
师又曰:短兵之巧,在于身法,身法之妙,在于步法,步法之精义,而在于陪形矣。能于动中陪住对手发力者,则其杀伤范围,一动,力点均在我控制之内,于随动之时,或抢身夺位,或一着而过,起手必杀。此为巧矣。
巧劲非偷劲。不知其变,单凭视角空档而入为偷劲。遇无知而偷,遇贪则偷尚可,若遇知形体变化者而偷,是为送死。
刀如野猪狂奔,全凭牙口锋利,身子亦皮实。无论何种打法,不管哪样兵刃,起手刀背磕碰,且以身相随。刀头认定对头而去,回手刀刃劈砍,亦不惜力。一起一落,一气呵成,名曰:快刀。
剑如燕子入林,全凭身法敏捷,形曲却力直。遇力而形曲,唯在力点处理之时,不与其硬碰硬撞,剑尖走刃,惜如眼珠,随遇而变,却紧盯端的而去。若剑风飘来,琢磨不定,起手拨点尺余即可,行刃劫杀数寸亦足,名曰:神剑。
若能如此知用短兵,则随手一木棍、竹竿亦能御敌矣。

《长兵论》
长兵之用,便于使力,亦尚巧。其形制多于棍,枪,大刀为主。然长兵之杆,多以或木,或藤制得,易腐烂,不易久传。与曾多方联络亲朋好友,师门子弟,二十余载一道寻倪古传原装长兵,每闻不得。最早仅有民国内战时期,渭华起义时,民用站岗放哨之用的原装长矛一根。虽有历史记忆,却无实战痕迹。
然却得见清之制式枪头与透甲锥若透甲锥长二尺左右干。枪头长一尺至一尺半,刃宽二寸至三寸,套筒长三寸至四寸,重一斤左右。,重一斤半左右。依古法所传,制作木杆铁枪。枪长丈二者,重心居中,其重七八斤不等。枪长丈八者,重心偏手把三分之一处,其重九斤有余,十斤不到。
夫丈二枪,上下周身一体,坚硬不曲。双手操枪,合掌发力,掌有多少力,则枪之每一处即作用多少力,易于传力。而受力时亦如此,使得接劲之时,与手腕不利。每遇重力击打硬物,双手镇麻,瞬间如何变化焉?看来操枪使巧,莽撞孟浪不得,亦是此枪必备之法。
丈八大枪,前三分之一处,柔韧微晃,枪把合力摇动,枪头摆动不止。其与硬物重击,手不觉镇。日常中八磅大锤之手把,柔韧之用,亦同此理。然合掌发力时,虽劲力亦能通达,松紧自如,却于接劲碰力之时枪头正偏,一戳即空,待枪头回转归正,目标对手在与不在,就不得而知了。碰劲不能直刺激发,必丧失发力之最佳时机。此等不足,当以身形步法弥补,也是此枪必备之法矣。
长兵之杀伤范围,仅在其尖忍钩挂之活动区域,若一味扩大其杀伤范围,必然导致大开大合,使己之防御门户大开。长兵远战最佳,最忌压迫贴身而战。其中制式形状,长短缘由不在于秘本规矩、歌诀说法,而在于用之便捷、趁手耳。
 
《知长兵》
长兵数家,招式百余,不外直横之力耳。
劲力起落之变,由足而腿,而跨,而腰,而肩,而臂,而手,而枪根,形于枪杆、枪头,作用于彼身。
力起于足,发于腿,蹬则有,不蹬则无。活桩生力,后腿蹬力生劲,前腿调节重心。非为自身重心偏移,体重摇摆所致。不知此,则身不由己。
腰胯合力而传,肩臂提劲而出。长兵之直横虚实全在于此。腰脊植于胯,支撑传力,调整变化于腹腋肌肉之伸缩。丹田鼓荡,或合力相向,或合力扭转,则腰背直横之力而出。肩臂平衡于腰脊,胸肱背肌伸缩自如,提劲裹翻,则虚实之变备焉。不知此,或气喘力虚,用劲毫无根基;或用劲孟浪,遇变不及收身矣。
双手阴阳之变数寸,长兵直横之力尺余。掌中相错,上下、前后、左右之六合圆转连绵,无有棱角。长兵劲力,直中有横、横中欲直之阴阳相生,奇正难分。知此,则长兵之劲不露于形,形不破于体。严谨慎密,鬼神狐疑,人莫能知矣。
长兵之用,在于杆,在于头,却以双手把握之处枪根为枢纽。此处全由双手节制。长兵无档,枢纽不定,则人无偷袭之处。若死守中门,双手不知变把,人若贴杆顺扫,我即十指皆无,枢纽顿失,何谈用枪?身前一枪之距,杀伤两臂见方。以大开大合之势为神威勇猛者,必小圈小点之流所零敲算计也。势大不伤人,吓人,不如冷枪之威力。粘枪不可守,速攻为佳。能知其长兵偏走数寸,不得入我身者,不攻即失。分枪接劲,一碰即入,尺余方寸,成败之机。贪身失手,贪手失身,贪枪皆失。能见其贪而舍者,必得全胜。
 
《长兵之动》
长兵神威,既是双手合力翻转,吞吐变化之动,唯中平势一扎透身耳。
就此一扎,须得制敌于丈余之处。其若得近身迫战,是我步法太死,力距控制欠佳,不能随势而动矣。
就此一扎,须得制敌于力起之时。其若得三番多次发力,是我不知一动,同动调节不畅,不能随动直发矣。
就此一扎,须得制敌于两力碰撞之时。其若得力杀我身,是我触力感觉尤欠空灵,力点处理迟缓,不能随力化发矣。
眼观枪头,繁花乱点,眼花缭乱,不知其落于何处;眼观枪杆,龙蛇飞舞,首尾难顾,不知其串向何方。既是枪有百头,劲力千条,变化万种,九曲回环,六面突击,其根均系于掌中木杆,力透于一点耳。若能把握其掌中合力之形,控制其手上吞吐之变,这长枪大矛、重刀沉戟就反成累赘之物了。
长兵连环抽扎,其快在于枪尖,其缓必在于前手,舍身击手,一击而中。
长兵连环拨打,其快在于枪杆,其缓必在于其身,见空扑身,一扫而中。
长兵连环劈砍,其快在于杆稍,其缓必在于中腰,随起而入,一撞必中。
长兵连环点戳,其快在于发力,其缓必在于步变,迎上击下,一圈必中。
长兵连环不足惧,有其所长,必有所短。避长击虚,长兵要则。能将掌中长兵,在一碰之间,分出化发之力来,则摸准长兵出神入化之门径。
长兵力点,不唯其形制。人兵合一,心动兵动,有感而变。处处可虚可实,处处可化可发。四肢身躯,单击连环,各有规范,却辩证统一。其在于随势而论,在于见机而行,强制不得。单击制劲嫩,连环杀力老。劲力嫩老不辨,单击连环不知。陪形迂回而动,鬼煞神手无奈。
 
《长兵正途》
古语曾有:尔枪动,我抢拿,尔枪不动,我抢发。拦拿人之长兵,是谓拦拿,拦拿人之双手,亦是拦拿。失神、断劲、寻招、换势、但凡不知我之动时,皆为不动矣。权衡动静时,发在人不知。双臂之伸缩,只为长兵之吞吐;双足之进退,却是长兵之力气。步法随力成桩,提劲碰撞,鬼神难挡。亦可左右进退,节制双方长兵之杀伤范围,置人于我之矛头控制之下,危急四伏。我身能发力、传力,亦人家之投中靶的。身有翻转侧扭之能,亦有闪展腾挪之功。能有善辩虚实,化发一体之身躯,则四肢随之一动,一击必杀。无有这等身法,任尔有神矛利器,万般本领,也是掣肘顾虑,每动唯艰。待到尔枪找不准我身之时,其发与不发,犹若待宰之猪羊,是否挣扎而已,只是我下手之刀法不同耳。
依其形,顺其理,而后思用。枪头刃尖亦为刀剑,长不过尺余,宽难足二寸。枪杆浑圆均为柄把,长顶过丈,粗宜把握。抽扎轮回,直横生克。收发而不变者是谓老,枪是你的亦是我的。收发而不明者是谓奸,猛虎饿狼亦难近前。随其势起而起,一哄而上,锐不可挡;顺其力落而落,半途而袭,杀人不知。枪法不可死招走套,如此者必街头把式,哗众取宠,博得妇人幼子惊呼,以施舍几枚小钱耳。
世人用枪,在于枪头之诸般招式奔袭中路;我辈用枪,唯于见肉之危急关头贴杆杀身。守则见肉横力分枪尺余,攻则贴杆直劲深入一臂。长兵正途,如此已矣。
 
《用武箴言》
万般兵刃,皆身外之物,非操之者处处得其利也。余能节制之,轻重虚实、角度方位无有不当之处,力达三节,劲透六合,则为我所用,如虎添翼矣。若节制其不力,强扭而为,处处掣肘,窝工费劲,欲动不能,欲静不止,进退维谷,左右两难,反为累赘,身陷其害矣。
工其利,避其害,常人皆知之理。于大利之中能窥其害而避之者,大家所为。然于大害之时能见其利而从之者,非圣贤不可为矣。利害懵懂,浑然不知,唯见张扬之势以为能者,泛泛之辈也。常见世人出于不同功利之目的,不知操枪用剑之道,却喜舞枪弄剑以壮形色。其或嘿哈发声作雄壮之,或慢摇身姿作优雅之,或死步发力作迅捷之,或摆头亮相作威武之。其天真、可爱之状,正应了秦地老妇之语:看额娃灵性的,精神的,还会那个舞楞。
手执是枪是剑,却开合无度,丧失门户,劲力明显,生硬冷倔,黄口小儿亦知其所动所向。俗人都知,拳械之用如用兵,用兵之法诡道也。形体变化、劲路转换本是机密要事,需忌人耳目,宜相机为之。尔等却一举名目操典,每动张扬显露,唯恐于人看不透彻乎。此辈乐于其中而不可炫耀者,亦可有益身心,增强体智,尤不致老年痴呆症状染身也。若凭此轻言武道,以其昏昏使人其昭昭者,则非奸即邪。
道,小中通大之理,末技亦有道矣。道,不唯其血缘而成道,亦不唯其师缘而成道,而唯其修行而成道也。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多因名利之贪念误己矣。今日能清心寡欲,探求真知,追本索源,唯理是从,大胆实践,科学求证者,焉能不是明日之大家乎?

说徒手
师父曾与吾等谈起徒手实战之有关问题。
师言:欲与人相搏,须外知其形之动,内知其劲之变。然劲之变必藏于其形之动中。非知形不能知劲。露形陪形,接劲陪劲。
有形无劲,其力一触即逝,则陪形杀身足矣。
有形有劲,其力触之则变劲入身,须陪形陪劲,随动周旋。不知其重心困于死角,发亦无益,徒增其所乘之机而已。
无形有劲,为习劲路之动耳。最怕陪形不接劲,随动而点击。以此为战,仅增笑谈。
无形无劲,益寿延年之良方。以此为战,不知死活。
师曰:莫说偷力偷劲幼稚,却不是不可用。遇贪则偷,百战百胜。
何为贪?外不知其形之动,内不知其劲之变,单凭自身想象而动为贪。
何为偷?丢力丢劲,就近直击。然易被知形知劲者所乘。
师又曰:吾观力大且猛者,必不知三节之变。知三节之变者,必不轻易力大且猛,唯惧根节遭袭,中节受挫,而回防不及。
敢于舍身抢位者,必不知提劲碰撞。知提劲碰撞者,必不轻易舍身抢位,唯惧迎面撞击,软位重袭,而感觉迟钝。
擅长组合连击者,必不知动中发力。知动中发力者,必不轻易组合连击,唯惧陪形随动,力点碰撞,而手脚无措。
凡能贪身贪手,搂抱擒拿者,必有规则保护而铁甲披身。若于实战中冒用此技,无异于送死。且不说利刃暗器,卑鄙伎俩。任意一指插入鼻孔之中,足以使之面目全非,随指听命。
师亦曰:研习武学,应报以不唯高,不唯信,辩证求索之态,传承技艺,侵润文化,明理而知身,文通而武备。做事做人皆如此便是修养,为治学之道。若以虚晃无用之礼加以掩饰,论资排辈,订做规矩,便是奸诈,失去古朴纯真,为治人之道矣。
凡与人试技交流,说明规则范围,不贪胜负,为求真理足矣。若以规则内论胜负,胜虽勇,长此以往,必陷规则保护之圈,知其所受限制,而贪力贪快,不知变。有损其技。若以无规则论胜负,胜之不勇,一战必有伤残。无异于心狠手辣,残暴昧良之辈。有损其德。
与人较技而不胜,不是吾怕一人,是吾怕国法,把尔看做人。长舌之辈可以为吾无能,吾不可逞能而自毁。
疆场驰骋,抵御外强,杀进杀出,戮敌不计,我怕谁来。方为中华武人本色。世人只知为胜者立传,古今之名将如此,其实败者亦如此。
诚哉斯言。此是师父自身之艰难经历,亦为师父对余等后辈之殷切期盼。

说器械
谈及中外搏击技术,师兄弟们各言所长,各序所短,喋喋不休,仅以发力形式而论。争得面红耳赤。师父不语,笑而观战。
问及师父,其曰:物择天竟,适者生存。凡猛禽猛兽者,必尖牙利爪,灵活身躯,于动中取胜。偏执于一隅威猛者,或厚甲披身,或剧毒以备,或缠绕围困,或以多胜少,于其有利之机取胜。吾不知其用何战,却知其怎样战。不知其利与害,不可为战。陪形陪劲,不接实力,探索究竟。有其所长,必有所短。知形知劲,一发而杀身。武学之理,兵法之道,天下相通。人兽皆依一法。
一席言罢,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谈到实战中器械之用法,师曰:徒手与器械一理。器械为手之器具耳。欲用其器,须工其利。使手器两不相生,合作默契。如徒手打法,陪形陪劲,扬长避短,最忌正力碰撞。然其发力易,知劲难。发力用之于刃,一挥而就,有无重心皆可。知形知劲非手之试探,须以器械之轻灵感觉掌控,整身随动而为。力发与不发,入刃角度,方位,力点用在何处,多大力,身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全在于此。非己遐想而为。能用一为二者,则器械明阴阳,知陪形陪劲矣。尤以剑枪之感觉为最。非轻灵之力不能用。
对于器械实战之认识,非经战阵者,不能知其意,明其理。
常见影视作品中,大侠们舞刀弄剑,提棒耍枪,相互磕碰,嘿哈不已。亦有号称武术之演练者,定步撑架,抬头亮相,显其赳赳。余师观之,笑曰:其技不如一屠夫。只是一戏子耳。
大师兄知余喜剑,问:会用刃否?
余答:刀剑之刃谁不会用,手握其把,挥砍便是。
大师兄笑曰:看来师父说的就是你,其技不如一屠夫。只是一戏子耳。
余懵懂不知所以然。
师兄一友刘师,为肉食公司屠宰工。大师兄约余一同前去观宰。至肉食公司屠宰室,刘师正忙,给一死猪退毛。一见余师兄,招呼随意。大师兄提过一把屠刀,要余小心,去旁边一死猪上试刀用刃。余也大胆,操刀举起,连砍几次。刀刃虽将猪皮砍开,却入肉不深。随调整手劲,又砍几次。虽比前几次入刃深点,还是不能将皮肉砍透。余又连刺几次,感觉用刀快与慢,有无续力,入刀角度不一,刀刃入深亦有变化。
大师兄问:怎么样,去宰一头猪试试手?余感觉屠夫用刀,并非易事。答:师兄教我怎么用刀。先看看。
大师兄曰:叫你看个绝的。随叫刘师放一头猪进来。刘师知道大师兄绝技,也很兴奋,让助手关好房门,收拾好地方,拉过一头二百多斤的猪来。其余人闪在一边。大师兄右手执刀,不换衣服,不用围裙。上前一脚,踢在那猪后跨。猪嚎叫跑开。却见大师兄四十多岁人了,若年轻人一般,直追而去,飞步越过猪身之时,展臂操刀,从猪的脖下拉过。猪还跑着,鲜血一喷,立时如注泄地,五六步,就歪倒一旁。而大师兄却潇洒自如,走在一边。身上衣服不曾沾有一滴猪血。刘师诸人连声叫好,余惊奇异常。
屠夫刘师叫过几个助手收拾残局,把大师兄让进休息室,倒水拿烟,招呼一番。余亦随往。刘师曰:老王不是凡人。我杀猪二三十年了,只知道老王一人不用把猪按住,一下就把猪撂倒了。一般人就是把猪按住,他也杀不了。不是没胆量,是不会用刀子。杀活物不比杀死物,猪那脖子的肉是活的,皮肉筋骨来回滚,死力拿刀子一戳,看的清清的,瞄的准准的,就偏了。要不然戳在一边,要不然戳不进去,弄不好猪一乱动,刀尖一滚,手一滑,还要伤了自己。有些B戕的,以为杀猪就象割豆腐容易,砍哪是哪,戳哪是哪,怎么用力都可以。你就是砍个大冬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弄不好还夹刀。
说的余一头雾水,却认为很是在理,连连点头称是。
刘师又问大师兄:老王今天没事么?一会杀个疯猪看看,好久没开眼了。看你杀疯猪就是过瘾。大师兄笑而应允。刘师叫来几个助手吩咐准备一番。
原来杀疯猪亦和刚才杀跑猪差不多,只是周围几个人用棍将猪连打带戳,使之疯狂乱撞,有拼死之势。大师兄见准备停当,脱掉上衣,操刀在手,来回挑逗那猪,逼得二百多斤的大猪,疯也似的闷头向大师兄冲来。就见大师兄闪身走开之际,舒臂运刀,利刃从猪头下抹过。那猪鲜血一喷,往前冲去,一头撞在墙角跌倒。全身一阵抽动,哀嚎几声,就死在一旁。大师兄还是那样潇洒异常,身上不曾沾有一滴猪血。刀刃上仅有猪血少许。刘师与余等众人立时拍手叫好,连呼过瘾,比武侠片精彩多了。只是场面太过血腥,心理不易承受。
回家后,余也精神恍惚,不思饭食。第二天才缓过劲来。回想大师兄杀猪显技,将手中刀刃运用自如,连叹斯技深不可则。不知器械发力用劲之真意者,玩弄兵刃器械,仅知奋力拼杀,霸道刁蛮,凭刃横行。来回晃荡,看似威猛异常,实则处处给人用刃之机。其若与精于斯技者操器而战,以余看来,与那疯猪之伎俩何异?此非余脏口伤人,是那时己看到的与想到的搅合在一起了。

醉言套路之误
余常与友人论及武林现状,对腐儒误国之句,有切身感受。
其读书汗牛充栋,古今经典,中外学问,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言辞犀利,结构严谨,推理周密,证据确凿。拳史秘闻,各门传说,拳架理论,招式套路,号称大师,问一答十,口若悬河。搭手推手,规矩中正,生龙活虎。一经实战,步僵身死,不知力之来回所以然。那被动之窘态,无助之神情,真让对手都不忍再打。
可一想起这等腐儒嘴尖皮厚腹中空之嘴脸,唯以打出猪相来,方觉解恨。
然反思大师们缘何不得实战要领? 经十余年与其交流切磋,互换心得,望闻问切,CT透视,血尿化验,核磁共振,余以为其结症有五:
其一, 武学本是粗人的细活,为技能,只可动手之后而深思,方为有益。不知实战力为何,实战形体为何,思而无用,深思则痴。
其二,实战发力多种多样,然其形均以幅度小,隐蔽性强,力大极速,来回不定,组合连击著称。不知其陪形应力,格挡无用,躲闪亦无用。
其三,实战形体飘忽不定,然其发力均受重心调整,基点运动,死角倒换,力距控制之影响。不知其运动中力之调节,爆发力无用,整体力亦无用。
其四,实战中之力点,无论其作用大小,一碰即逝,一碰即变。其若闪电,仅有一触之应力机会。不知其发化同步处理力点,绝技无用,神功亦无用。
其五,实战中体力消耗之大,非走万式套路可比。唯一击而中尤可弥补。然一击而中,必以力透彼身为前提。以前四症痊愈,医此症方可有效。
知我者,拍案一叹,怨气可出。不知我者,余喝多了,胡说八道,权且一笑了之。

师徒问答
师父曾组织过抗日铁血队,以短器拼杀擅长,熟知刀剑实用技术,尤以剑术炉火纯青。看到武术界许多器械套路,无奈闭目叹曰:不知死的东西。
我等追问原因,师父说:利刃兵器最忌大开大合,力猛难收。伤一个肉身,用不了那么大的力。若要伤石人铁人,他那么大的力还不够。你不是个石匠铁匠,学那个干嘛。
我等问: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不是有许多招式套路吗?
师父笑曰:你去把书读仔细了,那是训练士兵身体素质,提高敏捷灵活能力用的,非为作战。把书读通了,你会发现戚公亦恶招式套路,遍地花草的。
我等问:那招式套路就没有用了么?
师父曰:旧时武人没有文化,文盲居多。其实战技术传承,仅以身架动作及口诀说明,并无文字记载。精明之人,经实战锤炼,知劲路足矣,那来招式套路?古之名将无不如此。只有那武不成文不就之愚人,边功无望,乱解阴阳,还不求甚解,将身架动作排列成串。以备车站码头卖艺,糊弄无知看客银两,以此为生。若玩招式套路者,真有本事,早已武科仕途,成就功名。谁还干那些街头打把势卖艺,糊弄儿孙的勾当。须知,那时卖艺者身贱,就是农家,也不愿与之通婚的。
我等问:僧道为何多异人?
师父曰:为僧道者,清苦寂寞,方外之人。心不在红尘,专注修行,解脱自己。有世之枭雄者,其能不在常人之下,大风大浪,大富大贵,经历许多。却身败名裂,而心灰意冷,避世全身。若静思多想,勤学苦练,这等人为异人。有痴爱一技者,不计名利。为避红尘喧嚣,专心致志,容技于佛与道,潜身修行,默默无闻,这等人亦为异人。有因生计所迫,投靠空门。寻食而来,哪有诚心与灵性?其名利之心犹存,红尘之缘未了。参高僧高道举动,不明修身真心。大世事未经过,大道理只听过。还奢谈修身养性,高论技击养生。金钱交易,欺世盗名。这等奸猾骗子不少,世人多趋之若鹜。余者不论。
我等问:何谓功夫?
师父曰:自古功夫分巧蛮两种,都可实战。能把握好我力与彼力之火候者,谓之巧功夫。力大身沉,皮糙肉厚者,谓之蛮功夫。巧功夫是练出来的,是后天功夫。蛮功夫是吃出来的,是先天功夫。
我等问:何谓内家功夫,外家功夫?
师父曰:功夫还分什么内外家,那是说书艺人故弄玄虚出来的。民国曾有如此分类,就随它叫吧。以现世看来,好像不分内外家,不足以继承正统。你问他们什么是内外家,他们也说不到一块去。名字怎么叫都可以,关键能实战。非要说明现世内外家之分,我看不会打而配合打的叫内家,不会打而能挨打的叫外家。而真正能打的,都弄散手,摔跤了,谁还练那招式套路,称什么内外家啊。  

入手陪形
陪形中,最难突破技术有两点:力点的处理问题和把握对方发力距离。
我在训练力点处理问题时,前胸皮肤曾被发力者用脚蹭烂过,伤口面积不大,两三条寸余擦伤,隐约有血渗出。师兄看到,连说:那伤长好,触力感觉也就出来了,好好练。要我带伤坚持训练。那个疼啊,尤其先一天训练过,第二天还是这么训练,胸前皮肤伤口刚结痂,碰到拳脚任意一力,血痂翻起渗血,能疼到心尖上,身子不由得如触电般动了起来。不到一周,身体触力感觉灵敏,那力,一碰到皮与肉,不用想,骨架即随力而动,能于对方发力时承化一体。伤口,也自然痊愈。
手上的触力感觉须从接砖练起,由慢而快,一块半截四棱砖旋转飞来,任意一手轻接一拨,改变了砖块的飞行轨迹而不伤身。手的五指异常灵敏,触砖随力而变,亦不伤。
把握对方发力距离训练颇为有趣。发力者很费体力,须三四人轮换而上。陪形者很是惬意,如同平日散步。对方拳脚连续任意发力,而我随其动而动,严格控制对方任意一力的作用距离。不可跑开,亦不可顶撞。熟能生巧,当能随人之动而动时,我进退伸缩不成难事。对方的死角漏洞就暴露无遗,感觉对方发力即使再快,再严密,而其可击之处始终难以弥合,只是不断变化而已。训练半年左右,师兄要我陪其发力时,解其衣扣。我应诺而试,果然,只要对方发力不停止,我以此技,解其四五个衣扣只是起手而已。打一人难,打两人易。这等令人困惑的道理,在陪形中明白了。
后来与人交流中,也碰到一些勇猛过人者,我多以陪形上手,窥探玄机。有时玩性大起,曾多次将其衣扣解开,揭其后背衣襟,蒙头戏弄以玩笑焉。 
顶牛是一民间游戏,单腿立地,以另一腿膝部与他人相抵。余少时一绝,曾以一对三十余人不败。以此威震同窗。在县内多所中学以此技相嘻,竟无一对手。回想此技,相抵时,或挑,或压,或顶,或摆,种种发力,灵活周转,全赖陪形功夫,活桩调剂与腰胯灵活耳。道理仅有一个,于基点不便时,将重心,引向其死角。
余经一年陪形训练,渐知对手任何招式,动作之发力,皆受其基点,重心协调变化所制。其发力之力点,轨迹再变,若基点,重心不变,也是犟劲死力一个。反而言之,自己基点,重心的协调变化,亦可制对手之发力。此理,久经沙场之人皆知。
师父教我剑法,让我备有三尺木棍若干,日常手持一根随意玩耍。只在手熟身活。闲暇时,在村中持棍追鸡戳狗以玩乐,引得村人骂街。久之,余脸皮厚,人骂亦听得入耳,嬉皮笑脸应付,还是我行我素。可手上对三尺木棍的触物感觉越发轻灵。几乎能于日常行动中,刺撩圈点,起手而就。陪形多了,身上渐有应力的感觉,手上也就有了轻重与分寸。习武自今,遇有三次险境,而我全身而过,尤感此术不但防身自卫,而且避灾躲祸。
习陪形功夫,知形体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用剑点滴
赵云真的太猛了,自己师兄都敢杀
兵器简论
剑语集存 习剑八要
罗浮明月照晟熙 | 第9章:灵渊煜朱
第一道关——那些年,我们一起练拳(7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