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念身经.身观念处经.大念处经

念身经
身观念处经一般指念身经

念身经又名:身观念处经,佛经阿含经卷第二十。讲述的是:佛陀游化于鸯发国境之中,与大比丘众一起前往阿那尼的住处。当时有很多比丘吃过饭后,集合坐在讲堂内,共同讨论此事:“各位,世尊非常奇特,就修习身观念处详加分析、广为解说,强调要予以观察思惟,强调要加以修习守护。在一心专注之下善加实践念住。佛陀说修习身观念处有大果报,能得到清净法眼,能看见圣谛真理。”

念身经
中阿含长寿王品念身经第二十(第二小土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鸯祇国中。与大比丘众俱。往诣阿和那揵尼住处
尔时。世尊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阿和那而行乞食。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着于肩上。往诣一林。入彼林中。至一树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
尔时。众多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共论此事。诸贤。世尊甚奇。甚特。修习念身。分别广布。极知极观。极修习。极护治。善具善行。在一心中。佛说念身有大果报。得眼.有目见第一义
尔时。世尊在于宴坐。以净天耳出过于人。闻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共论此事。诸贤。世尊甚奇。甚特。修习念身。分别广布。极知极观。极修习。极护治。善具善行。在一心中。佛说念身有大果报。得眼.有目见第一义。世尊闻已。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讲堂比丘众前。敷座而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向共论何事耶。以何事故集坐讲堂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共论此事。诸贤。世尊甚奇。甚特。修习念身。分别广布。极知极观。极修习。极护治。善具善行。在一心中。佛说念身有大果报。得眼.有目见第一义。世尊。我等向共论如此事。以此事故。集坐讲堂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云何我说修习念身。分别广布。得大果报
时。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惟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拼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极净澄清。充满盈流。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盈流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此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观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如是比丘观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麤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搏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犹以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大麦.小麦.大小麻豆.菘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麤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鸱所啄。豺狗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腐烂食半。骨锁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膊骨.髀骨.臗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末。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若有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彼诸善法尽在其中。谓道品法也。若彼有心意解遍满。犹如大海。彼诸小河尽在海中。若有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彼诸善法尽在其中。谓道品法也
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犹如有瓶。中空无水。正安着地。若人持水来泻瓶中。于比丘意云何。彼瓶如是当受水不
比丘答曰。受也。世尊
所以者何。彼空无水。正安着地。是故必受。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犹如有瓶。水满其中。正安着地。若人持水来泻瓶中。于比丘意云何。彼瓶如是复受水不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彼瓶水满。正安着地。是故不受。如是若有沙门.梵志。有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犹如力士。以大重石掷淖泥中。于比丘意云何。泥为受不
比丘答曰。受也。世尊
所以者何。泥淖石重。是故必受。如是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
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犹如力士。以轻毛鞠掷平户扇。于比丘意云何。彼为受不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毛鞠轻阐。户扇平立。是故不受。
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
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犹人求火。以槁木为母。以燥钻钻。于比丘意云何。
彼人如是。为得火不
比丘答曰。得也。世尊
所以者何。彼以燥钻钻于槁木。是故必得。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终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空有念身故。犹人求火。以湿木为母。以湿钻钻。于比丘意云何。彼人如是。为得火不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彼以湿钻钻于湿木。是故不得。如是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
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当知有十八德。云何十八。比丘者。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一德。复次。比丘堪耐不乐。若生不乐。心终不着。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二德。复次。比丘堪耐恐怖。若生恐怖。心终不着。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三德
复次。比丘生三恶念欲念.恚念.害念。若生三恶念。心终不着。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四五六七德。复次。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八德
复次。比丘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一往来已而得苦际。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九德。复次。比丘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而得苦际。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十德。复次。比丘五下分结尽。生于彼间。便般涅盘。得不退法。不还此世。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十一德
复次。比丘若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而以慧观知漏.断漏。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德
复次。比丘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是谓第十八德。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当知有此十八功德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白话文译本

念身经(身观念处经)
根据汉译中阿含经卷第二十
汉译中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台湾曾银湖写成现代语体
我听说是这样:
有一段时间,佛陀游化于鸯祇国境之中,与大比丘众一起前往阿(上和下心)那揵尼的住处。那时, 夜过天明,世尊着衣持钵走入阿那聚落去乞食。吃过饭后,收拾衣钵,盥洗手脚,肩上携带着尼师檀(坐垫)
走入树林中,在一棵树下,铺好坐垫,盘起双腿而禅坐。
当时有很多比丘吃过饭后,集合坐在讲堂内,共同讨论此事:「各位,世尊非常奇特,就修习身观念处详加分析、广为解说,强调要予以观察思惟,强调要加以修习守护。在一心专注之下善加实践念住。佛陀说修习身观念处有大果报,能得到清净法眼,能看见圣谛真理。」
那时,世尊在禅坐后,以超越凡夫肉耳的净天耳,听到比丘们在吃过饭后,集合坐在讲堂内,共同讨论此事:
世尊听到之后,于过午时分,就从禅坐起身,前往讲堂,在比丘众的前面铺好座位而坐下来。
那时,世尊告诸比丘:「你们刚才一起讨论什么事呢﹖为了什么事情而集合坐在讲堂呢﹖」
诸比丘就报告说:「世尊,我们在吃过饭后,集合坐在讲堂,共同讨论此事:
世尊,我们刚才就是一起讨论此事。因为此事才集合坐在讲堂。」世尊又告诸比丘:「为什么我详细分析、广为解说修习身观念处,乃至得大果报呢﹖」
当时,诸比丘报告世尊说:「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权威,法是由世尊所开示宣说的。希望世尊说明,我们听闻之后就知道广大的意义。」
佛陀便说:「你们仔细听,好好忆念着,我当为你们分析它的意义。」当时诸比丘就接受教导而聆听着。
【念兹在兹】
佛陀说:「比丘要如何修习身观念处呢﹖比丘在走路时知道走路,站立时知道站立,坐着时知道坐着,躺着时知道躺着,入睡时知道入睡,睡醒时知道睡醒,半睡半醒时知道半睡半醒。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子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宁静专注的心意),那么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了,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必须正确地了知进、出,善于观察分别自己屈、伸、俯、仰,举止活动的程序。穿带袈裟、衣钵时,行、住、坐、卧时,眠、寤、语、默时,都要正确地了知。
【念住善法】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如果生起恶、不善的念头,就以念住善法来对治、切断、熄灭、制止它,就像木工师傅和木工徒弟,他们使用墨斗和准绳来标记木材,再以锐利的斧头加以修裁令它端直一样。比丘生起恶、不善的念头时,就以念住善法来对治、切断、熄灭、制止它。
【念住呼吸】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必须牙齿上、下相接着,舌头抵着上腭(注:静坐时的口腔状态),以心意来对治心意,对治、切断、熄灭、制止。就像二个大力士捉住一个羸弱的人,随意自在地到处旋转、捉拿、捶打他一般。比丘就像这样。牙齿上、下相接着,舌头抵着上腭,以心意来对治心意,对治、切断、熄灭、制止。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必须念住呼吸,吸入时即知吸入,呼出时即知呼出;长吸入时即知长吸入,长呼出时即知长呼出;短吸入时即知短吸入,短呼出时即知短呼出。学习认识一切身体活动与吸入的关连,学习认识一切身体活动与呼出的关连;学习认识身体活动休息与吸入的关连,学习认识身体活动休息与呼出的关连。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因为离欲而生喜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由离欲所生的喜乐无处不遍及,就像工于沐浴的人,用器皿盛着澡豆(洗澡用的皂粒)和水调揉、浸渍、润泽,普遍充满,凝聚成一体,无处不周遍一般。比丘这样由离欲而生喜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由离欲所生的喜乐,无处不遍及。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子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那么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了。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由禅定而生喜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由禅定所生的喜乐无处不遍及,就像山泉一样清净不浊,充满洋溢,四方涌过来的水就没有机会流进来,因为山泉底下的水流自行涌出,满溢而流到外面,润泽山林,普遍充满,无处不周遍。比丘这样由定生喜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由定所生的喜乐无处不遍及。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那么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了。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平息喜悦而生安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平息喜悦所生的安乐无处不遍及,就像青莲花、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在水底,根、茎、花、叶悉皆浸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遍。比丘这样平息喜悦而生安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平息喜悦而生的安乐无处不遍及。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了解心意活动的整个过程,于此身中,清净之心无处不遍及。就像一个人披着七、八尺长的衣服,从头到脚,无处不被覆盖着。就像这样,比丘在此身体之中,清净之心无处不遍及。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念住光明想,善于受持,善于意念,前后一致,前后相续;昼以继夜,昼夜如是;上下一致,上下相续,这样子心不颠倒,心意无所纠缠,修持光明心,心意终不被愚闇所覆盖。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那么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了。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观察身相,善于受持,善于意念,就像有人坐着观察躺着的人,或是躺着观察坐着的人,比丘就像这样观察身相,善于受持,善于意念。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
【不净观】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比丘随着此身住止之处,随其好恶,从头顶到脚底,观察种种不净的东西充满其中。在这个身体里面有发、毛、爪、齿、粗细的薄皮肤、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脂肪、髓涎、胆汁、小便。就像用容器盛着一些种子,有眼睛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稻谷、粟米、大麦、小麦,大小麻、豆、菘菁、芥子。比丘就像这样,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的情况。
【四大观】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观察此身的各种性质,我的身体里面有地性、水性、火性、风性、空性、识性元素,就像屠夫杀牛一般,剥皮放在地上,分作六段。比丘就像这样,观察身体的各种性质。在这个身体里面有地性、水性、火性、风性、空性、识性元素。
【墓墟观】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观察死尸,过了一、二天乃至六、七天之后,被乌鸦所啄食,被狼、狗所啃食,火烧地埋都会腐朽、烂坏。看到之后,自行比较:如今我这个身体也是一样,同样会有这个现相,终究难逃这个下场。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变化,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原来所看到的死尸,骸骨已呈青色,腐烂侵蚀泰半,骨锁散落在地。他如果能够这样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那么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原来所看到的死尸,皮肤、血、肉均已剥离,只有筋腱相连。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原来所看到的死尸,骨头已经节节支解,散落在各处,脚骨、手骨、髀骨、臗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头骨),各在不同的地方。「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原来所看到的死尸,骨头已经泛白如螺贝,泛青如鸽羽的颜色,赤色则如血污,腐烂朽坏如粉末。「如果能够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各种善法,也就是道品法,尽在其中。他如果具有清净心,了解整个心意活动的过程,就像大海,各条小河都流入海中。如果能够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各种善法,也就是道品法,尽在其中。」
就像一个无水的空瓶子安放在地上,如果有人持水来倒入瓶中,你们认为如何﹖那瓶子是否会承受水呢﹖」
比丘答曰:「会承受的,世尊」
「为什么呢﹖因为它中空无水,安放在地上,所以一定会承受。「若有出家修行的人能够正确地建立身观念处,往来游行时充满无量专注之心者,虽被魔王波旬所窥伺、寻求其控制之方便,终不能得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不空虚而具有身观念处的缘故。就像有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安放在地上,若有人拿水来倾倒入于瓶中,你们认为那个瓶子还会再承受水吗﹖」
比丘答:「不再承受了,世尊。」
「为什么呢﹖因为那装满水的瓶子安放在地上,所以不再承受。因此,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能够正确地建立身观念处,往来游行时充满无量专注之心者,虽被魔王窥伺、寻求其控制之方便,终不能得逞。
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不空虚而具有身观念处的缘故。」
「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不能正确地建立身观念处,往来游行时很少用心的人,就会被魔王波旬所窥伺、寻求其控制之方便,而且必定能够得逞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空虚而没有身观念处的缘故。就像大力士把沉重的大石头掷到泥沼中,你们认为会不会陷入泥沼之中呢﹖」
比丘答:「会陷入的,世尊。」
「为什么呢﹖因为石头比泥沼沉重,所以一定会陷入。为什么呢﹖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不空虚而具有身观念处的缘故。就像大力士把轻毛球(絮)水平掷往窗户门扇一样,你们认为会不会丢进窗户门框里面去呢﹖」
比丘答:「不会的,世尊。」
「为什么呢﹖因为毛球(絮)很轻,窗户门扇平行而立,所以丢不进去。
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空虚而没有身观念处的缘故。就像有人用枯槁的木头和干燥的钻子来钻木取火一样,你们认为那个人能取得到火吗﹖」
比丘答:「取得到,世尊。」
「为什么呢﹖因为用干燥的钻子钻入枯槁的木头,所以一定取得到。
「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能够正确地建立身观念处,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不空虚而有身观念处的缘故。就像有人用潮湿的木头和钻子来钻木取火一样,你们认为那个人能取得到火吗﹖」
比丘答:「取不到,世尊。」
「为什么呢﹖因为用潮湿的钻子钻入潮湿的木头,所以取不到。
【十八项功德】
「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当会得到十八项功德。那十八项呢﹖」
(1)比丘能够忍受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的煎熬,恶声漫骂、木杖捶打也能忍受。身体遇到各种疾病,极为痛苦,几乎丧命,种种不愉快的事皆能忍耐。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一项功德。
(2)其次,比丘能忍耐不愉快,若发生不愉快的事,内心终不执着。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二项功德。
(3)其次,比丘能够忍耐恐怖。若发生恐怖的事,内心终不执着。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三项功德。
(4)(5)(6)(7)其次,比丘若生起三恶念,欲念、恚念、害念,若生起三恶念,内心终不执着。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四、五、六、七项功德。
(注:汉译可能有误,三件事却列了四项功德)
(8)其次,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到第四禅成就,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八项功德。
(9)其次,比丘三结(注:身见、戒禁取见、疑法)已尽,证得须陀洹果,不再堕入恶趣,必定趋向正觉,最多再经历七次往返于人间、天上的生命旅程,就会超越苦海的边际,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九项功德。
(10)其次,比丘三结已尽,淫、怒、痴转薄,证得一来果(注:斯陀含果),只要再经历一次人天往返的生命旅程,就会超越苦海的边际。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十项功德。
(11)其次,比丘五下分结(注:贪欲、瞋恚及三结)已尽,生于阿那含天便得般涅盘,得不退法,不还生此世间。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十一项功德。。
(12)(13)(14)(15)(16)(17)其次,比丘若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成就以身作证,以智慧观察、知漏(烦恼)断漏,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项功德。
(18)其次,比丘得如意足、天耳通、他心通、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到无漏的心解脱和慧解脱。于现法中(此时此地)当下自知自觉,自行成就以身作证,如实地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十八项功德。
「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当明白有此十八项功德。」佛陀这样解说,诸比丘听闻之后都欢喜奉行。
经文佛教 佛经   经卷   念身经
戒幢佛学教育网
佛学指导
阿含经专题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
念处经
北传中阿九八、念处经(大正藏一、五八二页。)巴利长部二二、大念处经(南传七、但其十八--二一本经缺,其他全合。)
本经为得一乘之究竟解脱涅盘而说四念处者。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往库卢国康摩萨单摩之聚落。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世尊言:世尊!
世尊乃曰:
诸比丘!于此,为有情之净化、愁悲之超越、苦忧之消灭、正道之获得、涅盘之作证,此有一法,即四念处也。
四者何耶?曰:
比丘!于此,于身随观身,热心而注意,甚深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
于受随观受,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
于心随观心,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
于法随观法,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
[如是谓四念处]。
诸比丘!如何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或行于闲林、或行于树下、或行于空闲处,结跏趺坐,以身正直,当前丘念。彼念而出息,念而入息。或长出息,知予长出息;或长入息,知予长入息。或短出息,知予短出息;或短入息,知予短入息。或修观予觉一切身而出息;或修观予觉一切身而入息。又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出息。或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入息。
诸比丘!恰如精巧之辘驴工或辘驴工之弟子,或长旋转而知予长旋转,或短旋转而知予短旋转,
如是,比丘或长出息而知予长出息;或长入息,知予长入息。或短出息,知予短出息;或短入息,知予短入息。或修观予觉一切身而出息;或修观予觉一切身而入息。又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出息。或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入息。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则于身随观身也。
诸比丘!复次,
比丘或行,而知予在行;
或立而知予在立;
或坐而知予在坐;
或卧而知予在卧。
如彼身之所示,其知如是。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诸比丘!复次,
比丘是往、是归,善识之;
前观、后观,善识之;
欲屈、欲伸,善识之;
欲持大衣、衣钵,善识之;
在啖,饮、嚼、味,善识之;
大小便时,善识之;
在行、住、坐、眠、寤、言、默,善识之而住。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
比丘善观此身,从头顶至足底止,皆为皮肤所覆,其中充满种种不净,即:于此身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肠系膜、胃、粪、脑、胆汁、胃液、脓、血、汗、脂、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小便也。
诸比丘!恰如有两口之袋,以充[填]种种谷物,即:稻、粟、绿豆、豆颗、胡麻、米。以此,具眼者出而观察此是稻、此是粟、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大米也。
如是,比丘善观此身,从头顶至足底止,为皮肤所覆,其中充满种种不净,即:此身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肠系膜、胃、粪、脑、胆汁、胃液、脓、血、汗、脂、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小便也。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
比丘以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观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于衢屠牛,坐干路口,一分一分以割其体。
如是,比丘以界观察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观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
譬如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或经一日、或二日、或三日,膨胀而变色青黑,分化腐烂,彼致念此身:观此身亦如是法,成为如是,难免如此之状况。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复次,诸比丘!譬如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或被鸟、兀鹰、鹫野狗、豺或被种种虫类啄啖,彼致念此身:观此身亦如是法,成为如是,彼难免如是之状况。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复次,诸比丘!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骸骨之连锁,尚带血肉,被筋连缚。又,连锁之骸骨(已经)肉隤血污,被筋连缚。又,血肉皆无,唯筋连缚。又,骨节解散,散乱诸方,手骨、足骨、胫骨、腿骨、腰骨、脊骨、头骸骨等,各于异处。彼致念此身:此身亦如是之法、成为如是,彼难免如此之状况。
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
复次,诸比丘!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其骨白似螺色,经年堆积,又腐烂而为碎,彼致念此身:观此身亦如是之法,成为如是,彼难免如此之状况。
如是,于内身随观身、于外身随观身、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于身随观集法、于身随观灭法、于身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身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受随观受而住耶?
于此,比丘受乐受而知:予受乐受;
受苦受而知:予受苦受;
受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不苦不乐受;
受物质之乐受而知:予受物质之乐受;
受非物质之乐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乐受;
受物质之苦受而知:予受物质之苦受;
受非物质之苦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苦受;
受物质之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物质之不苦不乐受;
受非物质之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于内受而随观受,于外受而随观受,于内外受而随观受。于受而随观集法、于受而随观灭法、于受而随观集灭之法而住。若彼现受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受随欢爱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随观心而住耶?
于此,比丘有贪欲心而知:有贪欲心;
无贪欲心而知:无贪欲心;
有嗔恚心而知有嗔恚心,
无嗔恚心而知无嗔恚心;
有愚痴心而知有愚痴心;
无愚痴心而知无愚痴心;
摄心而知摄心;
散心而知散心;
高广心而知高广心;
非高广心而知:非高广心;
有上心而知:有上心;
无上心而知:无上心;
定心而知:定心;
非定心而知:非定心;
解脱心而知:解脱心;
非解脱心而知:非解脱心;
如是,于内心随观心,于外心随观心,于内外心随观心而住。于心而随观集法,于心而随观灭法,于心而随观生灭之法而住。彼现心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心随观心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随观法而住耶?曰:
于此,比丘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
比丘如何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于此:
比丘内存有爱欲而知:予内存有爱欲;
若内无爱欲而知:予内无爱欲;
未生之爱欲生起者,其知之;
已生之爱欲舍离者,其知之;
所舍离之爱欲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又,于内有嗔恚而知:予内有嗔恚;
内无嗔恚而知:予于内无嗔恚;
有未生之嗔恚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嗔恚之舍离者,其知之;
所舍离之嗔恚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于昏沉、睡眠、掉悔及疑,亦如是。
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于外法随观法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而住,于法随观灭法而住,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耶?于此,
比丘于:有如是色、有如是色之集、有如是色之没;有如是受、有如是受之集、有如是受之没;有如是想、有如是想之集、有如是想之没;有如是行、有如是行之集、有如是行之没;有如是识、有如是识之集、有如是识之没。
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于外法随观法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而住,于法随观灭法而住,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耶?
于此,比丘知眼、知色、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知耳、知声、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知鼻、知香、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知舌、知味、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知身、知触、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知意、知法、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已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
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于外法随观法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而住,于法随观灭法而住,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于此,
比丘内有念觉支而知:予内有念觉支;
内无念觉知而知:予内无念觉支;
若未生念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念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内有择法觉支而知:予内有择法觉支;
内无择法觉支而知:予内无择法觉支;
未生之择法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之择法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比丘内有精进觉支而知:予内有精进觉支;
内无精进觉知而知:予内无精进觉支;
若未生精进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精进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比丘内有喜觉支而知:予内有喜觉支;
内无喜觉知而知:予内无喜觉支;
若未生喜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喜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比丘内有轻安觉支而知:予内有轻安觉支;
内无轻安觉知而知:予内无轻安觉支;
若未生轻安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轻安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比丘内有定觉支而知:予内有定觉支;
内无定觉知而知:予内无定觉支;
若未生定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定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比丘内有舍觉支而知:予内有舍觉支;
内无舍觉知而知:予内无舍觉支;
若未生舍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
有已生舍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
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于外法随观法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而住,于法随观灭法而住,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七觉支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
比丘如何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比丘于此:
如实知:此是苦;
如实知:此是苦之集;
如实知:此是苦之灭;
如实知:此是致苦灭之道。
如是,于内法随观法而住、于外法随观法而住、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于法随观灭法、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此等四念处如是修习七年者,彼于二果中可预期一果,即:
于现法得究竟智、又,若有依者,则不还位也。
虽不至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修习此四念处者;
虽不至一年,于七个月修习此四念处者,彼于二果中可预期一果:
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依者,则不还位也。
虽不至七月,实于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或半月!
虽不至半月,仅七日修习此四念处者,彼于二果中可预期一果:
即于现法得究竟智。又,若有依者,则不还位也。
如此说:诸比丘!于此,为有情之净化、愁悲之超越、苦忧之消灭、正道之到达、涅盘之作证,有此一法,即四念处也。是缘此而说之也。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大念处经》(
巴利文:Mahāsatipa??hāna Sutta, 梵文:Sm?tyupasthāna Sūtra ?????????????? ?????)是《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22篇经,相当于汉译本《中阿含经》〈98经〉〈念处经〉。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极受重视。
佛陀在拘楼国剑磨瑟昙城时,教导比丘,摆脱忧愁、灭寂苦恼,获得正道的方法就是修行四念处,其最终达到涅槃, 证悟三果或四果[1] 。经中佛陀对四念处的义理和修行做了详细解释。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大念处经
玛欣德尊者 (Bhikkhu Mahinda)新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古卢国名为甘马萨昙马的古卢市镇。
於其处,世尊对比库们说:「诸比库。」那些比库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
总说
「诸比库,此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达如理,现证涅槃,此即是四念处。
哪四种呢?诸比库,於此,比库於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於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於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於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
——总说结束——
身随观 入出息部分
那麼,诸比库,比库又如何於身随观身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前往阿兰若,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现起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诸比库,犹如熟练的辘轤匠或辘轤匠的学徒,在长转时了知:『我在长转。』在短转时了知:『我在短转。』
诸比库,同样地,比库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如此,或於内身随观身而住,或於外身随观身而住,或於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於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入出息部分结束——
身随观 威仪路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行走时,了知:『我行走。』或站立时,了知:『我站立。』或坐着时,了知:『我坐着。』或躺卧时,了知:『我躺卧。』无论身体所处如何,只是如实地了知。
如此,或於内身随观身而住,或於外身随观身而住,或於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於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威仪路部分结束——
身随观 正知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持桑喀帝、钵与衣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嚐时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
如此,或於内……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正知部分结束——
身随观 厌恶作意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此从脚底以上、从发顶以下、为皮肤所包的身体,观察充满种种之不净:『於此身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诸比库,犹如两端开口之袋,装满了各种谷类,比如稻米、米、绿豆、豆、芝麻、米粒。有眼之人打开之后,即能观察:『这是稻米,这是米,这是绿豆,这是豆,这是芝麻,这是米粒。』
同样地,诸比库,比库对此从脚底以上、从发顶以下、为皮肤所包的身体,观察充满种种之不净:『於此身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如此,或於内……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厌恶作意部分结束——
身随观 界作意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诸比库,犹如熟练的屠牛者或屠牛者的学徒,杀了牛并切成肉片之后,坐在四衢大道。同样地,诸比库,比库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此,或於内身随观身而住……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界作意部分结束——
身随观 九墓地部分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死后经一日,经两日或叁日,已经肿胀、青瘀、脓烂。他比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内……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正被乌鸦、兀鹰、鷲、苍鹭、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种虫所噉食。他比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内……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骨锁尚有肉有血,由筋腱连结着……骨锁已无肉,为血所污,由筋腱连结着……骨锁已无血、肉,由筋腱连结着……已无连结的骨头散落各处:一处为手骨,另一处为脚骨,另一处为踝骨,另一处为胫骨,另一处为股骨,另一处为髋骨,另一处为肋骨,另一处为脊椎骨,另一处为肩胛骨,另一处为颈椎骨,另一处为颚骨,另一处为齿骨,另一处为头骨。他比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内……而住。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骨头白如螺贝之色……骨头堆积经过叁四年……骨头腐朽成为粉末。他比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内身随观身而住,或於外身随观身而住,或於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於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九墓地部分结束——
——十四种身随观结束——
受随观
那麼,诸比库,比库又如何於受随观受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感到乐受时,了知:『我感到乐受。』感到苦受时,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到不苦不乐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乐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乐受。』感受到无物染的乐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无物染的乐受。』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无物染的苦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无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感受到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
如此,或於内受随观受而住,或於外受随观受而住,或於内外受随观受而住。或於受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受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受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受』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受随观受而住。
——受随观结束——
心随观
那麼,诸比库,比库又如何於心随观心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於有贪心,了知:『有贪心』;离贪心,了知:『离贪心』。有瞋心,了知:『有瞋心』;离瞋心,了知:『离瞋心』。有痴心,了知:『有痴心』;离痴心,了知:『离痴心』。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乱心,了知:『散乱心』。广大心,了知:『广大心』;不广大心,了知:『不广大心』。有上心,了知:『有上心』;无上心,了知:『无上心』。得定心,了知:『得定心』;无定心,了知:『无定心』。解脱心,了知:『解脱心』;未解脱心,了知:『未解脱心』。
如此,或於内心随观心而住,或於外心随观心而住,或於内外心随观心而住。或於心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心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心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心』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心随观心而住。
——心随观结束——
法随观 盖部分
那麼,诸比库,比库又如何於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对五盖而於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五盖而於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内[心]存在欲贪,了知:『我内[心]有欲贪。』内[心]不存在欲贪,了知:『我内[心]没有欲贪。』他了知未生起的欲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贪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的欲贪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存在瞋恚,了知:『我内[心]有瞋恚。』内[心]不存在瞋恚,了知:『我内[心]没有瞋恚。』他了知未生起的瞋恚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瞋恚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的瞋恚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内[心]有昏沉、睡眠。』内[心]不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内[心]没有昏沉、睡眠。』他了知未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的昏沉、睡眠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存在掉举、追悔,了知:『我内[心]有掉举、追悔。』内[心]不存在掉举、追悔,了知:『我内[心]没有掉举、追悔。』他了知未生起的掉举、追悔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掉举、追悔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的掉举、追悔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存在疑,了知:『我内[心]有疑。』内[心]不存在疑,了知:『我内[心]没有疑。』他了知未生起之疑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疑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疑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於内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五盖而於法随观法而住。
——盖部分结束——
法随观 蕴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五取蕴而於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五取蕴而於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瞭知]:『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灭;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灭;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灭;如是诸行,如是诸行之集,如是诸行之灭;如是识,如是识之集,如是识之灭。』
如此,或於内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五取蕴而於法随观法而住。
——蕴部分结束——
法随观 处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六种内、外处而於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六种内、外处而於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了知眼,了知色,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结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耳,了知声,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结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鼻,了知香,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结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舌,了知味,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结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身,了知触,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结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意,了知法,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结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於内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六种内、外处而於法随观法而住。
——处部分结束——
法随观 觉支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七觉支而於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七觉支而於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内[心]存在念觉支,了知:『我内[心]有念觉支。』内[心]不存在念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念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念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择法觉支,了知:『我内[心]有择法觉支。』内[心]不存在择法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择法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精进觉支,了知:『我内[心]有精进觉支。』内[心]不存在精进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精进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喜觉支,了知:『我内[心]有喜觉支。』内[心]不存在喜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喜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喜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喜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轻安觉支,了知:『我内[心]有轻安觉支。』内[心]不存在轻安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轻安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定觉支,了知:『我内[心]有定觉支。』内[心]不存在定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定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定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定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舍觉支,了知:『我内[心]有舍觉支。』内[心]不存在舍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舍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舍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如此,或於内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七觉支而於法随观法而住。
——觉支部分结束——
法随观 谛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四圣谛而於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四圣谛而於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实了知:『此是苦之灭。』如实了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
——第一诵分结束——
广说苦谛
诸比库,何谓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
诸比库,什麼是生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类中,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诸比库,这称为生。
诸比库,什麼是老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类中,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斑白、皮肤变皱、寿命减损、诸根成熟。诸比库,这称为老。
诸比库,什麼是死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类中,死亡、灭殁、破坏、消失、逝世、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断绝。诸比库,这称为死。
诸比库,什麼是愁呢?诸比库,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愁虑、忧愁、哀愁、内[心]忧愁、内[心]悲哀。诸比库,这称为愁。
诸比库,什麼是悲呢?诸比库,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哭泣、悲叹、悲泣、悲哀、哀号、悲痛。诸比库,这称为悲。
诸比库,什麼是苦呢?诸比库,身体的苦,身体的不适,由身触而生的痛苦、不适感受。诸比库,这称为苦。
诸比库,什麼是忧呢?诸比库,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触而生的痛苦、不适感受。诸比库,这称为忧。
诸比库,什麼是恼呢?诸比库,若是由於具足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郁恼、忧恼、憔悴、绝望。诸比库,这称为恼。
诸比库,什麼是怨憎会苦呢?於此,凡是那些不可喜的、不可爱的、不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意图不利者、意图无益者、意图不安乐者、意图不安稳者,若与他们一起交往、会合、共聚、结合。诸比库,这称为怨憎会苦。
诸比库,什麼是爱别离苦呢?於此,凡是那些可喜的、可爱的、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希望有利者、希望有益者、希望安乐者、希望安稳者,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血亲,若不能与他们一起交往、会合、共聚、结合。诸比库,这称为爱别离苦。
诸比库,什麼是所求不得是苦呢?诸比库,有生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生法,希望生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有老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老法,希望衰老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也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有病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病法,希望疾病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也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有死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死法,希望死亡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也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有愁、悲、苦、忧、恼诸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愁、悲、苦、忧、恼诸法,希望愁、悲、苦、忧、恼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也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何谓『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呢?这就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库,这些称为『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诸比库,这称为苦圣谛。
广说集谛
诸比库,何谓苦集圣谛?此爱是再有,与喜、贪俱,於处处而喜乐,这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
然而,诸比库,此爱於何处生起而生起,於何处止住而止住呢?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什麼是世间喜色、悦色呢?眼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耳於世间……鼻於世间……舌於世间……身於世间……意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於世间……声於世间……香於世间……味於世间……触於世间……法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
眼识於世间……耳识於世间……鼻识於世间……舌识於世间……身识於世间……意识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眼触於世间……耳触於世间……鼻触於世间……舌触於世间……身触於世间……意触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眼触生受於世间……耳触生受於世间……鼻触生受於世间……舌触生受於世间……身触生受於世间……意触生受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想於世间……声想於世间……香想於世间……味想於世间……触想於世间……法想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思於世间……声思於世间……香思於世间……味思於世间……触思於世间……法思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爱於世间……声爱於世间……香爱於世间……味爱於世间……触爱於世间……法爱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寻於世间……声寻於世间……香寻於世间……味寻於世间……触寻於世间……法寻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伺於世间……声伺於世间……香伺於世间……味伺於世间……触伺於世间……法伺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诸比库,这称为苦集圣谛。
广说灭谛
诸比库,何谓苦灭圣谛?即是那种爱的无馀离贪、灭、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
然而,诸比库,此爱於何处舍断而舍断,於何处灭除而灭除呢?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其爱即於此处舍断而舍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什麼是世间喜色、悦色呢?眼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舍断而舍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耳於世间……鼻於世间……舌於世间……身於世间……意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舍断而舍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於世间……声於世间……香於世间……味於世间……触於世间……法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舍断而舍断,於此处灭除。
眼识於世间……耳识於世间……鼻识於世间……舌识於世间……身识於世间……意识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舍断而舍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眼触於世间……耳触於世间……鼻触於世间……舌触於世间……身触於世间……意触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舍断而舍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眼触生受於世间……耳触生受於世间……鼻触生受於世间……舌触生受於世间……身触生受於世间……意触生受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舍断而舍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想於世间……声想於世间……香想於世间……味想於世间……触想於世间……法想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舍断而舍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思於世间……声思於世间……香思於世间……味思於世间……触思於世间……法思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舍断而舍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爱於世间……声爱於世间……香爱於世间……味爱於世间……触爱於世间……法爱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舍断而舍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寻於世间……声寻於世间……香寻於世间……味寻於世间……触寻於世间……法寻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舍断而舍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伺於世间……声伺於世间……香伺於世间……味伺於世间……触伺於世间……法伺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舍断而舍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诸比库,这称为苦灭圣谛。
广说道谛
诸比库,何谓导至苦灭之道圣谛?此即八支圣道,这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库,什麼是正见呢?诸比库,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导至苦灭之道之智。诸比库,这称为正见。
诸比库,什麼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诸比库,这称为正思惟。
诸比库,什麼是正语呢?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诸比库,这称为正语。
诸比库,什麼是正业呢?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诸比库,这称为正业。
诸比库,什麼是正命呢?诸比库,於此,圣弟子舍离邪命,以正命而营生。诸比库,这称为正命。
诸比库,什麼是正精进呢?诸比库,於此,比库为了未生之恶、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恶、不善法的断除,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诸比库,这称为正精进。
诸比库,什麼是正念呢?诸比库,於此,比库於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於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於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於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诸比库,这称为正念。
诸比库,什麼是正定呢?诸比库,於此,比库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离喜,住於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具足第叁禅而住;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诸比库,这称为正定。
诸比库,这称为导至苦灭之道圣谛。
如此,或於内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四圣谛而於法随观法而住。
——谛部分结束——
——法随观结束——
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七年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获得]一果:即於现法中证知,或尚有馀[则证]不来位!
诸比库,且放置七年。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六年者……五年……四年……叁年……两年……一年……诸比库,且放置一年。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七个月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获得]一果:即於现法中证知,或尚有馀[则证]不来位!
诸比库,且放置七个月。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六个月者……五个月……四个月……叁个月……两个月……一个月……半个月……诸比库,且放置半个月。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七天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获得]一果:即於现法中证知,或尚有馀[则证]不来位!
正如所说的:『诸比库,此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达如理,现证涅槃,此即是四念处。』乃因此而说。」
世尊如此说。那些比库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
——大念处经结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大念處經
《大念住经》
修止
22.说智见清净品
正精进之道
安那般那法门汇编(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