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性及其修炼体系

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345412
http://zhonggang.blog.artron.net/space.php?uid=566269&do=blog&id=1042536
心性及其修炼体系

所有的文化问题都是关于“神”的问题,而“神”的问题则来自于对“精神”的理解。我们只有将“精神”还原于自身的本位,才能分辩出她所演绎的林林总总。
 
    在一个对“心性”有着近三千年的探索的国度,“心性”其实已经融化到人们的血液里了。无论在王朝时代还是在现代的社会有关“心性”的文字可谓汗牛充栋。在这篇短文里我只是想对“心性”的概念做一次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翻译,并对其修炼体系梗概地加以介绍。
    古代汉语里的“心”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精神”。“心性”一词是“心”与“性”的结合词,“性”可以当成现代汉语的“性质”讲,“心的性质”就是“心性”。再进一步地翻译一下— — “精神的性质”就是“心性”。
     通过上面的翻译,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明白了:1,“心”离我们并不远,,就是我们的精神。2,古汉语里的“心性”并不是什么艰深古奥的概念,它就是我们研究自己的精神的一门学问。3,“精神的性质”是“心性”这门学问的指归,这门学问不单单意识到了“精神”的存在,而且还在追问它的本质是什么。4,“中”“空”“无”这些词汇不是什么哲学上的深奥的概念,它们是些形容词,它们是在形容精神最本质的状态。5,这些精神最本质的状态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命相伴在一起,与我们共存。6,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什么学问比上面这五条更本质和更“普世”的了。
     与“心性”相关的词汇及词组在古书里比比皆是,儒家有:大学、天命、明德、至善、知本、中庸、中和、君子之道……等等。道家有:道、无名、守中、抱一、自然、无为、内丹、元神......等等。佛家有:自性、佛性、真如、般若、自心、观自在、摩尼珠、本来面目......等等。这些词汇代表的其实都是一个东东:精神的性质。
     下面来谈一下“心性”的修炼体系:
     其实任何的精神上的修炼体系都可以归纳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训练专注的。一部分是对所专注的对象在理论上做出解释(这部分牵扯到的领域非常广泛,故本文只是点到为止)。通常这两个部分是结合在一起训练的,但也有分开单独训练的情况。
     先讲专注的部分。我们知道,只有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才能把要办的事情办好,这是个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我们做什么,都需要有足够的专注力,大到人生的目标与追求,中到写文章、想问题,小到端茶倒水乃至一举一动,没有一定的专注力,我们是无法完成的。这是普通人的专注。
     精神修炼的开始就是利用这股人人本具的专注力,把它深化、固定在某一单一的物体或行动上,这里的“单一的物体”和“单一的行动”很重要,因为不是“单一的”,专注力容易分散。同理,“物体”和“行动”太多、太复杂,专注力也会分散。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深化它呢?这就要在“物体”和“行动”的微细程度上来做文章,也就是说,“物体”和“行动”越微细,专注力就越深和越强。
    专注的对象在精神修炼的系统里按照微细的程度可以分成以下几等: 1,(a)一般的视觉图像类的对象,如各种图腾、佛像、孔圣像、老子像、耶稣像、曼陀罗等,对这些图像直接进行视觉上的专注。(b)对自己身体的专注,如佛教里的白骨观、不净观等。(c)唱颂,如基督教里的“赞美歌”等。(d)舞蹈,如伊斯兰教苏非教派的“裙舞”等。(e)绘画,典型的如东正教里的“圣像画”、藏传佛教里的“唐卡”和中国王朝时代的文人画等。 2,(a)在脑海中对上述图像的观想。(b)对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如丹田、膻中、人中、天眼等穴位、明点的专注。(c)对某一单一的声响的专注,如海潮音、佛号的听闻或念诵等。(d)对某一具体行为的专注,如佛教里的“经行”。3,观察自己的呼吸。观呼吸又分“数息”和“观察呼吸在人中上方的流动”两种,其中以第二种方式最为微细。
    这三类专注的方式是按照由粗到细到极端微细的程度排列的。它们大体上涵盖了一般精神修炼的入门手法,是所有精神修炼训练专注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共修课。人们的专注力越微细,心灵的敏感度就越高。在此基础之上,各家各派再对“精神”做着各自的不同的解释,由此才产生了流派的不同和宗教的差异。(因为本文是针对“心性”及其修炼体系的,所以其它的如图腾崇拜、鬼神崇拜、一神崇拜及主义崇拜、思想崇拜乃至于理论崇拜等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
     值得说明的是佛法在上述的专注训练的基础上,直接将“精神”本身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研究方向使得佛教与任何“外物崇拜”教派产生了重大的差异——它研究的竟是人类能够“崇拜”的根基,这使它在众多的教派中独显一帜,也导致了中国文化在宋代以后的转型。在小乘佛法中的“观心生灭”的方法就是直接针对内在世界的精神活动进行的观察与分析,其他的修法如:大乘里的“中观”及中国天台宗的“数、随、止、观、还、净”的“六妙门”修法,都是直指精神的本来。现代中国的禅宗在禅堂里通用的修法是参“念佛是谁”的话头,这句话顾名思义还是指向那精神的最根本的面貌。
     那么,佛法(尤其是中国的禅宗)在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定为“精神的本身”之后,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他们发现了“精神的性质”——“心性”,并总结出了它的原理和运作的规律。“心性”这一词虽然远出孟子,但真正成为一套修炼体系的代名词,还是在禅宗出现之后的宋代。佛法传入中国以后,它与中国的儒道两家进行了融合与互补,促使儒道两家在这方面的思考更加地清晰。以此为基础,两家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型,道家由“外丹”的烧炼转向“内丹”的修炼。儒家则在宋代产生了“理学”这样的专门研究“心性”的学问。
     众所周知,道家和佛家都是靠打坐来训练专注的。中国的儒家其实也“打坐”,只不过他们用的方式和佛、道两家的“盘腿子”不同,他们用的是“正襟危坐”的方法。太师椅其实就是为了这种与众不同的修炼方法设计出来的工具,脚掌放平、小腿与大腿成九十度的自然垂地、双手护住膝盖或交叉于小腹,在太师椅上一坐,脊柱自然挺直,中和之气自然顺畅流通......。
     与“心性”修炼相关的词汇在典籍里也有很多。这里把这些词汇例举出来的原因是想说明:“心性”及其修炼体系在名相上不胜枚举,但所指都是一个。另外,从这些众多的名词上也能体会出这个民族对“心性”的研究及喜好的程度。儒家有:知止、格物、诚意、正心、修身、慎独......等等,道家的: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练丹、温养、脱胎、归真......等等,佛家的:止、观、参、照、歇、如......等等。仔细地琢磨一下这些词汇的涵义,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词汇不单单暗示出“精神的性质”,而且还强调出了认识它的方法。
     在近三千年的修炼和探索中,儒释道三家都对“精神的性质”给出了自己体系的答案,而且这些答案在清代几近融合。近现代的中国学术由于受到以“一神”为专注对象所形成的体系的冲击,又重新开始了自己精神上的找寻与修炼,这其实是一个分裂和痛苦的过程。而且“心性”及其修炼体系所形成的概念、逻辑及思维方式始终伴随着这个动荡的风风雨雨,有如“暗线”般的一直默默地为这个过程中的文化运动提供着动力的源泉。现在这根“暗线”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地清晰,想来这也是“心性”文化体系发展的一个必然,随着这根“暗线”的日益强大,物质领域里的转变也将如影随形。
     作为这些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在近几年也开始了明显地向其母体文化回归的步伐。要回归到自身的文化母体,“心性”及其修炼体系是个绕不过去的命题。因为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中国符号的简单运用,及在那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绘画材料上的花样翻新,和一些只是在画面上训练专注的单一性地重复.....。在这个方面,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是一个对“心性”有着三千年经验积累和品味的国度、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他们期望看到的是能够与他们的精神相应并使之安立的作品;他们期望着这样的作品能够解读出精神的本质,并从中得到力量,使自己的生命不再流离失所;他们更期待着用时代语言来反映出“心性”的新作品的出现,通过这样的作品能够标志出这个民族对“精神的本来”的思考所达到的新的高度,进而贡献于世界。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这方面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吗?

宁越
2012年12月12号于金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过没?-------古人为什么要画山水画
修炼人的幸福
治愈音乐,冥想音乐,打坐修炼心性
年轻干部要修炼心性
入门词汇第34节 物的性质
以神化形〈二〉一一一撑掤劲下的心意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