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青岛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何从300吨,一路“瘦”到60吨?

这些是清华大学实验室刚刚送来的经过试验的石样,而这一场会议,便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碑体石样选择会。

三年前,建国前最后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做出了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经过三年的方案采选,今日便是正式兴建的第一步。

可是这一步进行得并不顺利,作为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体选择显得格外重要,坚固、抗腐蚀、抗老化等严苛的要求,让委员会的成员犯了难。

眼前的石样是全国各地有名石场开采来的,其中甚至有几朝御用的采石场,可不管名头来的多么吓人的石样,在清华大学的现代化学模拟试验中,表现的都不尽人意。

考虑到碑体的完整性,一些原料体积小的石样最先被淘汰,紧接着人眼可见表现不好的石样也被淘汰了,可最后剩下的几种石样都在伯仲之间,让委员会拿不定注意

会议最终以组织考察队实地考察作结,这是一个相当不容易的决定,一是时间紧任务重,这么“拖时间”大家的压力都很大;二是时值夏天,实地考察对考察队来说是极具考验的事。

可这何尝不是对这个光荣任务的负责,背负着巨大的“思想包袱”,考察队匆匆上路。

这一去就是三个月。

三个月间,走遍全国各地,对石料原料进行了对比之后,大家再一次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选用青岛浮山大金顶的花岗岩石料

之所以说这是又一个艰难的决定,是因为青岛浮山几乎是青岛市内最高的山,大金顶意味着是浮山山顶,而浮山海拔300多米的高度对于运输而言宛如一道天堑。

不是其他采石场没有合适的材料,而是浮山这一块巨石料再合适不过

纪念碑蕴含的意义注定了它是一座宏伟的建筑,走访其他采石场时,考察队发现采石场所谓的巨石石料,实地看来,并不具备让人一眼生畏的规模。

来到青岛后,考察队照例在浮山下的采石场考察,浮山的石质是典型的花岗岩,论材质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但还是那个问题:没有足够大的石料

考察队不忍心这样放弃如此好的石料,就不死心地跟着采石场的工作人员上山碰碰运气,谁知他们和山顶的一块石头“看对了眼”。

当时的浮山并不是什么公园,山路就是崎岖的山头组成的“多数人走出的路”,但它并不好走,好不容易来到山顶,所有人正气喘吁吁,低头无神地注视着山顶时,所有人都眼睛一亮。

因为这是一块极广阔的“平地”!这意味着他们脚下的石头极有可能是一块规模巨大的石头!

欣喜若狂中,他们赶紧收拾了情绪,先对石头材质做了判别,在发现明显的花岗岩特质后,所有人又激动了起来,很快大家就自发地行动起来,对石头的全貌进行探查。

分散开来的考察队,很快收集到了数据。这石头“镶嵌”在山体内,仅裸露在外的数据就让人感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竟能生得一块如此巨大的完整石头!

经过详细的科学分析,考察队对这块石头的规模做了大胆地判断:这块石头的地下部分满足纪念碑的建造绰绰有余。

巨大的体型配合着坚固的花岗岩材质,考察队不禁欢呼这是一块最合适的石料。

随着石料的确定,压力自然而然地来到了开采和运输队伍的身上。

浮山采石场建国前就十分有名,山下村子里的村民甚至上数几代都是采石匠,而村中最有名望、公认技术最好的便是被称作“石神”的李开山。

李开山人如其名,开山、破石,祖传的手艺加上自己的琢磨,手艺自称第二,青岛无人敢称第一。

他受邀上山,在考察了巨石情况以及开采要求后,纵使艺高人胆大,但在“不伤及巨石整体”的要求面前,还是有些退缩。

可一听这些采石的人是北京来的,要建的是毛主席关注的纪念英雄的石碑,当即咬牙、拍大腿保证一定不辜负毛主席的希望。

答应是答应下来,可实际操作的困难还是没有解决,李开山思前想后,决定不用传统的手法,而是选择小威力炸药和手动开采结合的办法

炸药怎么配比、怎么放置才能不伤及巨石是李开山思考了许久的问题,没有人去催促李开山,但李开山却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精益求精的道路。

1953年7月,克服了重重困难,浮山山顶的这块石头才终于被开采了出来,完好无损的石体昭示着李开山的心血,而它实际的样子,也着实没有白费考察队的勘查。

它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估计重量300吨,除去重量,完美符合纪念碑的要求

为了减轻运输难度,山下采石场的工人被抽调到了山顶,对石料进行初步加工,工人们对石头表皮进行了做平,仅这一道工序就让石料减少了20吨重量。

这点重量虽然对整体而言是杯水车薪,但是已经让石料的运输难度降低了,剩下的就是想办法将巨石移下山。

仅这一步,就难住工人们许久,手扛肩提?这种不自量力的想法,在百吨重量面前就是一个笑话。

最后工人们想到分阶铺设滑道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移动山石。

庞然大物的运输殊为不易,但是运输的人却像是运输一个鸡蛋一样,悉心呵护着它来到山间平坦处。

山顶到山间一共只有60米,这60米,可以说是绞尽了施工人员的脑汁,直到巨石安安稳稳地平放在地,所有人吊着的一颗心才慢慢放下来。

在这里,工程队所有人一致认为,接下来再往山下运输是当前技术难以达到的事情

于是,为了方便下一步运输,施工队向北京致电询问纪念碑的具体尺寸,在得到回复后,施工队将预留毛料控制到极限,对石料进行了二次加工。

这一次加工,可以说是一次“大瘦身”,长度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从15.3米降至14.7米,宽度减少了0.6米,而厚度少了一倍有余。

原本280吨的重量,经过这一番改造,已经“缩水”至102吨,到了这一步,前期加工已经将能做的都做完了,可运输队面对已经升级为有些狭长的碑心石还是有些力有不逮之感

基于现状,山东方面不得不动用全省之力,抽调运输方面的人才,组建了以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山东省青岛市搬运公司为核心的前期运输队伍。

前期运输队赶至现场后,对山体进行勘查,遂决定采用打槽辅以滚木的运输方式下山,牵引动力则由推土机负责。

方案制定简单,但实际操作尤为不易,人们攀高时就经常用“上山容易,下山难”的俗语来形容下山时的不易。

可能有人并不理解下山有何难,但实际爬过山的人都知道,下山时,因为上山过于用力,腿脚已经累的酸软无力了,同时下山的山路险陡,人很难把控中间的速度,仓促间难以停下,极易发生意外。

浮山虽然不高,山路并不险,但碑心石重量大,惯性强,贸然牵引,怎么让碑心石停下是一个问题。

当然,也有莽撞的人建议给碑心石一个力,顺着滚木滚下来,但几乎没什么犹豫,这个风险极大的方案就被否决了。

同时,原定计划的滚木也因为不堪重负被实心的钢管替代,同时为了防止碑心石受到钢管的磨损,工人们还在钢管上方铺垫了钢板。

虽然困难,但碑心石还是在运输人员的努力下,一步一步从山间运到了车站

这之间,碑心石经过了4个村庄、一个山岭、十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全程15公里。

可这15公里,碑心石足足走了30天,运下山后,更是动用了一个区的警力,为碑心石保驾护航,据统计,其间一共动用了7000多人参与运输。

如此庞大规模的运输队伍,足以在运输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若放在今天,搞不好还会有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碑心石到了车站,所有人都舒了一口气,可难题又来了,碑心石怎么上车?

听到这个问题很多人或许都会楞一下,普通人的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吊车的模样,懂一点工程的人或许会浮现起重机的模样,可那是百废待兴的20世纪50年代,哪里来的这些重工机械

要知道,这一路上的运输都是使用钢管滚动前进,一直未曾对其进行过大幅度的搬运,可站台至车皮的一点难为可难为坏了众人。

而且不光是这一点高度的问题,运到车站,铁道部门才发现运载使用的车皮限重,全国找遍了也只能找到载重100吨的车皮,哪怕是只比限重大了2吨,放在运输上也是一个极大的数字了。

好在这一路的磨难,让运输团队已经磨练出了大心脏,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临门一脚,大家表现得并不急躁。

首先是车皮高度的问题,运输队伍在考虑磨损问题后选择浇筑成三角形的钢铁缓坡,继续借用原先的装置上车。

而载重的问题,则再次和北京方面进行沟通后,将预留的毛料打磨掉,直接加工成碑心石的最终模样,加工后的碑心石最大厚度不过97厘米,重量仅剩94吨

至于说为何要打磨掉8吨的重量而不是只打磨2吨,也是出于两点考虑:其一,限重几乎是极限重量,为保证安全要留有余地;其二,大家可以想想如今的快递,贵重的物品一般会被商家里三层外三层,用泡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

碑心石亦然,运输队伍用了大量原木在车皮内铺设了“缓冲”,既保证了安全,又保证了碑心石在车厢内不会晃动,最后共重恰好100吨整。

最后,为了稳妥起见,火车的行进竟是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速度开向北京。

不光如此,随火车行进的还有兴建委员会的成员,火车每到一站,便会对碑体进行严密检查,防止路途上有人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山石的整体重量过大,惯性下产生的力道远远超过分散货物,每每停车,火车司机总要多预留一段滑行距离。

弯道更是要倍加小心。虽然山东到北京基本上是平原为主,但一些铁路是早年间铺设的,遇到小山坡通常会出现一个弧度相对较大的弯道。

原定设计运输线路时,已经极力避免了,但还是有些地方的弯道还是避不过去。

经过这些地方的时,饶是每小时10公里的时速,随车人员还是会担心发生侧翻,忍不住对司机说再慢一点。

这一路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和提心吊胆交织在了一起,方才让这来之不易的碑心石到达了北京。

看着运输队伍娴熟地使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的方式,考察队员不由得长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的大石和这块大石一起落地。

考察队员的任务结束了,可运输队还没有结束“战斗”,从距离天安门广场最近的北京门西站到天安门广场,运输持续了三天。

今天我们再去看人民英雄纪念碑会发现,如今纪念碑的尺寸其实远远超出了这一块碑心石的尺寸。

其实这也是纪念碑建造后期的设计人员,对材料进行的妥协,一开始考察队员是奔着纪念碑整体使用一块岩石的规格去寻找材料的,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开采和运输的限制,对巨石做了太多次打磨。

早在浮山山间时,它便被计划用作整座纪念碑的碑心,而不是碑体,而当它运到北京时,设计人员见识到它的规模后,所有人更加坚定了这种想法,并对它进行了又一次打磨。

这一次打磨,碑体没有大幅度变化,但重量却是减少到60吨左右。

如此看来,为了运输所花费的努力都白费了吗?当然不是,这一块碑心石依旧是全碑的主体,承载了全碑最重要的文字。

正面毛泽东主席在1955年亲自书写的八个字,背面毛泽东主席起草周恩来总理用小楷书写的碑文,这也是整座纪念碑的灵魂所在。

无论是正面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还是背面的“三个永垂不朽”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镏金手法,做成了钢胎金字镶嵌到了碑心石上,一共用了130余两的黄金

一整块碑心石承载着文字,被钢筋混凝土与碑座、碑顶牢牢地浇注在了一起,浑然天成的样貌不仅是后来匠人的功劳,更离不开那些呕心沥血的运输人员的努力。

1958年,碑成。

如果说紫禁城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史的代表,那么在建国后,挂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它,不啻于见证新中国诞生的历史丰碑。

而今纪念万千推动中华历史进程之英雄的勋碑就坐立在它的对面,过去的新含义与现在的祭奠,遥遥相对,交相辉映,一个为人民欢呼,一个为英雄欢呼

在奇妙的呼应中,英雄的含义与人民慢慢交融,“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含义悄然而生。

正式揭幕后,连周恩来总理都亲自接见了12名起重运输工人,表彰了他们为这座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纪念碑所做的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3年,重量上百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如何从浮山运到北京的?
300吨人民英雄纪念碑原石开采遇困,村民支招:可去崂山请一神人
300吨人民英雄纪念碑原石开采遇困,村民支招:可去崂山请一能人
人民英雄纪念碑原本300吨,为何最终要减掉240吨?
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当年人民英雄纪念碑三百多吨的碑心石如何从青岛运抵天安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