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被贬儋州途中,“梦中得句”,醒来写成五言古诗的压卷之作

绍圣四年,也就是1097年,贬居惠州的苏轼再一次被贬,这次的被贬地是儋州。儋州本是荒蛮之地,苏轼如今又是年迈之躯,他认为自己“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并立下遗嘱,对苏迈吩咐了后事。宣布:“生不挈家,死不扶柩,此乃东坡之家风也”。

动身之前,苏轼的长子苏迈将妻儿安置在惠州,离别前全家痛哭不已,苏迈安抚过家人,陪着六十二岁的父亲,前往儋州。

经过儋耳山时,苏轼写了《儋耳山》一诗,抒发心中感慨,诗云:“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意思是,儋耳山卓尔不群,峭拔高俊,如今被遗弃在道路两旁,似乎是女娲补天时多余的那块石头。

言外之意很明显,苏轼以山自比,自己现在的境况跟儋耳山何其相似,本来怀揣匡扶时政,辅佐君王的“补天之志”,却在晚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受到朝廷遗弃,读来颇觉心酸。

途中,苏轼坐在肩舆上,疲累不堪,很快就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恍惚听到风雨入耳,有吟诵之声徐徐传来:“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醒来后写下这首五言古诗: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麟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

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

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

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

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

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

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

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

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

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

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

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

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题解

这首诗的诗题比较长,详细记述了这首诗的写作缘由。诗人行走在琼州和儋州之间,乘坐在“肩舆”上。这是一种形似椅子,双人抬着的交通工具。诗人小睡了一会,梦里得了两句诗:“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入睡时遇到清风急雨,戏作此诗。

注释:

1. 四州:指琼、崖、儋、万安四州,分据岛之四隅。

2. 百洞:指海南岛中央的五指山,洞穴盘结。

3. 大瀛海:围绕九州的大海。

4. 谈天翁:指邹衍,衍有“谈天衍”之称。战国时,齐人邹衍善谈论天象,人称“谈天衍”。

5. 太仓:古代京城中的谷仓。

6. 钧天宴:神仙的宴会。

7. 青童:神仙的名字。

8. 蓬莱宫:唐代宫殿名。

赏析:

这首诗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部分,前十二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写海南的地形地貌,以写实为主。第二部分是后面的十六句,紧扣梦中得句而展开,主要写的是幻境,是虚写。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从“四州环一岛”到“一米谁雌雄”,都是作者眼前之景物。海南岛被四州环绕,五指山洞穴盘结,走到西北角的地方,所走过的路经,犹如月牙形。站在山上远望中原,天地在积水之中,无边无际。四面都是海水,似有穷途之感,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平安归去。看到渺渺无际的大瀛海,想起了善观天象谈天翁,中国在四海之内,就如海南岛对于中国一样,如谷仓中的一粒米,没有谁会在乎它的大小。

第一部分,诗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海南岛的地势地貌图,四面环水,海天相连,岛内五指山巍峨高耸,登高远眺,目之所及,天地浑然。这些场景的描写,正是诗人运用了诗歌中的现实主义传统,描绘出华夏雄奇壮美的山川大海,为自然景物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展示出诗人热爱大自然,一旦回归大自然,就有万语千言。

这种现实主义的写法还体现在他的很多诗歌中。例如,被贬黄州时,他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既写出了黄州赤壁的自然天险,又把历史人文一一道来,场景壮阔,激荡心怀。

在这首诗的第一部分,作者同样以全方位,多角度,长短镜头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海南岛壮阔中的沉郁。他只顾陶醉于天水之间,似乎忘记了自己“罪臣”的特殊身份,他也似乎忘记了,他笔下所描写的壮阔海景,也是他接下来要求生于此的荒蛮绝境。他与亲人朋友的音讯往来,他一家老小的生活必须,都会是今后生活面临的主要困难。

诗的第二部分,从“幽怀忽破散”到结尾。意思是,诗人一边幽静地怀想,一边情不自己咏啸起来,谁知咏啸招来长风,吹散了一腔心怀。草木随风如鳞甲般扇动,万谷号呼如仙乐飘飘。谁知道这是洞穴的风声,还是神仙的宴会上的仙乐呢。诗人开心地在天帝的居所住下来,天帝答应他回去,并定好了归期,临行时,天帝嘱托青童君劝酒为别。

这场清风急雨一定不是无意而落,一定是催促诗人写完此诗。诗作写完,云团变色,闪电如笑。它们惊诧于东坡老矣,诗句依然工巧有力。很久没有在蓬莱宫听到的美妙音乐,这次终于听到了,真是天籁之声。

第二部分,诗人完全沉浸在梦中幻境,用笔酣畅淋漓,并引用了诸多典故,如《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记载:“盖风来则千山草木皆动,如动鳞甲;万谷号呼有声,如酣笙钟耳。”诗人梦中得句紧扣此典故,并化为气象万千的一句对仗“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诗人以此句为诗眼,前有自然景观作铺垫,后有梦入仙境为精神安抚,其胸襟气度,完全不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作为。

这种写法体现出苏轼无论置身何处,总会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精神力量,这正是苏东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苏轼年轻时也曾充满强烈的儒家兼济天下之情怀,写作诗文强调“言必中当世之过”“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大事。

经过宦海沉浮,苏轼吸取道家“清新无为”“齐物”“安时处顺”,兼容佛教“无住生心”“随缘”等思想,让他面对人生坎坷时,随顺当下,泰然处之,形成了从容超脱、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在“体物”中“随物赋形”,“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使得苏轼诗词文章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诗人被贬到天涯海角,常人可谓穷途末路之际,但东坡先生仍面朝大海,啸咏天风,借急雨催诗,笔走龙蛇;借上达天庭,听闻仙乐;借云电改容,写东坡不老。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不为外物所扰,不被困境所压的从容乐观、旷达自信的精神状态。

全篇紧扣诗题且想象瑰丽,章法严谨且用典自如,虚实结合而又层次分明,互为烘托,并且顿挫跌宕,一气呵成。结尾“妙声”系双关语,既指因风声而联想钧天妙乐,又暗喻自己的诗篇妙语连珠,奇趣横生,豪气冲天。

纪昀对这首诗有极高评价,他《纪评苏诗卷四》中说:“以杳冥诡异之词,抒雄阔奇伟之气,而不露圭角,不使粗豪,故为上乘。”此诗堪称东坡五言古诗的压卷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秋特辑 | 恬淡虚无苏东坡 |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元符三年(1100)六月,在儋州住了整整三年的苏轼终于要北归了,
63岁的苏轼梦到小时候调皮的自己,写下这首趣诗,让人从头笑到尾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的禅意人生
苏东坡:宋代诗坛达观不屈的灵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