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国将帅之军神刘伯承与战神粟裕

刘伯承元帅的军神称号,是一个德国医生见证其钢铁意志之后所感叹的,以此而论,军神更强调精神层面,而非军事才能。对比网络一片呼声的“战神粟裕”,刘帅的军事才能与之相比较如何呢?这篇文章进行二人军事才能的全方位比较。

一、军事理论

在中共确定的36个军事家中,唯刘帅冠有“军事理论家”的头衔,一生的理论成就十分丰富。如“敌进我进”,“军事五行论,”“人地论”,“刘伯承战争利害变换线”,以步兵为基础的“追歼战的大纵深战略”,以及率先提出的“综合群力论”“对日持久战思想”“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刘伯承张浩在洛川会议前给中央的报告),解放后出任解放军最高学府总教头,结合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创建了解放军自己的战役学理论。刘帅还在我军发展的各个时期,翻译了大量外军军事理论书籍和教材,指导我军当前的作战。朱老总评价刘帅“军事创建很多”,小平同志评价军事理论水平“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毛泽东军事思想有大贡献”。

粟裕在军事上经验很多,少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的。

二、军事教育

刘帅在各个时期都兼任了相应的军事学校的职务,战争时期引入苏联、日本、美国的先进作战理念,指导战争,解放后更是一心办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促进我军向现代化和正规化迈进。在军事教育方面刘帅可谓是“桃李满天下”,粟裕都是刘伯承在红军学校任校长时的学生,在解放军军事学院任校长时的战役系第一期更是名将荟萃,共有将官52名,包括5名上将(杨得志,陈锡联,李天佑,韩先楚,刘震),23名中将(较知名的有秦基伟,张震,李作鹏,温玉成,吴克华),24名少将(较知名的有丁盛,肖永银,贺晋年),这个阵容可以组织一支野战军了。

三、军事实践

(一)概述

红军时期,抗日时期刘粟不在一个层面,因此,我们仅以粟裕表现最出色的解放战争而论,刘帅战役规模的作战没有败绩,这是一种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境界。粟裕大将虽然作战也是一流,但离这样的境界还有一定的差距,就是到了解放战争收尾了,粟裕也还在继续打败仗(比如步登,马尾),而无法达到刘帅的水平。

粟裕创造的军事记录也不断被人刷新,而刘帅创的一些军事记录却无人刷新(以作战条件而论)。比如一人几发子弹的大兵团作战的上党战役;解放战争初期相当兵力对阵敌两大主力并小胜的巨野战役;在战略被动形势下出击外线取得最大战果的鲁西南战役;无后方作战条件下歼灭敌军整编师的高山铺战役;相当兵力条件下、装备极差、弹药不足包围敌头等兵团的双堆集战役;战果最大(歼敌90万)、作战堪称完美的大西南战役!这些战役以双方条件对比而言,粟裕是没有打过这样的战例的,即便是最惊险的孟良崮战役,也不过是我军27万打敌军11个整编师20来万人,在11个整编师中,有几个整编师还没看见人影(整9,64,20)。象分兵后华野内线4个纵队(每个约3万人)加强大的特纵和5个团的地方部队对阵敌军4个整编师这样的败仗,我想刘帅有这样的条件,不可能失败,看看刘帅的作战条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请看《刘伯承的作战条件》)。

也许有人会认为,粟裕处在刘帅地位一样可以打这些仗,巧了,历史还真给粟裕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粟裕也到鲁西南作战。刘邓挺进大别山后,粟裕到鲁西南统一指挥华野7个纵队和中野一个纵队作战,兵力约15万(9月底还加入了中野12纵总兵力超过16万),而面对的敌军机动兵力不过是5、84、57,守城部队仅68还算完整,其他为刘邓鲁西南战役后的残部,粟裕仅仅消灭了一个57师9千多人,随后以7个纵队的兵力试图在丁里长“歼灭性打击5军”(当时5军仅两个旅,其96旅驻守莱芜),被5军击败,还丢了郓城。曹县(土山集战役),粟裕集中5个纵队围歼11师,以3个纵队阻击10、75、5,结果敌军援军还未靠拢,粟裕即被11师击败,将刚刚夺取的鲁西南主动权拱手相让,此后不得不留下两个纵队牵制敌军,而以6个纵队出击豫皖苏;平汉陇海战役时期在通许一带掌握7个纵队,试图阻击5师,歼灭75师,结果被5师一轮爆冲,防御被打崩溃,不得不南下联合陈赓作战,以陈赓部队为主导歼灭整三师后,未采纳陈赓“直迫信阳”建议,集中两部兵力打确山,被弱旅20师击败,之后连攻势都无法发起,导致刘邓在大别山面对绝对优势敌军陷入苦战。48年2月底粟兵团退回豫北休整时报告这样中央“中原处于疲惫的拉锯状态”。也就是说,粟裕到鲁西南以16万野战军作战,面对的敌军又少,其战果还没有刘帅5、6万野战军在这一带作战的战果大。可以说在相同地域,在相同的地形地貌和后方支援条件下的作战是有可比性的(并且粟裕的兵力更大,面对的敌军更少,这是比刘帅在这一带作战更有力的条件),同时一个人的水平和经验只会不断增长,因此,水平比较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刘伯承>解放战争第二年的粟裕>=第一年的粟裕。而刘帅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水平越来越精湛,到西南战役已经是炉火纯青,整个指挥之精准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可以说是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个成语的最佳诠释。

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果让刘帅到粟裕作战的地盘上来,就不会有粟裕干得好,巧了,历史也给了刘帅这样的机会。48年2月底,粟裕率3个步兵纵队和特纵约7万多人退出中原作战,刘邓率领经过大别山艰苦征战的5万多装备极差的野战军出大别山接替粟裕作战。双方条件看,粟裕部中原作战时,敌军还处于不断向大别山增兵状态,中原地区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用于对华野和陈赓部队作战机动部队总共只有16个机动旅,通许作战时期,对阵粟裕7个纵队的机动兵力仅5、75两个整编师5个旅。而刘帅加入中原作战后,力量比粟裕更弱,而敌军不少大别山部队回援中原(整9,10,11,20,28,85),敌军力量更强了,从刘帅试打阜阳就可以看出,敌军向心合击的兵力达到了20个旅,这比粟裕中原作战时敌军总机动部队还多,其后,刘帅改变策略,采取“分遣与集结相结合”的战法,在宛西灵活机动消灭了敌军2万多人,一举巩固我军在中原的地位,第二仗宛东战役实现转折,敌我有“反复拉锯”状态到发展到我有能力歼击敌军一个兵团,也就说,刘帅以更弱的力量,面对更强大的敌人,通过一个战役的巩固,就已经能在中原运作大规模的歼灭战了,此后,又制定了逐鹿中原的三山四河战略,兵出襄阳,将中原区连成一片,为此后发展到决战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中原作战,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经营中原,刘帅比粟裕更卓有成效。

同时看粟裕打仗,仔细点不难发现,粟裕对条件依赖太重,解放战争第一年确实打了不少大仗、胜仗,其实是依赖华中和山东两块战略根据地超厚的底子而已(林粟大战时,粟派就认为东北条件比华东好来论证粟裕更出色),7月分兵后,条件一差点,就立刻崩盘!到了鲁西南和豫皖苏这些和刘帅相同和相似的作战区域打仗,比刘帅多一倍以上的兵力,其战绩还不如刘帅5-8万人的水平,陈毅元帅批评华野分兵后弹药水平降到每门山炮150发,每门迫击炮100发炮弹的水平就不能打仗了,如果中野有这个供给水平那简直不要太富裕了,中野就是参加淮海决战前,每门炮平均只有几发炮弹,且所有炮的绝对数量也少得可怜,不足300门,其中75MM毫米以上的炮只有两门,山炮42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粟裕的部队是刘帅部队的水平,能参加决战吗?七月分兵后,虽然力量减弱,但比起刘帅部队来说作战条件还是好了许多吧?结果呢?除了留给我们南麻、临朐、丁里长、土山集、通许、确山几个败仗外(其中丁里长一战,8个纵队被5师主力击败,土山集一仗,5个纵队还打不过11师,通许统辖7个纵队被5、75两个整编师仅5个旅打流产),并没有太多的作为,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粟裕如果以刘伯承的作战条件打仗,我们是不可能指望他能进行决战的。

追歼战阶段,刘帅以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的雷霆手段,在2个月内向川黔纵深进军达2000千多公里,指挥包含18兵团和四野一部在内的50万大军,完成了对90万敌军干净利落的合围歼灭,且代价极小,伤亡还不足5000。我们再看粟裕指挥的进军东南,实际陆上作战只有福建,且在渡江战役时,2野就已经控制了福建北部的南平、古田一线,3野的攻击位置实际上是从这里开始,整个纵深还不到400公里,然而3野部队从7月底进入攻击位置到10月中旬拿下厦门,进军纵深不过300多公里,却用了近3个月,这样的作战效率,焉能没有金门之败?由于2野没有海岛作战,因此,我们仅作陆上作战比较。也许有人要说,进军福建并非粟裕亲自指挥,我觉得这说明两个问题,1、粟裕没有象刘帅那样的统领全局的能力,因此,面对战略区范围的整体作战则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指导力度,只能靠前线指挥员各自为战。2、督导也不力,中央本要求华野6、7月间就占领漳厦,我们可曾见到过粟裕有过整体的部署和有效督导?从作战条件上,华野进军福建有富庶的江浙、上海作为坚强后盾,2野进军川黔并没有后方依托,出动后只能靠自身解决给养,通过贵州无粮区时,靠的是在道路难行的云贵高原上每日最高行进180里的高强度连续行军。可以说进军东南和进军西南相比,其指挥水平和实施水平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四、军事各细分层面比较

(一)军事谋略 指导战争的思想和实践中的全局方略,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上兵伐谋”层面。指导战争的思想就是军事理论,已经在第一章节叙述,这里重点谈全局方略。

1、红军时期刘帅的作战谋略是意运动游击战为主,同时推进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刘帅的“敌进我进”(未被李德采纳)实际上是在这个时期提出,;遵义会议上和聂帅一起提出的去川西北会合四方面军的建议。同时期的粟裕恐怕还谈不上什么战略层面的军事谋略。

2、抗日战争时期,刘帅率先提出“持久战”思想,“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综合群力思想”(这几个军事谋略可以参看人民日报“功业垂青史 武学照千秋”和刘传编写组成员之一乐白笔“刘伯承元帅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两篇文章),抗日中期针对敌军的囚笼政策提出“交通斗争”策略,在华北根据地进入最黑暗时期又提出和实施“敌进我进”战略,这些东西对于八路军的作战具有示范作用。抗日战争时期的粟裕好像也谈不上什么大的军事谋略。

3、解放战争时期刘帅的《论蒋军的致命弱点》和《再论将军的致命弱点》两篇文章可以说就是将军必败的宣言,揭示了解放战争我军必胜的规律和一般进程(在本人看来其指导意义相当于抗日战争的《论持久战》),在和蒋军的作战策略上采用的是内外线结合的主动作战,这种策略是保持晋冀鲁豫根据地基本完好的根本手段,如果采用其他战区的作战方法,邯郸必丢,晋冀鲁豫就将失去作战之根据。解放战争中期对付敌军哑铃战略,实施中间突破并挺进大别山;出大别山后逐鹿中原提出了三山四河战略。解放战争后期根据作战方式的转变又提出了大纵深的作战谋略。 粟裕在这方面好坏各半,比如解放战争初期建议先在苏中内线作战,48年建议粟兵团不下江南,在江北机动歼敌的建议,豫东之后的济南战役建议,小淮海建议,抑留敌军于徐州周围歼灭建议。但失误也不少如宿北战役后建议向苏北和两淮进攻,孟良崮战役前准备分兵,被中央制止,要求掌握主力在手耐心等待战机。7月分兵后,错误选择首攻南麻11师,并要1、4纵队待机,等南麻胜利后,向东北方向前进合击敌25.65师,使1、4纵队在鲁南遭到敌7个整编师的围攻。1、4纵队在鲁南被敌军围攻,陈粟又指导其东返(如按此策略实施1、4总队怕只有覆灭的命运了),对胶东内线作战指导许谭集中兵力歼灭25师(许谭未按此实施,而是采取了分兵内外线作战策略取得了胶东保卫战胜利),47年8月8日,面对敌军30个旅围攻鲁西南的形势,居然不顾刘邓炮弹消耗殆尽,陈唐失去作战能力的情况,建议两军配合再在鲁西南打一仗。面对进军福建一度只给叶飞两个军,极度轻敌,后在叶飞坚持下才增加到3个军,即便这样进军速度也很慢,最后导致了胡琏增援金门成功。

(二)军事纵横 即瓦解敌军,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其次伐交”层面。

红军时期,刘帅过彝海与小叶丹会盟并通过伐交手段抑制了川军的介入,邯郸战役策动高树勋起义,襄樊战役后放回郭勋祺回川做工作,为进军西南时大量川军起义打下伏笔,淮海战役策动110师成功起义等,仅解放战争敌军向二野起义投诚兵力近75万,可以说伐交成果丰厚。华东方面敌军起义的很少,淮海战役的何基沣张克侠2万多人起义还在于这二人本身就是共产党员。

(三)战役指挥 具体作战的整体作战谋划,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其次伐攻”层面。

刘帅的战役手段十分的丰富,如:智取遵义(兵不厌诈)、巧渡金沙(纵深奔袭)、七亘村之战(重叠待伏)、神头岭之战(出敌不意)、上党战役(围成打援)、邯郸战役(猫盘耗子,盘软了再吃。围三阙一)、陇海战役(先发制人)、鄄南战役(回马枪)、滑县战役(猛虎掏心:对敌实施远距离奔袭,即避开它的前锋据点,果断突入它的防御纵深,先打它的指挥中枢),巨金鱼战役(攻敌所必救,歼敌救者,攻敌所必退,歼其退者),鲁西南战役(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六营集之战(围三阙一,暗设口袋),挺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高山铺战役(”瞒天过海“),宛西战役(小型运动战的典范“分遣与集结相结合,分遣以撕破敌人的合击阵势,集结以围歼可以歼灭之敌”),襄樊战役(钳形合围),淮海战役(对整个战役提出的战法: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已。)、双堆集战役(倾家荡产,围师不阙)、西南战役(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对印作战指导(“打头,击背,刨腹,切尾”在分析敌军配置基础上的高度精炼)。可以说刘帅的战役手段不拘一格,变化多端。

粟裕在战役指挥上,则比较擅长指挥大兵团运动,以绝对的优势合围歼灭敌军,但是,由于战役手段不多,粟裕的战役指挥很难适应各种情况的变化,因此,也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胜也精彩,败也惨烈(附:粟裕大将失利的作战)。

(四)战术 指具体的攻防手段手段,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其下攻城”层面。

“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蒋介石语),战术的好坏是直接受作战结果的检验的。

刘帅军阀战争时期,打出过2个团歼灭甘军4个团和川军一个旅的战例;在抗日战争有效使用各种游击战术,打出过敌我伤亡比30:1的战例,能打出以四个团野战军日军两个联队,歼灭2200余人自身仅伤亡800余的战例;解放战争中熟练合同战术,钳形攻势,大纵深迂回包围等攻防技术有效配合战役手段,取得了不败战绩。

粟裕大将在7月分兵失败后,遭到了谭振林措辞严厉的批评,粟裕自己也承认“战术低劣”,我觉得,粟裕的南、临、丁里长、土山集、确山、丁里长、帝丘、月浦、步登等失败,固然有其他原因,但战术上的不足肯定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比如,南麻战役假如约4万阻击部队能挡住援军,战场结果将完全不同,然而,防御战术的“不讲究”,4万人居然还挡不住敌军4个旅2万多人。而巨野战役中,刘帅使用三角形的防御战术,以5000战斗兵力挡5军3万多人11天,确保了歼击方向的作战,这是巨野战役在机动困难的情况下,刘帅都还能取得小胜的根本保障。粟裕若有刘帅的战术手段,很多败仗其实都可打成胜仗了。

五、战果

(一)歼敌方面:刘帅麾下部队抗日战争歼敌42万,解放战争歼敌222万,剿匪114.5万;粟裕麾下部队抗日战争歼敌6.6万(鬼子没打几个,主要成分是伪顽军),解放战争华东区歼敌247万(含剿匪),但不能认为是粟裕领导的成果,因为,粟裕只有野战军职务,没有华东军区职务,华东地方部队不归粟裕指挥,可以说粟裕所领导的队伍总战绩也差了很多。同时刘邓部队战绩是在比粟裕部条件更差的情况下取得的。

算直接指挥的战役歼敌,抗日战争不用比,刘帅压倒优势。解放战争:刘帅上党3.5,邯郸3,陇海至鲁西南战役战役歼敌为19万,挺进大别山0.8,高山铺1.2,宛西2.1,宛东1.2,豫东阻击0.8,襄阳2.1,淮海55.5,渡江10,大西南90共约190万; 粟裕:苏中至孟良崮约25万,南临1.4,沙土集0.9,土山集0.4,挺进豫皖苏1万1,破击陇海路1万,平汉陇海破袭3.2(和陈赓联合4.5),豫东就算8.4万,淮海42万,渡江30万,总计约113万

(二)根据地创建方面:刘帅在抗日战争中创建了人口2400万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一级军区),这块根据地成为了解放战争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中的各根据地是共军和国军争夺天下的基础,且,晋冀鲁豫处于四战之地,关联八方,向北屏障华北和东北,向东向西配合华东和陕北,其战略位置决定了这块根据地关系了国共两军的战略平衡。解放战争中期,刘帅又率领中野逐鹿中原建立了拥有人口4500万的中原根据地(一级军区),把中原这个本来国军的兵源粮源基地,变成了我军的前进跳板,这是一进一出的差别,这为提升共军的总体实力,削弱国民党的战争潜力意义巨大,并且中原根据地的建立还使我军中原、山东、晋冀鲁豫三大根据地形成了对中原国军的战略包围,为淮海决战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粟裕1师则和谭震林6师共同创建苏中根据(二级军区),解放战争出击中原后拓展了豫皖苏根据地(二级军区,而是原来就有)。

六、胜率

刘帅做为我军的军事主官(长征途中任军委纵队司令、先遣纵队司令,八路时期任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野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其亲自策划和指挥的战役保持了不败记录,刘帅的出色指挥使第二野战军获得了“刘邓常胜军”的美誉,刘帅也获得了边区政府的“常胜将军”锦旗 ,领袖毛泽东也称赞刘伯承元帅为“常胜将军”。

粟裕大将战役规模的败仗都有围攻海安,南麻、临朐、丁里长、土山集、曹县,确山、帝丘。

百战不殆是用兵作战的一种境界,从作战的胜率就可以看出,粟裕的军事指挥还差火候,粗一看是“乐观”所致,实质上就是对战场形势判断的失衡。形势判断是一个军事指挥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兵法云“知可战与不可战者胜”,一个好的指挥员最高境界是始终料敌机先,起码也应该做到随机应变,而不是“把棋走重”直至不可收拾!

附:胜率比较详情

综上所述,如果粟裕是“战神”,那儒雅内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帅就无疑是“战佛”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事才能最突出的林粟二人,谁更厉害一点?
粟裕丢掉了山东,主席为何还称赞粟裕,并说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解放时期,是哪位名将!一开局就连续俘虏敌军三员大将
从战役谋划的算度看刘伯承粟裕的军事指挥水准
陈老总评“五虎将”,为何不包括徐帅?陈赓为何能成为其中之一?
解放战争经典战例 苏中七战七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