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尘的珍珠——是说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

《论语》卷六“雍也篇”中记载: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意思是:子游做武城县长官。孔子说:“你在那儿发现什么人才了吗?”他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走小路,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读到此章,虽未闻此人,心中却徒生一股敬意来。这是怎样一个清廉之人?为何未从孔子口中提及此高洁之士?便欲要探个究竟。

一、澹台灭明何许人也?

澹台(Tán tái)灭明[前512年(一说前502年)-前?年],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代封其为“江伯”,宋代封其为“金乡侯”。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闻名。

澹台一生致力于求知讲学,传播儒家思想,是继孔子之后儒学的重要传播者之一。其在南游至吴国讲学时,凭借自身自创的教学管理制度,名声传遍大江南北,广纳弟子三百余人,其数虽仅有孔子十分之一,但也小有所成,远胜其他弟子。声名远播后更被各国诸侯颂赞其才干与才能。

成就自然远不止于此。澹台当时虽身处南昌,远离中原,本应被称作“蛮夷之地”,但因澹台于此讲学,文化影响广泛,故此地并未被称作“蛮夷”。乍一听似乎并没有什么,可是,因为一个人自身的作为,而使人改变对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看法,如此的影响力如何不教人为之感叹。只怕是孔子也未曾有如此作为吧!

澹台逝后,更是为后人所颂赞,兴建陵墓寺庙,以纪念此伟人。

所以,如果说孔子是熠熠生辉的宝石,那澹台,便是那蒙尘的珍珠了。

二、澹台灭明为何“蒙尘”?

《史记》中有言:“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是孔子亲述。一句话便点出了澹台“蒙尘”的原因——“貌”。故不禁好奇,澹台何貌方才遭孔子厌之?“长相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此为史书中对澹台外貌的记载,倒也明白孔子为何不愿收其为徒。但孔子对其态度未免过于刻薄,倒是与其圣人形象大相径庭了。

澹台灭明求知讲学的情况,《大戴礼记·五帝礼》有载。澹台灭明投师孔子门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而不愿收其为徒。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可见澹台是很不受孔子待见的。既不得老师喜爱,自然也不会对其倾囊相授了。这大概就是澹台早期“蒙尘”的原因。

其二便是外因所致。我们悉知澹台少孔子三十九岁(对此有争议,此处谨参考《史记》所述),在这之前,孔子早已收了颜回等如今大家熟知的弟子,孔子更是对其十分喜爱。例如子路,早年间便伴驾左右,与孔子情谊深厚,形影不离宛若父子。孔子虽对其多有责骂,甚至言其“'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可见子路也是惨遭孔子批评斥责。但俗语有言“打是亲,骂是爱”,孔子虽平日对其严苛,但子路遇害后,孔子却“不食肉酱”,可见老人家内心的悲痛与对弟子深厚的情感。再者就是颜回了。颜回算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了,所以我们在读《论语》时看得最多的便是“贤哉,回也!”颜回深得孔子喜爱,其自身“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作风孔子甚是欣赏。大概是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与孔子有几分相似吧,就好像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痴狂,连朱子都称其“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可见对于这种痴狂持赞赏态度,所以孔子于颜回自然也是夸赞了。孔子对其的喜爱不止于此。“噫!天丧予!天丧予!”多么直接而强烈的情感表述!可见对于颜回的死孔子内心的悲痛与哀伤。甚至于在后来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时,单独夸赞了颜回,言语间也暗含悲伤与惋惜,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重量。如此看来,在澹台之前,孔子身边便有了如斯“受宠”的弟子,澹台生得本就不讨喜,两两相称之下便更不受待见了。这兴许也是澹台“蒙尘”的原因。

三、澹台灭明为何称其为“珍珠”?

《论语》中孔子将子贡喻为“瑚琏”,颇有勉励与褒奖之意。但孔子曾有言“君子不器”,所以也说明子贡还不足以称为君子,尚要努力。在此,我说澹台是“珍珠”并非说其不是君子,恰恰相反,澹台恰有君子的崇高品德。请看:

1.清廉自洁

“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澹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安分守己了。所谓安份,在于其从不在非工作时间“拜访”上司。我们皆知,一个人如果想被领导赏识,不光是办事能力要出类拔萃,跑办公室的“次数”也是十分重要的。生活中往往有些人,办事能力并不拔尖,却深得领导喜爱,平步青云,多半是嘴皮子利索了。人性本虚伪,喜听好话,所以没有一个员工不想和领导“搞好关系”。这么说吧:不会讨好领导的员工不是好员工。显然,澹台就不是那种“巧舌如簧”的“好员工”。可是依然得到领导称赞,这只能说明其办事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领导才对其多加赏识。可能有人会说:那只能说明他死脑筋呀,不懂得官场规则,怎么就是“清廉自洁”了呢?然而入官场之人,如何不懂官场规则,如何不想平步青云?澹台如果真是个傻的,也不会有那么一番作为了。在师从孔子时,澹台知道自己不受待见,也没有因此去讨好老师,反而自己刻苦钻研。如果他像冉求他们一样“能说会道”,大概先前也不会遭孔子如此不喜了。可见其是个厚道踏实之人,我想澹台自身是有一种“濯清涟而不妖”的心性的,是那种不愿为小人的傲气,所以我说他清廉自洁。

2.出类拔萃

无论是史书还是资料记载,澹台都是个有作为的人。先不论其被子游褒奖,且说他位列“孔门七十二贤”,就足以证明他是“出类拔萃”的。可能你会说,这么多贤人位列,似乎这贤人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啊。但是你要知道,孔子收弟子三千,仅有七十二弟子得此殊荣,如加以计算,会发现这是百分之二点多的比例啊!如此微小的概率还不能让你诚服?可是一个学生,能让老师当众表达愧疚之意,承认其有作为,不说孔子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已经很难做到,毕竟圣人都是有傲气的,即便是普通的师长,恐怕也难当众懊悔歉疚吧?何况还是在自己的学生面前呢?这无疑是孔子对澹台最大的认可与赞赏了。或许你还要说,这仍旧无法说明他就“出类拔萃”。出类拔萃指的是高出同类。我认为,还有被人注意到的含义。位于七十二贤已经证明澹台高出同类,而被师长认可更说明其脱颖而出。

3.深藏功与名

《大载礼记·卫将军文子》记载:“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也,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这是史书对澹台的真实评价。“贵之不喜,贱之不怒”,富贵了也不喜悦,贫贱了也不愤怒,这不正是澹台前后的人生态度吗?进入官场之前不受老师青睐,内心也没有怨恨与恼怒,依旧潜心钻研。入官场后幸得上司赏识,也不骄不躁,仍做他的“清廉君子”。“苟于名利也”这句评价算是极高的了。且由我来分说一二。“苟”我暂且理解为“一丝不苟”,即做事认真细微,不马虎。“民利”并非“名利”,虽同音意义却千差万别。“民利”即人民的利益,“名利”却是自身的利益,两者大相径庭。“苟于民利”大概就是说其致力于维护人民利益,为人民认真做事吧。为官之道在于为民,这是多少贪官污吏难以实现的,这算是对澹台为官的极高赞誉了。他这种处事的风格不禁给人一种“深藏功与名”的味道,有政治才能与成就,自身却不大肆宣扬,也不作为自己的“门面”。真真叫人敬佩!相比起子路好出风头的性子,倒是这种沉稳的脾性更有大家风范,也更适合为官,更能造福天下百姓吧。

4.千古流芳

在孔子众弟子之中,因《论语》而被熟知的不在少数。如颜回、子路等便是因书中多次提及而被后人记住。然而若以书中所述,怕是大部分人对澹台都“恍若未闻”。如果其他弟子被记住靠的是书本的助力,那澹台便是靠自己来流芳千古了。

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

《题澹台墓诗》云:“子游昔宰邑,邑有澹台公。非公不见宰,不径垂无穷。身殁埋豫章,豫章乃城中。长松何廖廖,石墓坚且崇。旧馆昼常阴,古松多悲风。九九拥墓藤,垂垂网户虫。喧寂本异感,慨惋当何周。道伸故难灭,赡睇摇晴虹。”这是明朝文学家李梦阳为澹台墓所提的诗。从春秋到明朝,约莫经过了两千年,悠长的历史仍未能磨灭人们对澹台的记忆与敬仰。大多人都知道有孔子墓,但专为弟子所立之墓,这怕是头一号吧。我认为,后人为前人立墓表达的是敬意,而前人能让后人为之立墓,说明前人对后世影响深远,为纪念其功德方才立墓受后人颂赞。这说明澹台也是如孔子一样被世人赞扬的大家呀!

自东汉至明清,历朝历代都对其加封,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封号代表的不仅是无上尊荣,更是对其一生的肯定。事实胜于雄辩,对于澹台的功名我也不在此一一列举了。所以他是流芳千古的。

四、关于我为何选择写澹台

“鱼目混珠”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用来比喻以假乱真,错把鱼目当珍珠。可在澹台这儿,可是变成了“榆木”了。孔子曾谓宰予:“朽木不可雕也”,原指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暗指宰予愚钝无法教导。我认为“朽木”与“榆木”是同一个意思的。常有言“榆木脑袋”,说明这个人脑瓜子不好使。我觉得澹台不是“鱼目混珠”,而是“珠混榆木”。何出此言呢?客观意义上“鱼目”比喻坏的事物,澹台是坏的事物?必然不是的。所以澹台是“榆木”,是蠢笨,没有作为的。当然,我用的是“珠混榆木”,错把珍珠作榆木。因为澹台外貌上与生俱来的缺陷,这颗熠熠生辉的珍珠被被蒙上了厚厚一层的灰尘,遮盖了它原来的闪耀,所以被庸俗之人“珠混榆木”。幸得拭去尘埃,归其本来面貌。

当然,在这里并没有针对“庸俗之人”的意思。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圣人也有过错,何况孔老夫子也并非真正的圣人呀!再者,面对不喜欢的人仍旧可以收为弟子,履行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我也是深感敬佩的。并且可以深刻认识自身的过错,发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也是该为我们所学习的。

在今天,大众仍奉行着“颜值至上”的所谓规则,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始于“脸面”,终于“脸面”。更有甚者,将“颜值即正义”等言论奉为人生格言。实在是荒诞可笑!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戴克在100年前就发现,如果某人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容貌、社会地位等)造成了正面或负面的印象,那么它将“普照”其他的一切,从而过度影响总体印象。美貌是其中最容易驱动光环效应的引擎。正因如此,人们才渴求“颜值”这种可以掩盖自身其他缺陷的东西。恕我无法苟同这种“潮流”。几千年前孔子因为澹台“其貌不扬”而忽视其才华,酿成“失之子羽”的悔。这还不能敲打我们——不要以貌取人吗?在这个思想翻涌的今天,是什么引领了这种错误的思潮?我深深为此感到悲哀。

我觉着,我们应该以语言,以行为来评判一个人。

我觉着,我们应该追求的不是“脸面的精益求精”,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丰盈。

我觉着,读书,读的不仅是当时的社会,更应该对比反望如今的社会。

我觉着,读书,要读它的内容,更要读它传承的思想。

古有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想让今天的人们(包括自己)以澹台为鉴。意识到我们该追求的不是华美的皮囊,而是更深入的骨血里的“墨香”。

所以,我选择写澹台。写他的貌,写他貌之下的才华,清廉自洁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参考资料:

1.澹台安有——《我的姓氏始祖澹台灭明》

2.百度贴吧澹台吧【图片】澹台灭明-澹台姓氏的始祖,澹台恒发整理

3.澹台灭明在南昌留下的文化遗产,李才冻

4.百度百科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作者】黄秋蓉(高一学生)

【来源】吴泓工作室 新浪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以貌取人差点错失一个大弟子,孔子为此深感内疚!
澹台灭明,行不由径;以貎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灭明
海昏侯墓“孔子衣镜”上发现澹台灭明像
中华精彩的百家姓对联(421)澹台姓
苏州最早的学校在哪?澹台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