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详解《汉书·地理志》(三十五):琅邪郡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冠名的著作,为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汉志》中列出的各郡县、山水,既与今天的政区和自然地理一脉相承,又带有鲜明的上古华夏文明烙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深度阅读《汉书·地理志》,对我们理解古代历史、体悟社会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对该书的“琅邪郡”一节做出详细解析:

一、《汉书·地理志》原文

琅邪[yá],秦置。莽曰填夷。属徐州。户二十二万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万九千一百。有铁官。县五十一:

东武,莽曰祥善。不其,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海曲,有盐官。赣榆朱虚,凡山,丹水所出,东北至寿光入海。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维。有三山、五帝祠。,莽曰诸并。梧成灵门,有高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淮。姑幕,都尉治。或曰薄姑。莽曰季睦。虚水,侯国。临原,侯国。莽曰填夷亭。琅邪,越王句践尝治此,起馆台。有四时祠。,侯国。,根艾水东入海。莽曰祓同。,侯国。,胶水东至平度入海。莽曰纯德。雩叚,侯国。黔陬,故介国也。,侯国。计斤,莒子始起此,后徙莒。有盐官。,侯国。皋虞,侯国。莽曰盈庐。平昌长广,有莱山莱王祠。奚养泽在西,秦地图曰剧清池,幽州薮。有盐官。,故山,久台水所出,东南至东武入淮。莽曰令丘。东莞,术水南至下邳入泗,过郡三,行七百一十里,青州浸。魏其,侯国。莽曰青泉。,有环山祠。兹乡,侯国。,侯国。《禹贡》濰水北至都昌入海,过郡三,行五百二十里,兖州浸也。,夜头水南至海。莽曰识命。高广,侯国。高乡,侯国。,侯国。即来,侯国。莽曰盛睦。,侯国。武乡,侯国。莽曰顺理。伊乡,侯国。新山,侯国。高阳,侯国。昆山,侯国。参封,侯国。折泉,侯国。折泉水北至莫入淮。博石,侯国。房山,侯国。慎乡,侯国。驷望,侯国。莽曰泠乡。安丘,侯国。莽曰宁乡。高陵,侯国。莽曰蒲陆。临安,侯国。莽曰诚信。石山。侯国。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琅邪郡”

二、琅邪郡概述

琅邪郡,因境内有琅琊山/琅琊台而得名。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曾徙都琅邪。秦并天下后,初置三十六郡,琅邪郡就是其中之一。秦时的郡治在琅琊县(今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是当时秦帝国最大的港口。

秦末,从琅琊郡中分出了胶东郡。汉初,又分出了城阳郡、胶西郡。经过这两次拆分,琅邪郡仅剩下了滨海十几个县的土地。

吕后七年(前181年),曾将琅邪郡改为王国,封营陵侯刘泽(刘邦的远房堂兄弟)为琅邪王。汉文帝元年,刘泽改封燕王,琅邪国除为郡。文帝十五年后,该郡收归汉廷(之前属齐国)。

汉武帝时,削出胶西国的大半领土,除一县外都并入了琅邪郡。其后,琅邪郡又根据“推恩令”的政策,从周边的城阳、胶东、甾川、胶西各诸侯王国接收了二十多个王子侯国,辖境不断扩大。

到西汉末期,琅邪郡辖有51个县,其辖境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临沂市区以东、海阳、即墨、崂山、胶州、胶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莲、赣榆及黄岛等地。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琅邪郡辖区共有编户228960,有人口1079100人。

东汉时,琅琊郡曾被改为王国,国都设在开阳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北),至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被废除。三国魏、西晋也曾设有琅琊国,但其辖境已收缩到西南部今临沂市周边的范围内。公元317年建立东晋的司马睿就曾被封为琅琊王。

南北朝时,琅琊郡的辖境更加缩小,北魏之琅琊郡仅辖有四县之地。(东晋、南朝齐曾侨置过琅琊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琅琊郡各县属沂州,大业三年(607年)改沂州为琅琊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又改为沂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琅琊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沂州。此后宋、金、元、明都设有沂州,清代升为沂州府,1913年被废除。

三、琅邪郡属县的情况

西汉末的琅邪郡下辖51个县:

1.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而得名。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功臣郭蒙为东武侯,景帝六年(前153年)国除为县。为琅邪郡治。治所即今山东省诸城市(在密州街道古城子村)。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诸城县。

2.不其[fújī]县。县因不其山(今称铁骑山)而得名。吕后七年(前181年)改封沛侯吕种(其父是吕后之兄吕释之)为不其侯,八年(前180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北(有古不其城遗址)。东汉属东莱郡。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封伏湛为不其侯,传八世,建安十九年(214年)国除为县(系于曹操杀伏皇后事)三国魏属城阳郡。西晋及南朝宋为长广郡治。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同年并入即墨县。

【太一、仙人祠、明堂】《汉书·武帝纪》:太始四年(前93年)“夏四月,幸不其”。汉武帝在不其县建造了明堂、交门宫及太一、仙人祠,将此地作为一个国家祭祀中心。“太一祠”供奉至高无上的神灵“太一”(亦称“泰一”,也即东皇太一)。“仙人祠”有九座。不其明堂为汉代三座明堂(长安、泰山、不其)之一,建于女姑山(今青岛城阳区有女姑山公园)。

3.海曲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日照市西十里。有盐官。《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王莽天凤元年,吕母起义,“自称将军,引兵还攻破海曲”。即此地。今有吕母崮,相传即起义之地。东汉改名西海县。

4.赣榆县。先秦时已有此地名(或作“赣揄”)。其得名原因有多种说法,或说由弇(yǎn,或曰古读gai)榆山音变而成,清光绪《赣榆县志》:“其得名赣榆也,以山。”弇榆山即今连云港市东北之云台山。或说由嵎夷古族之名演变而来。或说为古越语“盐”的音译(汉赣榆县又名盐仓城)。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江苏省赣榆县东北三十二里盐仓城。东汉属东海郡。三国魏废。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移治艾不城(今连云港市东云台山一带)。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八年(625年)又废。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怀仁县为赣榆县。南宋废。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复置。1947年改名竹庭县,1950年复名赣榆县,移治青口镇(今县址)。

5.朱虚县。《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载:“《十三州志》云,丹朱游故虚,故云朱虚。”即地因尧子丹朱得名。吕后二年(前186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朱虚侯,文帝二年(前178年)刘章进封城阳王,侯国改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六十里城头村。东汉属北海国。西晋属东莞郡。南朝宋属平昌郡,移治今临朐县东。北齐废。

【凡山、丹水】凡山,即丹山。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三十六里。《史记·封禅书》:“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疑凡山为丸山之讹。《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丹水,在今山东省寿光市境。有二源:一出昌乐县南方山,为东丹河;一出临朐县东北丹山, 为西丹水。俱东北流径昌乐县西北合流,又东北经寿光市会尧河,东入潍坊市北境注于白狼河。《水经·巨洋水注》:朱虚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为丹水所出。“丹水有二源, 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也”。

【东泰山、汶水】东泰山,即沂山。在今山东省临朐县南九十里。《水经》:“汶水出朱虚县泰山。”郦道元注:“泰山即东小泰山也。”汶水,今名东汶河。源出山东省临朐县南,东北流至安丘县东北入潍河。

沂山

【三山五帝祠】“三山”不明所指(齐地八神中的“阴主”祀于三山,是今莱州的三山岛)。五帝祠是祭祀五方之帝——“青帝太皞、白帝少皞、赤帝神农、黑帝颛顼、黄帝轩辕”的地点。

6.诸县。商代为诸国。《国语·郑语》:“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春秋时为鲁国之诸邑。《春秋·庄公二十九年》:“城诸及防”。杜注: “诸、防皆鲁邑。”即此地。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南三十里。东汉属琅邪国。三国魏属城阳郡。南朝宋属东莞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并入东武县。

7.梧成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安丘市西南六十里峿山之北。东汉废。

8.灵门县。西汉置县。治所即今山东省安丘市西南石埠子镇。东汉废。

【高柘(zhè)山、壶山、浯()水】高柘山,或作“高䂞山”。在今山东省安丘市南。《方舆纪要》 卷35谓 “今俗呼为高望山”。壶山,在今山东省安丘市西南。《方舆纪要》卷35莒州 “高䂞山”条下:“《志》云,高䂞山西四十里有壶山,一名巨平山,浯水出此,亦曰浯山。一名台头。”浯水,又名浯汶。在今山东省安丘市西南。《水经·潍水注》:“(浯)水出浯山……东北入潍。”

9.姑幕县。西汉置县,为都尉治。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北四十里。东汉属琅邪国。三国魏属城阳郡。南朝宋废。北魏永安中复置。北齐并入东莞县。

10.虚水侯国。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封城阳顷王子刘禹为虚水侯,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国除为县。具体地望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11.临原侯国。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甾川懿王子刘始昌为临原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东汉废。

12.琅邪[]县。琅邪,又作瑯琊。春秋末为越国都城。《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勾践二十五年(前472年)徙都瑯邪。约公元前379年,越王翳始从琅邪迁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市)。秦置琅邪县,为琅邪郡治。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市(2012年并入青岛市黄岛区)西南琅琊镇(夏河城)。西汉属琅邪郡。东汉属琅邪国。西晋废。隋大业初复置,唐武德初废。

注:琅邪县是因琅邪山得名。此山在今琅琊镇东南十里,临黄海,为一形似平台的小丘,海拔183米。又称琅邪台。《山海经》:“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郭璞注:“今琅邪在海边,有山嶕峣特起,状如高台,此即琅邪台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作琅邪台......”《水经·潍水注》:“台在(琅邪)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余,傍滨巨海。”

琅琊台

【四时祠】四时祠是祭祀春、夏、秋、冬四季的地点,是古代历法的产物。上古尧帝时任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主持天象历法和农时,分别在东、西、南、 北四个方位测候四季节气。夏商时这一制度渐被荒废。西周初,齐国的姜太公在琅琊台建立了一并祭祀春夏秋冬四季的四时主祠,形成宗教崇拜。秦汉时对这一祭祀活动非常重视,秦始皇、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等帝王都曾来琅琊祭祀过“四时主”。

13.祓[]侯国。此侯国名讹误较大。《史表》作“挍”,《汉表》作“挟”。又疑作“拔”。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封城阳顷王子刘霸为祓侯,传四世,因无后国除。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州市西南七十里。《西汉侯国地理》认为在临朐县东九十里。东汉废。

14.柜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市2012年已并入青岛市黄岛区)北境王台乡。东汉属北海国,后废。

【根艾水】应为“柜艾水”。即今山东省胶州市南泽河。《水经·胶水注》:柜艾水“出柜县西南柜艾山,即《齐记》所谓黔艾山也。东北流迳柜县故城西,王莽之祓同也,世谓之王城。又谓是水为洋水矣”。

15.缾[píng]侯国。缾同“瓶”。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封功臣孙单为缾侯,景帝三年(前154年),坐反,国除为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封甾川靖王子刘成为缾侯,王莽时国除。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一说在今安丘市南。东汉废。

16.邞[]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州市西南七十里黔陬城。东汉废。《水经·胶水注》:“胶水北流径西黔陬城东,晏伏所谓高密郡侧有黔陬县。《地理志》曰:胶水出邞县,王莽更之纯德矣。疑即是县,所未详也。”

【胶水】即今山东省东部的胶莱河。源出山东省胶南市(2012年已并入青岛市黄岛区)西铁橛山,北流经高密、平度,至昌邑县东北入海。《梁书·武帝纪中》:“辅国将军刘思效破魏青州刺史元系于胶水。”即此地。

17.雩叚[yú jiǎ]侯国。该侯国之名讹误较大。《汉表》作“虖葭”,《史》作“雩殷”,《汉书·地理志》作“雩段”,颜注“当是叚字”。其地望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18.黔陬[zōu]县。西周至春秋时为介国。《左传·僖公二十九年》:“介葛卢聘于鲁……”葛卢即介国之国君。西汉置黔陬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州市西南黔陬东三十里,谓之东陬城。东汉为侯国,属东莱郡。西晋属城阳郡。南朝宋属高密郡,移今胶州市西南黔陬,谓之西黔城。隋大业初并入胶西县。

19.云侯国。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齐孝王子刘信为云侯,王莽时国绝。具体地望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20.计斤县。西周时为莒国都城。《世本》:“莒舆期始都计斤,兹丕归莒”;《春秋释例·世族谱》:“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后移莒”,皆此地。计斤,也作介根。《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齐崔杼“伐莒,侵介根”。杜注:“介根,莒邑。今城阳黔陬县东北计基城是也。”春秋末属齐国。西汉置计斤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州市西南城子村(紧邻胶州市)。东汉废。

21.稻侯国。《太平寰宇记》 卷24高密县: 故稻城在 “今县西南故潍水堰之侧,昔汉朝于此立堰造塘,溉稻田数千顷,县因以为名”。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齐孝王子刘定为稻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高密市西南五十里故潍水堰侧(郑公村)。东汉废。

22.皋虞侯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封胶东康王子刘建为皋虞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即墨市东北五十里温泉镇东皋虞村。东汉废。//西汉置,治今山东省即墨市东北。属琅邪郡。王莽时改盈庐县。

23.平昌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北六十里斗鸡台,俗名城阳城。东汉属北海国。西晋属城阳郡。北魏属平昌郡,延昌中改属高密郡。北齐废。

注:平原郡有平昌侯国,东汉改称西平昌县。

24.长广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莱阳市东五十里。东汉属东莱郡。晋属长广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移治今山东省平度市。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名胶水县。

【莱山、莱王祠、奚养泽】莱山,即今莱阳市北偏西十五公里处的旌旗山。汉代时这里建有莱王祠。奚养泽,也作豯养泽。《周礼·夏官·职方氏》:(幽州)其山曰医无闾,薮曰豯养。最近的考古勘探显示,该湖泊可能在莱西市南部到即墨区北部的区域内,今仍有“姜山湿地(姜山大洼)”留存。

25.横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东南四十里。东汉废。

【故山、久台水】故山应为“横山”。即今山东省诸城市东南三十里卢山。《水经·潍水注》赵一清按:“所谓横故山者,山本名横山,县因山以受氏,亦曰横耳。道元依《班志》以立文,乃曰横县故山,可谓疎卤矣。”久台水,即今山东省诸城市东之卢水。《汉书·地理志》注:“师古曰:台音怡。”《水经·潍水注》:“潍水又北右合卢水,即久台水也。”元于钦《齐乘》卷2:“卢一名久台水。”

26.东莞[guǎn]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吉为东莞侯,元朔五年(前124年)国除为县。治所即今山东省沂水县。东汉建安初为东莞郡治。西晋属东莞郡。东晋移治东莞郡故城(今沂水县东北城子)。南朝宋移今莒县。隋开皇初改为东安县。

【术水】即今山东省东南部、江苏省北部之沭河。《汉书·地理志》注引颜师古曰:“术水即沭水也。”

27.魏其侯国。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功臣周止为魏其侯,景帝三年(前154年)国除为县。汉景帝三年改封外戚窦婴为魏其侯,元光四年(前131年)国除为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封胶东康王子刘昌为魏其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东汉废。

28.昌县。汉高帝八年(前199年)封功臣旅卿为昌侯,景帝三年(前154年)国除为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封城阳顷王子刘差为昌侯,元鼎五年(前112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东北二十五里昌城镇。东汉废。

29.兹乡侯国。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封城阳荒王子刘弘为兹乡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北、安丘市东南。东汉废。

30.箕侯国。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封城阳荒王子刘文为箕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莒县东北一百里五山(古箕屋山)下。东汉废。

【潍水】或作维水、惟水。即今山东省境内潍河。源出山东省莒县西北潍山,北至昌邑县东北入海。《尚书·禹贡》: “潍、淄其道。”《周礼·职方》兖州:“其浸卢潍。”《左传·襄公十八年》:“晋师伐齐,东侵及潍”。即此地。《汉书·地理志》“潍” 或作 “淮”,故俗亦名淮水。

31.椑[bēi]县。又作稗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莒南县东北向城。东汉废。

【夜头水】在今山东省莒南县北。光绪《山东通志》卷31谓发源于莒州东南八十里(今莒南县东北)之幞头山的寨子河即古夜头水。

32.高广侯国。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封城阳荒王子刘勋为高广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莒县南。东汉废。

33.高乡侯国。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封城阳荒王子刘休为高广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即今山东省莒南县(十字路镇)。东汉废。

34.柔侯国。汉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封城阳荒王子刘山为柔侯(《汉表》误为“枣”),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五莲县境。东汉废。

35.即来侯国。汉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封城阳荒王子刘佼为即来侯,王莽时国绝。地望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南部。东汉废。

36.丽侯国。应为“丽兹”侯国。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封高密顷王子刘赐为丽兹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南三十里。东汉废。

37.武乡侯国。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封高密顷王子刘庆为武乡侯,王莽时国绝。地望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38.伊乡侯国。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封城阳戴王子刘迁为伊乡侯,后国除为县。地望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39.新山侯国。汉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封称忠为新山侯,后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莒县西南。东汉废。

40.高阳侯国。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封丞相薛宣为高阳侯,绥和二年(前7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莒县东南高羊社。东汉废。

41.昆山侯国。因境内有昆山而得名。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封城阳荒王子刘光为昆山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南六十里昆山西七里。东汉废。

42.参封侯国。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封城阳戴王子刘嗣为参封侯,王莽时国绝。地望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43.折泉侯国。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封城阳荒王子刘根为折泉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五莲县西北(应在五莲县汪湖镇张家仲崮、后张仙村一带)。东汉废。

【折泉水】潍水上游支流,在今山东五莲县西。《水经·潍水注》作“析泉水”。

44.博石侯国。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封城阳荒王子刘渊为博石侯,王莽时国绝。地望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45.房山侯国。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封城阳荒王子刘勇为房山侯,初始元年(8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方山店子。东汉废。

46.慎乡侯国。西汉置。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47.驷望侯国。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封功臣冷广为驷望侯,王莽时国绝。地望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48.安丘侯国。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封高密顷王子刘尝为安丘侯,初始元年(8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安丘市东南。东汉废。

49.高陵侯国。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封功臣王周为高陵侯,景帝三年(前154年)国除为县。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封丞相翟方进为高陵侯,居摄元年(6年)国除为县。地望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50.临安侯国。汉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封胶东共王子刘闵为临安侯,初始元年(8年)国除为县。地望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51.石山侯国。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封城阳戴王子刘玄为石山侯,王莽时国绝。地望不详,当在今山东省东部。东汉废。

四、琅邪郡地理形势图解

汉代琅邪郡的地理方位如下两图所示:

汉代徐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

琅邪郡在徐州刺史部七郡国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琅邪郡各属县的地理位置可参见下图:

西汉末琅邪郡属县地理方位图(缺14县)

结合周边地形来看,汉代琅邪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汉代琅邪郡属县地缘结构图(缺14县)

由图可见,汉代的琅邪郡位于泰山山脉、沂蒙山脉与黄海海岸线之间,是一片被沂河、沭河和潍河上游等水系贯穿的丘陵地带。该郡辖有五十多个县/侯国,人口达百万之众,是一个地位卓异的大郡。从交通上看,则是联接北面青州各郡与南面徐州各郡的枢纽。

琅邪郡在历史上比较有名。先秦时,这一地区是列强争霸、七雄兼并格局中的一个“避风港”,分布着众多的小诸侯国,影响尚不突出。但是,在秦汉魏晋时代,该郡却因经济繁庶而成为亲王常封之国,西汉、东汉、曹魏、孙吴、西晋、东晋、北齐、唐朝都封有“琅琊王”。而出自琅邪郡的众多宗族,如“琅琊王氏”以及诸葛氏、支氏、徐氏、云氏等等,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读《汉书》————辨析淄川国之”剧“与北海郡之“剧”
“琅琊”何在?历史文献中琅邪山一直都在山东境内
琅邪
《汉书.地理志》图解(十):东郡
太平经的前因与后果之甘忠可创造《太平经》
漳河概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