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象润:齐国初建始于滨州

滨州先秦历史文化研究又出新成果 齐国初建始于滨

2014年12月18日,中国地域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袁行霈、王蒙等全国百余名学者齐聚北京共商“中国地域文化的现状与未来”的史纲大略。《滨州区域文化通览》编委会作为唯一的地级市单位应邀参加,滨州市文联主席、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象润代表滨州参会,并做重点发言。

在会上,李象润全面介绍了滨州通览工作的创新历程,并阐发了近年来滨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新见,如研究整理出“齐国初建始于滨”“秦国嬴姓发于滨”等有关东夷文化、薄姑文化、九河文化、黄三角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在发言中,李象润重点阐发了“齐国初建始于滨州”的理论建树,这是在他继2014年11月29日,在山东闯关东研究会提出“秦始皇祖籍山东滨州说”新论之后,又一重要的先秦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阐发。文/ 本报记者 王晓霜 郗运红

》姜太公受封薄姑地,齐国初建原于滨州

“齐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首封的君主是姜太公。自1964-1988年的考古发现证明,临淄建城只有600年左右的历史,那么前240年在哪里?即齐国初建在哪里史说迷离。近十几年来,我们通过对我国先秦历史和滨州远古地理文化的研究和考证发现,澄清了姜太公建立齐国是从古代滨州启始的历史真相。”李象润说,齐国出现于西周初年,封诸侯建藩卫是西周王朝初建的基本政治制度。周武王为奖赏功臣和宗室而封姜太公因于蒲姑(薄姑)的“营丘”地而封建齐国,一统东夷地区。所以,后来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一,有“泱泱大国之风”的齐国最初因袭发迹于滨州薄姑国的地望。当时的领土比现在的滨州市地域还要开阔一些。《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的管仲话:“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南至穆陵,北至无棣,都是嬴(营)地。但中心地带远古“勃齐”,便是现在的滨州地域。

李象润介绍,姜太公是西周王朝外戚的一号功臣,是周文王之盟师,是周武王的岳父和尚父。历史文献记载这位显赫人物的称呼许多,如姜子牙、姜尚、太公、太公望、吕尚、吕望等等。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姜子牙是周武王时期首封太公的:“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大东小东说》中考证出,周武王首封太公应是在山西霍太山宛西大吕一带,故姜太公又称吕望公。傅斯年说, “齐者,济也,济水之域也,其先有济,其裔在春秋为风姓。而营丘又在济水之东,武王之世,殷未大定,能越之而就国乎?尚父侯伋两世历为周辅,能远就国于如此之东国乎?综合经传所记,则知太公封邑本在吕也”。所以三年之后,成王东征胜利占领了薄姑之地域,才逐步移封齐水齐地,即“薄姑国”的地望,才真正开始了姜尚吕伋父子建立大齐国的历史进程。《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这里武王的话,只是战略号召的愿景,因当时周人的势力尚不能到达薄姑之东方。《齐世家》做“蒲姑”。》古滨州之于大齐国,就像陕甘宁之于新中国

“古滨州长期是齐国‘坐大’‘称雄’的战略后方和宗庙发迹之地。古滨州对于大齐国,就像是新中国定都北京之前的准都‘陕甘宁’和‘西柏坡。”李象润介绍,商汤建都十三迁,周初太公率兵只能由济水而来,占滨州“营丘”初建国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2010年2月份,清华大学的李学勤教授告诉李象润,陈庄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中证明了姜太公建国“走济水”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因为陈庄遗址早于临淄许多年,并发现了重要的远古祭台,是西周初年的重要的城建遗址,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李象润说。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成王东征消灭薄姑以后,西周统治者留给后世的文献多是对历史歪曲的记载。再加上殷周之际存世之文献极少,又多是后代史家所著述,所以时空错位错时,在所难免。“从司马迁著《史记》到班固写《汉书》都没有搞清楚,到近代史林学者求证‘营丘’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错到临淄周边缘木求鱼而已。”李象润说,而真正“营丘”之地,却在滨州大地长期被埋没了。》古代驻军均选高台地,“营丘”即为姜太公驻军的“军团部”

李象润说,按照北京大学苏秉琦先生的学术观点,在商周远古时期古文化、古城、古国都是一个概念,那时天下万国,在山东的版图上就有几百个小国。齐国初建从古河滨地区,即现滨州市地望开始,经过200多年的努力才逐步统一了山东半岛的主要区域。“营丘”的概念,一是因薄姑国嬴(营)姓,古文字“嬴”通“营”, “营丘”即嬴地域的高台丘陵之地,是指适于建城和屯兵的重镇,薄姑建城即在“营丘”也。再就是在西周存世金文中,姜太公因能征善战军内率兵尊称为“荧(荥)公”,“荧”与“营”(嬴)同音。故金文资料中,“荧、荣(荥、营)公”就是指姜太公,也再次证明周初时荣与营通用,“营”(荣)是姜太公军事集团的代称和族徽符号。“所以,‘营丘’便是姜太公等这个军事集团首脑机关的驻地称谓,是个流动‘军团部’的军事概念,”李象润表示,姜太公率领这支野战部队为建立西周王朝,从齐水上中游到入海处一路征战下来,最后的地点应是古齐水入海处薄姑建立大齐国,建都城之基正是薄姑“营丘”之地。

李象润说,姜太公率大军从齐水上游的宛西与大吕班师东移,逐步发展到下游的薄姑地区,在进军过程中必然是不断选择丘陵高台宿营驻军,一路便有许多“营丘”之地。而滨州薄姑城,只是最后一个重要的“营丘”而已。而姜太公的“军团部”又与之古音相近,如此看来,“营丘”即与姜太公的驻军的“军团部”一致了,但因为司马迁著《史记》有讹错,后人只能臆说如云南辕北辙了。李象润说:“营(嬴)丘”的意义,完全可以理解和解释为“营地之丘”的学术概念,就是一个古代适于建城驻军的高陵之地。李象润和他的团队在最近几年为研究“营丘”问题,专门考察了从古济水以南的邹平、博兴,到济水以北的滨县、惠民、阳信、无棣、沾化等多个老县城的十字街和老县衙,发现都建在高台丘陵之上,比周围要高出二至五米以上,如滨县的老县城十字街即卧佛台遗址,惠民县城的十字街都昭然高出四周三至五米。姜太公为建功西周王朝和姜齐诸侯大国的缔造,率领的是一个军事氏族部落,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野战军团,这个野战军团必须有首脑中心——“军团部”(营丘),又是根据战争的需要经常运动和转移的,在当时战争的情况下,根据战事的进退需要随时安营扎寨,从齐水上游的宛西大吕到下游的齐水薄姑一路走来,又必然是不断选择丘陵高台宿营驻军。李象润认为,西周初年齐国始建,由于齐水齐地经济文化商代民俗之强大,所以太公只能“因其俗、简其礼”。国号称“齐国”,以顺民意,但“营丘”的氏族徽号却从河南大吕带到了齐水齐地薄姑城为都城。》齐国首都建制,先因蒲姑国,后治临淄城李象润介绍,从西周以降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840年历史间,临淄作为齐都只有600年左右的历史,齐国初建的地方在那里?“历史研究和考证昭示,齐国之初只能建于古代滨州,不可能到淄水和莱水以的东昌潍地区和胶东地区安营扎寨,那一带当时属于强大的莱国地区和纪国地域。”

“滨州大地,是齐文化和齐国起始的摇篮方舟。”李象润说,姜太公立国的地盘是位于古济水的薄姑国,周齐国前七世从战争到稳定建国的近240年间曾二徒其都,即:营丘(古滨城)——蒲姑城(博昌邑)——临菑城(今临淄)。齐国初立的基础是薄姑国,这里是齐国历史的发祥之地。薄姑氏族主要活动区域在泰山以北至勃海岸边一带,其活动范围因时有大有小,多有变化,但其中心区域在古齐(济水、大清河,即今黄河)水入海处。薄姑氏族,嬴姓,“嬴”与“营”上古为通假字,即薄姑“嬴地”又称“营地”或“营州”。《汉书·地理志》中也曾这样描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又称“薄丘”,在这里,李象润认为齐封“薄姑城”和齐都“营(嬴)丘”近似等于一个地理概念。在先秦,“丘”“阜”“虚”“陵”“台”都是指适合建城和驻军的风水高地。周成王灭薄姑,以封师太公,太公立国“营丘”之地,只能薄姑故都,《尔雅·释地》:“齐曰营州”。《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主要是现滨州市城区南北一带,绝不可能是南迁遥远的二百里以外的临菑城。临菑建都,只能是齐七世献公以后,随着齐国的强盛要经略胶东半岛,南迁临淄建新城就是历史的必然了。关于薄姑方国氏族的历史,《左传》昭公二十年,齐相晏子在博昌千乘城遄台对齐景公介绍薄姑故地曰:“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今博兴县博物馆纪录此事字迹模糊的《齐景公与晏子饮酒处》古碑尚存。讲的是在一次对饮中,晏子为齐景公细数古河济地区即现滨州的渊源,说:“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氏,汤时有逢公伯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此地。”《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山东通志》卷九《古迹志》“博兴县”下“蒲姑城”云:“在县东南十五里柳桥社。一作薄姑,又作姑棼。”薄姑都城在博兴之说得到许多历史文献的认同。但考古发现,则多在今黄河以北和小清河流域出现,更说明古“勃齐”“薄姑”是一个广大的历史文化区域,比文献记载的要宽泛的多。据《史记》记载,先秦齐国的地域特点是“卤湿之地”“有鱼盐之利”,靠近勃海,土地略带盐碱,这与上古滨州的地貌地理是吻合的。根据李象润多年的研究,已经发现的商周甲骨文中“齐”只是作为地名,并多是记载军队驻扎于此地。《甲骨文字集释》中,共有七处“齐”字。有五处明确记载“齐”是地名。“这些记载应该是说,商王的远征部队到达齐地的甲骨文记载了,上下数千年历历如新。但这些珍贵的甲骨文资料,司马迁和班固是没有看到的。”相关链接:

》从“勃齐”之雄称,看古“齐”(滨州)的地域广阔

远古时期,即姜太公始封之前,齐的地理内涵究竟是什么?《尔雅·释地》说:“齐,齐也。地在勃海之南,勃齐之中也。”《尔雅》本身就是古代最著名的权威性训诂典籍,甚至是至今唯一传世的先秦训诂典籍。而它又极可能是战国时期齐国人的学术著作,对于齐的地理解释自然应该是更具有正确性。作为解释对象的“齐”即齐国,不管是战国之“齐”,还是更早一些的西周之“齐”,其地域之广大可见一斑矣。

勃,字原意思是喻小孩子降生时生机勃勃的姿态。根据“地在渤海之南,勃齐之中”的说法,可以推断,“勃齐”之“勃”既然与今“渤海”相对应的,应该是与“渤海”的含义相同。李象润说,黄河入海的广阔海域称勃海,古滨州称蒲台,南有博兴县,黄河以北县区多有薄姑冢和薄姑庙遗址,这些都是商周“薄姑国”历史的印记和影响。勃齐对举成为词组,显然,“齐”是可以与“勃”对称的一片巨大的地理空间。由此推断,“勃齐”之“齐”自当是“勃海”以西南的一片广大地域。李象润认为,济水源于济源,注流入渤海。渤海以西则正是济水流域。从古文字学来看,“齐”是本字,“济”是后起的,最早的河水命名并无“氵”,如古齐地域的淄水、渑水,在《晏子春秋》中还都被写作“菑”、“黾”,到战国之后才演变成为“淄”、“渑”。“无疑,齐是济的原字。齐的本意就是代表济水流域。这样一来,‘齐’名字与地理位置才完全吻合《尔雅》齐地在勃海之南,勃齐之中的解释。”李象润表示,也只这样解释,才能与商代甲骨文中‘齐’地是一个地域,亦即薄姑方国的意义。由此可知,齐国之“齐”是从古滨州的“济水”得名的。“作为地名的‘勃’‘齐’,‘勃’后演变为‘渤’,也为‘齐’演变为‘济’提供了鲜明有力的学术证据。”》从古字形分析,看“齐”字的原始本义

从字形分析,在甲骨文、金文中,齐的上面或是三个菱形似箭簇,原始意义与古“泉”的字形和形象一致,或作圆形、或作菱形,这就是三个简缩的泉字水纹,皆为流水之型。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齐’的远早字形三个圆形符的排列不同一般的中间高,两边低。而是中间低,两边高。此外,在甲骨篆字和金文中,还有的齐字形是在下面加了两横,这才演变成了后来的繁体字‘齐’。”李象润说,甲骨文中动态的流水是竖形的,静态和缓慢的水字就是略带弯曲的三横,济水流域为平原,符合水流缓慢的特征,水的上面有了三条源泉的形象,省去一横,剩下两横,正与表示河流的“水”的字形保持了一致性。河海流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华夏文明的摇篮是所谓“四渎”江、河、淮、济。也就是说,“齐(济)水”之“齐”在华夏文明早期,是最为重要的地理名称。显然“齐水”之“齐”是具体形象的名物词。所以,最早的“齐”字是因“齐水”流动而创造的,“齐”字的本义应该是“齐水”的流纹,其它的解释皆是讹误之语。依据近现代出土甲骨文的资料,从造字的“六书”规律分析,“齐”字本义即为“齐水”,齐水地望便是“齐国”之根的远古滨州地域。横向考察,和姜太公封齐同时,先后建国或商代尚存的鲁、莱、纪、莒、燕、韩、赵、魏、卫、晋、秦、楚等西周封国,都是因山、因水或古地名而建国称国号的。唯独“齐”之来源,由于初始建于齐水滨州240年,强盛后南迁于临淄建城600年发达于诸侯,故汉初史家绝唱的司马迁也语焉不详,即让后代史林一误传讹数千年,这正是古代历史学家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总之,西周齐国之前,“齐”即“济水”,西周封齐国的封地领域为“泰山以北”的济水流域。召康公对于齐地域范围的大致描述:“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正与古代“四渎”之一的济水流域轮廓吻合,即古滨州“勃齐”之地,该称谓到《尔雅》成书之时尚为众人熟知。从齐的字形分析和甲骨文字显示的有关资料以及《山海经》等相关的文献佐证,齐国的命名是源于“四渎”之一的济(齐)水,古证姜齐建国初始于滨州。其实从远古历史文献的研究来看,姜太公受封建国以前,古河济地区即为姜姓统治集团长期所长期经营,并早有齐水、齐地、齐国、齐州、齐名。逢振镐先生在《山东古国与姓氏》中说:“商代齐国,炎帝后姜姓国。地在营丘,营丘曰齐,原是北齐逄伯陵故国。姜太公复封,国号仍曰齐。”由此可知,西周的姜太公因薄姑国封建的“齐国”。其实不是新建,而应是西周齐国的复齐,犹如上世纪犹太复国主义,建立的以色列国。再说,姜太公年轻的时候就生活历练在古河济一带,他钓鱼的初始之地便是在滨城通向沾化入海的古姜河之畔的海曲之地,现在沾化区的古钓鱼台遗址尚存,其后裔长期居住的季姜堂、吕望庄、薛桥、子牙庄等许多村落尚在犹存,历史脉络清晰可见。》从济水的流域范围,看“齐”的地域广博

《尔雅·释水》:“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是也。”关于“济水”,古人多认为古代济水有三段水流组成。《山海经》:“济水出其山东南邱。”也就是发源于河南王屋山的允水——所谓济源为第一段。《尚书·禹贡》:“导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荧)。”黄河以南的荥水,源头与黄河相连,注入巨野泽,是第二段。《山海经》:济水“绝巨野,注勃海。入齐琅槐东北也。”

李象润表示,“勃齐”,东含勃海南岸半岛地区,西至巨野泽以东,涵盖了今山东省西南和北部的广大地域,“勃齐”的中心地带就是周代封国之“齐”,这样在地理上才可以与“齐在勃齐之中”吻合,也是唯一能够讲得通的。无棣在今滨州的北部,标志着当时济水与古黄河的分界,显然“东至于海……北至于无棣”这四句话就是对于当时号称“四渎”之一的济水流域的大致轮廓地理定位的表述。“这话又是转述太公首封时召康公的宣告语,显然这与封“齐国”名称才是完全吻合的。周人尚礼,讲求名正言顺。太公封齐,实至名归,正见于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关于营丘
谋圣姜子牙——中国谋略的第一高度
(1)联话古代圣人之(16)
爱到尽头覆水难收
百神传说之姜太公
周公建都,太公治齐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