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的这首诗,使用典故达到10处,展现了苏轼直率不敷衍的性格

黑宁九年十二月,苏轼罢密州任,以祠部贞外邮直史馆移知河中府(山西永济县西),继任太守孔郎中即孔宗翰,未到任前便有诗寄给东坡,上述这首五言古体便是和孔之作。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苏轼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入笔就免去一切俗套,直接提出问题,见得新旧两个太守属于故交,所以东坡并不掩饰自己的困难遭遇。事实是:黑宁七年(1074)五月,苏轼由杭州通判移知密州时,黄河中下游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连年发生严重的旱、蝗灾害,河北京东一带受害尤烈,秋冬之间,迄未降雨,方圆几千里地麦不入士。到熙宁九年十月,密州境内得了一场仅有数寸的雨雪,因为地冷,作物长势很差,种植面积也不过十之二、三。

蝗灾害

东坡到任后,立即采取抗早、杀蝗等一系列措施,还亲自到常山祭神求雨,寄幻想于封建迷信,等等。然而都未能彻底消灭灾情,广大农村出现十室九空,饿孵载道的悲惨景象,包括密州在内不断发生了拒纳赋税、抢劫财物等反抗行为,甚至发生了武装暴动。当然,其间还有人为制造的灾难,下面还要论及。“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东坡此句脱胎于“汉宜帝见大将军霍光,若有芒刺在背”一事,他沉痛表示:密州地方出现了严重灾荒,典守者不得推卸责任。这是苏轼的真实性格,绝非官场中的言不由衷的敷衍。

祭神求雨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前句出自《北史·崔偏传》,“(崔)大署其户日‘不读五千卷书者,无得入此室。””后句引自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万言不值一杯水,又岂可以救饥平?”诗人取两事的反、正之义,化为别有寄托的感叹之辞,作为前面四句的概括,顿使诗的意境跃到了新的高度。用典使事的贴切,表现了诗人的匠心。“方将怨无福,忽复歌蝶衣。”前一句,事见《后汉书·廉范传》:“(廉)迁蜀郡太守,百姓歌之曰:‘廉叔度,来何幕,平生无满今五绔,’”此处代指百姓的贫苦。

百姓的贫苦

后一句,出自《礼记·缩衣》:“孔子曰:好贤如缩衣’”意为人民都欢迎新来的贤明太守。“堂堂孔北海”二句,诗人把宗翰比作后汉的孔融,此公曾为北海相。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祢衡称道他说:“大儿孔文举(融字),小儿杨德祖(杨修),余子碌碌,不足道也。”“堂堂”为言新任太守的风度;“直气”为言新任太守的行持。

“朱轮未及郊”二句是说:太守的随行车驾尚未到达城郊,太守的清章丽句却已传到郡邑。诗自“方将怨无福”以下,整整用了六句,从对孔宗翰的殷切期望,谈到孔宗翰的人品、才华,字里行间,洋溢着诚恳相待的友谊和对于时之贤者的尊敬。由此可见孔氏原在湖北薪州任内的治绩是很突出的,而对新太守的推崇和支持,又足见东坡立身行事的坦荡无私,绝不同于心存妒嫉的宵小之辈。诗人刻画了孔宗翰,而给予读者的,兼有东坡自己的忧乐天下的高大形象。

孔宗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赢。”笔势一转即收,诗的中心寓意得到加强。由于前文的铺垫很厚,预示充分,此时要以十万之众的贫病百姓的解救责任重累君子,就不致于感到提议的突然和仓惶失措。清人王文诰评此句说:“君子二字,下得扼要,不但能添宗翰身价,且通首神韵,皆此句领起也。”

所着的动词“累”字,蕴蓄也深,至少它寓有对孔氏的反复叮哼,隐寓着自己的内疚和谦抑,流露着对密州人民的一往深情,它还把东坡肝胆照人的君子之风也衬托出来了。“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忽又把笔宕开,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写个人的别种寄托。前面已简明提到,当时有天灾,也有人祸。

苏轼

重灾之下,所在地区的部分官吏对朝廷报喜不报忧,还胡说什么“蝗虫不为灾”,有的甚至还说蝗虫可以帮农民除草。宰相王安石也取了掩饰态度,认为“水早常数,尧汤不免,今早膜虽久,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实际上只是一句废话。直到一位由王安石所赏识的郑侠,因不满于新法中的某些条令,于是把人民遭受重灾,卖田拆屋,贸妻器子以偿官债的这种人祸,绘成一幅《流民图》进呈神宗,朝廷乃引起震动,安石才因此而自动罢相。

然中枢的人事更动,苏轼仍未得到大用,此刻再由密州而调往河中府,于是更认为是被弃置了的“散才”。“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他产生了惶惑和苦网,竞不知何去何从,“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诗人萌动了还乡之思。而此时东坡不过四十一岁。

流民

欣赏结尾二句,似不应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诗人的家乡,岷峨之鸟类多矣,惟独要听春山中的子规,其中必定还有缘故。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中称子规为杜字,亦称望帝鸟。相传为古蜀帝杜宇之魂所化,此鸟春时始啼,昼夜不停,鸣声凄厉,至于出血。诗人寄感慨于“望帝”,恐怕还别有寄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才更符合东坡的思想实际,由他的全部生活可知,一直到垂老投荒,他也在坚持,也在期待,也终于不曾挂冠。

这首古诗共十八句,用典使事多到十处,在东坡古今体中是不多见的,诗人是借他人酒杯排道馅郁。对于难以表达的感情,求助于古代人事的互相印证,隐约而微妙地点出其相通的心迹,就比直抒胸膛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和逐辟。当然,用典必须自然、贴切,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才不致于晦涩阻塞,有如抛书袋子。苏轼和孔郎中诗,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参考资料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经典诗词
写下这首诗两个月后,一代文豪苏轼陨落……
苏轼写过吃荔枝的诗,不愧为吃货
【苏轼】荔子新丹猪肉贱,八州太守不须归。
苏轼的苏州“粉丝”
苏轼在密州(神宗熙宁七年39岁至熙宁九年41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