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济南最长“八字”照壁启动修缮,36名山东籍状元名字和所在年代都将上墙

近日,位于贡院墙根街南段的“状元墙”被围挡遮挡起来,施工人员正在对其进行修缮。

据了解,贡院墙根街状元墙为明、清时期济南贡院正门外的照壁,长约24米,高约2.7米,是济南古城区中最大的带两翼的影壁墙,也是济南现存最长的“八”字照壁。

济南明府城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此次修缮将采用传统的修缮技艺,在白墙、竖脊的古朴原貌基础上重新铺装,完工后再将从唐朝到清末可考证的36名山东籍状元的名字和所在年代都绘制在墙面上,以体现济南古城文化的庄重、简洁、明快,修缮完成后将为老城区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崔健 摄

“状元墙”、贡院及其泉池

济南贡院墙根街南首东侧,有一座清代照壁,24米长,附近百姓呼其“状元墙”。它是济南贡院仅存的建筑,在它对面,贡院墙根街西侧便是贡院东门位置。

济南贡院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历经多次重修。贡院又叫贡士院,是为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它坐北朝南,由三进大的院落组成。贡院大门悬“贡院”匾额,左右各建牌坊,一题“龥俊”,一题“掄才”。东门外左右也各建一坊,一题“观光”,一题“论秀”。因此,明代的贡院巷俗呼四牌坊。当时,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云路街,取青云直上意。“山东乡试,历在天衢、云路两坊先唱名挨点。五鼓开门,点教官毕,始照府纲,依次点进。”(《续修历城县志》)现在的贡院墙根街过去是士子点名排队的地方。

贡院大门里面第二重门为“龙门”,过龙门还有一层门,是四门并列。进去后是第一进院落,这进院落很大,约占贡院一半,中间是甬道,东西两旁是排排号舍,号舍亦称考棚。每间号舍,高6尺,宽3尺,深4尺,仅容一人平坐答卷或蜷卧休眠。具有秀才、监生、贡生资格的士子,为了考取举人,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作拼力一搏。每三年一次的乡试都是在秋季举行,农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为起始日,共考三场,每场三天两夜。其间正逢中秋节,有士子写有《八月十五夜题号舍壁诗》:“残杯冷炙不能餐,四壁苍苔拥莫寒。”感叹月圆之夜的清冷和凄苦。号舍里备有两块木板,一块当桌,一块为凳,夜晚则拼作床铺。号舍排与排之间“狭隘已甚,其逼仄处两人对面不能过,一人负篮侧身而行入场,深以为苦,当事者编席棚为号,又虑火烛。”(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条件艰苦,士子怨诽。火灾为患,亦有先例。明代天顺七年(1463),北京贡院秋试大火,烧死九十多名考生,朝阳门外建起一座巨大的“举人冢”。

明成化十九年(1483),贡院曾作改建,“举子场屋旧尝以席舍为之,乃易以板,凡千二百有余间”。并且对贡院进行了扩建,“乃召其居邻者,平其价值,价予再倍,得民人马良等十四家,广八丈五尺,长四十余丈,遂成兹举。辟隘而广,易旧而新,焕然为一方之壮观”。(明刘珝《重修贡院记》)到清道光十年,号舍已增至七千五百二十五间,依然不敷使用,“且每科应试,人浮于号,尝有不远千里而来,额满见摒,怅怅然而归,乡愚窃笑。”为此,又将龙门前华笔池水道覆以石板,建屋其上,“添设新号五百余间,共得新号八千九百十有九间,用银四万四千两。”(清汤世培《重建贡院号舍记》)这时的号舍已改为砖墙瓦顶,增高展宽,号舍内增添小板、便庋(放东西的架子)、器具,条件有所改善。清同治九年(1870),又出现特殊情况,辛卯(1866)正科的乡试因“闹捻子”而没有举办,便与这一年的庚午(1870)科考试合并进行,“士子赴省者多至一万余人,东闱旧号不敷,巡抚丁宝桢饬历城县添席号若干。”添设席棚是临时应急,第二年,官府又筹钱在贡院外面添建新号,在黑虎庙(位于鹊华桥西街之西端)北面拓大明湖之湖地若干亩,建号舍若干,此为新东号;又在贡院西北隅添建号舍若干间,此为西新号。光绪年间又在贡院之后拓占湖地,增设新号,最终达到一万四千五百间。

明末清初贡院图

第一进院落尽头正中建有“明远楼”,登楼对贡院前后一览无余;院的四隅各建瞭望楼一座,随时查看号舍周围情况。贡院从来就是一个戒备森严的地方,它的围墙有两重,外墙高一丈五尺,内墙高一丈,墙头还铺满棘枝(所以贡院又称“棘闱”)。墙内外昼夜有兵丁巡逻。考生进门时,要被严格搜身,以防藏有“夹带”。所谓“夹带”,就是作弊的“小抄”,在窄而长的纸条上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写满与答题有关的内容。尝在山东省图书馆见过其收藏的“夹带”原件。进入考棚后,就要关门落锁,叫做“锁院贡试”。明远楼北是第二进院落,正中是“至公堂”,堂之东西各有几个小院,这里是监临、掌卷、提调、监试等“外帘官”的办公之处。第三进院落正中是“聚奎堂”,为主考衡文之处,东西也有几个小院,主考官、同考官、内监试、内掌卷等“内帘官”在此办公。

有考场柱联曰:场列东西,两道文光直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形容贡院形势,可谓恰如其分。

主考官和副主考官都是皇帝从京城派来的翰林官,地方官员则全力配合,巡抚担任监临,布政使担任提调,按察使担任监试。主持和管理乡试事务的官员从正门进院,赶考的士子由东门入闱。士子满怀希望而来,中举的机会又有多少?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王守仁主持山东乡试,据他在《山东乡试录序》中所说,是年考生“盖三千有奇”,最终“得七十有五人焉”,四十人取一名。清初乡试不分省无定额,“顺治乙酉(1645)科山东本省及应京兆试中试者共九十五人,丙戌(1706)会试,山东中九十九人……戊戌(1718)殿试时,山东六十三人,惟阮亭(指王士禛)为前科进士,是科中额无如山东乡试,会试后乃分省乡试,有定额……共额六十九名”。(王培荀《乡园忆旧录》)一万多考生只有六十九个中举名额,平均一二百人取一个。科举之难,可以想见。山东是北方出人才最多的省份,自明初至清末的六百余年间,济南贡院共举行乡试201次,跃过龙门的举人有2万余人。这些举人进京经会试、殿试,考中进士的有4077人,其中状元11人。细想一下,百姓将贡院东门之外的照壁呼作“状元墙”还是很有道理的。

前面说到在龙门前的华笔池水道上加盖号舍,这华笔池乃山东布政使江兰使人在龙门北侧所凿,水道南出龙门,再出贡院,接芙蓉街的梯云溪,进而与珍珠、芙蓉诸泉一脉相通。清乾隆五十七年(1702),江兰以护抚藩司之身担任乡试监临,为之起名并写题记。华笔池之名寓有祝愿参加考试的士子妙笔生花的意思,“俾多士饮之而甘,以章五色之华”。华笔池之水西流注入隔壁布政使署的凤翥池,最后流进大明湖。现华笔池被水泥板封于地下,就在省府大院东区6号宿舍楼西头空地。贡院内还有一眼大比泉。《周礼》曰:“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故乡试之年又称大比之年。泉以“大比”命名,“在贡院提调道门内”,论其年代,“有明成化年碑”(清道光《济南府志》)。现已湮没,碑亦失。

贡院内的民国建筑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除科举,明远楼、至公堂、聚奎堂和号舍等建筑都被拆除,南部改建为提学使署,北部改建为济南府中学堂(济南一中前身),东新号建作遐园(山东省图书馆),西新号建作山东省咨议局(主要建筑为圆形,俗呼“鸟笼子”)。以后历经演变,贡院墙根街西边原贡院之地先后有机关、学校、剧院、民众教育馆等,现在成为山东省人民政府的一部分。

作者:崔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高考九天七夜!
南京江南贡院
【散文】谢志||悠悠千年科举路(节选)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这个地方,竟是决定古代学子命运的第一道门槛,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200年前,广州人在这里看“高考”成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