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野实力强于刘邓,粟裕却请刘邓指挥,向主席避嫌“揽军权”

作者:苏区放牛娃

1948年,敌我双方在中原形成你来我往,势均力敌的拉锯战,战局一时陷入了僵持状态。进入中原不久,粟裕便在实战中发现了这一难分难解的僵局,创建根据地和指挥作战之余,一直在静静寻思打破的办法。

他认为,僵局的根子在于我军在数量上和技术上仍然处于劣势。蒋氏还能凭借他这方面的优势,在局部地区组织战役进攻。中原战场上,蒋氏将兵力尽可能集结起来,总是三四个整编师集中行动,让我军更难以下手。而解放军却各处一方,分成三路人马,无形中分散力量。

面对这一局面,粟裕认为,如果不能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而是打中小规模的歼灭战,战机势必难寻。即使出现大歼灭战的机会,但中原“我军主力较为分散,因而许多战机不得不放弃”。粟裕缜密思考,长久分析后,认为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的歼灭战将进一步向更大规模发展,这可能是个客观规律”。

因而,他提出了一个改变中原僵局的大胆构想:只有高度集中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才能逐次歼灭敌军主力,迅速改变中原战局。

他所说的“高度集中兵力”,不是通常的野战军内部几个纵队兵员集中,而是要集中中原战场刘邓、陈粟、陈谢三个野战军(兵团),打掉蒋氏几个往来驰援的机动兵团。

粟裕认为,这种大仗的条件已经成熟。他分析说,中原三路大军共有十几个能打硬仗的纵队,又有华东、华北和中原新老根据地为依托,能及时得到大批人力物力支援;蒋氏虽然在中原驻有重兵,但除了8个要点需要守备外,机动兵力其实也捉襟见肘,相对不足。

晚年粟裕

他认为,如果刘邓、陈粟、陈谢三军能各自以积极动作调动敌人,必然能创造有利的战机,歼敌于运动之中。粟裕还展望了实施这一战略构想的前景:只要三路大军能打两三个大歼灭战,并在数量上技术上取得优势,就能在中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争形势即可急转直下。一旦如此,全国政局也将迅速变化,战争就能很快全面取胜。

1947年12月10日,粟裕将这些分析、思考和最终构想写成了长长的文字,题目为《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

当他打算将它通过军中绝密电台发给毛主席,建议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兵力打大仗时,却又犹豫了,粟裕有两个顾虑:一是他的想法不仅事关全局,甚至关系到未来战局的走向,因而不能不慎重;二是主席这一时期不主张大规模集中,要求的是不要后方的战略跃进和避免打大仗。就在《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写成前一天的12月9日,粟裕还收到主席的叮嘱:“目前时期,华野仍以打中等规模之仗为有利。”思前想后,粟裕格外谨慎,最后又将准备发出的电报稿小心收了起来。他还要继续观察思考,多方求证。

不久,在白崇禧重兵围剿下的刘邓大军处境更为艰难,不得不在1947年12月分兵行动。司令员刘伯承率中原局机关和杨勇、苏振华的1纵转出大别山,移往豫西,杨勇和苏振华随即奉命率部参加了粟裕指挥的确山战役。政委邓小平则带晋冀鲁豫野战军2、3、6纵等3个纵队留在大别山深处以旅为单位分散活动,与围剿的敌军兜起了圈子。一个月后,邓政委也率部转出大别山,与刘伯承会合。

对蒋氏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12月29日,他在汉口军事会议上志得意满地说:“现在刘伯承在大别山只留了三个纵队,其他几个纵队,虽已窜逃在我们包围圈外,而其第10纵队窜到柳林附近,遭受歼灭性的打击,伤亡殆尽,我们此次围剿的计划,可以说已获初步的成功。”

陕北的主席获悉这一战况,忧心不已。在这一段时间里,粟裕为解刘邓之危,统一指挥陈粟大军和陈谢部队围歼整编3师,打了一个久违的歼灭战,证明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构想先今可行。战局已不容他犹豫,他决定将自己当初的构想上报主席。

1948年1月22日,率华野司令部移驻河南许昌一带的粟裕,将己问世40多天的《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电报稿郑重地发了出去。他向主席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他自信地展望说:“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

中原3路大军都直属总指挥部指挥,陈粟大军实力强于刘邓大军,华野豫皖苏的巩固也强于刘邓的鄂豫皖,刘邓应对白崇禧围剿自顾不暇,粟裕又是主动提出这一构想的人,但他主动向主席提请,如果觉得三路大军忽集忽分打大仗的办法可行,则请刘邓统一指挥。他是在向主席避嫌“揽军权”,表明自己并非为了逞个人英雄主义指挥更多军队,而是为了改变中原战局,赢得战争胜利。

白崇禧

然而,对中原战局同样忧虑的主席,这时候以诗人的浪漫,设计了一个打破僵局的构想,决定抽出一部分主力渡长江南下,迫使蒋氏的部分中原主力回援。这是和千里跃进大别山思路一脉相承的第二个跃进,与前线统帅粟裕的构想刚好相反:让原本已打不到大歼灭战的中原三路大军,不是集中起来,而是更加分散。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在周、任、彭和贺等人出席的陕北杨家沟会议上,主席将自己的这一构想公之于众,随即形成了正式的决策。

陕北杨家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8年,刘邓三次向中央要人支援,一个比一个大,最终要来了谁?
1948年,毛泽东看了粟裕的电报感到不对劲,命令陈毅立即返回华野
解放战争-第二十五章 大别山的困境
1948年粟裕三次反对主席南下,是否错过“中心开花”的良机?
主席对粟裕说:你不愿南下,我们可以换统帅;气氛顿时紧张
毛泽东为何对粟裕发火:我调不动你吗?批评完又升了他的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