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纸上的家族》日照丁氏家族部分史实补正

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山东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和日照市委宣传部等八家单位在日照联合举办2019中国(日照)散文季,喜迎新中国70周年。全国散文作家的笔墨共49篇,后汇编成《初光》散文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近日有时间翻阅这本经典作品集。作家们用思想和情感与日照碰撞生发的这些雄文美文;聚焦日照,挖掘日照人文历史内涵所呈现的那些迷人诗篇,为日照这座城市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散文集第一篇是山东省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丁建元的《纸上的家族》。

文章从日照丁氏八修《日照丁氏家乘》起笔,粗略介绍了日照丁氏先祖起源繁衍、传承迁徙和日照丁氏杰出族人的事迹传说等,从远古到现代,从家族到民族,从丁家到国家,从国内到国外,阐发了对家族文化、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思考感悟,读来引人共鸣,深为大家文采叹服。

这篇散文过去发表在他的散文集《火烧云》上,比原文篇幅有所压减,文字又做了修改。因为文中提到很多丁氏家族史事,过去,通过网络,零星看了部分章节。这次详细看了全文,可能由于《初光》散文集篇幅字数限制,加之引用参考资料所限等原因,文章中提及的丁氏家族的个别史实有误,很多熟悉日照丁氏家族史事的族人、朋友,也都发现了这些不足和缺憾。

倒是删掉的那些描写涛雒街八村盐碱滩大集说书听书场景、街北邮电局里买邮票寄信老太太的可爱形象、街当中供销社饭店羊肉面的飘香、南门里水产店咸鱼烂虾腥臭味、丁守存“旷视山房”拆除损毁前的轮廓描述,让家乡人、涛雒人、日照人更有亲近感,更有家乡气息,涛雒滋味,日照风韵。

考虑到作者本是日照丁氏族人,权威性高,影响力大,为免以讹传讹,根据家乘和有关回忆研究资料,借鉴其他族人研究成果,我不揣浅陋,重点对丁惟汾捎家乘去台湾、丁肇中回日照寻找旧家谱、丁肇中祖居“五宅”具体堂号做些补正,以便准确留存传播家族文化,传承城市历史记忆。

关于日照丁氏家族繁衍传承情况,文章中说丁允元共生十二子,十二子繁衍了十二支族人,再加上老长支、老二支,日照丁氏开始兴旺。

八修《日照丁氏家乘》和《日照丁氏家族史事》相关资料文献记载:日照丁氏始祖丁顺。一世祖丁良儒,有子一人,即二世祖丁尧。丁尧有子四人,分别为三世祖丁玠、丁珮、丁三公、丁珩。上述四位三世祖,即日照丁氏家族老四支

长子丁玠,即老长支,有子两人,分别为四世祖长子丁允升、第二子丁允科。

第二子丁珮,即老二支,有子三人,分别为四世祖长子丁允成、第二子丁允荐(无嗣)、第三子丁允扬。

第三子丁三公,无嗣。

第四子丁珩,即老四支,有子两人,分别为四世祖长子丁允元,第二子丁允登。

丁珩长子四世祖丁允元,即日照丁氏家族老四支长房,有子十二人。

即长子丁泰、二子丁春、三子丁峕(时)、四子丁易、五子丁昱、六、八子早夭、七子丁晨、九子丁晟、十子丁景、十一子丁昆、十二子丁昂。因二子丁春无嗣,六、八子早夭,丁氏老四支长房的后代,实际上是九支

丁珩第二子四世祖丁允登,即日照丁氏家族所谓老四支二房,有子四人,分别为丁霁、丁霖、丁霈、丁霦。

因此,日照丁氏包括老长支、老二支、老四支长房和二房,个别为世第一支至第四支的族人。另外,日照境内北部数个村庄,如日照街道后楼村,有琅琊丁氏十三支从诸城迁来,亦称丁兴后裔,行辈用字与丁氏相同。

文中提到,六百多年前,丁氏先祖在武昌随着朱元璋起义,征战四方,按功治淮阴,之后又居江苏东海县,明初年迁徙日照,在傅疃河北结庐。此时天下甫定,先祖爷在日照城里养家糊口,聊以卒岁。营生的艰辛使先祖悟到,要想出人头地,唯有志学登科。于是,先祖离开日照城,举家迁往涛雒镇。旧家谱记载,丁珩公迁居涛雒后,“痛念先荫凋零,一意向儒业,倾资延名宿”,自己不但成为庠生,而且出资办学。

据徙居美国的日照丁氏丁江原1985年撰写的《日照丁氏家族史事纪要》记载:

始祖定居之两河里,在傅疃河北岸,数传皆业农,积渐田连阡陌,人呼其地为丁家庄,即丁家楼村后之东北隅,至尧公困大马傜,家产破,徙居涛雒场。尧公之孙右海公(讳允元)又以御寇徙居日照县城(明清之际土匪蜂起,顺治七年,涛雒曾遭匪劫,杀掠甚惨)。

上述记载清楚说明,丁氏祖先丁顺最初迁居日照城南刘家寨丁家庄,丁尧从丁家庄迁居涛雒,丁尧的孙子丁允元从涛雒迁居日照城,不是从日照城迁居涛雒,不是从丁珩起迁居涛雒。

日照丁氏家乘》第一卷《人物》篇《新编人物传》《先贤丁珩》记载:丁珩(1565-1638),字荆璞,是二世祖丁尧第四子,为三世老四支祖。

珩公之父尧公因受“大马徭”之困,携全家迁居涛雒后

“痛念先荫凋零,一意向儒业,倾资延名宿”,课儿孙读。珩公才高意广,不主故常,发奋读书,就至庠生,我族有了第一个秀才。

因此,“痛念先荫凋零,一意向儒业,倾资延名宿”的是丁珩之父丁尧,而不是丁珩。

文中提到,丁氏家族人才辈出,从明到清,就有举人49人,进士14人,翰林2人。这个数字是清朝年间统计,丁允元是崇祯四年辛未科“进士及第”三甲二十名,从明到清,进士共15人。

丁允元出仕后,留京任户部给事中等职,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他南下入南明政权参加抗清。清顺治二年,即1645年南明弘光二年五月十五日,降清。因此,他是清朝的首任苏州知府,不是明朝的。

关于丁惟汾带七修《日照丁氏家乘》到台湾和丁肇中回大陆访问日照探亲寻找家乘情况,文中提到,1949年,丁惟汾临行台湾,特别带上七修家谱,成为日照丁氏家族的海外孤本。人可天涯,但不可断根,然而,家谱不幸霉变虫蚀。

文章说,1985年,丁肇中首次回乡,父亲嘱其务必找到一套家谱捎回。丁肇中告诉涛雒族人寻找,可只找到两套旧谱,其中一套还缺四册。于是,族人通宵抄录,一夜完成。当两套家谱被带到台湾,岛上族人随即翻印,并向日照回赠了四套。

丁江原在1983年11月《重印七修家乘跋》中,详细讲述在美国寻找日照丁氏旧家谱的曲折过程:

丁氏家谱自清初至民国十四年,凡七修。七修之后,未能重续,而旅外族人,更连旧谱亦无之,固莫不深以为憾也。丁江原到美国后,便借机寻求丁氏旧谱。

1977年,他邀请同住美国的丁长祥,兼托其他族人,留心查访,但历时数年,仅得零星资料少数件,断简残编,无济于事。

1982年夏天,他经丁观海提醒,得任教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程宏达博士的协助,在该校查得一部六修家乘,为之喜甚,即往复印资料若干页,分赠族人留存。

1983年夏天,赖蒙热心族人多方寻找,及丁肇中之为力,终于在美国借到七修家乘一部。书中有整补残缺多处,尚无碍于使用,此为唯一可以借用之谱。

谱寻到后,旅外族人热心支应,由丁履诜倡导,召开会议,决定重印,以二十五开本,缩版影印,精装五册。

八修《日照丁氏家乘》发起人、徙居台湾的日照丁氏丁肇宾在《我对日照丁氏宗亲的告白》中详细记述了八修家乘的酝酿发起组织完成等详细情况,并专门提到从日照寻找旧家乘的过程:

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战败退守台湾,部分日照丁氏宗亲亦随之迁居来台。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岸军事对峙不下,人民书信不相往来,来台的宗亲们日久便产生思乡之情。

在匆匆间离开大陆来台的宗亲们都没携带族谱,故对我日照丁氏始祖顺公至一世祖良儒公间,到底有几世名讳失考,争论不休。

双方因主张不同而彼此以书信往来,打了好几年的笔墨官司,并分别将其书信及资料影印函寄给在台的宗亲们,争取认同。

直到1983年,日照丁氏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从美国返回祖国大陆访问时,托丁家楼丁惟布、涛雒丁考祥等人,在日照寻获日照丁氏七修家乘两部,其中一部残缺四册(全套二十八册),由丁考祥、丁昶原等人补填寄至美国,由丁肇祥携带回台湾,再由在台湾的巨峰镇马疃丁履诜倡导重印,随即以二十五开本照相缩版成五大册,共印200部,由在台湾的宗亲以每部新台币1500元购领。

上述两种资料记载,虽然过程、细节有所不同,但都提到旅外族人没有旧谱。

据与丁惟汾后人相熟的族人证实,从来没有见过其家里有谱。

因此,丁惟汾携带家乘去台的说法没有依据。兵荒马乱的年代,一票难求,携二十八册旧家乘去台,可能性不大。

丁肇中到大陆访问寻找家谱时间是1983年夏天,而不是1985年。希望其再次回家乡时,能有与其相熟的族人当面请教。

文中提到,2012年7月,在祖居“五宅”里,丁肇中收到当地赠予的八修《日照丁氏家乘》,是由大陆台湾两地族人共同编纂。

关于丁肇中家族堂号资料记载情况,围绕丁肇中祖居堂号历史,多年来,很多文化学者做过回忆研究,日照市出版的志书和其他大型综合性资料书籍,也有不同条目作了专述。但对“五宅”的具体堂号名称,包括丁肇中祖父名字记载不一致,甚至出现明显错误。

2019年出版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日照景观名胜》分册关于《丁氏故居》条目介绍:

“丁氏故居原名“五宅”,位于涛雒镇驻地中心十字路口的东南侧,由“种德堂”“慎德堂”“观兰堂”“古梅轩”和“同生堂”五大庭院组成,有房屋140间,建筑面积原为1818平方米,总占地约1400平方米,由丁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所建。”

2019年出版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日照商铺银号》分册第一章关于《商铺货栈》条目第六部分,《走出科学巨人的涛雒同生商号》介绍:

现存于涛雒的丁肇中祖居是其曾祖父丁惟兄弟几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建设的,又名五宅,分别由种德堂、慎德堂、观兰堂、古梅轩和同生堂五大庭院组成,为清代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建筑群落。

1985年版《日照商业志》记载,同生商号创办于清光绪年间。但据文化学者考证,同生号应该创始于清同治年间,在清末民初是一个多家持有股份的合资商号,类似现在的股份公司。创始人是丁肇中的高祖父丁健五。

东港区志》中关于《丁肇中祖居》条目介绍:由“种德堂”、“观兰堂”、“同生堂”、“古梅轩”、“慎德堂”五个小庭院组成,时称“五宅”,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

其他资料也有类似介绍,不再重复。

祖籍日照涛雒四村、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大教授张传玺在《涛雒往事》《五宅》条目中回忆:

“五宅,在涛雒城里东南部,为涛雒首位名宅名家。今为“丁肇中祖居”,其祖为丁允元,明进士。清兵入主中原,为首任苏州知府。后代分五房住居,号称五宅,分别有种德堂、古梅轩、花山天井等称谓,名人辈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即其哲嗣”。

他在《难忘童年少年时》文章中回忆:

“在清朝中后期,涛雒逐渐形成以丁氏三大家为中心的“官商学”三结合的文化群体。这三大家的民间称呼为:五宅,山房,翰林院。五宅即丁允元的后裔,因分五支别居而得名。宅分种德堂、慎德堂、古梅轩、花山天井等,占涛雒城内的东南半壁。”

“再以商业来说,五宅在涛雒十字街口开设的“同生茶庄”,即享誉全中国。其专卖之黄山芽茶、黄山素岩顶、西湖龙井等名茶,以涛雒“同生”为总店,发向世界。其雄厚的流动资金,对上海、北京等大都会都发生着相当的影响。”

”山房的全称为“旷视山房”,亦称“观澜堂”。这类称号都显示着有仕宦背景的书香门第。山房发迹于清道光年间的丁守存。他原本是石梁头村的寒家子弟,后迁居涛雒,于道光十五年(1835)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湖北督粮道兼按察使加布政使衔。他学兼文武,尤擅长于火器制造。”

上述回忆表明,《日照景观名胜》分册、《日照商铺银号》分册、《东港区志》以及其他资料关于“五宅”堂号名称介绍是错误的,“同生堂”是丁肇中家族的商号,“观澜堂”是旷视山房的别称。并且,丁肇中祖父姓名是丁惟,而不是

堂号是厅堂的名号,与姓氏联系起来,表示某世系或某支派的来源和血统所出,因而也就被赋予了某一姓氏的特殊标志。

世系记载,丁肇中父亲丁观海的曾祖父、十二世丁健五,曾是朝廷候选光禄寺署正,随带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刑部河南司主事员外郎衔加八级,诰授资政大夫,以子丁惟瑎捐官职,诰授奉直大夫。生于嘉庆二十四年即1819年,卒于同治九年即1870年,有子四人。

丁肇中曾祖父、十三世丁惟瑎,原名惟璧,监生,曾是朝廷候选中书科中书,五品衔,赏戴蓝翎,诰授奉直大夫,生于咸丰二年即1852年,卒于宣统二年即1910年。他是家中第二子。“仲德堂”或“种德堂”是其成家后的堂号。

十三世丁惟珂是丁惟瑎三弟,其子丁履晋,字康候,监生。八修《日照丁氏家乘》世系记载,丁履晋家有花山,有一颗三百多年的梅花,故堂号“古梅轩”。这是唯一在家乘世系中提到“五宅”中的具体堂号。

因此,“五宅”应是丁建五成家后的堂号,与四个儿子相聚而居,逐步形成的建筑群落,四个儿子的堂号依次应是“慎德堂、种德堂、古梅轩、花山天井”。

对丁肇中祖居修复,当地政府高度重视,2003年6月份,完成“种德堂”庭院修复。2004年3月份,完成“五宅”大门修复,修缮了东西学堂、南房,新建科技展馆、管理房等。

因此,“种德堂”只是“五宅”修复的一期工程,不是“五宅”全貌,不能简单地将祖居称为“五宅”。

关于少年丁守存与母亲回姥娘家傅疃河遇险传说,据家谱世系记载,他是日照丁氏老四支长房十二支十世,生于嘉庆十七年,卒于光绪九年。早年徙居涛雒。字心斋,号竹石,一号次海,晚号石涛钓叟,道光辛卯恩科举人,乙未科进士。

母亲秦氏生于乾隆四十四年,卒于咸丰六年,是涛雒镇下元村,为海曲秦氏六支七世祖秦玫公后人,婆家与娘家均在涛雒镇,与奎山傅疃河南北相距二三十里,因此,这个传说就缺乏说服力了。

文中提到,光绪年间,丁守存中了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后任军机处章京。咸丰年,随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参军事。因阻太平军有功,授湖北督粮道、署按察使。后告老还乡,率众修涛雒围墙以拒捻匪,并在镇上营造自己的房舍,宅号“山房”。

文中还提到,丁守存的两个儿子丁凤年、丁麟年,前者同治年中进士,历署河南六处知县。待丁麟年弱冠,父亲去世,竟然含悲发愤,二十三岁又中进士,后放陕西同州知府。民国元年,徐世昌久闻丁的人品与才华,几欲推为上海道,但丁面辞不受,然后到济南暂住。

文中提到,他的朋友在津门购得线装书一套,名为《旷氏山房文集》,作者丁心斋,即其村的丁守存。

据资料,丁守存是清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乙未科三甲五十三名进士,不是光绪年间。

咸丰元年即1851年,他随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参军事,而不是咸丰年

咸丰十年即1860年,他在老家与地方官绅大造石雷石炮,修筑堡垒,防范四起的盗贼流寇。他自行设计堡垒构造与联防布局,取名“涛雒”,对后来的捻军赖文光部造成很大威胁,直隶、河南等地官员,或来日照取经学习,或邀请他现场演示推广。

同治三年即1864年,他在一些重臣的保举下,外放湖北督粮道。两年后,朝廷因他治鄂有方,升任其为正三品按察使,还曾两次署理布政使,先后在任九年。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据说因病辞官归里,从此不再出仕。

因此,率众修涛雒围墙以拒捻匪,是咸丰十年,而不是同治十三年后。

丁麟年14岁时,父亲丁守存去世,而不是弱冠即二十岁。徐世昌推荐丁麟年为上海道是1917年,而不是民国元年即1911年

书名应为《旷视山房文集》,而不是《旷氏山房文集》。

关于丁君羊沈阳被捕获救有关史实,他原名丁履俱,后改名丁君羊、丁群,生于1903年,1988年病逝。

少年时代,随叔父丁惟汾就读于青岛、天津等地。1924年经恽代英、邓中夏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夏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初,因中共山东省委遭破坏,调中共满洲省委任组织部长。1930年4月被捕入狱。九一八事变后,经营救获释。在难以找到党组织的情况下,改名丁基实,赴德国留学,从此脱党。

他在《我所知道的丁惟汾》中回忆:1930年4月,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期间,他与其他党员和进步学生30余人被捕,关在沈阳监狱里。1931年出狱后,他爱人于培真告诉过他营救的经过。

1930年6月张学良到南京参加国民党代表大会,党组织派于到上海找丁惟汾,利用亲属的上层关系,出面找张营救。张去电东北,将他们7人由枪决犯而改作看守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沈阳,丁通过秘书做维持会长袁金铠的工作,30多人在同一天交保释放。

李金华在《访丁君羊》文章中介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在东北找了曾任满清官吏的袁金凯组织维持会。丁基实他们给袁写呈文,诉说原由,要求尽快释放。袁批办“审讯释放”。

丁得此消息,在高等法院审讯时,不承认是共产党。法官让丁找保人,丁花钱买通法警找了保人,很快就被释放了。其他三十个人也用同样办法,一天上午同时得到了释放。

上述记载表明,这些人之所以改判获释,与丁惟汾的疏通帮助有很大关系,是通过合法手续取保获释的,而不是秘密释放。

此外,日照丁氏十三世至二十八世排行字,是1900年六修家乘时重订,以四字为一辈,任用一字。1925年七修时,又将第十一、十六两句略加修改。因此,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不是唯我家谱肇氏武昌兆氏武昌。

文中提到,族人丁惟汾资助自己的同族侄孙丁观海到美国学习土木工程,这位土木工程专家的长子就是丁肇中。

按照丁氏家族辈分,丁观海是丁惟汾的同族孙子,而不是侄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日照丁氏时代和知识的前行者
永不落幕的家族『图腾』
丁肇中又回日照了,乡亲们却为何对他有意见
家谱文化及家谱知识
看懂家谱,你需要了解这16点!
中华商氏第四届宗亲会公告(第4号):关于落实商氏传统文化传承的公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