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策略研究及启示


    自200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以来,通过组织机构的整合,并以创业中心、企业孵化中心、产业联盟办公室以及海外学院等部门为载体推行多样化创新创业举措,在专业技术授权、大学衍生公司、校企合作和吸引世界优秀人才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创新创业举措对我国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营造自由、宽容的学术环境建设专业化创业队伍以及跨国界协同培养学生等有启示。


一、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

        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其他在英联邦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公立大学一样,过去一直把教学当作大学的第一要务,研究位居第二。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新加坡经济向创新驱动要素的经济转型,大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992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创建技术转化办公室(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在次年引起了新加坡经济的衰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转型的变革。同年,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就指示,要把新加坡定位于建立一个“东方波士顿”,即区域教育中心的愿景。但面对全球竞争、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和高

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原有定位已不能满足需求,要在继承基础上着力创新,于是,希校长(C.F.Shih)把新加坡国立大学明确定位为 “全球化知识企业” (Global Knowledge Enterprise)的目标。

        这种大学发展战略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同行竞争,并希望取得一定的国际声誉;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培育学生创业技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嵌入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一方面,新加坡是一个人口仅 500 万的 “城邦之国”,国内自然资源匮乏,市

场份额很小,这就意味着知识商品化的成功需要大学具有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创业型活动必须要有全球化的取向;另一方面,对创业活动的追逐不能以牺牲科研和教育为代价。事实上,正是这种大胆的战略规划定位才让新加坡国立大学能够在 21 世纪屹立于世界名校的行列中,同时也促使了该校在人事招聘组织结构变革等方面的重大转型。

        “全球化知识企业” 最重要的核心战略之一就是为招募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 工程师以及其他人才营造宽容和创造的氛围,以美国顶尖大学为标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招聘和晋升政策严格根据绩效考核标准,为了帮助新加坡国立大学顺利转型,新加坡政府给予大学的公共资助每年都在稳定增长,甚至颁发财政激励政策,即,如果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指定阶段顺利完成政府的特定指标要求后,政府将继续追加更多的资金以支持该大学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去推进创新创业策略,充分调动大学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组织结构整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的需求
        希校长在完成 “全球化知识企业”战略规划之后,随即成立一个新的部门——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Enterprise),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走向创业型大学之路做先锋。为了激励这个新部门,校方每年拨给该部门经费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总经费支出的1%,这种资助策略迫使新部门像企业一样积极增加收益和吸引外部资金来支持自己的研发活动。

        新组成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主要通过整合和协同的方式来实行创新创业活动,例如,该部门在 2001 年成立,到了 2003 年,在经过两年初期的

试验之后,为了更好地履行各部门在实施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任务,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合并了所有主要的运作单位(如表 1 所示)。

         经过数年的资源整合与发展,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内部各子部门已形成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的新布局(如下图所示)。




三、协同推行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的新布局
(一)创业中心的创新创业举措

1、利用教育项目来激发新加坡国立大学社区的创业热情

        创业中心通过在校园内外传播和加速外部创业经济系统,使新加坡国立大学变成一个创业网络活动的凝聚地(magnet),紧密地连接新加坡国立大学附近社区和外部创业经济系统,显而易见,这种举措对于新加坡薄弱的外部风险系统而言至关重要。例如,创业中心在 1999 年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家商业计划大赛—— 《新加坡创业》 (Startup@Singapore)。 除此之外,创业中心负责人还模仿硅谷天使团(Band of Angels in Silicon Valley)的运作模式在新加坡创建了东南亚地区创业商业天使网络(Business Angel Network Southeast Asia),并担任该组织的主席。


2、通过科研来发展新加坡和地方的技术风险政策和实践知识

        创业中心还成立了一个专门面向所有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生的 《技术创业辅修项目》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Minor Program),重点关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生,这项举措主要想唤起学生的商业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弥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课题体系中缺乏创业课程的缺陷。2009 年,在国家研究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Foundation)的大学创新基金(University Innovation Fund,UIF)的资助下,该中心发起了多个创业教育活动以丰富创业教育体系,其中包括针对博士生的实习项目外部挑战(Extra Chapter Challenge),此项目为论文选题具有商业潜力的博士生提供为期6 个月的外部联谊拓展训练,并为此项目配备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导师。该中心还提供了创新和创业实践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um)授予计划,该计划提供最高 10 万新元的种子资金给每个学生来开发他们的创新理念。



(二)企业孵化中心的创新创业举措

        为了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市场,同时将大学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加以落实,为初创企业的创建、 发展直至成功保驾护航,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整合以前的风险资助单位,最终建立了企业孵化中心,主要通过商业化试点基金、 原型开发计划和种子基金等帮助衍生企业跨越 “死亡之谷” (death of valley)。 为了鼓励大学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创业意愿和激发他们创业精神,企业孵化中心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衍生企业每次资助最高可达 30 万新元,该组织成立不到两年已经资助了 21 家衍生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企业孵化中心是独立于创业中心的一个组织,但两个单位在推行创业活动中经常通力合作。例如,当企业孵化器单位成立管理投资委员会时,经常倾听来自创业中心单位专家的建议和管理支持,企业孵化中心经常引入富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家、 投资者、高级管理人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衍生公司提供定期指导。



(三)海外学院创新创业举措

        2001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海外学院(NUS Overseas College),这项新举措整合了全球化和创业两种发展趋势。按照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最初的构想,成立海外学院的基本理念是把最聪明的和最具有创业精神的本科生输送到世界五大创业枢纽中心,让他们在高科技衍生企业中实习 1 年,期间他们也可以在每个国家的合作院校(partner university)注册学习有关创业的课程。实际上,这是一种“浸入式” 学习创业的经历,也就是说,让学生作为学徒,沉浸到一个国外地区的高科技衍生企业中,让他们成为企业中的一部分,使他们每天在这样的创业实践和外国企业文化中耳濡目染,引导学生在认识和体会国外高科技衍生公司的实践创新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育创新创业价值观。该项目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思维和社会网络整合能力的所做的长期投资。

        海外学院每年招收 200 名学生,而且海外学院的运作并非是独自运作,它与创业中心紧密合作,通过和海外地区的合作院校(如硅谷的斯坦福大学、 上海的复旦大学、 斯德哥尔摩的皇家工学院、 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立伙伴关系来为海外实习项目提供教育支持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产业联络办公室的创新创业举措

        企业联络办公室(Industry Liaison Office)是2006 年通过整合企业与技术联络办公室(Industry and Technology Liaison Office)而成,这种整合的目的是要在大学 - 产业的研究合作和技术转化之间建立更大的协同作用。为了筹划大学的技术力量版图,指导未来创新方向和建立专利布局,在入选的技术区域达到群聚效应,办公室的专业人员配置必须得到加强。整合完成之后,企业联络办公室的业务范围也拓展至为大量新的国际合作研发项目承担知识产权管理,这些项目是主要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海外著名院校合作发起,其中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新加坡 - 麻省理工学院联盟》 (Singapore-MIT Alliance)等项目。

四、启示
(一)营造宽容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营造宽容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卓越人才和优秀留学生,人才被吸引是因为他们知道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可以得到蓬勃的发展,并且自由的交流思想。换言之,任何一个大学想要激起最理想的创造力和创新合作精神,它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比较松散的空间。在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的背景下,我国大学更需要营造一个宽容、 开放、 包容失败、 自由的校园环境,从而释放民智民力,丰富思想交流,吸引卓越人才。也就是说,大学只有为创新创业者清障搭台,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散播开来。


(二)建设卓越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大学创新创业提升水平、 获得认可的基本前提,是培育创新型人才和培养学生创业技能的基本要求。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外卓越教师占据教师队伍的 50%以上,他们都是世界各地在特定领域的卓越人才为吸引世界优秀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并为他们创建一流的高科技研究机构,国家级研究中心。为了发现和发展最优秀的人才,并网罗其加入新加坡,新加坡政府甚至在许多科学期刊上刊登醒目的广告,画面是一些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画出五彩缤纷的背景,标题简短但切中要害:“如果你是世界级的生命科学家,你就该成为新加坡人。”

(三)跨国界协同创新模式培养

全球化的背景对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更要定位于国际范围内,切忌闭门造车。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创建海外学院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国际学术合作项目,进入高科技企业实习,体验企业成长过程,并且学习美国等发达国家创新创业体系较为成熟的创业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举取得显著积极效果,赢得学生称颂。“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依靠高等教育来培养,但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还不足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充分利用国外优质学术资源,参与前沿研究工作,通过合作项目为学生进入国外高科技企业实习,认识和体会发达国家大学衍生企业的运作原理和实践体验,有助于突破我国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创新创业培养方式,而且进一步突显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是实践育人、案例教学和体验教学,进而提高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原载于《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01期,有删改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为小国,新加坡何以要向以色列学创业?
世界大学排名——19: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把创新基因植入每个学生血液!
国外典型创业教育对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启示
特设3551光谷海外人才驿站,3551大赛亚太赛区决出三个名额晋级半决赛
融合东西方之长的高等教育创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