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博物馆触及日常生活

  澎湃社论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25座,以上海常住人口2420万计,每19.3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博物馆数量和密度的提升,提高了市民的“可抵达度”,使参观博物馆从偶发性的“仪式”变成日常的学习与教育过程。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博物馆缩短了与市民生活的距离。如今的博物馆,不仅是单一存在的建筑实体,还是多元的文化场域。

  博物馆既打开大门,欢迎市民走进来,也主动向市民生活伸出文明的触角。例如,启动充满博物馆元素的“国际博物馆日”专列,在地铁站、机场等举办主题展览。这些活动,实现了博物馆在空间维度上的扩展,让博物馆文化浸润到整个城市中。

  英国诗人约翰?堂恩有一首诗这么说:“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做好博物馆建设,需要坚守“把孤岛连接成大陆”的信念。这既要求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也要求博物馆连接所在社区、抵达市民个体,一个个博物馆如同社区枢纽,把整个城市连接成有机的博物馆场域。

  展览、宣传教育和公共服务是博物馆的核心职能。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应立足于现代传播理念,摈弃缺乏互动的灌输与说教。一些博物馆高高在上的形象依旧存在,好像是为少数有知识的、具备欣赏能力的专业人员服务的。如何让博物馆更接地气,需要博物馆人不断反思与改进。

  近年来,上海、广州等多地的博物馆尝试“奇妙夜”活动,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实施夜场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效果。改变的是开放时间,进步的是开放理念。如果博物馆只在白天开放,很多市民只能在周末前往博物馆,博物馆更像是一个旅游景点。实施夜间开放,提高了博物馆的开放水平。

  让市民走进博物馆,更要让市民感受到博物文化的气息。把文物往展厅里一放,写上名称、年代、出土地点,这种学术式展览方法,却缺乏服务意识,难以抵达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深处。博物馆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讲述公众关注的问题和故事,提高公众利用博物馆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强化公共意识,主动融入现代市民的日常生活。面对新技术提供的极大便利,博物馆应更新观念和思路,与文物、公众、社会建立畅通的“超级链接”。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津博物馆5.18大悦城系列活动回顾
5·18国际博物馆日,上海104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2019上海126家博物馆免费开放,219项文化活动与市民相约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
【快讯】地铁10号线“国际博物馆日”专列发车仪式今日举行
期待更多的博物馆走出“围墙”
国际博物馆日:一起去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