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脱法”先“通”后“脱” 浮针治疗颈椎病

“通脱法”理论指导浮针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郑  涵,张建明,吴辛甜,谢  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指因颈椎退变等原因,使椎动脉狭窄和(或)折曲,引起血流障碍而致供血不足,临床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常伴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行走不稳甚至猝倒,其眩晕的发作常与颈部活动有关。西医对CSA的治疗以扩张血管、颈椎牵引、局部理疗等为主,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且无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通脱法”是由已故江南程氏针灸流派第四代传人、国家名老中医程子俊教授根据自身经验,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浮针疗法是一种作用于浅筋膜层行扫散手法的针刺方法,与中医的十二皮部理论相关,其操作安全、简单、起效迅速。在继承程老学术思想的过程中,笔者将“通脱法”理论运用于浮针治疗CSA,并以“通脱法”针刺、常规浮针治疗作为对照,以观察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诊断标准

符合《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中CSA的诊断标准,以发作性和位置性眩晕为主要症状;

具有颈椎椎体和(或)椎间盘退变的表现;

影像学显示有颈椎弧度、椎体位置结构、椎间隙的改变;

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

治疗方法

1  通脱法浮针组

根据“通脱法”,首先行远端“通”法,疏通经络,使经气通畅;再行近端“脱”法,局部疏散病邪。

(1)远端“通”法:患者取坐位,在前臂背侧中间及桡侧,即手少阳经、手阳明经循行部位寻找肌筋膜激发点(MTrP)。确定MTrP位置后,在MTrP下方约5cm处碘附常规消毒,医者左手将患者皮肤稍捏起,采用0.60mm×52mm一次性使用浮针,与皮肤呈约20°角,右手使用进针器将浮针快速穿透皮肤,如患者易紧张或畏惧疼痛,在进针同时可嘱其咳嗽以分散注意力。浮针穿透皮肤后沿皮下缓慢进针,边进针边询问患者情况,当患者感到有明显疼痛时应及时调整进针方向及进针深度,直至将浮针针体完全刺入皮下。医者以右手拇指为支点,示指及环指、小指在支点两端行扫散动作,扫散幅度15°~25°,扫散的同时嘱患者活动前臂肌肉进行抗阻运动,拔出针芯,将软管留置皮下,输液贴固定。

(2)近端“脱”法:患者取坐位,在颈后部肌群、胸锁乳突肌、斜角肌、斜方肌等处寻找MTrP,确定MTrP后行浮针治疗,进针及扫散方法与远端“通”法相同,扫散的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部肌肉行抗阻运动,待眩晕明显改善后,拔出针芯,将软管留置皮下,输液贴固定。

浮针留置约5h后自行拔出。

2  通脱法针刺组

采用“通脱法”针刺,先采用“通”法,循经远端取穴,上肢取内关、曲池、后溪,下肢取太冲、行间、丰隆、阴陵泉、地机;后采用“脱”法,近端取风池、百会。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0mm×40mm一次性使用针灸针,内关直刺15mm,施以泻法,使针感扩散至第2~4指;曲池直刺25mm,施以泻法,使针感向上扩散至肩部或向下扩散至手指;后溪直刺10mm,施以泻法,至局部酸胀;太冲、行间向上与皮肤呈45°角斜刺10mm,施以泻法,使针感放射至足背;丰隆直刺25mm,施以泻法,使针感传至足第2、3趾;阴陵泉直刺25mm,施以泻法,使针感扩散至小腿部;地机直刺25mm,施以泻法,至局部酸胀;风池向鼻尖方向针刺10mm,行平补平泻法,至局部酸胀;百会向后平刺5mm,行平补平泻法,使针感放射至四周,直至巅顶区域发胀,均留针30min。

3  常规浮针组

MTrP取穴、浮针操作、留置时间与通脱法浮针组中近端“脱”法相同。

各组治疗操作均由本研究负责人完成,本研究负责人为我院针灸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3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指标

(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于治疗前、全部疗程结束后即刻采用此量表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评分范围0~30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轻,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2)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即刻,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各组患者进行椎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的检测。PSV值越高,RI值越低,表明椎动脉血流动力越好。

结果

治疗后,各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PSV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RI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通脱法浮针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PSV高于其余两组(P<0.01),RI低于其余两组(P<0.01)。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运用“通脱法”理论指导下的浮针治疗,对以上指标改善更具优效性,而“通脱法”针刺与常规浮针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浮针技术是符仲华教授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基于基础医学而发明的一种现代针灸疗法,主要作用于疾病引起的缺血缺氧的肌肉,通过在患肌寻找MTrP进行治疗。笔者临床发现CSA病变常累及多块肌肉或肌群,治疗时没有固定的顺序,也缺乏有效的理论规范其治疗。程氏“通脱法”立足于传统针刺的根结标本、远近结合理论,规范了针刺治疗的部位和施针顺序,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运用“通脱法”理论指导浮针治疗CSA,打破了以往“通脱法”仅用于常规针刺治疗的惯例。浮针操作上,根据“通脱法”先“通”后“脱”的原则,先在前臂远端的MTrP行浮针治疗,以达到疏通经气的目的,然后在颈部肌群局部的MTrP行浮针治疗,进一步疏散病邪和改善症状,在治疗部位和顺序上对浮针治疗进行了初步的规范和统一

通脱法浮针组与通脱法针刺组治疗均基于“通脱法”理论,仅在“浮针”与“针刺”这一单因素上存在区别,通过对照,拟证实浮针相较于常规针刺的优效性;通脱法浮针组与常规浮针组均采用浮针治疗,仅在指导理论这一单因素上存在区别,通过对照,拟证实“通脱法”理论的优效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CSA患者的症状,通脱法浮针组较其余两组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PSV、RI改善上均有优势。其原因笔者考虑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有关:一是浮针对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时可改变其空间结构,产生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生物电传导至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局部细胞的离子通道状态,使局部僵硬痉挛的软组织得到舒缓,从而改变局部血液循环;二是“通脱法”首先作用于肢体远端经气起始部位,激发人体经气,使经气通畅,再作用于局部气血瘀滞之处,使局部气血通畅。以上两方面相互结合,使颈部痉挛僵硬的肌肉得到更好的缓解,从而改善椎动脉的供血。

来源:郑涵,张建明,吴辛甜,谢静.“通脱法”理论指导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21,41(12):1313-1316.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误区十二:浮针只有治疗作用,没有其他价值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
[转载]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肩持有理 · 第三辑 | 扳机点MTrP与肩关节疼痛「JRC康复密码」
激痛点就是激发点、肌筋膜
《中国针灸》:浮针治疗拇指和环指扳机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