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脉学的常用术语你都记住了吗?+中医“把脉”的原理是什么?掌握这五条秒懂+把脉是为了分辨阴阳——疾病的性质

这些脉学的常用术语你都记住了吗?

九层楼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治脉之始,须对脉学王国里一般概念,术语等,有所熟悉,由此升其堂而入其室。

    【脉】脉在人体就是血脉。血液循环之通道。《内经》谓: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谓: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于经脉之中。《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又活用为动词,乃诊察之义。

    【脉形】脉之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情况、动势之和缓、波动之幅度等。

    【切诊】脉诊与触诊相合之称谓。

    【脉象主病】某一脉象之主要病症。如浮表沉里迟寒数热等。有把“主”当预示解者。

    【平脉】亦谓常脉,即正常脉。又用作动词,有诊脉之义。伤寒论·自序》:“……并平脉辨证”。

    【病脉】疾病反应于脉的变化。除正常生理变化,身体特异外,均称病脉。

    【寸口】两手桡侧动脉处。又名气口或脉口,属手太阴肺经。《灵枢·终始篇》:“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寸、关、尺】掌后高骨日关,腕端日寸,肘端日尺。《医宗金鉴》谓:“从高骨至鱼际,长一寸,因此命名日寸。从高骨下至尺泽长一尺,因此命名日尺。界乎尺寸二部之间,故命名日关。

    【反关脉】解剖学生理特异脉位。桡动脉行于腕关节背侧。可两手同见或独见一手。

    【斜飞脉】解剖学特异脉位。从尺部向桡骨茎突背外侧,向合谷穴方向延伸,与反关同类。

    【人迎】两侧颈动脉搏动处。又左手寸口脉别称。

    【神门】掌后锐骨端陷中动脉处。又《脉经》称尺脉为神门。

    【趺阳脉】亦名冲阳脉。古三部九候遍诊法切脉部位之一,足阳明胃经脉,足背上踝解溪穴,胫前动脉搏动处。

    【三部九候】古代遍诊法。三部者,头部、上肢部、下肢部也。九候者,每部上中下也。头部上法天,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耳两侧中法人,(耳门)候耳目病变;两颊动脉下法地,(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上肢部,上法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候肺;中法人,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候心;下法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下肢部,上法天,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法人,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候脾,候胃气须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下法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今独取寸口,寸关尺为三部,每部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共九候。

    【平息】正常平静之呼吸。医者诊脉时,平静自己之呼吸诊病人之脉。

    【太息】深呼吸。《甲乙经》太息,长息也。另有因肝郁、肺气不宣引起者,俗呼叹长气,属病名俗语。

    【操纵】操持脉搏运用指力的方法。用轻重之指力反复交替领会不同脉象。

    【对待】将脉象一反一正,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进行归类。如浮与沉、迟与数为对待之脉。

    【举、按、寻】切脉时用不同的手法与指力。指力轻而浮取日举、指力重而沉取日按、不轻不重中取日寻。浮取候心肺(皮毛),中取候脾胃(肌肉),沉取候肝肾(筋骨)。

    【单按、总按】切脉时,为寻察某一部脉象时,一指较重,其他指轻轻提起日单按。以食、中、无名指将寸、关、尺全按日总按。

    【布指】切脉时,以医者中指先按关部,次按寸部,继按尺部。据病者之长短下指宜疏宜密。

    【五脉】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是谓五脉。

    【六阳脉】六脉洪大,但无病态。

    【六阴脉】六脉沉细,而无病态。

    【五邪脉】虚、实、贼、微、正,是谓五邪脉。母虚及子谓虚邪脉,子实及母谓实邪脉,相乘谓贼邪脉,相侮谓微邪脉,本脏太过不及谓正邪脉。

    【参伍不调】脉来节律不调,往来艰涩。

    【乍疏乍数】脉来节律不匀,散乱无序,时快时慢,乃血气将脱,病属垂危。导致此脉之生理病理基础,是心肺不能权衡百脉,生机将绝,故属死证。

    【阴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有阴气偏绝、隔绝之意。

    【阳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

    【阴搏阳别】尺动显著滑于寸脉,谓之有子。

    【离经脉】凡离经常之脉.谓之离经脉。如八脱九死,十一十二绝魂,三迟二败一损皆是。孕妇产时脉搏加速亦称离经。

    【脉阴阳俱紧】脉寸尺俱紧,乃风寒表实之征。

    【脉阴阳俱浮】脉尺寸俱浮,热邪内外充斥所致。

    【脉暴出】原微细欲绝,一旦骤然暴出,此阴阳离决,证属危重。

    【诊胸腹】切诊内容之一。为诊断病情的部位,了解病情范围大小、冷热、软硬、喜按拒按的性质而设。尤以痞满、癜瘕、积聚的检查不可废。

    【诊虚里】按心尖部,此胃之大络,宗气会聚之处。《甲乙经》云: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之宗气也。《太素·尺寸诊》注:虚里,城邑居处也,此胃大络,乃是五脏六腑所禀居处,故日虚里。

    【诊尺肤】肘关节下至寸口处,如温病中诊尺肤热甚。

    【四诊合参】诊断为避免局限、片面,结合望、闻、问、切,全面观察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七怪脉】生命垂危之际而出现的异常脉象。即雀啄、屋漏、弹石、解索、鱼翔、虾游、釜沸七种。

    【+怪脉】在七怪脉之外,加偃刀、转豆、麻促合为十怪脉。

    【脉证合参】辨证时,将脉象与证候相互参照、分析、推断病情的方法。【舍脉从证】辨证时,脉证表现不一致,经过分析,以证候表现审定病机,确定治疗方案,谓之舍脉从证。

    【舍证从脉】辨证时,脉证表现不一致,经过分析,以脉象审定病机,确定治疗方案,谓之舍证从脉。

    【息至】一呼一吸之谓息,脉跳至数谓之至。切脉时以医者之息定病人之至。

    【相兼脉】亦称复合脉,即数种脉象同时并见。相兼形式有二合脉,如浮数、沉迟等;有三合脉,如沉细数,弦滑数等。

    【脉无胃气】脉来弦劲}崩急,坚硬搏指,或浮散无根,杂乱不匀等。为胃气将绝,生命垂危。

    【诊指纹】小儿诊法之一。诊察食指掌面的表浅小静脉的走向及色泽。

    

中医“把脉”的原理是什么?掌握这五条秒懂

 



★中医把脉


为什么中医在手腕上按一会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想知道?往下看!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


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 一、浮沉


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


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


 


  • 二、力度


找到脉之后,不是按住不动就可以了,医生们会搞一些“小动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把手指再提回原处,反复做上好几次。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要用指头感受脉对手指的抵抗力。按下去的时候,感觉脉很硬、很实、反弹力度很强,就证明这个脉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没遇到多少抵抗,“你爱按哪儿按哪儿,爱怎么按怎么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脉就没有了,那这个脉就是没力量,医生根据这个衡量脉的力度是偏弱还是偏强。


那么有没有力又代表什么呢?有力,代表正气实,但如果邪气跟正气有一拼,中医通常就会说邪气实,正气还行,照着邪实去治就可以。没有力就代表正气虚,治疗上首先要补充、扶助正气,正气足了,自然能够与邪气交争!


从治法上看,有力的脉,中医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比如麻黄汤证,要求的是脉要紧,承气汤之类的,要求脉要实,这个紧啊、实啊,说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脉无力用了这些方剂,就会使病人虚脱,昏死过去!


无力的脉中医通常要用补法,比如桂枝汤证的脉缓,四逆汤证的脉微弱,都是无力的脉,不能攻下,只能补养。至于要用多大的药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补的成分、补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从脉的有力没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断。


  • 三、粗细

 


只知道脉的力度还不够,还有一个小动作,用指头从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这样水平来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几下,感知脉管的宽度,通俗的说就是看看脉有多粗大或者多细小。


因为正气津血足了,要流动,要往外输送,不仅力量会大,要求输送管道(血管)的空间也得大,否则正气足了但空间不够,不能及时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说“阳明脉大”,阳明是多血多气的,要输送它,脉管就得大。以此类推,“细”当然就是气血不充沛了。


但这里有些特殊情况,临床上常有脉大而无力或脉小而有力的例子,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气血的偏盛偏衰问题了。


气血是互为阴阳的两个东西,气主要管输送,把血灌输到全身,所以它属阳,主动、主扩张;血属阴主滋养,它有个很实在的形体(液体),看得见摸得着;脉的力量或粗细是气血共同的功劳,但血侧重于脉的力量,气侧重于脉管的粗细。它们都强,脉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细而无力;气衰血强,脉就细而有力;气强血衰,脉就粗而无力。所以粗细还要有没有力气连着一起看才行!


中医就是根据这个判断该用气分药还是该用血分(阴分)药。比如,现代人常说阴虚、要养阴,吃阿胶、喝首乌汁之类的滋阴养阴药,但如果你的脉细,吃这个就很可能会长痘痘;有的人喜欢吃补气药,人参、黄芪,但如果你的脉粗,吃了就会上火、失眠、烦躁。当然,这也只是一般的规律而已,中医用药还要考虑很多细节,这里不多讲。


  • 四、快慢


脉跳多快算正常?《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 就是说一个正常人,呼吸节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间,脉应该跳四次。


说得好象挺简单、挺实用,但实际上很难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谁的为标准?西医在这方面的研究给了中医很大帮助。


据西医的研究结果,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脉的跳动频率是在每分钟75次左右,老年人会相对慢些,年轻人会相对快些,婴儿更快。有了这个标准,快慢就好定了:没能达到标准次数的,就叫慢;超过标准次数的就属于快。


判断快慢有什么意义呢?《难经》有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就是说:快,表示机体的抗病自保系统处在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慢,表示抗病机能已经相当疲惫,进入了一种消极、被动甚至是想放弃的状态。


中医根据脉搏的快慢选择治疗策略,快,就积极配合袪邪,给身体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弹药!慢,就先考虚扶正,不急于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战斗,硬把粮草弹药塞给它逼它上前线,到时候不是投敌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战斗情绪。


  • 五、停跳,很危险!


停跳,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脉“开小差”了,分三种类型。


1.有规律的停跳


比如,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规律。这种脉象必然会伴随这些症状:心悸明显;胸闷;手脚发麻;头晕眼花;眼睛发胀。不一定全有,但胸堵、心悸是必有的。


这种脉象说明:“这个病人有心脑血管的问题,至少目前心或脑的供血情况有异常!”这是一个警告,如果不理会它,就可能出更大的毛病,轻者晕厥,重者中风、脑溢血,更严重就是猝死!


这种脉象青壮年人比较常见,一般是疲劳过度、消耗太过,例如连续熬夜工作,超长时间玩电脑打游戏、打麻将,又或者是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厉害了,吃发汗药吃过了吃错了,大汗不止,出现虚脱的表现。一般比较容易恢复。


 


2.无规律的停跳


上面是有规律的停跳,这回规律也乱了,节奏也没了!这次跳一下就停,下次跳三下才停,没有规律。这个脉一般老年人比较多见。它同样具备上条说的那些伴生的症状,而且更严重,有的还有呕吐,一般还有高血压的问题。这个脉就得赶紧治疗了,中风、脑溢血、猝死的风险相当高!


3.无规律+变速停跳


前两种停跳在停的前后,脉跳动的速度是一样的,但这条连速度都变了,它原来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就变慢了,而且还可能连力度都有变化,时而有力时而无力。这个脉一般出现在须要抢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见到这个脉,中风、脑溢血、猝死这些情况基本上已经发生了,如果抢救无效,就得下去跟阎王爷打麻将了!


“浮沉、力量、粗细、快慢、停”是把脉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诊脉最最基本的功夫。这里讲的很粗浅,看懂并不难,但想要熟练掌握,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所以对类似“三分钟学会把脉”的鬼话千万别当真。想深入学习中医把脉的朋友,这里有一些参考书目,大家可以自行学习。还有其他问题?评论告诉我吧。

把脉是为了分辨阴阳——疾病的性质

      许多画家塑造中医的形象时,总是采取中医把脉时这一题材。尤其是很多群众在识别医生是中医或是西医时,首先就看这位医生会不会把脉。甚至有些群众不肯讲述自己的病情,要中医从把脉中完全解决诊断问题,如果讲对了,就乐意接受治疗,如果医生迟疑一下,或多问两句,病人就以为这位医生不高明,对他怀疑或丧失信心。在中医自己呢,确也有极少数的人不要病人讲病情,单从把脉断病,以为非如此就不能表现自己的本领。由于把脉在病人和医生之闭,有着那么高的地位,而把脉又不像其它诊察方法一样具体、形象,所见有些朋友在学习中医时,往往为这一问题所苦恼,甚至废然而退,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把脉是不是神秘不可捉摸,难以理解呢?它是否可代替全部诊察方法呢?在这次通信中我们就着重谈谈这个问题吧。

      首先我们肯定把脉并不是什么神秘、难以理解的一件事。一个正常的人,他的脉搏每分钟该跳几次,它的压力大小,它冲激脉管壁的幅度和强度等等,都有它一定的规律,一定的”常数”,如果全身或某一部分发生病变时,这种规律,就会遭到扰乱或破坏,这是可以理解的。古人根据无数的临床实践,把病理性的脉搏归纳为二十多种,虽然其中有一些确有”心中了了,指下虽明”的情况,但基本精神则在于掌握脉的”至数”(即每分钟跳多少次),脉位的高、低,脉状的大、小、长、短、曲、直,脉势的有力、无力、流利、不流利这几点。

      从至数方面说,一般以一呼一吸四至为”平脉”(即平常无病的脉)。如果超过此数,则称为”数脉”(数音速),不足此数则称为”迟脉”。

     数脉一般应属于”热证”,迟脉-般应属于”寒证”,前者表示全身或局部机能的亢进,后者表示全身或局部机能的衰退,这是很合理的。

     从脉位高低说,中医以轻轻下指.脉搏却跃然指上的情况为”浮脉”。以重按才可能摸到的情况为”沉脉”。浮脉一般认为病理生理的倾向集中在体表,属于”表证”。沉脉-般则认为病理生理的倾向集中在体内,属于”里证”。这也没有什么不可解之处。

     从脉状大小方面说,脉波在指头下幅度大,即称为大脉,幅度小即为脉小或细脉。一般认为前者属”气虚”,后者属于”血虚”。
     从脉势的有力无力方面说,有力的即属于”实证”,无力的即属于”虚证”,至于怎样是气虚、血虚、实证、虚证,以后我们还要谈到,这里暂不多提。

      总起来说,中医的脉名虽多,都可以归纳在以上几个范畴之内。如芤、滑、洪脉可归到浮脉类,伏脉、濡脉可归到沉脉类,缓、微、濡脉可归到迟脉类,弦、紧、实脉可归到数脉类等。而脉的形状又须和脉势相结合,同一脉形,有力、无力所反映的病态,是有很大出入的。如浮脉有力主风,无力主虚。沉脉有力主食积,无力主气。迟脉有力主疼痛,无力主冷。数脉有力主热,无力主疮等。当然,具体的病人脉象,大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二种或二种以上脉形同时发现的。这种情况中医称为”相兼”,更能说明病症的性质。

 

      在把脉里面有两个问题是使人怀疑的:第一个问题是以脉的部位分配脏腑的问题,如所谓”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这是中医脉学最受人攻击的地方。古代也有部分名医对这个问题提出异议,但毕竟同意的人占多数。个人对这方面实际体会不多,采取保留和存疑的态度。第二个问题是专以某种脉形来推断所患系何种疾病问题。脉诀书上对这方面记载颇多,执业医生亦多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但反对这种说法的人颇不少。

      以脉只二十几种,病是千变万化的,那能以少数脉形来统括无数的疾病呢?比较合理的说法是以脉象来观察疾病的性质、倾向性,如前面所说的”浮脉主表、沉脉主理、数脉主热、迟脉主寒”等等,这是古今中医所-致公认的,也是相当正确的。

      我们说把脉可以观察疾病的性质、倾向性,并不等于说除把脉外,其它一切诊察方法都用不上,相反,我们强调”四诊”-望色、望舌苔、闻声、问病史、问自觉症状及切脉应该密切结合起来,这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态度。 

      这里举一个例子来锐明四诊结合的重要性。
      有那么一天,你的诊察室理突然有一阵呻吟声,你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个比较重的病号,于是你主动的离开座位、向那个正在呻吟的病人那边走去.你看到这个病人面色潮红,眼结膜有些充血,你脑子理开始考虑这个病人是在害急性发热病吧?果然病人回答你说:他这两天来高烧、头痛、全身骨节也有酸痛,胃口不好等等。这时摆在你面前的问题首先是:这种高热头痛是”表证”呢?还是”里证”呢?于是你再问发热时是否兼有恶寒?并把脉看看脉浮不浮,看看舌苔是薄白还是焦黄?如果兼有恶寒、脉浮、舌薄白,你大致已可肯定这是”表证发热”了。如果肯定了”表证发热”,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表虚”呢?还是”表实”呢?这时你就必然又要追问病人出汗的情况,并用手摸触皮肤看看是否沾手?如果病人发热、恶寒、不出汗,那你又进一步可以肯定”表实证”了。
      在表虚、表实的问题弄清楚了之后,接到而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偏寒””偏热”的问题,你知道:这理的”寒”、”热”不是指症侯的发热、恶寒,而是概括了整个病理生理顷向的综合语言,偏寒的口不作渴、鼻塞、流清涕、小便清利,偏热的口渴、鼻中如有火气冲出,鼻涕浓厚、痰色黄、小便深黄等,这些你从问诊方面会得到解答。像这样的病例,应用四诊,我看完全必要,虽道单用把脉会此四诊并用更能观察病情吗?如果说应用四诊的医生不如单用把脉的医生”高明”,那我也宁愿作个”不高明”的医生好,这样我才觉得是心安理得的。

      田原:很多学生觉得脉象学很难,您的中医全部是自学的,在脉诊这方面给他们一些忠告?

     李可: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比如说,数,你要掌握他的一呼一吸要超过多少下,超过八、九十下就属于数了。数在脉经上讲,属热,但是我发现呀,数脉它不但主寒,而且是主大寒,非常危险的寒,正所谓热极必反。就是当你这个脉搏跳到一百次以上,甚至两百次,这个时候啊,你这个阳气已经没有了,完全外散了。可它是数脉,对于这种数脉你绝对不能用凉药。所以学中医的人你要活看,你要结合不同机体的病人,在我身上如果是数脉,可能就是……唉呀,我身上哪一个地方有火,清泻一下就过了,但是有些病人他表现出一种反相,一种假相。你比如说肺结核,肺结核的病人,他那个基础脉搏数啊,就在一百次以上,他能有什么热?他那个元气都散光了,你要再给他去治热,那他就死路一条了,然后他得感谢你给他治病。(笑)很多东西并不像书本上写的那么简单、明了,一眼就能看透。

      再说迟脉,迟脉主寒,但是有些热极的病,上下关格不通,他那个脉也很迟,那你就要给他通腹,要用大承气去让他泻肚子,一般的迟脉是要扶阳,但是特殊的迟脉就不能一样治了……所以要把这些情况都搞清楚,你心中就有数了。

      现在把脉一般都是个样儿,看上去是看脉呢,其实脑袋不知道想啥呢。然后他问你,你怎么回事,你说了半天,他把那个脉早忘记了是啥脉了。所以判断脉的时候啊,要读那个彭子益脉法,很有特殊启发作用。他那个方法特殊,病人坐在对面,两个手平放,这六部脉,心、肝、肾、肺、脾、命门,哪一路脉独特,就是那个地方有病。 

      田原:同时按,然后进行比较?

     李 可:哎,你不比较怎么知道强弱、快慢?所以看病的时候你还要结合望诊。比如面色晦暗,但是他脉非常快,那就是阳气快完了,绝对不是热症。

      田原:是寒症?

     李 可:对。所以你看那个脉案上写着脉数,数不但主虚、主寒,而且主亡阳,但是脉诀上没给你那么写吧?你要这么讲那别人都得说这家伙是胡说八道,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还有浮脉,浮脉主表,但是当人阳气外散的时候,这个浮啊,绝对不是表症,如果你按表症给他治,用麻黄汤、桂枝汤,他就完了,赶快用四逆汤吧。这只是四种脉里面的三种,就有这么多变局啊,正局当然好看了,那个变局呀,十有九都是变局,正局表现的很少。尤其是一些现代病,西医治到不能治的才找中医,他那个脉象就是恰恰相反,你看他热症,他肯定是个寒症。真正对脉很通的,现在周围已经没有。最好的脉法还是《难经》脉法。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 太弱为肺虚 一般有咳嗽现象 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 太弱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类 太强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左属血,右属气;左主外,右主内。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按照黄元御师脉法,左路从尺-->关-->寸,是往上升发的过程;右路从寸-->关-->尺,是往下敛降的过程。若人体正常升降的功能发生障碍,脉象会郁在关部,因关部(脾胃肝胆)乃升降之枢纽。左路不升,除关部郁结外,尺部亦郁而大;右路不降,右寸亦相应郁而大。其实也不难理解。把左右六部套成一个圆圈形的水管,想象里面有水,正下方是个储水管,而左中、右中分别有水泵,一个往上抽,一个往下送。然后水从正下方往左流出,以左下角为出发点,顺时针流动,左中,左上,右上,右中,再经右下角,流回到储水罐中。那么这时如果左中、右中的泵出问题了,水堵在那儿了,那两个位置就会鼓胀起来。然后左下角的水的流动受到障碍,跟着也鼓了;右上角水往下流的趋势受到障碍,那儿也鼓了。。。

  至于肝胆脾胃的脉位对应问题。若纯粹按左升右降,肝脾升,胆胃降的路子,自然左配肝脾,右配胆胃;若按更传统的配法,则应该是左关配伍肝胆,右关配伍脾胃。事实上肝胆脾胃本身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脉法并非只有左升右降一种理解。也可理解为左阴右阳,左为血分,右为气分。若左脉总体细软多为血分不足,右脉总体无力多为气分不足。左关涩滞,为肝血不畅,左寸弱甚,为心血不足。右寸关滑大,为痰湿较甚,等等。 

   另从五行角度,左尺-->关-->寸,为水生木,木生君火;右尺-->关-->寸,为命火生土,土生金。

  右关见弦,为木克土。右寸洪大,为火克金。两尺虚旺,为水虚不能敛藏相火;左关尺俱细弱,为水少不能生木;右关尺俱不足,为火不暖土,等等等等。

  初学似乎芜杂,相互之间有矛盾;理解到一定程度,便觉得其实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而已。比如左路从肾水到肝木到心火,肾藏精,肝藏血,心主血,都是血的一路;右路从肺金到脾土到命火,肺主一身之大气,脾主后天水谷之气,肾司先天之元气,也都是气的一路,五行与气血也并不矛盾。而按黄师理解,血之性偏于温升,气之性偏于肃降,左路由阴出阳主升发(对应春生夏长),右路由阳入阴主敛藏(对应秋收冬藏),故此左升右降。

  临床上虽不完全如此(比如肝除主行血外,亦司人体偏内的、五脏六腑之间气机的条达。肺与肝都与气有关,一个偏卫外,一个偏达内。

  肺气也有升举的一面,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等,重用黄芪,辅以升柴,即针对大气下陷。活血药亦有升有降,如川芎常与川牛膝搭配,一升一降。而作为气分药的桔梗与杏仁,亦是一升一降以调肺气,等等。

  气为动力,血为阴质,气以煦之,血以濡之,气行血亦行。事实上气与血、升与降不能完全割裂),但作为入门,大体上、综合地这样来理解也就可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慧言慧语280
阖家欢乐
国魂
爱迪生一生的死敌!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天才!
跑步的热身与拉伸【小吉说跑步】
九个字,太美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