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传统武术应该是什么样子(2)基础功

中华传统武术应该是什么样子(二)

——传统自卫防身术和套路武术具备相同的基础功

传统自卫防身术在“支撑”、“体能”、“运动”、“运行”、“运劲”五个方面和套路武术都基本相同或相似,可以说两者有共同的基础,因为基础相同,两者才可能是同一个模式。我们在鉴定中华传统武术时可以把这五大方面基础作为鉴定是否是中华传统武术的一个标准,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下面老朽把五大基础叙述如下:

一、支撑基础:中国的传统自卫防身武术和传统套路武术都是“屈膝型”支撑的;拳击、空手道、跆拳道、泰拳、格雷西柔术、散打等竞技搏击项目都是微屈膝的直立支撑”。

这个问题前文已说了不少,这里不再赘叙,只重点提一下。“支撑基础”是其他四项基础的基础,没有“屈膝支撑”的基础,其他四项基础也无法存在,因为其他四项基础都是建立在屈膝支撑基础上的,都是在屈膝支撑时才能练习、才可能掌握、才可能存在,在“直立支撑”下则无法存在,更谈不上掌握了.

所以说,屈膝支撑是中华传统武术所有基础的基础,所有的基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我在介绍其他基础时再提一下。

(吴老教学视频截图——屈膝支撑 )

小编注:关于视屏,实际上是当时玉柒老师做采访时随手录的片段,并不成系统,画质也不高,但贵在真实,能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小编尽量尽快给整理出来。

二、体能基础: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智力是在不断进化、提高的,体能和体力都是在不断减退、不断退化的,不论体能或体力我们都远远赶不上我们的老祖先,为了提高搏击技艺,在训练时必须提高体能和体力,才能使搏击技艺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在这个问题上“车辙型模式”和“漂浮型模式”选择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车辙型模式”选择的是“提高体能”的方向,走的是提高体能的道路;“漂浮型模式”选择的是“提高体力”的方向、走的是提高体力的道路。

我们知道习套路武术者都要长期的进行“伸筋缩骨”训练,通过“伸筋缩骨”的苦练,使得应该伸长的“筋”(肌腱)都拉长,应该缩短的“骨”都缩短。

“缩骨”实际上是加大关节囊的活动幅度,关节囊活动范围大了,骨头的伸缩范围就大了,好像骨头能伸缩一般,古人就将其称为“缩骨”,它和“伸筋”合起来称为“伸筋缩骨。

这可以使得自己身体各个部位活动范围加大,一些需要身体各个部位活动范围大的高难度搏杀动作得以完成。这些“伸筋缩骨”都是提高体能的训练。

中华传统武术习者都要进行“站桩”、“平衡”训练、通过“站桩”和“平衡”训练,加强了腿部屈膝支撑的力度,提高了稳度,提高了自身平衡的控制能力,达到提高体能的目的。

习传统自卫防身武术者都要长期进行“移盘、移位”训练,这就大大提高了自己在快速运行中“平衡的感知”和“稳度的控制”,使得体能大大的得到提高。

现代科学知道人体对平衡的感知能力的器官有1、耳朵内耳的“平衡感觉器”,2、视觉,3、髁下平衡感觉器三个器官。这三个器官中,“髁下平衡感觉器”在快速运行的平衡控制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严格地说“髁下平衡感觉器”不能算作器官,它只是分布在髁下各个肌肉束表面丰富的感觉神经细胞组成的,在运动中具备很强的平衡感知能力神经束。

人类在进化中,“髁下平衡感觉器”的功能大大的退化了,通过“移盘、移位”的特殊训练,大大提高“髁下平衡感觉器”的灵敏度和控制能力,这也是提高体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进行“以气催力”的训练,以提高打击力度,增强打击效果。大家都知道,吸一口气后屛着气用力,力度会大大加大,打击效果会大大提高,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气功”,把这种方法使用到搏击上去的功夫就是所谓的“技击气功”。练习“技击气功就是提高运用呼吸加大打击效果的能力。

习武者大多都要练习“排靠功”,其目的是增强身体某些部位的强度用以与敌人搏杀时作为武器使用,例如肘部(实际上是前臂)、小腿等部位。那种所谓少林寺武功的“铁头功”、“铁裆功”不是将“头”、“裆”作为武器使用的功夫,是显示“头”、“裆”经得住打击的所谓功夫,和使用“头”、“裆”去打击敌人的目的相违背,是表演的功夫,不是克敌制胜的功夫,只是表演的功夫,不能算作武功。

综上所言,中华传统武术上述所练的各种训练都是提高身体体能用以克敌制胜的训练,提高各种体能的训练,使体能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把最大幅度提高后的高体能作为传统防身武术的身体基础是“车辙型模式”的另一大特点。所以说“车辙型模式”是建立在高体能的身体基础上的。

“漂浮型模式”的各个项目都是把提高体力作为身体基础,练习“漂浮型模式”项目的习者一个个都年轻力壮,身大力不亏,他们都进行一系列增强体力的训练最大限度增强体力,他们的各种技艺都是建立在增强体力身体的基础上,所以说“漂浮型模式”是建立在增强体力身体的基础上的。

(吴老教学视频截图——探裆)

小编注:根据玉柒老师自己说,这也是当年采访后没有发表的原因之一,吴老师的招数太过阴狠,一招制敌,毫无顾忌。

三、运动基础:“车辙型模式”和“漂浮型模式”运动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漂浮型模式”的运动多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和经常遇到的运动,多为直来直往简单的运动,它易学易会,容易掌握,象“散打”、“格雷西柔术”里的搏击技艺的运动都是这类运动。

“车辙型模式”里的运动多为生活中难以见到,但有利于搏杀技艺发挥的较为特殊的运动,例如“拧动”、“旋动”、“滚动”等类型运动。这些运动在生活中是难以遇到的,学、练起来也比较困难,比较难以掌握,但是这些运动却有利于搏杀技艺的发挥,古人仍把它作为运动的基础,在这些基础上创建了无数高超的中华传统自卫防身术搏杀技艺。这些运动基础在这里不多浪费笔墨,我将在后文中详细阐述。

四、运行基础:“车辙型模式”和“漂浮型模式”的运行是不一样的,“漂浮型模式”各个项目的运行都是使用“漂浮型”的滑行式运行,人们将其称为“滑步”。“滑步”灵活、快速,易学、易于掌握,但它稳度不高,难以与“击法”或“制法”成为同一整体同时进行。另外“滑步”只能直来直往,无法迂回包抄,更无法将敌人步子“锁住”,无法以步伐阻止敌人脱逃。

“滑步”在运行中难以和“蓄劲”、“发劲”统一实施,无法使每一击都成为威力巨大的“有效打击”,往往在“运动战”的搏击中丧失战机,易被人所制。

因为“滑步”无法完成“蓄劲”,做出的打击不能都是“有效打击”,在打击敌人时,往往提供了敌人可以利用的战机。

“车辙型模式”完全相反,它是“劲沉在下面,和地面就像“粘”在一起一样稳度很高的步子,它步子有很多类型,总称为“车辙连环步”。

每一种“车辙连环步”步伐都是由“移盘”和“移位”两大部分组成,经过一定的训练,“移盘”和“蓄劲”能够练成一个整体,使用时可以同时进行;“移位”和“发劲”也可以练成一个整体,使用时也可以同时进行,因此它的步伐可以和打击成为一个整体,在运行中使用时每一种步伐都可以和打击成为一个整体,搏击时打击和运行(步伐)同时进行,并且每一打击都是威力巨大的“有效打击”。另外打击和运行的步伐同时进行,大大缩短了时间,提高了速度。

车辙连环步是由“十大基本步伐”排列组合而成的连环步法,它的内容极为丰富,全面、科学、先进,可以说它提供了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的步伐。

十大基本步伐是组成车辙连环步各种步伐的“单元”。十大基本步伐不是十种步伐,而是十个类型数十种步伐,由它们排列组合组成的步伐可以说是无其数。

车辙连环步有各式各样类型的步子,有直线攻击、直线后退的步伐,也有迂回攻击和迂回后退于敌侧的步伐(各种“旋风步”),有避开敌人打击旋回敌人侧后攻击敌人的步伐,也有锁住敌腿使敌人无法脱逃只能在原地挨打的步伐(各种“圈锁步”、“穿锁步”、“踩锁步”等),可以说它是琳琅满目、应有皆有。不像漂浮型模式的“滑步”那样枯燥、贫乏。

这里顺便提一下,套路拳武术使用的步伐是表演为目的的步伐,它不是自卫防身术使用的步伐,与自卫防身术的车辙连环步比起来,显得极为简单、贫乏,当前不少所谓“武术专家、大师”把套路武术的步伐当作传统自卫防身武术步伐介绍是错误的。

(吴老教学视频截图——组合打击)

五、运劲基础:大家都知道,与敌人生死搏杀最后起作用的是“速度”和“力度”两大因素。所谓力度是指劲力的大小。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给“力”下的定义是:“物体能使其他物体产生‘形变’或‘位移’的作用称为‘力’。”对于物理学来说,力有以下几点应该明确:

1、一定要明确“力”和“劲”的定义以及两者的关系。“力”必须是一个物体对另外物体的“作用”,物体本身产生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力”。对于人来说,“力”是一个人对他人的作用,对他自己来说,只能称自己使用或作用对方的为“劲”,“劲”作用到对方才能称为“力”,即自己使用“劲”,“劲”作用到对方身上,对方受到的作用才能称为“力”,不能“劲”和“力”不分、两者混为一谈。

2、要明确,劲和力都有“恒”、“速”两大类型,一定要明了两大类型的特点、所起的作用和训练手段。

我们说“力”有“速力”和“恒力”两大类型。能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力称为“速力”,能使对方受到速力的劲称为“速劲”。在搏杀中速力多是用以打击敌人的力,它的加速度变化很快,是专门用来击人致伤的力。“速力”的穿透力极强,往往来不及扩散就穿透到身体内部,将身体内部震伤,武坛上经常提到的“爆发力”、“寸劲”就是这种力和劲,即“速力”、“速劲”。

能使物体产生“位移”的力称为“恒力”,能使对方受到“恒力”的劲称为“恒劲”。顾名思义,“恒力”和“恒劲”是加速度为零的力和劲,太极拳所谓“抽丝劲”、“螺旋劲”、“缠丝劲”实际上指的就是“恒劲”和“恒力”。在与敌人生死搏杀时,“恒劲”和恒力“是多为使用“制法”时用的劲和力。老师以前说过:“恒劲主制”;“速劲主击。”就是这个道理。

不论是恒劲、恒力还是速劲、速力,“车辙型模式”的运劲和“漂浮型模式”完全不同,“漂浮型模式”是使用身体相关部位的劲来使用,也就是使用身体局部产生的劲用来实施“击法”;“车辙型模式”是使用整个身体各个部位所产生的劲叠加在一起形成的整体劲来实施“制法”或“击法”。

身体各个部位劲叠加成的整劲的劲力度要远远大于身体局部产生的劲力度,仅从“力度”的角度来看,就具备极大的优越性,从劲的“蓄”、“发”特征来看,它具备更大的的优越性。

我们知道要想发劲打击的力度很强,必须要做好“蓄劲”工作,“漂浮型模式”的蓄劲无法与步伐合成一体,只能各自单独进行,不仅所需时间长,而且在运行中无法进行有效蓄劲,往往因为无法蓄劲造成打击不力而错失良机。因为是无效打击,等于送战机给对方,在擂台赛中只是失分,问题不大,如是与敌人拼命时,就会把命送掉。

在与敌人拼命时没有较大的把握是不能轻易出手的,必须有极大把握才敢出手,出手就要制服敌人或制敌于死命,因为防身术和擂台赛搏击术目的不同、性质不同具体要求有很大差异。

车辙型模式对“恒劲”和“速劲”的要求是不仅要求力度大,运行的速度快,而且要求两者之间不仅能够转换,而且还能以极快的速度转换,这些都是漂浮型模式无法办到的。

因为“车辙型模式”特殊的蓄劲方法,能使某种类型的“发劲”成为特定类型的“蓄劲”,这样在特定的情况下能使前面的发劲打击成为后面使用手法的蓄劲,能够形成连贯性打击,这些都是漂浮型模式无法办到的。如在“横扫千军组合”中,在实施“后移盘侧身闪”时以“拧胯旋腰”发劲使用“震截手”,此时正好为后继的“插步扫肘”续好了劲。实施“插步扫肘”的同时又为“旋肘抹喉”续好了劲。在实施“旋肘抹喉”的同时只需继续滚动就为“拱膝击裆”续好了劲,“拱膝击裆”就可以称为威力巨大的“有效打击”足可以制敌于死命。

童老师说,招招连贯,也就是前面打击是后面打击的蓄劲使得招招(基本手法)都能势、劲从始至终连成一气,这是各代师祖们组织“组合”的一个基本原则。

组织严密不给敌人任何可趁之机,这是组织“组合”又一个基本原则。

(吴老教学视频截图——打法里的一种,点穴)

在谈传统手法相生相克时,必须是在“功夫差不多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如功夫相差较大,所谓的“相生相克”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实际上是功夫差的不论方法再好也不可能战胜功夫好的。

就拿“捋法”和“挤法”来说,互相都可以对付的,关键是功夫好的用“捋法”可以对付“挤法”;用“挤法”也可以对付“捋法”,功夫差的人在功夫好的人面前除了挨打一点办法也没有。

老师以前要求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练功夫(各种基本功)上面,不能本末倒置,错误的将精力放在手法上面。所谓功夫是指“十大特殊技能基本功”、“速劲和恒劲运行的速度和互相转换的速度”以及触觉的灵敏度和各种“制法”的熟练程度。当然,多了解一些手法并没有什么害处,但决不能将其放在首位,应把练好基本功放在首位。

我们说车辙型模式不论是“速劲”还是“恒劲”都是使用整劲,所谓“整劲”是指身体各个部位的劲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身体各个部位的劲叠加在一起)称为“整劲”。

古人把身体分为“膝部”、“胯部”、“腰部”、“肩部”四大部分,所谓“整劲”就是这四大部位的劲叠加形成一个整体的劲,习惯上称为“整劲”。

“整劲”是由身体以下四大部位的劲组成:

1、膝劲:膝部由屈膝状态变为挺直状态或由挺直状态变为屈膝状态都能产生出劲,这种以膝的状态改变产生的劲称为“膝劲”。以单膝来说,“屈膝”和“挺膝”互为“蓄”、“发”。双膝同时由屈膝状态时同时“挺膝”,产生向上的“担劲”;双膝同时由挺膝状态屈膝时,产生向下的劲,为了加大力度,再以折腰的劲相配合就产生极大向下的劲,所谓“大力千斤坠”就是双膝骤屈再以折腰相配合而成的。向上的劲称为“担劲”,向下的劲称为“坠劲”,它们都是与水平垂直的劲,我们称之为“竖劲”。

两腿分开屈膝站立时双膝一膝由屈膝至挺膝,另一膝由挺膝至屈膝相互配合能产生向前或向后的劲,这种劲与水平平行,我们称其为“横劲”。

在与敌人搏杀时使用较多的是“横劲”,横劲是不允许有向上“上浮”和向下“下坐”的成分劲的,因为“横劲”中如含有“向上浮动”的成分劲,不仅会影响力度和速度,还会因重心升高使自身整体的稳度受到影响;“横劲”中如含有“向下下坐”的成分劲,除了影响力度和速度外,还能因重心骤然下降使得下盘的灵活性受到影响而造成“断劲”、“断势”,使得组合无法连贯使用。所以“横劲”中决不能含有“上浮”和“下坐”的成分。为了避免“横劲”中产生“上浮劲”和“下坐劲”的成分,双膝配合时,一定要以屈膝启动,不能同时启动,更不能以挺膝启动。启动后两者配合的一定要协调,必须长期苦练才能做得到。

膝劲必须要有“脚腕劲”的基础下才能起作用,在练习劲时首先必须通过“站桩”、“平衡”、“移盘”等练习,练习屈膝支撑时的稳度和支撑力度。在“站桩”、“平衡”、“移盘”练习时,身体重心必须向脚前掌方向前移,决不能移向脚跟方向。

当重心移向脚前掌方向时,前脚掌和五指就能得上劲了,就能“十指扒地”了。

通过各种训练,形成“十指扒地”的习惯,并增强脚腕的力度,有利于自身稳度的控制,因为在自身稳度的调整过程中,脚腕和脚趾的力量和调节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在使用膝劲,和身体其他部位劲时,都要使以脚腕部调整稳度进行配合,使用“整劲”时更是如此。虽然古人没有把“脚腕劲”和“脚趾劲”列为整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它们确实是整劲使用时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在了解整劲时,不能忽略这一点。

脚腕劲极为重要,在诸多步伐中,都要以脚腕劲启动,才能提高速度。在使用组合时,必须以脚腕劲调节才能前后连贯。

脚腕劲虽然重要但老师教导时说师爷没有把整劲分成五个部位的劲组成,仍然按照师祖们“整劲”是由四大部位组成的教导没有变动的传下来的,只是把“脚腕劲”重点明确一下。

(吴老教学视频截图——制法中小鬼叫门的一种)

2、胯劲:胯劲主要有两个类型,单胯“内裹”和“外展”时产生的劲称为“旋劲”、“裹劲“和“展劲”双胯配合能产生“拧劲”。必须提一下,胯的“旋劲”、“拧劲”、“裹劲”、“展劲”等都必须在双胯都“内裹”、“下落”的情况下才能够产生,如果胯不内裹下落,不但不能产生“旋劲”、“裹劲”、“展劲”、“拧劲”,反而容易产生旋转的劲,旋转的劲难以控制,为习武之大忌。

我们经常看到,擂台赛选手们在使用“摆拳”打空时,在惯性的作用下产生旋转就是因为胯没有内裹、下落造成的,如果胯下落、内裹,经过特殊训练,在“贯耳拳”打空时,可以把发劲通过“拧胯”蓄起来以备下面继之而来的连环打击做好蓄劲准备,不至于产生旋转造成被动。

胯劲是主导“转动方向的劲”,在幅度不够时,方才以“转腰”继之,虽然转腰也能发出转动的劲,但是,一者转腰的劲远不及拧胯劲力度大,再者腰部有它自己专职的发劲,以转腰来发“转动的劲”就本末倒置了,有些得不赏失,更重要的是中华传统武术打的都是运动战,都是自己在运动中打击运动中的敌人。

对峙、搏杀都是在运动中进行,转腰发转动的劲没有拧胯发转动的劲有利。所以,发转动的劲还应该是以“拧胯”和“旋胯”为主导较为科学合理,较为有利于搏杀技艺的发挥。

另外在转腰时,无法完成“挺腰”和“折腰”发劲,在全身整劲中“挺腰”和“折腰”不仅力度较大,且要起到上下劲的联系和调节的作用,如用以转腰发劲,对整劲的力度和整劲的形成与使用都能造成不利影响,所以需要使用转动的劲时都是使用“拧胯”或“旋胯”的劲,不是用转腰的劲。

3、腰劲:所谓的“腰劲”是指整个脊柱所发出来的劲,而不是单一腰部发出来的劲,所以说腰劲实际上是指脊柱发出来的劲。腰劲以性质来分有两大类型,一为“挺腰型”;一为“折腰型”。腰劲以部位来分,可以分为“腰部型”和“胸部型”两种类型。

A、挺腰劲:脊柱在弯曲状态下骤然挺直发出来的劲称为“挺腰劲”,腰的“挺劲”力度是较为巨大的,使用也是极多的。所谓“含腰蓄劲”就是将脊柱下部(腰部)弯曲起来,做好发劲的准备工作。

B、折腰劲:脊柱在挺直状态下骤然弯曲在传统武术中称为“折腰”而不叫屈腰,“折腰”产生的劲称为“折腰劲”,从力度来看,“折腰劲”不及“挺腰劲”的力度大,但其力度也不可小看。

“折腰劲”一般不作为致命性打击使用,而是作为“补救手法”和“填空子手法”时特殊发劲使用的较为特殊的方法。

C、“腰部型”和“胸部型”:使用脊柱蓄劲、发劲时,一般不是使用整个脊柱,而是使用脊柱的一个部分(一段),有些手法使用脊柱下部(腰部)“蓄劲”、“发劲”较为有利,如“冲拳”;有些手法使用脊柱的上部(胸部)较为有利,如“靠心肘”。具体的手法脊柱应使用何种蓄劲发劲类型在一开始学习时应弄清楚,再长期苦练才能掌握。

因为脊柱要主导“挺腰劲”和“折腰劲”不可能在发“挺腰劲”或“折腰劲”的同时去“转腰”,如这样脊柱将无法适从,所以腰、胯各负其责才能较好地发挥出各自的能力更好地组成整体劲使用。

4、肩劲:所谓“肩劲”不是指肩部的劲,而是指整个背部和胸部肌肉配合所产生的送到肩部再送达臂部或手部的劲,它是由背部肌肉带动“肩甲骨”运动产生的劲。

“肩劲”在使用时双肩的劲通过一定的训练是可以相互传递、相互增强的。古时有一种功夫叫作“通臂功”,通过“通臂功”的训练可以使双臂通过两个“肩甲骨”的联系“连通成一体,不仅可以一个肩部将劲顶往另一肩臂,增加另一肩的力度,而且还可以增大另一肩前“送肩”的幅度。

(吴老教学视频截图——腿法“挂”)

我们说的“整劲”是由“双膝”、“双胯”、“脊柱”、“双肩”四大部位的劲叠加在一起组成的,在使用时“整劲”不一定四大部位的劲都能用得上,有时使用一部分,有时要用其他部位的劲配合,但还是以四大部位或其中的大部分部位的劲为主导。例如使用“膝法”和“腿法”时就不可能将“肩劲”送上去,但“膝法”可以将脚腕翻转(前脚掌)蹬地的劲送到膝部,以增强打击力度;多数“腿法”都可以将“千斤坠”的劲送上去以增强腿法的打击力度。

在使用“冲拳”时,臂部必须要有很强的“撑劲”身体的“整劲”才能达到拳上,如果臂部的“撑劲”很差,“整劲”再强,打击力度也大不起来。

“整体劲”从力度上要远远大于“局部劲”。我们说在生死搏杀时,每一击都要是具备强大威力的有效打击,不然是不能打倒敌人的无效打击,如果对敌人实施的是“无效打击”,就如同送到跟前给敌人打一样,即如同去送死。

“整劲”力度巨大,尤其是特殊的“百步穿井功”和“八部赶蟾功”的配合训练,能使每一击都能成为威力巨大的有效打击。

自古以来,中华传统武术就没有什么“体育性质的擂台赛”(小说中出现的都是生死拼命的擂台赛),因为传统自卫防身武术是对付敌人的暴力手段。

如果将其作为体育运动的擂台赛,各家门派(指先秦的传统自卫防身武术门派的核心功夫和核心“组合手法”不是指什么少林拳、太极拳套路武术门派)的手法都是能造成人员伤亡人的,大家不可能研究出既不伤人又能凸显出中华传统武术特色的规则出来。

主要原因是目前知道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人已经太少了,我国武术界从上到下、方方面面都被现代武术(改革开放前的“套路武术”和改革开放后创造出来的“散打”)派所霸占。

两千多年来因种种原因,到如今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传人可称为凤毫麟角,就是能见到过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人已经是寥寥无几了,传统套路武术和散打武术“专家”、“大师”们都是打着“中华传统武术”武术的门外汉,他们不排斥传统“自卫防身武术”就不错了,不可能去挖屈“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招牌的赝品。

大家详细拜阅一下我国最早培养出来的武术博士陈大力先生的“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4 期p17)一文就能了解老朽所言不谬了。

恕老朽直言,从陈大力博士那篇文章来看,可能他也没有见过传统自卫防身武术,而是把古时传下来有些搏击成分的套路拳看做了传统自卫防身武术来看待写的那篇文章。

老朽认为,与敌人搏杀和擂台赛性质是不同的,把擂台赛使用的克隆国际武坛上“自由搏击”功夫说成是中国传统功夫是欺人之谈。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擂台赛,要么是拼命的生死搏杀,要么是“点到为止”。

所谓“点到为止”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大家是很要好的朋友,第二双方都是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行家才能“点到为止”。

“点到为止”是大家研究武术技艺时使用的方法,就像军队打“演习”一样,如果对方真枪实弹和你打,你用实习弹和和他较量能行吗?

古人练习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朋友们在一起研究技艺,遇到意见不能统一时,往往使用“点到为止”的方法来统一看法、提高技艺,不是用来争高低、分上下的。

如果用来擂台赛,除非立下生死文书,打死人不偿命。即使打死人不偿命也没有几人上去拼命,古人习武都是为了保命、为了遇到敌人时与敌人拼命时使用,不是用来炫耀的,就像各个国家国防力量都是军事秘密一样,不是万不得已不论哪一个国家都绝对不会公开自己的军事秘密。

小编注: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吴老师这么好本事,却一直不受武术界待见了,名家、专家的话在他看来就是笑话,说话又直接,不留情面,能招人待见才怪!

另外,吴老师一生收徒上百,国内外都有,从未收过一分费用,也一直是令一些名家、专家汗颜的地方!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白马杂谈。

下期预告:

中国武术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三)——徒手和各种器械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关文章、视频陆续发布。

吴老武术遗说,请继续关注白马杂谈,白马杂谈陆续独家披露。

欢迎大家转发,让更多的国人知道,中华武术应该是什么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传统武术-形意拳步伐
传统武术中为什么你的劲不整?因为你不会真正的下蹲!
峨眉横练混元劲8式!动态教学,让你一刻钟内了解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劲法独家传授,过炁捶点穴功夫,双兜劲上步发力演练!
独家传授传统武术精髓,过炁捶点穴劲法,反肘劲上步发力演练!
整劲其实很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