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铁血丰碑——从《上甘岭》看志愿军坑道防御作战(下)
坑道内的管理

  在长时间坚守坑道作战中(有的分队坚守坑道长达14昼夜),对部队的组织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影片中,我军退守坑道后,战斗人员、伤员、烈士遗体以及各种物资塞满了坑道。特别是经过几次战斗,原有人员伤亡后又有新部队增援进来,常常造成数个甚至十几个单位的人员在一条坑道内共同作战。此时如不能很好地进行组织管理,则会影响战斗力的发挥。坑道内的管理主要包括:进入坑道后,应首先对坑道内的物资、伤员和烈士遗体进行清理;对坑道内原有人员和增援人员统一进行整编;人员进行分组,分别负责作战、救护、运输、通信等任务。

  影片中全部人员统一整编进8连,并成立了相应的党团组织,坑道内的部队由3名营级干部统一指挥,8连连长和指导员分工各负责坚守一个坑道口;战斗人员分组分别负责坚守坑道口和小分队出击作战;由7名卫生员组成卫生救护组,将烈士遗体抬到不通风的地方放好;把重伤员集中到小岔洞内照料;轻伤员则组成靠近坑道口的战斗小组,随时准备加入战斗。军械员负责管理坑道内的武器弹药;炊事班则负责把食物和饮水统一管理起来,有计划地分给大家食用。

  通过有效的坑道管理,使坑道内部队恢复和保持有效的战斗力,有利于长期坚守作战。

  缺水与补水

  影片《上甘岭》用很大的篇幅表现坑道内缺水的艰苦环境。缺水使人员难以咽下食物,即使有干粮也吃不下去。连长费了半天劲也只是咽下了半块饼干,别人看到后连把饼干送到嘴里的想法都没有了。在储备的水消耗光后只能靠石缝里滴下来的水维持生命,即使这样,每人也只能喝上2滴水。

  可以说,缺水是影响我坚守坑道部队生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坚守坑道的分队不得不派人在夜间到洞外抢水,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美军火力封锁的水坑旁边到处是我军战士的遗体。而且由于水壶在夜间互相碰撞发声容易被发现,水壶经常被敌弹涧穿,等进入坑道后水也几近漏光。后来,战士们用薄铁皮和废汽车轮胎等材料,制作了一种特制的多格水桶。桶内分成多个密封的格子,这样即使其中一个格子中弹漏水,其他格子内的水也能保存下来不致漏光。有些部队还采用挖冰窖储存冰块的方法储备饮水,采取密封保温措施的冰窖可以将冰块保存到6、7月份不融化。上甘岭战役之后,则普遍采取在坑道内修筑蓄水池的方法,使饮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

  对坑道内部队的支援

  在长时间的坑道坚守作战中,坑道内的物资和人员不断消耗,需要后方不断补充才能保持战斗力。对坑道内分队的补充,主要是粮、弹、饮水的供给和作战人员的补充,有时也对坚守坑道时间较长的分队进行轮换。我军退守坑道后,坑道口往往被敌严密封锁,与后方联系十分困难,几乎所有的补给和增援只能在夜间进行。坑道内虽储存有一定数量的物资,但时间一长如无后方补充就无法生存。因此,后方的物资补充是成功坚守坑道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负责运送物资的后勤部队要通过敌重重火力封锁,才能将物资送入坑道。在这个过程中,后勤部队要遭受很大伤亡。影片中,如师部炊事员老王向坑道内运送萝卜时,同老王一起担负任务的共有5人,只有老王1人幸存下来。虽然代价沉重,但这种支援对于坑道内部队的战斗力保持是极为重要的。战斗中,有时一个运输排四五十人运送物资,只能回来二、三人;有时返回的运输人员还要把坑道内的伤员一起带回,这更增加了运输人员通过敌火力封锁区的困难。后勤部队在运送物资的过程中也要做好战斗准备,对妨碍前进的敌火力点进行攻击。上甘岭战役中的一次夜间作战,134团8连炊事班奉命给1号坑道送弹药,因只带了几枚手榴弹,被敌火力点阻击后只得返回。后来,带上1挺轻机枪和爆破器材后将敌火力点炸毁,才得以进入坑道。

  在向坑道内补充人员时,主要解决以尽量小的代价突破敌火力封锁、寻找坑道口,并将部队顺利带入坑道这几个问题。敌人对坑道的封锁很严,如不能很好地组织部队就会在行动中付出重大代价。上甘岭战役中,第15军警卫连80多人增援597.9高地1号坑道,行动中遭敌炮轰击而最终只有21人进入坑道。

  在夜间向坑道进发时,干部应分头带领部队,以目视距离为限拉大部队距离,利用敌炮封锁间隙和照叫弹熄灭瞬间迅速通过敌火力封锁区。先头行动的向导组应在岔路口、敌火力封锁区设路标和联络哨,以保证后续部队不走错路。到达阵地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寻找坑道口。由于敌炮火的不断破坏,坑道口往往成了朝天的井口。坑道口周围都被打成松土,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时从坑道出来负责带路的向导在夜间也找不到坑道口。有些增援部队因找不到坑道口而在阵地上徘徊,遭敌射击造成伤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坑道就拉出一根电线,只要找到这根电线就可顺利找到坑道口。找到坑道口后,应迅速进入坑道并派人员引领后续部队进入。上甘岭战役中,134团8连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该连选择的路线在山的反斜面,因为走山梁容易暴露,会遭敌机枪射击,而走山沟有敌炮封锁。连干部每人带1个排,全连成一路纵队前进,班与班之间的距离为20m。为方便夜间目视联系,每人背包上放一块松明子(一种夜间发磷光的松脂)。先头班负责用白面和白布条做路标。但到达阵地后,惜路的向导因找不到坑道口,在敌人鼻子底下爬来爬去找了很长时间,最后连长在躲避敌投来的手榴弹时无意中发现了坑道口。连长进入坑道后,发现只有8班氏跟着进来。后由8班长往返20多次才把部队带入坑道。8连共138人参战,只伤亡5人即进入坑道与坚守分队会合。

  另外,夜间运输部队应十分仔细辨别我坑道口位置,以免误入敌方阵地。战斗中,曾有敌军用汉语伪装我军喊话,引诱运输人员前往敌阵而遭逮捕的事例发生。

  通过对坑道内人员和物资的不断补充和增援,保持了坚守坑道分队的战斗力,并且在精神上鼓励了坑道内的部队,使其树立起坚守坑道和敌人血战到底并取得胜利的信心。

  对占领阵地工事之敌的反击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坚守坑道作战,8连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大反击。影片中,在我军炮火攻击时,8连指战员利用后方支援的物资和水好好补充了一下体力,然后集中在坑道口准备实施反击。连长张忠发亲自在坑道口进行观察,等我军炮火刚一停止就命令部队迅速出坑道对占领阵地工事之敌进行反击。从影片来看,我纵深反击部队和坚守坑道部队分成数路对敌进行反击。纵深反击部队主要从正面对敌进行攻击,而坚守坑道部队则从侧后向敌进行攻击。8连开始进展顺利,但连续攻占数个阵地后,与纵深反击部队一起被主峰大石岩下的敌暗火力点压制住,不能前进。8连3个爆破组进行连续爆破,均告失利。此时,通信员杨德才要求去炸毁敌火力点。连长同意了他的要求,并让毛四海用机枪掩护杨德才次施爆破。杨德才在前进途中数次中弹,身负重伤,毛四海也中弹牺牲。机枪射手出身的连长亲自用重机枪实施掩护射击,终于使杨德才接近了敌暗堡。杨德才将爆破简拉火后塞人暗堡迅速闪开,但爆破筒又被敌人从堡内扔了出来。杨德才捡起爆破简重新塞入暗堡射孔,敌人又拼命向外推,杨德才则死死顶住。杨德才用尽力气将爆破简推入堡内并用身体堵住了射孔,最终与敌暗堡同归于尽。我军随即展开猛烈冲击,终于夺回了表面阵地。

  影片中对于反出的表现主要集中在通信员杨德才的行动上,并没有展现反击的全貌,实际上对表面阵地的反击是很复杂的战斗行动。要收复表面阵地,需要坚守坑道分队和纵深反击部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我纵深反击部队的行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从纵深接敌,在坚守坑道分队的配合下收复表面阵地;另一种是将反击部队的一部分事先投入坑道,与坚守坑道分队一起配合正面反击部队进行反击。坚守坑道分队和增援到坑道内的反击分队应主要向表面阵地之敌的侧翼冲击。反击前应制订协同计划,明确各自的任务、攻击目标和冲击路线。另外,在反击之前,坚守坑道分队还要把坑道口的障碍物进行清除。在进行炮火袭击时,应在坑道内排好次序,接到出击命令或信号后应迅速跃出坑道发起冲击,截断敌人退路,与反击部队一起歼灭守敌。

  影片中的相关资料剧中人物的原型

  本片中的人物都是有真实原型的。如8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有2个:135团7连连长张继发和134团8连连长李保成。这2个连队都坚守坑道长达14个昼夜——135团7连柴扶“能攻善守英雄连”称号;134团8连就是著名的“上甘岭特功8连”。不过,连长张忠发的身上还有本片军事顾问赵毛臣的影子。赵毛臣所在的134团4连在597.9高地2号坑道坚守了14个昼使,他在连长、副连长和副指导员先后受伤的情况下指挥部队顽强作战,战后荣立特等功,并授予“模范政治指导员”和“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通信员杨德才的原型可谓家喻户晓,就是志愿军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之一——黄继光,影片中杨德才那句“让祖国和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启、吧!”,每次听到时都令人热血沸腾。

  女卫生员的原型有2人:吴炯和王清珍,她们在上甘岭战役中一直执行医疗救护任务,均参加了抢运和整理黄继光遗体的行动。

  师长的原型是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这位在上甘岭上打出赫赫威名的师长大家可能绝想不到曾是国民党俘虏兵。1935年,崔建功(当时名叫崔日成,后来改名为崔建工,直到1954年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又改名为崔建功)在直罗镇战役中被红军俘虏,后经过我军改造和自身努力学习,成长为我军一名著名战将。

  影片中的若干细节

  本片由赵毛臣作军事顾问,因此在很多细节上非常到位。拍摄本片时,我军装备与上甘岭战役时基本相同,便于调用,因此片中装备道具十分真实、考究,而且据主创人员回忆,当年拍摄时使用的都是实弹。

  影片中,我志愿军部队使用的轻武器有51式或TT-33手枪、PPSh41或50式冲锋枪、DP轻机枪、1943年式郭留诺夫重机枪、缴获的美制M20 88.9mm火箭筒等。片中多次出现的苏制RPG-43式反坦克手雷,是我军对付敌集群目标和坚固工事的利器。

  影片中我军装备虽然十分到位,但是美军装备却不够准确。美军装备如M1卡宾枪、M1918A2自动步枪、M1919A4重机枪、M2A1火焰喷射器等是符合历史史实的,但装备量最大的步枪却不是当时美军使用的制式步枪——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看起来像是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且片中美军使用英国布仑轻机枪也是不大可能的。

  影片中我军发现敌人向我纵深阵地进攻时,即主动从后方对其进行攻击。这时,我军主要使用了两种武器:DP轻机枪和1943年式郭留诺夫重机枪。这两种机枪在威力和射程上非常适于当时的作战环境,因此敌军在我猛烈火力下死伤惨重。美军也随即展开火力对我机枪进行火力压制。这时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使用DP轻机枪的射手因牺牲或受伤,其更换频率远远高于使用1943年式郭留诺夫机枪的射手的更换频率。这其中的原因是:1943年式郭留诺夫重机枪安装有钢制防盾,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而DP轻机枪没有防盾掩护且火线比较高,因而容易遭到敌火力袭击。我军是依托沙袋筑成的胸墙射击的,开始射手把轻机枪的脚架架在沙袋上射击,这样就使自己的胸部暴露出来,增大了被击中的危险。后来将枪身架在沙袋上,脚架伸出胸墙以外,大大降低了火线高度,从而减小了被击中的可能。这种细节在参加过实战的人看来是十分正常的,但现在却在很多影视剧作品中被忽略了。

  虽然本片在细节上非常考究,但还是有些地方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例如影片中的坑道干净而宽敞,人员可以在里面躺着休息,甚至可以打扑克、下象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真实的坑道其实拥挤而脏乱。有志愿军老战士回忆说,一条小坑道内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挤在一起,根本没有坐下或躺下的空间,只能一个挨一个站着,而且还要给不能站着的伤员腾出地方。由于敌人封锁严重,我军人员根本不能出去解手,大小便都在坑道内。长期在阴暗潮湿的坑道内生活和战斗,对我军战士的健康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如坑道内照明用的油灯使坑道内空气质量下降、缺氧,长期呼吸这样的空气使许多官兵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经过几次激战后,坑道内的环境更是极为恶劣。在美军实施炮击时,我军人员在坑道里被震得几乎坐不住,有些人员甚至被震死。志愿军老战士王惠桐清楚地记得他的老营长从上甘岭上下来时的形象,在两个人搀着并拄着棍子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地哆嗦,面色焦黄,极度消瘦,胡子老长,让人几乎不敢相认。

  影片中我军后方增援部队和运输车辆在白天呈密集队形行进、炮兵部队白天在没有射击工事和伪装的露天阵地放列射击、我军反击在白天进行等等,这在当时都是不可能的。当时由于敌军占有绝对的制空权,我军大的战役活动和运输行动都被迫转入夜间,白天根本不敢在公路上以密集队形行进,否则只会招来猛烈轰炸造成重大损失;炮兵在白天作战时也是依托坑道式射击工事进行射击,而绝不在白天露天放列射击,而且影片中我军炮兵的排列密度也过于密集,这有可能造成被敌一发炮弹同时毁伤我两门以上火炮的情况。另外,我军的反击也都是在夜间进行,如果像片中那样白天进行的话,同样只能给敌人空炮火力以明显的射击目标。当然,这些“失真”情节都是服从于影片拍摄需要的,毕竟这是一部供普通观众观看的影片,而不是内部的军教片。

  如果说上甘岭是一座英雄主义的丰碑,那么影片《上甘岭》对于这座丰碑的树立无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渲染作用。英雄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人来说,像本片展现的英雄主义史诗无疑是最好的民族精神教材。(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志愿军亲述朝战惨烈(图片)
这个军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副军长后来的成就比秦基伟还高
中华网论坛 -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伤亡惨重的两个重要原因[原创]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六十三1953年夏季反击战(2)攻占494.2高地
上甘岭战役到底惨烈到何种地步?为什么志愿军会伤亡1万多人?
难忘的43昼夜——回忆上甘岭战役(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