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解读小说中进行写作训练
“闲研碎语”:
写作之难,难于上青天。
难点之一在于不能可靠“建模”。常常是这一篇文章这么写,另一篇文章那么写,下一篇文章到底该怎么写?学生心中没数,老师也不敢给学生一个固定套路。而“围绕任务,分层展开”这样的建议相当于空话,它需要和实际写作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功用。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不缺乏这样的机会。当我们把写作和小说鉴赏结合起来的时候,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月考卷中小说鉴赏选了《小镇上,炉火正旺》,第8题的问题是:刘一根最终选择留在铁匠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道题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吗?
所以,在讲评试卷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练笔:你怎么看待刘一根回到铁匠铺这件事?写一篇作文,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作品,课堂交流。
结果是出乎意料的。没有了“惊吓”,收到了“惊喜”。原来,学生对“任务”和“结构”有着超乎寻常的正确理解!

回乡虽属意料外,重操旧业情理中

——对刘一根最终回乡原因及意义分析

董天骏

收拾行囊,背井离乡,这似乎是刘一根别无选择的去路;毅然回乡,重操旧业,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但结合人物经历、背景、心理,不难看出刘一根回乡乃是真正合时宜、合心意的选择。小说作者设置这一情节,也起到多重作用。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孝亲敬长历来是百善之先。刘一根从小生活在铁匠铺本身就是传统技艺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地方:为人打铁绝不偷工减料是诚信与义利观;从“父亲”学艺出师后赡养“父亲”则是孝道和感恩。刘一根虽并非刘寅亲生,但两人情同父子:刘寅参得透刘一根的心思,刘一根管刘寅叫“大”,毫无隔阂。故知孝道、懂感恩的刘一根见到大虽为自己收拾好行李,但临别前夜“辗转反侧”、离别当天“故意起晚”,便可知大舍不得自己走。大养育他成人,授予他技艺,滔天恩情,怎能不报?

刘一根回乡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小英的同意和支持。小英是刘一根想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她的话不无道理:生意日渐零落的铁匠铺子无法养活他们,外出打工挣得钱才能谈婚论嫁。但她同时通情达理,同意了刘一根的决定,自己外出挣钱,也减轻了以前施加于他内心的包袱。除了亲情,恩情的挂念、感激,爱情的理解也促使刘一根回乡。

刘一根回乡,还在于铁匠铺对于一个手艺人自我实现的载体作用。刘一根“算得上镇上出名的铁匠”,铁匠铺是他的栖身之所,既是他赚钱糊口的场所,也更是他感受到被全村人需要而主动工作奉献的场所。假如他背井离乡,城里绝无铁匠铺,他的一身技艺无处施展,难免失落。

身在本职,内心安稳,上能照顾老人以尽孝,下可与女友分工攒下积蓄展望未来,回乡无疑是最合时宜之举。而作为一篇虚构的小说,作者的主观意愿也引导情节的走向并使回乡这一情节具有意义。

首先是情景意义——刘一根回乡可为大提供帮助,为小镇复兴奠下基础;也可维系刘家世代传承的铁匠事业。

这一情节的现实意义更加鲜明——结尾刘一根一句“大,野桃花开了。”象征着铁匠铺乃至小镇因像刘一根这样的人回乡而重新兴旺繁荣。作者也借此传达出呼吁在城镇的年轻人回到故乡、建设故乡的主题。

刘一根这一形象在文中有其特殊性,他养子的身份、出了名的铁匠的地位使其回乡在“情理之中”。但像小英这样的无手艺、无牵挂的年轻人,结合文章来看还占多数,他们的回乡并非指日可待,小镇的复兴也并不因刘一根一人的回归而不再遥遥无期,刘一根形象与小镇青年的典型形象之间矛盾也同样是其意义所在:它暗含着乡村、小镇自身的转型,否则,可能连像刘一根这样的人的离去也在“情理之中”了。

心之所属,身之所归

——对刘一根回乡的思考

李彬

主动放弃去城市打工的好机会,而选择默默地去坚守在小镇的铁匠铺。刘一根的选择值得我们敬佩,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

对于身处冷清的城镇的刘一根来说,去城市打工无疑是创造财富的一大机遇,但却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陪伴他大,选择扎根他的家乡,选择坚守他的传承。究其根本,这是他内心强烈的归属感的体现,这正是因为他心有所属,才做出了归属小镇的选择。

 刘一根的归属感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家庭归属感。对于已经年迈的父亲刘寅,他选择以陪伴来尽自己的孝心,以报答刘寅对自己的养育与栽培之恩。身为儿子,归属于家庭的重要表现就是孝顺双亲。孝乃人之本性,人无孝不立,因此家庭归属感是人最基本的品德。这也是刘一根身上最值得称赞的美德。

扎根于小镇的故乡归属感。刘一根成长在小镇中,学艺于小镇中,小镇为他提供了基本的物资保障,供他成长至今日,因此小镇有恩于他,他也感激于小镇,他选择扎根于小镇中,为小镇的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对于故乡这个熟悉的地方,它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如今它衰败了,人们纷纷为了生计而离开,却很少有人为了故乡的发展而留下,这种故乡归属感正是我们所缺失的,应当被唤起。

对职业传承的归属感。在小镇上,刘寅这家铁匠历史最为悠久,可一直追溯明朝中期。铁匠这份职业也一直传承至今,这份职业背后所蕴含,不仅仅是刘寅家族的传承,更是对铁匠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职业的归属。其实是刘一根对铁匠这份传统文化的归属,也是他对内心的归属,对本心的遵循,最终使他选择坚守在小镇的铁匠。

反观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只是漂泊在城市的繁华之中,在物质之中迷失本心,丧失了内心的归属感,最终碌碌无为,终无所获。而对于那些心有所归的人,最终却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相比之下,心有归属的选择更值得人们坚持。

心之所属,身之所归。心有归属让冷清的小镇再次炉火正旺,让迷失的心灵再次具有方向。

片段——刘天渝

刘一根的选择,是爱的胜利、是少年的成熟、是心的归乡。

他回乡的选择与刘寅在铁匠铺的坚守不太一样。他不像刘寅那样无奈。他年富力强,不难对目前的生活做出改变,而且他对铁匠铺的现状和未来很清楚。回乡意味着也许“使力又遭罪”、与同龄人渐渐脱离、没有生意不得不关门……这些刘一根都知道,但他从没嫌弃打铁过时。这是一次爱的胜利,他爱他的事业和他的生活,他爱养育栽培自己的刘寅,这些爱照亮了他前方的困难。

刘一根不和小英去打工不能说明他对待这份喜欢不认真。两个年轻人不能在同一个镇上生活却没有轻言放弃,而是约好“想她了,就给她打个电话”,这正反应了两个年轻他们的真诚和单纯,同时,刘一根在爱情面前的抉择更显示出他在变得坚定成熟,不再是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失去立场的孩子,而有了内心坚守的真正的人。铁匠铺对于他,不仅是与刘寅的亲情,更是他习惯的、让他感到安逸的生活,他意识到并遵从了内心的呼唤,将自己的心安放了。

当我们俯瞰故事里的世界,在工业浪潮的冲刷下,刘一根的坚持显得微不足道,但如果我们站在他身边,一定能感受到个体生命因为精神寻得故乡而产生了巨大的愉悦和幸福。于是他的努力到底有没有意义、铁匠铺到底能不能坚持下去这样的追问都褪色,直至隐去了。也许,故乡不一定是我们出生的地方。就像故事里的刘一根,他的家乡应该在贵州,但我们默认他的回乡是回到了李氏镇,他大那个开野桃的铁匠铺。

  乡关何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散文】刘一刀 / 王迅(安徽) || 瑞冬杯文学大赛​
大山里最后的铁匠,77岁老人打铁60年,希望老手艺能继续传承
域外来风 ▏奥地利如何把一颗小杏做成文创大农业?
落叶归根回归故乡的诗句
【诗词】故乡的小镇‖石红培
眷恋故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