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乐府诗集》第三十四首《华山畿》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华山畿


        [乐府诗集·南朝乐府·吴声歌】

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作品介绍]

华山畿是江苏省的传统民歌。属于南朝著名的爱情民歌集,现有乐府《吴声歌曲》25首,亦见于元《至顺镇江志》卷二十。

《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传统民歌。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了一首歌。歌的开头一句便是这句惊风雨、泣鬼神的“华山畿”,后来用它作为歌调的名称。《乐府诗集》中共二十五首以此为名的歌曲。

故事发生地当时南徐州治(今镇江市)至云阳(今丹阳市)的华山,就是今距镇江主城区30多公里的姚桥镇华山村,此村位于镇江——丹阳的陆路要道中点,也是丹徒、丹阳两县交界处。当地不仅有神女冢(当地叫“玉女墩”)遗址、南朝银杏树,而且风俗、口碑资料尚存,历代诗家吟诵不绝。2006年7月,该村又发现六朝古墓群,证明当地确为六朝古村

      [注释]

①《华山畿》现存二十五首,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这里所选的为第一首,据《古今乐录》,写华山附近一对青年男女的殉情悲剧。畿,山边。
      ②侬:我,吴地方言。
      ③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
      ④欢:对情人的爱称。

  [译文]

华山畿啊,华山畿,
        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
        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

赏析

有两个背景。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女子,悦之无因,遂感心疾而死。及葬,车载从华山度,比至女门,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乃合葬焉,号‘神女冢’。自此有《华山畿》之曲。”

后人怜之,渐渐演变出了下面的结局。

《诚斋杂记·华山畿》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宋少帝时(南朝宋少帝,公元423年在位)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古今乐录》曰:“《懊侬歌》者,晋石崇绿珠所作,唯‘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隆安初民间讹谣之曲。宋少帝更制新歌三十六曲。齐太祖常谓之《中朝曲》,梁天监十一年,武帝敕法云改为《相思曲》。”《宋书·五行志》曰:“晋安帝隆安中,民忽作《懊恼歌》……)【宋少帝时,有一首《懊恼》曲,也是改变《懊侬歌》的歌曲之一。】

少帝时,南徐(今江苏丹徒)一士子,从华山(是江苏华山,不是陕西的西岳华山)畿(畿:山边)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少帝时期,在南徐有一位读书的年轻人,从华山畿去云阳。看见客舍有个女子年约十八九岁,就那么爱上了她,从此染了心疾。】

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蔽膝 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果然病好了。差,即“瘥”,病愈)。【母亲问他得病的原因,他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母亲为儿子此事到华山一带寻访,找见了这个女子后把娘儿俩所听说的所感受的事情的缘由都说给她听。女子听后就解下围裙要他母亲暗中放置在他的席子下让他睡在上面,定会病愈。(母亲回家后这样做了)没几天果然病痊愈了。】

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有一天他(整理床铺)忽然拿起席子,看见了围裙就抱着它,于是试图吞食它而被噎死了。呼吸将停止时,对母亲说:“安葬我时用车子装载我,从华山经过。”母亲顺从了儿子的心愿。等车子到了女子的家门前,拉车的牛再也不肯前进了,无论怎样鞭打拍打,牛总是不肯动。】

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呼天喊地之语),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女子说;“姑且等会儿。”进门打扮沐浴,一会儿又出来了。唱道“华山畿啊……你既已为我而死,我独自活着为谁而生活呢?”】

盬(“盬”是衍文,不必解释。在传抄、刻版、缮写过程中误添入的字,前人称之为“衍文”)欢(对所爱者的昵称)若见怜(见,表示对己方,如“见谅”,就是原谅我;“见教”,就是指教我;“见怜”就是怜爱我)时,棺木为侬开。’【亲爱的人啊如果真的爱怜我时,棺木就为我开启吧。】

棺应声开,女透(“透”,即跳。《南史 后妃传》:“妃知不免,乃透井死。”)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棺木真的应声而开,女子立刻跳入棺木中,任凭女子家里人怎样敲打,(棺木再也打不开了)大家对它没有一点办法,于是只好将二人合葬,人们把合葬的墓称之为“神女冢”。】

佚名

赏析

《梁祝》故事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文献。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它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 
  《华山畿》为我国现存乐府《吴声歌曲》华山畿25首的第1首(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准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是一首令人性灵摇荡的民歌,它描绘了流传民间的一段奇异的神话。由于最早表现了“同冢”与“阴配”的悲剧性婚姻心态——“生不能共罗帐,死也要同坟台”,20年代学术界即有专家认为,《华山畿》便是《梁祝》的雏形。
  这里介绍流传于镇江市的《华山畿》和《梁祝》的故事,以供民间文学作品的流变研究和比较欣赏。

1.华山畿
  《华山畿》的传说,在丹徒石桥华山村流传较广。
  1987、1992年镇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与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曾两次组织采风组到华山村进行民间文化考察,记录有关华山畿异文传说11种,除这里选编的整理稿外,康新民写的《小梁祝——华山畿的传说》发表在上海《采风》杂志(1995/4)上,主要情节有:一、问路初遇,街心相识;二、烧香同心,私约赶集;三、呆子找镯,相公受辱;四、借机巧治,呆子退婚;五、忠贞爱情,华山绝唱。由于篇幅较长,不在这里选登。
  传说南朝宋时,南徐(镇江)有个秀才,去丹阳走亲戚。走呀走呀,走到中午,肚子饿了,人也累了,想找个客店吃饭,歇歇脚。抬头一望,巧哩,前面就是一个村庄。这村叫华山村,村上有街,街上很热闹。秀才走进一家客店,忽见店主小姐从楼上下来,十七八岁年纪,漂亮得好似天仙一般。秀才看呀,看呀,看呆了。书僮吃了一惊,赶忙买来饭菜,陪着秀才吃完赶路。
  出了店门,秀才感到头脑昏昏的,两腿发软,浑身无力,不准备去丹阳了,要书僮扶他回家。
    回到家里,秀才脑子里老是想着那小姐。日里想,夜里想,想呀想呀,想出了相思病,求神吃药不见效,急得他父母哭哭啼啼。
  秀才家赶快派媒人去华山提亲,不想女方家长不认,嫌秀才无一官半职。媒人偷偷找到小姐,把秀才得病的情况一说,小姐心软了,她解下那天见到秀才时扎的围裙,说放在相公的床下,病自然就会好了。
  秀才的母亲便将围裙放在儿子的床席底下,果然,秀才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没隔几天,居然能起身下床了。一天,秀才无意中发现床下的围裙,问是怎么回事?父母把来龙去脉一讲,秀才听完猛的站起,把围裙紧紧捧在手中,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尔后把围裙撕碎,一口一口地吞进肚里。秀才吞下围裙,撑坏了肚子,疼得直打滚,折磨了好几天,人己奄奄一息了。临死前,他对父母亲说,他是为华山茶馆里那个小姐而死的,希望死后能把棺材抬到她家门口歇一歇,他要与小姐见最后一面,也就闭眼了。
  秀才的父母把儿子的棺柩装上牛车,拉向华山村。车到村口牛不肯走,打了也不走。有人报丧,把秀才死的原因告诉那小姐,小姐听说这个男子是为他而死的,悲痛欲绝,穿起一身孝服,直奔村口,跪倒在秀才灵柩前,边哭边唱起当地山歌:“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准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时,突然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嘭”的一声,棺木自动裂开,小姐纵身一跳,与秀才同眠在棺材里。
  一会儿,风停了,雨停了,裂开的棺木自动合拢了。家里人就把这两人合葬在华山村边的山岗上,这里就叫:玉女墩。
       附记:

对于《华山畿》的发生地,有“华山为高淳境内的花山”(胡适《白话文学史》的考证)之说;有“路经华山(今江苏句容宝华山)(1979年版《辞海》)”之说;也有"丹徒华山村(清代丹徒县志)"之说……经考证,最后确认发生地应为丹徒县石桥华山村。详见康新民《(华山畿)发生在何地》1992/8/18[《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和《(华山畿)采风笔记》(《大地的吻》)两文。

2.梁山伯与祝英台(节选)
  关于《华山畿》和梁祝故事的渊源,在历史上早有人研究。
  73年前(1930年),钱南扬教授便在《民俗周刊》上发表《祝英台故事叙论》一文中,提到故事发生在江苏与邻省交接地带,“便有互相抄袭的可能”,并进一步分析“华山故事似乎确发生在少帝时,说不定祝英台故事发生在《华山畿》之后,则是祝英台故事抄袭《华山畿》了。”这里的“抄袭”,是指“梁祝故事"中的祝英台的“闯坟自尽”等有可能附会了《华山畿》中的情节,因为都是“阴配”、“同冢”,而《华山畿》早于“梁祝故事”。
  梁山伯害了相思病,饭不吃,茶不喝,觉不睡,人一天天消瘦下去。他的家娘问梁山伯:“你在杭州读书,有什么相好学生吧?”梁山伯说:“有的,粉红庄上一个祝九妹,只有她才能治我这个病。”山伯娘赶紧跑去找祝英台。
  祝英台听说出伯哥哥为她害了病,眼泪“叭哒叭哒"直洒。但自己嫁给马文才的事木已成舟,没有办法,只好想个法子叫梁山伯忘了自己,就随手写了个药方子:三寸太阳光,雨师公公趾脚皮,忽闪娘娘脚后垢,蚂蝗骨头要半斤……祝英台淌着泪说:“如果取到这样几种药,山伯哥哥的性命还能保住,要是取不到,要想性命到来生吧!”
  他娘不识字,带回去给梁山伯一看,是张无法取到药的药方。他晓得和祝英台的婚事已无法挽回。梁山伯跟娘老子说:“我死了,把我葬在白石山的十字路口。”
  梁山伯话一说完,就把药方揉成团团,往嘴里一塞,吃噎死喽!
  祝英台被逼得要出嫁了。祝英台跟娘老子说:“要嫁人可以的,不过要应承我一件事,这轿子要从白石山过,我要到山伯哥哥坟上烧纸吊孝呢!不然,我就寻死在家里。”娘老子没办法,只好依了她。轿子抬到白石山的十字路口,祝英台下轿了,她把白衣裳,白头巾,白鞋子全都穿起来,磕头了。
  忽然,半空中电闪雷鸣,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一齐来喽!顿时,天昏地暗,狂风四起,“叭”地一声,坟爆开来喽!祝英台见到里面躺着梁山伯,她一把抱过去……一班轿夫、押轿佬,连拖是拖,也没拖住,只扯下两块布襟角下来。那坟“轰”地一声,又闭上了。
  众人一慌,手一松,那两块布襟角跑掉喽,飞掉喽,随着风在半天空飘呀,飘呀,一下变成一对花蝴蝶……

佚名

赏析

   

《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民歌。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的一首歌。此歌惊风雨、泣鬼神,后来华山畿成为歌调的名称。

华山畿这段神话的流传,说是南朝宋时有一读书少年,从华山畿前往云阳,见路边客舍中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心里很爱她,但是无法和她结识,日思夜想因此生病了。他的母亲知道这一切后特为他奔赴华山去找那女子,告诉她一切。女子听了很感动,脱下“蔽膝”给他母亲,请她偷偷的放在少年睡着的席下,病就会好的。母亲照她的话办理,病果然痊愈。后来少年他偶然发现了“蔽膝”,很是喜爱,就把它吞食到肚里,便死去了。少年临终时对他母亲说,葬时,柩车必须从华山经过。后来柩车到了女子的门前,驾车的牛不肯前进,无论如何打拍不动。女子出来叫他们等一会儿,她自己进去装扮沐浴,再出来时,唱道:

      华山畿,

     华山畿!

     君为侬死,

     独活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

     棺木为侬开。

棺材便应声而开,女子遂即扑入棺中。家人无法使她再出来,于是就合葬,叫它为神女冢。》,

此歌开头一句“华山畿!”,哀恸绵长、余韵不绝,穷途末路,已然已到天涯尽头的感觉。底下是华山峭壁悬崖万丈,生死即在眼前一刻,苍天之下,泪洒尽后是绝途,别来痛彻心扉、慷慨悠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一句字字泣血、肝胆欲裂。你既然为我死了,我独自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悲愤之气壅塞胸间、不得而出、不出不快,只这一气,吐就出来就可使天地含悲、草木见泣了。自古以来,悲愤常以人力量,故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做出一番惨烈激荡、夺人心魄的大事来。

接着一句“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虽出自女子之口,内中蕴含的悲愤凛冽之气却丝毫不亚于“壮士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萧萧刺客,此中一气,悲愤、激烈、执念,一息尚存,九死未悔。曾经,这股气是这个民族的精魂所在,存在于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的向死而生中。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一句承接上句而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此二句即是引而发之,那股壅塞之气喷薄而出、气贯长虹的两句。尤其 “棺木为侬开”一句,激烈、决绝至此,到吞吐八荒、妄顾日月河山之境!咬碎玉牙,从这个小女子口中说出,说不清的激荡震人,怪不得故事中棺木果真倏然而开。这样目眦尽裂的决裂情感,恐怕卮酒彘肩的樊哙也得退避三舍!这种精神气,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宁其九死,不得善终!

《史记》中记载《楚人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中哀痛激烈之情,与此句大为类似。一句写小我之情,一句写亡国之恨,大小之境不同,内中愤恨哀痛,发乎一致。想来个人的慷慨绝烈,激汇成整个民族之势,该是多么巨大的一股力量!而今,却成为这个民族最缺失的东西。思之至此,不由怅悲。 

佚名

赏析

        

可以说,这是梁祝化蝶故事的原型。
  这是南北朝《乐府诗》中的一首,纵观整个文学史,先秦的《诗经》婉约而优美,两汉南北朝的《乐府诗》清丽而生动,《唐诗》豪迈,《宋词》娇柔,各有千秋,然而论起故事的精彩以及情节的真实和跌宕起伏,当属乐《府诗》为首。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就发生在南朝宋少帝时期。
  “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姑娘年十八九,悦之无因。”这个少年,在华山脚下遇到了这名姑娘,一瞬间天下万物为之失色,他的眼底只藏得下她了。数百年的乱世里,这样的惊鸿一瞥何其多,少年没有让这场相遇随便掠过自己的生命,而是将它自此扎根在心底了。
  “悦之无因”,多好的描述,许多时候人们总会询问自己,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人,他身上有哪种吸引自己的气质?他有什么值得自己迷恋的地方,亦或是,他有什么能够让自己所用?因为现实的浮躁,人总是习惯将一切事物与利益牵扯上,连婚姻和感情都是金钱和利益的俘虏,其实,爱情哪有那么多道理?
  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可以不知道他的姓名,不清楚他的脾气,甚至连他的长相都不得而知,因此也有了那么多书信往来的恋人和流行的网恋。并非草率和轻狂,仅仅只是因为爱情是一种感觉,感觉对了,就陷进去了,你找不到原因,也无处可逃。
  有的时候,爱情是单方面的付出,你也许很清晰地知道他并不能给予同等的回报,可还是充满希冀,还是义无返顾地飞蛾扑火,对爱情的憧憬和希望足够让你执着得连时间都要投降。这样单纯又执着的情愫,哪能有什么利益驱使呢?
  “悦之无因”用得多么真挚而踏实,喜欢一个人本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爱情来的时候,无声无息,后知后觉的你也许都没能察觉到,只知道自己自此心系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想到对方。
  吃饭的时候,想他是否也在进食?看书的时候,想他正在做些什么?甚至听天气预报的时候,无意间都会关注他所在城市的阴晴冷暖,朋友道听途说时,即使你漫不经心却还是将他的消息装得满耳满心。他的不好是你的不安,他的惆怅是你的牵挂,他的蹙眉是你的揪心,他的幸福是你的满足。他的任何消息你一个也不想错过,即便不能在一起,他走过的那些陌生的山川河流都能温柔你的心。他是什么人?明明是凡人,却像神一样在千里之外控制你的喜怒哀乐。
  《华山畿》中的少年对此应该是深有体会,因此,他相思成灾,相思成疾。诗经开篇的《关雎》中就有明确表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将陷入恋情中的人描述得淋漓尽致,寝食难安,彻夜难眠,无论自己正在做什么,心里都在牵肠挂肚。身体在这里,心却在远方,恨不能长了翅膀飞到他身边。
  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
  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
  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
  瞧,恋爱中的人,即便不能在一起,不能与君同行,她还是这样想方设法能陪着对方,化作风,化作云彩,化作他的影子,只盼望老天始终放晴,这样影子才能时时傍依着心上人。
  只可惜,越是这样的想念,才越折磨人。因为肉身是脚踏实地的,不能化作风雨彩虹和影子,因此,思念越浓烈,心中的痛苦愈加深。《华山畿》中的少年饱受相思的煎熬,终于日渐憔悴,母亲见了心中疑惑,问及原因,这才知道少年是对华山脚下的一位姑娘一见钟情,患上了相思病了。
  相思病是个什么东西?不好说。只能说,那是一种来得很快的病,病症是无精打采,觉得人生没有意思。病起来如山倒,不是让个人憔悴得不行,就是瘦成了黄花。
  好在,少年的母亲通情达理,当即就跑到华山脚下去找这位姑娘,将儿子的感情倾吐给姑娘听,姑娘听了颇为感动,“感君一回顾”呀。姑娘脱下护着自己膝盖的衣物交给母亲,让她将衣物放在少年的枕头底下,母亲回去后照办,结果儿子真的好了。
  可是,好了以后,少年又重新患上相思病了,日复一日的思念让他不堪折磨,终于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了枕头底下的衣物,瞬间知道了情由,于是吞了衣物而死。
  有人疑惑,这个男人难道不能去求婚吗?没有病之前就可以去提亲,病好了以后也可以去提亲,为什么要折磨自己,还要自杀呢?这个故事不能自圆其说。可是,性情中人想一想,表露爱情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你不敢迈出这一步,害怕一旦迈出就将万劫不复。你不敢承受任何的不可能,没有勇气面对拒绝,所以,担忧越多,顾虑越多,让你束手束脚,不敢有任何行动。
  故事里并没有交代少年为什么不去求亲,也许因为自身的原因配不上那位明艳的少女,太过自卑,不敢表露爱情,也许是因为情怯。这种情怯,并非来源自身的缺陷,而是爱上一个人都会产生的感觉。哪怕你潇洒不羁,风度翩翩,在爱人面前都容易变得紧张、不淡然,甚至平时才华横溢的你,连对着她说一句话都不能完整流畅。爱情就是这样一件霸道的东西,它能左右你的所有,任由它牵着走。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而是有了一段升华,应该说,前面的故事无非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会有的爱情,但从这里开始,故事的精彩才展开。
  少年去世前嘱咐母亲,出殡的时候棺椁一定要经过华山那边,也就是姑娘的家门口。母亲当然答应,事情就是这里发生了转折。
  少年出殡的当天,棺材走到华山脚下,牛怎么样也不肯走了,无论拍打还是叫骂。不远处的姑娘发现了这一幕,说:“你们等我片刻”说完就入室对镜点妆,打扮了一番自己,随后走出来,一边走,嘴里一边唱歌:“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侬”在古文中是指“我”的意思,跟现在的方言有别,诗歌的大意是:在这华山的脚下,你既然是为了我而死,我独自活着有什么意思?你要是可怜我,就把棺木为我打开吧!
  姑娘唱完这首诗歌,棺材真的应声而开,见此情状,姑娘纵身跳入了棺材里,棺材又自动合上了。姑娘的家里人还没反应过来,不停地叩打棺材,可是合上的棺材再也没了声响,无可奈何之下,双方父母决定成全他们,让他二人合葬在一起。
  故事到这里,将悲剧升华,古人所求的生同衾死同穴,他们算是一起努力完成了后半部分。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佚名

赏析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之一)  
  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之七)
  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之十九)

此是“清商曲辞·吴声歌”中《懊侬曲》的变声,一共二十五首。其中第一首“华山畿,君既为侬死”为这组变声曲的本事,起源于一个悲惨但又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据陈朝释智匠《古今乐录》介绍,据说在南朝宋少帝(423—424)年间,南徐(今江苏丹徒县)有个书生到云阳(今江苏丹阳县)去,路过华山(今江苏句容市北十里)脚下,爱上了客店里一位姑娘。因“悦之无因”,无法接近。回家后“随感心疾”害了相思。病中,他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赶到华山脚下,找到客店这位姑娘。姑娘听说后很感动,解下身上的围裙,吩咐这位母亲将它偷偷藏到儿子的卧席下,病就会痊愈。这位母亲回来后照此办理,果然,这位书生的病一天好似一天。某天,他无意中掀开席子看到围裙,从母亲口中得知原委后,便把围裙吞到肚里。临死前嘱咐母亲,灵车一定要从华山脚下经过。母亲按其嘱咐绕道华山。当灵车行到华山脚下客店前,挽车的牛不肯走了,打牠也不动。这时,姑娘从客店中走了出来,对书生之母说:“稍稍等我一会”。回到店中沐浴更衣、梳洗打扮后款款而出,对着灵车哭道:“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时,棺木应声而开,姑娘跳入棺中后随即合拢。两家人敲也敲不开,只好将两人合葬在一起,人们称之为“神女塚”。

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剧,显然是受了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影响。虽然没有像《孔雀东南飞》那样提及这场悲剧的制造者,也没有告诉我们这对情人不能结合的原因究竟何在,但它的思想意义同样很深广:男方是深深爱着女方的,以至因相思而是去;从姑娘的哭诉来看,也是深深爱着男方的,以至以死相殉,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阻扰,他们是能够也完全应该结合到一起的。但事实是男方在客店里却“悦之无因”,连接近都不可能,更谈不上表明心迹,两相结合了这也许就是他回家后“随感心疾”,抱恨终生的原因吧。而姑娘尽管为书生的挚情深深打动,甚至以死相殉,但生前也是连见一面也不可能,只能托书生之母把自己的“蔽膝”捎去作为爱情信物。因此这首诗中虽没有像《孔雀东南飞》中那样,具体点出焦母、刘兄这类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代表人物,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封建伦理和传统势力的巨大压迫力。唯其没有点出具体的人和事,我们更能感受到这张落网的广漠和无形,黑暗的巨大和浓重。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前面已多次说过,南朝乐府写相恋、相思,尤其是女方的相思,往往都比较含蓄,多用借代和暗示,且缠绵而低沉,如《子夜歌》(之十一):“高山种芙蓉,复径黄檗坞。果得一时莲,流离婴辛苦”;《子夜歌》(之三十五):“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怜不分明”。但这首吴声歌却截然不同,而是公开表白,毫不隐晦,而且感情挚烈,喷薄而出。一开头就是呼天抢地,悲怆欲绝:“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畿(jī)”,本义指京都附近,这里指华山附近,即山脚下;“侬”我,吴地方言;“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没有含蓄的暗示,没有曲折的言辞,甚至没有未婚少女在谈论两情相悦常有的羞涩和吞吐,而是冲口而出、尽情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直接道出自己殉情的决心:指华山为证,你既然为我而死,我也不会独自活在世上!流金铄石般的炽热,感天动地般的悲怆,让人感到其悲愤之气壅塞胸间,此时此刻,长歌当哭,一吐为快。一旦突出,就可使天地失色、草木含悲。他使我们联想起汉乐府《上邪》那种火山爆发式的爱情表白,也使我们联想起《公无渡河》那种痛彻肺腑的呼喊!南朝乐府的婉曲柔媚、含蓄隐晦,既不同于时代相同的质朴刚健的北朝乐府,也不同于同为民歌的质朴清新、直白抒情的汉乐府。但这首《华山畿》是个特例。它抓住事情发生后两人一生一死、相遇于华山畿这个瞬间,没有去侃侃敍述事件发生的经过,也没有细细表说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而是长歌当哭,直抒胸臆、痛切直白地道出殉情的决心和这个决心产生的原因:“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从这一角度看,它也是南朝乐府沟通北朝乐府和汉乐府的桥梁,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有其独特的价值!

其次,这则民歌中还带有一个重要的荒诞情节,即姑娘殉情的奇特方式:“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根据释智匠《古今乐录》中记载,这个愿望居然实现了:当姑娘哭求“棺木为侬开”时,棺则应声而开,姑娘跳入棺中后随即合拢。两家人敲也敲不开,只好将两人合葬在一起。“合葬”的情节可能受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影响,但哭求“棺木为侬开”,而且棺木居然为之开,合上后又居然再也打不开,好让这对情人永远“生不同床死同穴”。这个浪漫神奇的想象,像“天柱绝、地维裂”一样令人瞠目结舌,像夸父逐日、荆轲去秦一样悲惨壮烈,从而成为《华山畿》这首南朝乐府最动人之处,也对后人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那位为了爱情出生入死、死而复生的杜丽娘,传说中亦是以死殉情、“棺木为侬开”的祝英台,从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位华山畿姑娘的影子。

从文学发展观念来看,《华山畿》中姑娘哭求“棺木为侬开”时,棺则应声而开这个荒诞情节,以释智匠《古今乐录》中这个故事的相关记载,如姑娘要书生之母将自己“蔽膝”捎去放在卧席之下,就可以治好书生的相思之病等,这已不只是对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上邪》等相关情节的继承,而是时代的创新,已带有六朝志怪的色彩。而六朝的志怪小说中,有的又采用同样的方式呈现类似的情节,如干宝《搜神记》中的《吴王小女》、《王道平》、《河间男女》,托名曹丕的《列异传》中的《望夫石》,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庞阿》、《卖胡粉女子》等,都是采用荒诞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的苦难,对男女忠贞爱情的摧残以及他们在摧残下的忠贞!这说明六朝乐府与六朝志怪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是文学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华山畿》共二十五首,上面为第一首,是本事。其余的二十四首则是按其曲调传唱的乐府民歌。其内容与《华山畿》的传说并无关联,但基调是相近或想通的:反映爱情的受阻在女子心中产生的哀伤。下面选的是第七首和第十九首。他们有个共同手法:以极度的夸张来抒发女子在爱情失意中的悲哀。

第七首“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这位女子的悲苦,是由爱情的受阻而引起的。诗人在剪裁上颇为高妙:他不去交代受阻的原因,也不去诉说心中的悲苦,而是以哭泣的时间之长“啼著曙”——一直哭到天亮,以此来夸张她愁思之深。诗人这样处理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她哭泣愁苦的原因在第五首中已作交代:“未敢便相许,夜闻侬家论,不持侬与汝”。因为父母对他们的结合持反对态度。在封建礼教的威压下,这位脆弱的女性也就不敢答应对方的求爱。但不敢答应并不意味着他不想答应,更不能遏止她内心的相思:“隔津叹,牵牛语织女,离泪溢河汉”(之十一)。封建势力的干扰成了阻遏两人结合的天河。这对情人只能像牛郎织女那样隔河相望,泪流不止!二是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透过她的情态来揣测她的内心,使诗歌更富有想象力,与其浪漫主义的基调也更为吻合。这位女主人公从傍晚一直哭到天亮,哭泣时间之长既可见愁苦之声,也足见其找不到解决办法之无奈。当然,这也会引起读者对其哭泣之态的想象,哭泣原因之思考。在此基础上,诗人又加以极度的夸张:“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伤心的泪汇成滔滔的河,让枕头浮起来了,整个身体也被汹涌的泪水卷走了。这种极度的夸张,让我们在震惊之中又引起联翩的浮想,更能引起我们对女主人公爱情遭遇的同情,更能引起我们对阻遏者的厌恶和憎恨!

第十九首“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与上一首采用同样的手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不过背景不同而已:它不是写夜晚的相思而是写白日的相别。劳劳渚,位于南京城东南劳劳山下的大江边。山上有“劳劳亭”,又叫“临沧观”、“望远楼”,始建于东吴,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而得名,是著名的送别之地。亭内有李白著名的题诗《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的本意是非常忧伤,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诗人选择在劳劳渚送别,本身就有两重含义:一是古今同悲,“多情自古伤别”,劳劳亭自古就是“天下伤心处”,著名的送别之地;二是暗示内心的忧伤,为下面的夸张做好铺垫,因为“劳劳”的本意是非常忧伤。至于下面两句“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则是极度的夸张。那位概叹“多情自古伤别”的宋代词人柳永在其代表之作《雨霖铃》的上阕,曾出色地描绘过一对情人在江边分别的情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人通过清秋的暮景,凄切的蝉鸣,不忍离别的执手和不得不别的泪眼,细致地描述了这对情人再离别时分的种种情态,不知打动了古往今来多少读者,这可以说是写实手法的胜利!而这首《华山畿》则是浪漫艺术的丰碑。它不再细描别景,细抒别情,而是简括成一句:“相送劳劳渚”,把重笔放在后面两句极度的夸张之上。在女主人公看来,长江水为何如此猛涨呢?大概是由于我的泪水太多了吧!这是女主人公的主观猜测,更是她的艺术夸张。她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由于离别而产生的无限哀怨。这种浪漫的表达手法,就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来说,并不比《雨霖铃》的写实手法逊色。

在语言结构上,它和上面两首《华山畿》一样都是杂言,句数不等,字数也不等,并不是南朝乐府“吴声歌”普遍采用的五言四句,这在“吴声歌”中算是比较特殊的。但就它自身的结构来看,对仗得又异常工整,如第七首的“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两句,就是极为工整的对仗。诗人用“泪落”、“身沉”来抒发人的情感,用“枕将浮”和“被流去”来表现物的漂流。而“泪落”是“枕将浮”和“被流去”之因,“枕将浮”和“被流去”又是“泪落”之果。因此无论在构思上,还是结构上都很精巧、我以为南朝乐府中这种整散结合的诗歌形式,长短不齐的外在形式和局部上工整对仗的精巧句式,直接影响了后来唐五代词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最后想说的是,这首“相送劳劳渚”也使我们再一次联想到汉乐府《上邪》。在那首民歌中,女主人公用一连串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表示两人的结合不可分离,抒发她那种火山爆发式的炽热情感。而这首《华山畿》(之十九)则用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泪水使得长江溢满来形容两人分离所造成的苦痛,抒发她那如江水滚滚而来的忧伤。这两首诗犹如美玉的两端,尽管两者方向相背,角度相反,但对于构成一块美玉——中国古典诗歌美,都是不可缺少的。  

佚名

《华山畿》   [乐府诗集·南朝乐诗]

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白话译文:

华山畿啊,华山畿,

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

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

《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一首民歌。关于《华山畿》有个美好而荒诞的背景故事: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
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
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
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
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
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
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
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简单说,就是一位镇江的秀才,从华山脚下往丹阳去,邂逅一位女子,惊为天人,相思成疾。其母访到女子,女子感怀送其围裙。秀才果然病好,却发现是那少女之围裙,于是遂吞食而死。少女闻知,待秀才棺木经过,遂歌《华山畿》,共棺赴死。

这《华山畿》第一首很短,只有三句:

第一句:“华山畿,华山畿。”女子伤心哭嚎两人相识之地。畿,附近之意。

第二句:“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秀才为了一见钟情的女子而相思而逝;女子为了秀才的真情而感动。

第三句:“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

说这个故事美好,是因为就是在封建社会,人们也对你情我愿的自由恋爱抱有正面的看法,这也是普通百姓的向往和祝福;说荒诞,很难想象,秀才为了一个一见钟情的少女而相思成疾,最后竟吞食围裙而亡;而且,本不知道秀才的那个女子,得知秀才是为了她死,女子竟然愿共赴生死。在“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少女为秀才可能更多的是自己的道义责任,而到了“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一句,少女已称秀才为“”,亲爱的之意。泊客只能用少女深深的感动来解释。

读《华山畿》,忽然想起了当代的一支流行歌曲:《相思是一种病》。

《华山畿》相传是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的一首歌,这是一个美好而荒诞的爱情悲剧,寄托了人们在封建社会下对于爱情婚姻的自由、忠贞的向往和赞美。

 附录:【华山畿二十五首】: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闻欢大养蚕,定得几许丝。所得何足言,奈何黑瘦为?
       夜相思,投壶不停箭,忆欢作娇时。
       开门枕水渚,三刀治一鱼,历乱伤杀汝。
       未敢便相许,夜闻侬家论,不持侬与汝。
       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要绳,自经屏风里。
       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
       将懊恼,石阙昼夜题,碑泪常不燥。
       别后常相思,顿书千丈阙,题碑无罢时。
       奈何许,所欢不在间,娇笑向谁绪。
       隔津叹,牵牛语织女,离泪溢河汉。
       啼相忆,泪如漏刻水,昼夜流不息。
       著处多遇罗,的的往年少,艳情何能多。
       无故相然我,路绝行人断,夜夜故望汝。
       一坐复一起,黄昏人定后,许时不来已。
       摩可侬,巷巷相罗截,终当不置汝。
       不能久长离,中夜忆欢时,抱被空中啼。
       腹中如汤灌,肝肠寸寸断,教侬底聊赖。
       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
       奈何许,天下何人限,慊慊只为汝。
       郎情难可道,欢行豆挟心,见荻多欲绕。
       松上萝,愿君如行云,时时见经过。
       夜相思,风吹窗帘动,言是所欢来。
       长鸣鸡,谁知侬念汝,独向空中啼。
       腹中如乱丝,愦愦适得去,愁毒已复来。

点击《古风泊客》辑期,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文言文经典》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古风泊客》第四辑主要辑录汉魏南北朝乐府诗经典诗作,其他朝代乐府诗则跟随朝代专辑介绍。

作者:佚名

编订:郭茂倩

成书时间:公元11世纪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34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情无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美好的爱情,为什么总是悲剧?
最美南北朝民歌十首,似一阵清风吹入!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二十
南朝乐府情歌拾粹
最美南北朝民歌十首,琵琶轻响,恰似一阵春风拂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