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疑“窄路密网”之理由

余永佳

道路是城市的血脉。近几年,国内流行起“窄路密网”理念,并且已经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交通产生出新的强大影响力。

平心而论“窄路密网”的科学依据并不充分,也未曾展现过令人信服的城市交通治堵功力。笔者以往在一些文章中,曾对此理念提出过问疑。我的理由是:

一、路网密度与城市交通拥堵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拥堵延时指数是城市交通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若是运用“窄路密网”理念来追究城市道路堵、行车难的祸因,低路网密度显然难辞其咎。

然而,从城市路网密度的监测数据中,却很难证实其与交通拥堵延时指数存在着刚性的负相关关系。

例如:

在我国内陆4个直辖市和27个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中,路网密度最高的是深圳,成都第二,上海第三,分别为9.5公里/平方公里、8.02公里/平方公里和7.1公里/平方公里。

不过,三城市的高峰拥堵延时指数排序却未能与路网密度相呼应。在31个直辖市和省会、首府城市中名列第8位的上海,高峰拥堵延时指数为1.878;列第15和第22位的成都、深圳,则分别为1.811和1.751。

路网密度最低的是乌鲁木齐,为3.41公里/平方公里,按理应该是最堵的城市。然而乌鲁木齐高峰拥堵延时指数却1.476,反而是所有直辖市、省会、首府中交通状况最好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内陆路网密度最高的城市行政区是14.06公里/平方公里的上海市黄浦区;深圳市福田区次之,为11.67公里/平方公里。

尽管黄浦区的路网密度已达到国内城市今后都很难攀越的高度,然而道路拥堵却始终是该区难以排解的大难题,不仅是交通严管路段以及车辆禁行路段密度均居于上海市前列,人民广场、瑞金医院、新天地周边,也都是沪上著名的拥堵地段。至于云南路、贵州路、广西路、香港路、虎丘路、滇池路、宁波路、天津路、山东路、广东路、北海路等窄马路,就更是出租车司机望而生畏的羊肠道和恐怖路。

同样,福田区的香蜜湖路一度被称为是深圳最拥堵的道路,高峰时段行车速度仅11.56公里。

二、窄马路与毛细血管不宜简单类比

高架等快速路被誉为是城市交通的主动脉,支路则被视作为毛细血管。尽管上述比喻很形象化,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么一种事实和异同点:血管里流动的是液态的血液,而马路上行走的却是固态的汽车。

液态物质体积固定,形状却可多变。32mm的水管,若是中间一段变径为16mm,或是水管内壁上长有厚厚的污垢,只要管内未被堵实,液体照样能够流动。在管径狭窄或管壁污垢密布段,若是液体流速增快,甚至还不会影响其流量。

而固态物质的体积与形状则固定不变。一辆2.5m宽的大巴行驶在双向两车道(即单向一车道)上,如果前面挡着一辆抛锚的小汽车,大巴就只能跟着趴窝,整条车道更将陷入瘫痪状态。

为此我冒昧询疑:将不同物理性质、运动状态的液体与固体进行简单类比,是否科学合理?这种人为拔高的“城市交通微循环”新模式,能否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三、“窄路密网”会成为城市交通的新拥堵源

笔者曾在《城市交通拥堵为何会成为世界之谜》一文中对交通拥堵源作过描述。我认为:十字交叉路口是城市交通的第一拥堵源,即最大的拥堵源。

“窄路密网”将使城市建成区十字交叉路口拥堵节点呈数倍、甚至是十倍态势恶性增长。来自不同方向和奔赴不同目的地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在十字路口交错穿行,使交通畅行效率骤降,路堵、车塞、人拥成为常态。由于受经济、城市环境、路网格局以及建设工艺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十字交叉口是不可能都配置起一座互通式立交桥的。届时,城市交通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梗阻新困境。

不可否认,现代智能技术能使“绿波”产生出极高的道路畅行效益。但是智能并非万能,十字路毕竟是两条平面交叉的道路,在交通高峰时段,“绿波”只能确保一条道路的车辆畅行,而另一条道路却必须同时竖立起一道道“红墙”。可以说,“绿波”的畅行和欢乐,完全是建立在“红墙”的礼让和自律基础之上的。因此,对“绿波”技术不宜誉辞过多,对十字交叉口的交通畅行,更不能盲目乐观。

此外:

单行道的车辆通行效率明显低于双行道。

同样的道路面积率,“窄路密网”的建设、运行成本以及维护保养频度,肯定要高于宽窄规整的路网。

如前所述,对于单车道来说,只要路上有障碍物,道路就会出现由点到线的梗阻和瘫痪;若是两车道,则可以继续保持一条车道的畅通。“窄路密网”缺乏“1+1>2”以及“1+1+1>3”等优势,因此在与宽窄相宜的城市路网竞争中,势必会处于一种被动落伍的地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外街区制是如何完美炼成? (36图)
城市拥堵的根本原因是路网结构不合理
从“道路设计”回归“街道设计”——完整街道设计思考
国际经验 | “窄马路、密路网”究竟怎么做?
陆锡明:道路网络容量与机动车流规模
【特稿】优化道路设施及交通组织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