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贫穷的本质》发现的6个关键点

这本书最早是2011年金融时报最佳商业图书,最近焕发第二春,是因为两个作者(夫妻俩)双双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免俗拿来看看,觉得还不错,有启发,有反省到自己。只是翻译质量一般,有些语序不符合中文习惯,看起来比较绕。

这是一本研究最底层10亿贫穷人口的书。两个经济学家深入五大洲的穷人世界,思考造成贫穷的原因,反思为什么外部援助和政府扶贫政策很多时候没有起作用。

一、什么叫“贫穷陷阱”?

我理解就是一个爬不出来的恶性循环,全世界典型的贫穷家庭都差不多:父亲没怎么上过学,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维持家用,收入一直较低;平日营养不足,生活习惯不佳,又不注重预防疾病,健康就容易出问题;一旦生病,医药费又使全家陷入了贫穷,家庭失去劳动力,吃饱穿暖都成问题,孩子的教育又被耽误了,后代继续父亲的简单劳动,笼罩在贫穷的阴影下;更有甚者,因为信息封闭,很难抓住和智力相关的赚钱机会,甚至可能被骗,寄希望于小钱博取高收益,最后往往陷入负债...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家庭全球有千千万,我们可能都只是简单的认为,这仅仅是投胎的技术活儿,无解。但是我们有没有细细分解过,造成这个陷阱的具体因素。如果政府、慈善机构、社区和穷人自己把这些因素一一破解,有没有什么梯子能帮助穷人爬出这个陷阱?

二、穷人为什么无法做出正确决策?

- 知识壁垒

首先,知识壁垒是存在的,穷人缺乏做决策必要的正确信息:他们似乎弄不清给儿童接种疫苗有多大的好处,免费提供他们也不去;他们似乎也不明白让每个孩子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一家如果供一个读书就觉得足够了(这例子是非洲,中国人意识里还是比较重视教育);他们好像不知道每天节省一杯茶的钱可以存下钱买化肥,从而提高农田的产量取得极大回报;他们不知道攒钱下来做手术比他们请巫师做法治病的成功率要大很多;他们也不知道接触什么样的人可能会染上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

知识壁垒确实存在,但穷人也不是不一点都不懂,如果有人给他们信息,帮助他们梳理,是能理解的。

但是,仅凭信息无法取得成功。

- 缺乏理性思维,短视,不长期

除了信息,还有一个短板在于思维方式。有些决策是缺乏理性思维,比较短视的结果。

你磨破嘴皮告诉他们教育有多重要,穷人还是会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好处,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觉得任何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所以他们倾向于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 他们不能认清给儿童接种疫苗的有多大的好处,是因为他们只想到当下,需要跋山涉水几十公里去慈善机构打疫苗,可能会耽误一整天的建筑工地的活儿,影响当天的收入;
  • 他们不明白给予每个孩子提供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很多家长认为(或是误以为),教育所带来的好处呈S形曲线,如果他们不确定自己能持续投资下去的话,那么断断续续的教育投资似乎毫无意义,不能给家庭最终带来变革;
  • 他们不买化肥,宁愿每天喝一杯茶,是因为那个目标看起来太远了,转而求诸于每天一杯茶给自己提供的快乐;
  • 他们觉得做手术太贵了,又不知道相信谁,总觉得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束手无策下不如请亲友推荐的巫师,给自己一种“我也尽力了”的安慰和错觉。

换句话说,贫穷确实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

那么,理性思维,是不是可以后天教育、可以后天训练提高?如果把每件事的长期利益给他们掰扯清楚,并教给他们理性思维方式,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可惜仅凭信息和理性思维,依然无法取得成功。

- 自控力差,拖延

还有一个gap,就是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行动力、以及抵御当下诱惑的自制力。

自我控制就像一块肌肉:我们用这块肌肉时就会感到劳累。自控,其实是很耗费精力的。穷人需要自我控制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换句话说,贫穷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

他们每天要起早贪黑,从事大量体力劳动,有上顿没下顿,生活中带来快乐的东西太少,而未来又那么遥远。当饥肠辘辘的他们遇到街上有人在卖诱人的海螺馅饼,或者羡慕邻居拥有一台电视很有“面子”,可能就很难抵制诱惑,把钱花在了这些东西上,完全存不下来。他们输给了“自制力”,选择给自己当下的人生制造一丁点乐趣,而总是省不下来钱购买一床蚊帐,这种真正重要、可以预防疟疾的项目上。

想想我们自己,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可能 “懂得世间所有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并不贫穷,但我们的拖延症和自制力可能总量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不需要耗费我们那么多自制力,所以我们的自制力可以用在别的地方。大城市的周围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每天步行几十公里去井里打水,也不用记得往水里加消毒剂。我们看到蚊帐就买了,需要化肥就屯着,不用想着这些东西都需要每天存钱。我们有公立医院的庇护,我们相信医生的专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被告知接种疫苗是强制性的(学校可能不接收未接种疫苗的孩子)。而且,或许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无须担心是否有下一顿饭吃。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 心理素质

穷人们似乎生来悲观,他们都不具备振作起来、从头再来的心理素质。穷人的抑郁的症状也更为普遍。

对此一个生理学解释是,人在压力下,释放的皮质醇会影响大脑的部分区域,如前额皮质、类扁桃体、海马区,这些都是认知功能的重要区域;特别是前额皮质,该区域对于抑制冲击响应很重要。

穷人每天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而由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影响认知能力,使他们做出更冲动的决定。而且,人们在感到压力时更难集中注意力,会降低做事的效率。

总之,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让人变得乐观,变得对未来更积极、更有耐心。

换句话说,就比较残忍了,贫穷会腐蚀我们的耐心....而且很可能是永久性地....

三、穷人为什么生那么多娃?

调查问询中发现,穷人的大家庭并非由于缺乏自控力或避孕措施而形成的,也不是社会强加于他的。同时,他也知道抚养9个孩子会使他们家庭更贫穷。他之所以需要9个孩子,是因为他不知道到底哪个孩子将来有能力给他养老(诚然,生9个又不给孩子们足够的医疗和教育保障,很可能是shooting in the dark,哪个孩子有出息+能赚钱+又愿意给他们养老是很随机的)。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如果社会保障足够,他的安全感足够,他宁愿少要几个孩子,好好地将他们抚养长大,而且他将来也不一定要依赖孩子们。

四、穷人为什么不找一份稳定工作?

- 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好处

看不到自己未来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的人,可能总是不愿继续努力,其生活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对于人们来说,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就需要首先具备一种稳定感。如果人们知道自己每个月都会得到一份收入,他们就能对未来产生控制感,这种控制感使女人注重建立自己与孩子们的事业。

而且,一份稳固的收入可以使现在的借款变得更容易、更廉价;父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学校会更愿意接收他们的孩子,医院会为其提供更昂贵的治疗(因为他们看上去能担负得起);家里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利用这些收入投资自己的生意,谋求可能的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一份好工作如此重要。好工作是稳定的、工资可观的工作,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让人们去做中产阶级擅长做的事情。

上面提到的稳定的工作,一般在工厂,或者大城市(稳定大公司或政府单位),要寻求这种工作首先一点就是要搬到城里。但是,为什么很多穷人并没有做这个选择呢?

- 不住在大城市,为什么不搬?

首先,那里的住房条件太差了。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城市很少会为穷人制订住房规划。结果,穷人不得不挤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常常是在湿地或垃圾堆里。相比之下,即使是最贫穷的人所住的村庄,都是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房屋宽敞、孩子们有嬉戏之地的。

第二,只要你的家还在村子里,那么即使你在城市里生病住院,你仍然可以借助你在村子里的关系。如果你拔掉了自己在村子里的根,搬到了城市里,结果会怎样呢?一切都是未知的。而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很有限。

五、穷人为什么做生意很难成功

- 生意需要本金,穷人不存钱

农民们很难存下钱,因为他们总会有要用钱的问题出现(有人生病、有人需要买衣服、有客人需要招待),人们很难对这些问题说“不”。穷人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永远都买不起那台电冰箱,还是喝杯茶吧……”)。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目标太远,诱惑太多,存下钱来太难,而一直不存钱,就会一直穷下去。。

人脑会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在和未来进行处理。我们其实也一样。我们总听见自己说,今天我吃完这一顿,明天开始减肥;今天我先把钱花了,明天我一定可以省钱。换句话说,我们总觉得,“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会做得更好。于是我们买下我们今天想要的东西(酒、糖或脂肪类食品,小食品等),但计划着明天将钱花在一些更合理的地方(学费、蚊帐、修缮屋顶等)。

存款,保障钱的安全(既要防别人也要防自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周或每月存入一定数量的钱,而当你拿到钱罐时,你就有足够的钱去买你一直想买的东西。合理的方法(例如把存钱罐上锁,把钥匙给别人)似乎可以解决自我控制的问题,但要利用这些方法,常常需要一种原初的自我控制:那就是,如果给钱罐强制上锁,不达目标就打不开,那么我们一开始还会把钱存入钱罐吗?

要想存钱,自制力又不够,可能的首要步骤是对长期目标进行分解。当你想要的一切看上去都很遥远时,你很难感受到动力。将目标设置得更近一些,或许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式。

- 生意可以贷款,穷人很难贷到款?

为什么银行依然不愿意贷款给穷人呢(哪怕稍微提高点利率呢)?

首先当然是因为违约率高,如果借款人挥霍借款,或是遇到了难处,手头没有现金,那么贷方就无钱可收了。有的借款人即使自己有钱也会假装没钱,这对贷方来说则会更糟。

如果要使违约率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需要贷方付出很大的努力。加强履行贷款合同并不容易,贷方需要提前了解很多关于借款人的信息:借款人是否值得信赖、来自哪里、所做生意的性质、收回贷款方面会不会有问题等。贷方还需要时刻关注着借款人,时常到他家里去看看,确保贷款以承诺的方式使用,生意正向理想的方向发展。这一切都要花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是成本,成本就转化为利率。

穷人往往贷款额度非常小,可即使贷款额很小,贷方收集借款人的基本信息的工作量却一点没少。结果,利率就会变得更高。更糟糕的是,这会产生“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利率上涨 -> 借款人更不想还钱 - > 借款人需要受到更为细致的监督 -> 贷款成本/利率又增加了。如此循环反复。贷方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

银行职员无法担负必要的监督职责:他们既不住在村里,也不认识那里的人,而且他们的人员流动也很频繁。银行也不能像黑社会一样动辄就要打断某人的腿。而且,诉诸法律也无济于事。官司赢了也要等好多年才能收回抵押款(在此期间,借款人有充足的机会转移资产)。

即使银行成功收回了贷款,他们也不希望是通过逼迫实现的,他们可不想和“农民自杀”的头条新闻扯上关系。

最后一点,从本质上来说,银行很难鼓励自己的员工对公司进行监督、对项目进行跟踪。如果一旦客户违约,银行反向惩罚相关客户经理或者风控负责人,职员们便会寻找绝对安全的项目,而穷人或者小企业项目当然不在其列。

所以,银行很难找到利率和风险的平衡。在民间,部分借贷由社区的小额信贷公司提供,他们会让一组社区内的借款人同时借款,每个借款人为彼此的贷款负责,所以他们就会尽量确保组内成员按时还款。不过这类机构,贷款给穷人的年利率可能年化从25-100%不等,穷人们借这笔钱可能是无奈之举,类似付医疗费这种必要的消费,而不是投资生意,毕竟,回报能超过25%的生意确实不多。

- 生意规模小,总体收益很难提高

穷人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一家小公司很容易发展起来,但其发展潜力很快就会耗尽。

例如:一旦你把家里的一间房子腾出来开商店,并且一天在那里工作几个小时,相对于无货可卖的情况,你的利润就会更高。不过,一旦你的货架已被填满,进一步扩大经营或许就无法产生足够的边际收益,用来支付高昂的贷款利率。这时候的跃升需要商业模式的改变(例如去另一个村子整合那边的零售店),而穷人们很难越过这个驼峰,因为他们缺乏管理、投资或其他方面的技能

一个小企业主往往会选择同时经营3种不同的生意,而非努力扩大其中任何一种生意的规模。例如,他会在早上卖多萨饼,白天卖萨里斯饼,晚上穿珠子制作项链。他们需要审时度势,认清这几种生意中,哪种的竞争少、需求大。投资一点儿就赚一点儿钱,这样一直都不会有更多的钱用来投资;不如在需求旺盛的领域,越过驼峰,多赚一些钱,存起来,然后加大投资,从而赚得更多。

六、穷人适不适合用保险产品?

穷人面临着大量的风险,他们的庄稼和牲畜受各种天气和意外的影响,他们自己的健康如果出状况也极有可能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如果保费合理,他们应该愿意为自己的生活、健康、牲畜或庄稼投一份保。几十亿穷人的体量,应该是一个大市场才对。

但是,从供给端,这种保险的提供存在很多难处:

一、贫穷国家很难对保险公司进行有效管理,也很难对被保险人实行监督。一旦人们知道自己无须承担全部后果,他们就可能会改变其行为(不那么认真耕种、在医疗方面花更多的钱等)。医生是否会让病人做一些不必要的化验、为其开一些不必要的药品然后拿提成?

二、另一个问题是“逆向选择”。如果保险是非强制性的,那些知道自己将来可能会出问题的人,参保的概率或许更大。这也无所谓,只要保险公司计算好概率即可。然而,这很可能导致保险公司提高每个人的投保费。更高的费用会赶走那些觉得自己将来可能不需要保险的人,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更严重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发达国家,医疗保险需要强制,否则人们很难以合理价格参加医疗保险。只有每个人都必须参保,保险公司才能合理计算保费,也不会承担高风险。

三、怎样防止医院给保险公司提供大量虚假索赔证明,或收取病人不必要的医疗费?而且,如果一位农民为自己的一头水牛投了保,怎样才能防止他谎称自己的水牛死了?

另一方面,从需求端,穷人们也不爱买保险。

他们并不是不能理解保险的核心概念。这里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对保险公司的信任问题。有时候穷人只知保险的概念,但没有分辨保险的具体覆盖范围,如果出现穷人去理赔但是被保险公司拒绝的情况,可能会永久破坏他们对保险体制的信任。

七、政府/政策/慈善机构应该怎样帮助穷人?

某家慈善机构在非洲做了大量工作劝服穷人们接种疫苗,而且是免费提供,但主动前来的还是寥寥无几。经过各种社会实验,最后最有效方法居然是:接种疫苗的话,可以免费领两磅土豆。这个做法在政治层面受到很多质疑:是否应该贿赂别人去做你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事。但本书认为,这不是“贿赂”并改变穷人们的信念,他们只是对疫苗的费用与好处无法进行评估,而且他们知道自己无法进行评估。当他们确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时——比如说是否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门当户对的人——他们并不容易被两磅土豆所贿赂。

这种“贿赂”,就是利用了人们只想今天不想明天的倾向。人们可能会推迟购买一床蚊帐或一瓶消毒剂,因为我们的钱当前有更好的用途(比如,有人在街上卖诱人的海螺馅饼)。两磅土豆之所以有用,因为这是母亲今天就可以拿到的东西,可以抵消她为孩子接种疫苗所付出的代价(花几个小时带孩子抵达医疗团队所在地,可能会误工)。这种“贿赂”,也是《助推(Nudge)》里反复提到的政府可采取的诸多办法之一。关键的挑战,似乎不是如何“以理服人”,用言语说服穷人这样做的好处,而是如何因地制宜,设计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助推物品”

另一个助推(Nudge)的绝佳例子:为了帮助存不下钱来买化肥的农民,有人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助推物品”:在收割过后——当农民们手中有钱时——他们得到一次优惠券,凭券半价购买化肥(也可以在耕种时再来领取化肥)。该计划将使用化肥的农民人数至少提高了50%。只要在正确的时间提供上门服务,农民们就会很愿意把钱用来购买化肥。但只要钱一放在家里,就总会有事情发生,钱就会被花掉,花不到化肥上。

八、我们如何致富?

如果我们把贫穷的原因找到了,反着做,是不是就能致富?

一、绝对不能靠一夜暴富,试图赚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钱。不要被骗,不要被割了韭菜,更不要搭上所有身家(这样会让自己很难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二、要向大城市靠拢,倒不是说只有北上广深或者世界一流城市,只要是有完善助推系统的城市,这意味着公立医院、净化水、下水道等等设施,这可以节省我们很多精力和自制力;其次,大城市有稳定工作的机会,或做生意成功的可能(需求更多更大);

三、要储蓄,善用保险,是为了提高自己抗风险的能力,增强安全感;储够了资本,未来能让钱生钱;

四、要自律,要在压力中也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要努力消除知识壁垒(我们的认知通常都比自己认为的要少),从可靠的地方汲取信息;

五、要对未来有信心,同时有耐心。要坚持长期主义,投资自己的教育,哪怕投资回报周期长;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因为那是最重要的资产。进入良性循环,而不是掉入恶性循环的陷阱。

总而言之,不要让贫穷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消磨我们的意志力、腐蚀我们的耐心,要做一个乐观自律的长期主义者。

愿每个能坚持看到这里的耐心的小伙伴,都能走上致富的道路

文章来自于:Lil-darli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让《贫穷的本质》告诉你.....
《贫穷的本质》:终于找到了让自己变穷的方法
《贫穷的本质》
为什么贫穷处处都是煎熬?
贫穷使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贫穷的本质》: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