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岳真形之图》之一一个真正末解开的“千古之谜”
碑刻《五岳真形之图》之一一个真正末解开的“千古之谜”
中国的五岳为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名山,皆俯视群峰,高大雄伟,按东西南北中,各居一方,犹如中华大地上的五座测量标志,故又号为中国的镇山。五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对于建立大地宏观测量坐标与标志的模拟,在中国古代地理测量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关联地是,五岳都刻有一方不同寻常的石刻地图,也与古代测量有关。堪称科学技术史上的奇珍。
五岳,每座山上都有一块内容相同的石碑,名曰《五岳真形之图》。碑志内容相同盖始自于秦二世胡亥,他即位后,也想万世留名,便命李斯将君臣问答的一封诏书分别刻在了秦始皇东巡时所立的三通石碑的背面,即会稽刻石、琅琊刻石和泰山刻石,全文78字,传至今天。秦二世靠通行全国的政令得以实现,而《五岳真形之图》则靠全国的云游道士口传心授得以树立,并且保全。
《五岳真形图》系每岳一图,分为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图。图形似道家之符,但又弯曲盘绕,画迹诡异,自古以来无人通晓其中秘密。五岳真形图是流传近2000年的道教符箓,民间将其奉为避兵、消灾、免祸致福的护身符,广为使用。道士们传说,佩此图入山不迷,平安大吉,世世奉此图为道家之宝。甚至后代一些学者也信奉佩图入山吉利之说。如明人诗云:“身佩五岳真形图,夜登天台搜落叶。”“远游何所佩,五岳真形图。”
《五岳真形图》广泛见于书目抄绘、饰物、鼎器、砚台、石碑等载体。碑刻五岳真形图曾分存五岳,现存的有:年代最为久远的存于泰安岱庙东碑廊的明洪武十一年(1377年)刻石,碑存河南登封中岳庙的明万历年间巡按河南监察御史方大美重刻石,存于西安碑林的清代邓霖转刻石,存于恒山、华山等处的刻石。
一、《五岳真形图》碑文内容
《五岳真形图》以五个不同的符号代表五岳,上部右为东岳泰山、左为北岳恒山,下部右为南岳衡山、左为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居中,各图下部都有一段文字说明。符号形状“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衡山如飞、嵩山如卧”。此图弯曲盘绕,画迹诡异,自古以来无人了解其中的秘密,尤显神秘。
《五岳真形图》碑原在岱庙延禧殿旁,清乾隆间移置县署土地祠,1979年复移置岱庙院,1983年移置岱庙碑廊。碑高126厘米,宽74厘米,圆首。碑阳刻《张宣慰登泰山记》,碑阴刻《五岳真形之图》。
1.额篆书阳刻“五岳真形之图”横列六字,字径8厘米。
2.五岳真形图概说
盖闻,乾坤之内,五岳者谓之神。五岳之中,岱岳为其祖,莫不应其造化。生于混沌之初,立自阴阳,镇乎乾坤之位。且五岳者,古经云“分掌世界人间等事”。
3.东岳泰山图说
右上部刻东岳泰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10行80字;皆正书,字径l.5厘米。
东岱岳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也,在兖州奉符县,是成兴公真人得道之处,长白、梁父二山为副。岳神姓岁讳崇,封号天齐仁圣帝。岱岳者,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死生之期,兼主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
上文中的“岱岳”是泰山古时候的别称。上面碑文用白话解释就是:天地之内,五岳都是神山,在五岳名山当中,泰山是尊长,守护着天地的重要位置;东岳泰山是天帝的成员,所有神灵都在这里安家修行;泰山掌管人间官禄福寿、贫富贵贱,是五岳大山中权力最高的灵山。
4. 南岳衡山图说
右下部刻南岳衡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8行56字;皆正书,字径l.5厘米。
南岳衡山,在衡州衡山县,是太处真人得道之处,潜山、霍山为副。岳神姓崇讳覃,封号司天昭圣帝。南岳者,主世界星象分野兼水族鱼龙之事也。
5.北岳恒山图说
左上部刻北岳恒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9行62字;皆正书,字径l.5厘米。
北岳恒山,在定州曲阳县,是长桑公真人得道之处,天涯、崆峒二山为副。岳神姓晨讳嵩,封号安天元圣帝。北岳者,主世界江河淮海兼四足负荷之类,管此事也。
6.西岳华山图说
左下部刻西岳华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9行58字;皆正书,字径l.5厘米。
西岳华山,在华州华阴县,是黄灵于真人得道之处,终南、太白二山为副。岳神姓姜讳(读英),封号金天顺圣帝。西岳者,主世界金银铜铁兼羽翼飞禽之事也。
7.中岳嵩山图说
中部刻中岳嵩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11行66字,皆正书,字径l.5厘米。
中岳嵩山,在西京河南府登封县,是寇谦真人得道之处,女几、少室二山为副。岳神姓恽讳善,封号中天崇圣帝。中岳者,主世界土地山川谷峪兼牛羊食稻之种,管此事也。
8.另中上部刻五岳概说9行58字,字径2厘米,正书。
9.中下层文下部刻五岳称号5行50字,字径l.5厘米,亦正书。
东岳太灵苍光司命真君。
南岳庆华紫光注生真君。
中岳黄元大光合真真君。
西岳素元耀魄大明真君。
北岳郁微洞渊无极真君。
10.谨按《抱朴子》云:“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汉武帝元封二年七月七日夜,西王母亲降,见王母巾器中有书卷,紫锦囊盛之,亦是所同。”太初中,李充称“冯翊人三百岁,常(以下缺二十字)江渡海,或入山谷,或夜行,又恐宿于凶房,若此图随身,一切邪魔,魑魅魍魉,妖怪虫虎,皆隐消远遁矣。所居之处,香气供养,真心扶侍,必降祯祥之佑,以感圣力护持。(以下名款残)
洪武十一年十月□□□。
11该碑背面又有陈文烛的《解五岳真形图、赠少林寺僧洪川广令歌》一首:
夜望不厌山中月,昼行不厌山中云。云飞月落兴无尽,按图指点岗峦分。
此图真形号最古,天壤名山唯如五。兼葭日亲在东南,莲花仙掌开西土。
太行峨峨碧玉间,一到嵩丘是中宇。携来傍我久有年,何人赠之郭次甫。
高僧况是惠远流,卜居□日谁为主? 好勒□磨第一峰,寒林夜半生风雨。
二、《五岳真形图》的 释图
五岳的形图,各有特点,彼此形象表明什么,众说纷纭。但究意是什么?有待行家研究。
释图者各执一词,“①形体:泰山坐、华山立、恒山行、衡山飞、嵩山卧。②形态:泰山如龙,华山如虎,恒山如鸟,衡山如龟,嵩山如奥。③方位:古人用木金水火土,代表东南西北中,泰山系东岳为木,华山系西岳为金,恒山系北岳为水,衡山为南岳为火,嵩山系中岳为土。④神尊:青龙系东方之神,主泰山;白虎为西方神,主华山;朱雀为南方之神,主衡山;玄武为北方之神,主恒山;土神为中方之神,主嵩山。⑤文字:分别表示泰、华、衡、恒、嵩5个象形字。⑥标高:系五岳的等高线图。⑦道符:即道家镇山的石刻。⑧绘画:即古代5幅龙、虎、乌、龟和大地写意画。⑨法旨:《中国道教宫观文化。河南嵩山文化》对《五岳真形图》则另有说词:”据《汉武帝内传》记载:汉末方士鲁汝生采药于蒿山遇一神女,自称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岳真形图》授之,并告以施用节度。据称其图可以威制五岳,役使众灵。“⑩路标:此图系方士考察山岳的鸟瞰图,为入山之指南。⑩护符:后经配以老君符文而被神话,认为具有护符保身之功能。总之,五岳真形图含义深邃,属传世神品。
(一)古代的解释
1. 太上老君最早测绘的山岳地图。
最早出现“五岳真形图”记载的是古代文献《汉武帝内传》,称该图是太上老君最早测绘的山岳地图。
2.五岳真形图是召唤神灵、驱魔辟邪的道符。
五岳真形图,道教符箓,据称为太上道君所传,有免灾致福之效。据晋代著名科学家道士葛洪(抱朴子)文,道教徒们最重视的秘文计有两种《三皇文》和《五岳真形图》,这两件宝贝隐藏着无比巨大的能量,可以避邪;
自汉武帝确定今天的五岳以来,五岳安镇四方,成为国家一统的象征。《五岳真形之图》碑中的序言有“乾坤之内,五岳者谓之神”的论述,源于大山崇拜,道教认为五岳大山,各有神灵镇守,每方神灵不但有显赫的名称字号,而且还有严格的职责划分,统率着本岳内的大小神仙,在各自的域内自在逍遥。因而每一个道符代表着一岳的首席神灵,每一个图符犹如国君帝王的金简玉符,只要一合符,各诸侯便无条件的执行影从,又如御用的尚方宝剑,见剑如面君,天下臣民无不跪伏。作为道教的真文符箓,五岳真形图便具有这的功能,只要一出现,便能檄召万灵,同时令妖魔鬼怪望风而逃。每一个图符只能镇煞本地的鬼神,若五个图符集于一身的话,那更不得了了,一如票证时代的全国粮票,非但能畅行五岳、行走全国,更能安枕无忧、百鬼不侵。
《五岳真形之图》石碑中的跋语对此进行了诱人的描述,全文曰:
谨按《抱朴子》云: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汉武帝元封二年七月七日夜,西王母亲降,见王母巾器中有书卷,紫锦囊盛之,亦是斯图。太初中,李充称,冯翊人,三百岁,荷菓荜留,负五岳图,帝封“负图先生”。此图如人出入作客、过江渡海,或入山谷、或夜行,又恐宿于凶房。若此图随身,一切邪魔魑魅魍魉水怪等,尽隐迹逃遁矣。所居之处,香花供养,虔心扶侍,必降祯祥之佑,以感圣力护持。
这段话出自道教典藏《抱朴子》,它不仅介绍了五岳真形图的由来,是有西王母传来,具有浓郁的仙话色彩,而且对五岳真形图的超凡功能进行了描述,“此图随身,一切邪魔魑魅魍魉水怪等,尽隐迹逃遁,一切毒物莫能近矣。”简直犹如金刚不坏之身,激起了无数道门中人的狂热追求。这也正是五岳真形图作为道符的最大功用。
《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武帝问:‘此书是仙灵之方耶?不审其目,可得瞻盼否?’ 王母 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羣灵,尊奉亲迎。’”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诸名山五岳,皆有此书,但藏之于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
《抱扑子》:“修道之士,栖陷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则山中魑魅虎虫,一切妖毒皆莫能近。汉武元丰三年七月七日受之西王母,流布人间。后太初年中,李充自称冯翊人,三百岁,荷草器负图傲游。武帝见之,封负图先生。故世人能佩此图渡江海、入山谷、夜行郊野、偶宿凶房,一切邪魔魑魅魍魉水怪山精,悉皆隐遁,不敢加害。家居供奉,横恶不起祯祥永集云。故此图不独用为佩轴,家居裱成画图,安奉亦可……”
《抱朴子内篇·登涉》:上士入山,持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所在召山神,及按鬼录,召州社及山卿宅慰问之,则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来视人。其次即立七十二精镇符,以制百邪之章,及朱官印、包元十二印,封所住之四方,亦百邪不敢近之也。其次则持八威之节,佩老子玉策,则山神可使,岂敢为害乎?
3.东方朔的说法
《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旧笔,锋芒乎岭。云林玄黄,有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趣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子有《东岳真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岳真形》,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反还自伤;子有《中岳真形》,所向唯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真形》,消辟五兵,入阵刀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伺迎;子有《北岳真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享福禄;子尽有《五岳真形》,横天纵地,弥纶四方,见我欢悦,人神攸同。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之,诸侯咸宗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破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太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遂獯鬻,登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有常处。察四岳,并有佐命之山,而南岳独孤峙无辅,乃章词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潜山为储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写形像,连五图之后。又命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形,皆以次相续,此道始于黄帝耳。
按照东方朔的说法,如果得到东岳《真形图》,就会“神安命延”;如果得到南岳《真形图》,就会“五瘟不加”;如果得到中岳《真形图》,就会“致财巨亿”;如果得到西岳《真形图》,就会“刀刃不伤”;如果得到北岳《真形图》,就会“百毒灭伏”。如果五岳《真形图》全部都得到,就会获得这样的效果——连人带神统统喜欢你,你将成为宇宙中最受欢迎的人!
4. 五岳真形图是古人用特殊方式标画的一种山岳示意图,五座山川的平面俯视地图。
人们在长期供奉此图的同时,许多饱学之士也对图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如今也有人曾潜心研究《东岳真形图》,发现竟然与泰山地形图有许多相似之处,认为真形图应是古人用特殊方式标画的一种山岳示意图。这不尽令人惊奇,中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如此高的地图测绘水平吗?通过考古发掘发现,西汉早期马王堆汉地图就以实测为基础绘制了古典地图,在西汉中期有《五岳真形图》就不足为怪了。在明人编著的《华岳志》卷一中也绘有一幅《古本灵宝西岳真形图》,其中引有所谓《东方朔序》。序文中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於奋笔,锋芒畅乎岭锷,云林玄黄,有如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这件资料的时代不晚于明代,其中特别重要地是,作者点明了《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山水之象,也就是说表示的是地形变化。并指出,其盘曲回绕,表现的是陵阜的形势,文中还点出其山岭的脊与图中的锋芒有关。而且有“下观规矩”“拟纵趋向”之语,确有测量成图的意味。不过由于某些原因,在经历了传写翻刻后,已经走形,更显得荒诞不经,后代人大多已无法理解,但为道士所用而加以神化,因此才得以代代相传,否则我们今天恐怕也无缘窥见这闪耀着古人智慧光芒的神图了。如今,这些图形多当作山岳的标志。
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还有一首《五岳真形图歌》传世,歌曰:五岳足迹谁能遍,五岳真形谁所见。岱宗山下岳祠东,镌瑶刻玉穷鬼工。紫泥搨就珊瑚色,高堂日射扶桑红。璇宫银阙森髣髴,群仙玉女纷相从。禹鼎沈沦多不若,山林佩此百神却。丹灶思寻勾漏砂,灵岩定采天台药。陟岳寻仙思汉武,茂陵寂寞一抔土。倘许吾曹有仙骨,君现真形与君语。
李白有云:“五岳寻仙不辞远”,道出了方家术士、道门中人的追求目标。为寻仙访道,多少羽士负笈仗剑,云游五岳,吸纳仙方,成就自我,但山川高大,不得其门,而五岳真形图正好提供了各山攀登的诀窍,它曲意表达了各山曲折盘薄的在地之势,是一幅幅原始的平面地形图。古人登山,多采取“圆山”法,犹如公路盘山,在同一等高线上,绕过山头,取其近势,逼近山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登顶愿望。因而五岳真形图是指导道士最快登顶的指南,是我国很早的地图。
5. 五岳真形图表明了道家之所需。
寻仙修炼的道门中人都想栖隐在某座大山,集天地精华,吸风饮露,道法自然,辅之以造炉炼丹,渴啖仙芝,以求长生,为此,他们至少需要一座天然山洞来栖身,遮风挡雨。同时他需要了解这座山上的矿藏或仙草,以满足炼丹、养生之必需。而五岳真形图便直观的提供了这些信息,陈田夫谓五岳真形图“取其峰峦、洞室之所在,神芝、灵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级之数,东西南北里程之限”而成,清楚地标明了洞室、芝草的高度和地点,以及山岳的四周里程数,使之成为道徒修炼的必读符图。
最早的五岳真形图印刷在纸帛之上,有四种颜色,黑色表示山峦走势,黄色表示山洞或矿物所在,白点表示山巅,游方道士一目了然。刻在石碑之上,受石刻的局限,不能表达颜色含义。红色表示水源和流向。
6.五岳真形图标明了山泉水源和河流走向。
五岳真形图对五岳的山水穴窦、泉液所出、地脉所通均进行了标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仙风道骨之徒指明了生活水源。总之,五岳真形图是道教的产物,是道门中人的护身符,为寻求它的真谛,不论是草履拂尘的云游仙人,还是按驾祥云的游方道士,均来去倏忽在五岳山川,惊鸿飘渺于天地之间,沉沉绪脉在中华大地。
7.主管世界
五岳真形图还“下主人事”,对世间万物的管理权限进行了划分,因泰山主管“世界人民官职”大小、贵贱之分以及人的“生死之期、长短之事”,相当于今天的组织人事部门,而超然其它四岳,加之五行中以东为尊,以青为上,以木为生,以龙为贵的观念,造就了泰山成为群岳之长、五岳独尊的地位和现象。
右上为泰山,"主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该符像一个篆书"天"字(或"雨"字),象征上天主宰芸芸众生,主管世人的命运。右下为南岳衡山,"主世界星象分野兼水族鱼龙之事也",该符像一条鱼,暗喻鱼龙变化。
左上为北岳恒山,"主世界江河淮济兼四足负荷之类管此事也",该符像一个多足的水族或灵龟。
左下为西岳华山,"主世界金银铜铁兼羽翼飞禽之事也",该符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炼丹炉。
正中为中岳嵩山,"主世界土地山川谷峪兼牛羊食稻之种管此事也"。
五岳当中只有东岳泰山是管人的,所以每天都会有这么多虔诚的香客、信徒、游客来到泰山,祭拜泰山神。
8古人认为是山水之象,也就是说此图表示的是地形。
道教尊崇东方朔,这种《五岳真形图》大约也与东方朔有些干系。宋人所编《云笈七笺》卷七十九中,便收有题为东方朔撰的《五岳真形图序》,文中曰:“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於奋笔,锋芒畅乎岭崿,云林玄黄,有如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
这一段文字非常重要,作者点明了这些似字非字,奇形怪状的《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山水之象,也就是说此图表示的是地形。而且有“下观规矩”“拟纵趋向”之语,下观,即俯视之意,表示是俯视图;规矩是测量用具,或者是指测量技法。“拟纵趋向”是指此图有方位。从这两句中,确有一些测量绘图的意味在内。序中还指出,其图中盘曲回绕者,表现的是陵阜的形势、地形的高下、山水的长短弯曲,文中也点出其山岭的脊与图中的锋芒有关。从此段文字来看,《五岳真形图》的确表现的是山岳的高下和水平距离。
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古人对于五岳真形图所作的科学解说。
《五岳真形图序》文中又说:“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征之,破山通道,未尝宁居。東至於海,登太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獯鬻,登符釡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徃来,无有常处。察四岳並有佐命之山,而南岳独孤峙无辅,乃章词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潜山为儲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写形像,連五图之後。又命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為使者,形皆以次相续。此道始於黄帝耳。”这一段论述,说到五岳与诸山之图,是黄帝所为。按这种说法,则中国古代开始测绘山岳地图,时代更早。
另一部古书《汉武内传》则称,《五岳真形》图系西王母传与汉武帝之图,对这批地图出处与上述提法有异。其文曰:“帝又见王母巾笈中有一巻书,盛以紫锦之囊。帝问此书是仙方耶?不审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岀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帝下地叩头,固请不已。王母曰:昔上皇清虚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长短,察丘山之高卑,立天柱而安于地理,桢五岳而拟诸镇辅,……乃因山源之规矩,覩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逶迤,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书形秘于玄台,而岀为灵真之信,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近。……今以相与,当深奉慎如事君父。泄示凡夫,必祸及也。”
《汉武内传》中“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长短,察丘山之高卑,立天柱而安于地理,桢五岳而拟诸镇辅,……乃因山源之规矩,覩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逶迤,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书形秘于玄台。”这一段话,明指其是山岳地图,与《五岳真形图序》中所说相类,不过更加详尽。你看:俯视大地,河有长短,山有高低,盘曲回转,这些都被“制象”“书形”,变为真形图,秘藏于玄台。这些文字虽然有将测绘神化之嫌,但无疑也是探究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技术的重要资料。
《汉武内传》中还说到,汉武帝所得到的五岳真形图,因柏梁台发生火灾而被焚烧。关于《汉武内传》的成书年代,旧题班固所撰,班固是东汉史学家。但《四库题要》则疑其书系魏晋间文士所为,虽然难证其为东汉,至少这部书也是魏晋时代作品。
严格地讲,五岳真形图属于早期的地图形式,这种形式的地图出现时代应当非常之早,即便说其产生于三代之前也不为过。当然,也不排除后代还在不断测画新的此类地图。另外,我们知道,地形起伏小和地势平缓地区的地图易测,地形起伏大的山区则难测,猜想起来,古地图的山岳部分,也许曾采用过此类形式。至少,五岳真形图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早期的山区地图形式,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历史的认识。
(二)近代国外的解释
1.“五岳真形图”是等高线平面图入山线路图
首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日本的地理学者小川琢治,日本肆意对中国的名山大川进行地理测绘,小川琢治便是其中之一,他带着助手来到泰山,神出鬼没地进行了实地勘察,绘制了精确的泰山等高线平面地图。回国后,他又无意中看到了一幅唐朝之前的泰山真形图,真形图的形状、外观与他的地图极其相似,他将《东岳真形图》与现代测量的泰山地形图进行对照时,几乎目瞪口呆,《东岳真形图》竟然与泰山地形图有许多相似之处,真形图原来是一幅古人以特殊方式标画的泰山地形图!用等高线绘制的泰山地形图与日本收藏的十七世纪版《五岳真形图》作了比较分析,他提出了《五岳真形图》中蕴涵着等高线绘制地图的思想。
文中根据日本所收藏的十七世纪版《五岳真形图》之一《东岳真形图》,与实地考察用等高线绘制的泰山地形图作了比较分析,得出一个惊人结论:二者极为相似。换句话说,《五岳真形图》中蕴涵有等高线制图法的地图绘制思想。这一发现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用这类方式表示地形起伏的技术出现很晚,所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一时影响很大,后来这一研究成果被英国的李约瑟先生收入他的大著《中国科技史》中。1910年6月,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在日本《地学杂志》第22年第258号上发表了《近世西洋交通以前の支那地图に就て》专文。
2    .后来,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中也引用了小川琢治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评论:“小川琢治曾注意到一幅很值得注意的泰山图,这幅图见于《五岳真形图》(作者姓名不详,现存有十七世纪的版本)。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幅图中所用勾画山形的方法完全不逊于近代所用的方法。”
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将小川琢治对《五岳真形图》的研究工作介绍给了中国学者。
(三)近代国内解释
近代对“五岳真形图”进行研究后的解释:“五岳真形图”是等高线平面图入山线路图。许多学者在惊定之余,依然疑问重重:这太离奇了,中国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其地图测绘方面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吗?
198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曹婉如、郑锡煌发表了《试论道教五岳真形图》一文,文中也提出:现存的古本五岳真形图,就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来看,可以称之为具体山岳的平面示意图。从这点来看,或许持形状说的人更具有科学依据。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对道教《五岳真形图》较为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
现存的古本五岳真形图,就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来看,可以称之为具体山岳的平面示意图。
“圆山”是山区的一种行路方法。古代道士凭借这样的实地“圆山”经验,在绘制五岳进山地图时,就将同一高度的山峰位置用相同的墨迹标明,便于道士在山中绕山行走。
到了2008年,山东大学的姜生教授一脉相承,结合对泰山的考察,写了《东岳真形图的地图学研究》,论证了真形图和实际地形、地势的关系。对以上文章均进行了认真的研读,获益匪浅。
姜生教授文中古本东岳真形图与泰山地形图的对比
《五岳真形图》之所以能在人类地图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因为其蕴涵有先进的地图绘制科学思想。
这一问题,到了1974年算是初步得到了解答。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三幅彩色地图,这些地图成图年代在汉文帝之前,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了。其中一幅地形图中有九嶷山地区的描画,使学者们不可思议地是:该图“采用了闭合曲线表示山体的范围以及谷地、山脉,并辅以侧视俯视相结合的方法表示了九嶷山耸立的峰丛,这与现代地形图上利用等高线配合山峰符号画法是相似的。”专家们认为:马王堆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古典地图,它表明了我国在2100年前地图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给中国和世界地图史增添了光辉。其后,我国又相继发现了战国时期为中山国墓地设计古代工程图,其上有明确的绘图比例。
既然西汉早期汉文帝时的地形图已经达到这样高的水平,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那么汉武帝时的西汉中期产生诸如《五岳真形图》之类的地形图,也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图后代人大多无法理解,又经历了传写翻刻,已经走形,更显得荒诞不经。除华山外,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都刻有真形图传世,甚至将这些图形当作山岳的标志。若不是道士们神化此图,一代一代留传下来,我们今天恐怕也无缘窥见这一展示出中国古人高度才智的地图成果。
当发现了这种情况后,我们再次回过头来重新研究中国古代对于《五岳真形图》的有关论述,便会发现这一直被目为迷信的资料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明人编著的《华岳志》卷一中也绘有一幅《古本灵宝西岳真形图》, 其中引有所谓《东方朔序》。序文中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於奋笔,锋芒畅乎岭锷,云林玄黄,有如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这件资料的时代大概不会晚于明代,其中特别重要地是,作者点明了《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山水之象,也就是说表示的是地形变化。并指出,其盘曲回绕,表现的是陵阜的形势,文中还点出其山岭的脊与图中的锋芒有关。而且有“下观规矩”“拟纵趋向”之语,确有一些测量成图的意味在内。
道家在中国古代特别重视方技,许多道士本身就是术士,中国古代测量在道家的著作中往往被蒙上一层神化了的方技色彩。这一流派的文献中除了其迷信与封建糟粕外,也创造和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重要的科学技术。
不幸地是,汉代已经创造出的上述地图绘制方法,到了数百年后的晋代时,大约已经无人知晓,当时的学者认为古地图比较粗略,地图学专家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时所见到的汉地图与马王堆出土的地图相比,制图水平似乎反而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由于封建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控制在皇家手中的,在这种严密的管理体制下,先进学说的传承和推广是非常困难的。从历史上看,不但天文学如此,地理学也不例外。另外,从西汉到晋,中间经历两次大的战乱,尤其是东汉末董卓焚毁皇家收藏的图书,和汉末对知识人才的摧残,可能使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资料和技术人才都丧失殆尽。完全可以设想,秦汉许多制图技术已经失传,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也许是一种再创造,殊为可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并非是直线形的,许多发明创造,往往失传后,又再度被发明创造,有的甚至有多次反复,如中国古代指南车的发明即是如此。在地图学的发展中,也难免出现这类现象。
从这一角度来认识《五岳真形图》,我们就会发现,它神秘的外衣下,原来掩盖的是中国古代一种被扭曲了的科学遗产。
《五岳真形图》之所以能在人类地图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因为其蕴涵有先进的地图绘制科学思想。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有人认为,五岳来源于中国的五行思想与山岳、以及对山神的崇拜。传说盘古死后,头和四肢化为五岳。虽然五岳不是中国最高的山,但由于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险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访,留下遗迹,大大增添了五岳之名声。五岳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祀联系在一起的。五岳一词始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礼记》“王制”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这里的五岳并没有列出具体山名。东汉的郑玄对《周礼》的注释说:“五岳,东曰岱宗、南岳曰衡山、西曰华山、北岳曰恒山、中岳曰嵩山。”五岳具体山名见诸文字并得到官方确认,是在秦汉时期。《尔雅》“释山”和秦朝人伏生所做的《尚书?大传》都记载了五岳分别为“岱(泰)山、霍山、华山、恒山、嵩高(嵩山)”。其中的霍山,又称衡山。《汉书》的“郊祀志”载,汉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颁诏,正式确定东岳为泰山、西岳为华山、南岳为霍山(即衡山)、北岳为常山(即恒山)、中岳为嵩山。由此可见,确定这五山为五岳,可能早在《周礼》成书的春秋或战国时期,最晚也在西汉时期。
汉武帝之后中国历代皇帝都对五岳不断加封,唐代把五岳封为王,宋代加封为帝,元代继续加封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为神。道教创立以后,继续将五岳神话,认为五岳乃是神仙居住之地,把东岳称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称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称为太极总仙洞天,北岳称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称为上圣司真洞天。晋朝的道士葛洪在《枕中书》中,融合了五行所代表的方位和颜色的说法(木代表东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黄色),声称太昊为青帝,治东岳岱宗山(泰山),祝融为赤帝,治南岳衡霍山(即天柱山),金天氏为白帝,治西岳华阴山(即华山),颛顼为黑帝,治北岳太恒山(即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中岳嵩高山(即嵩山)。
但是,历史上所称的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其所指的并不是如今的山西恒山和湖南衡山。其中北岳恒山在历史上长期都是指河北省曲阳的大茂山(古称恒山),直到1660年才由山西的恒山所取代。而南岳衡山旧指安徽的天柱山(古称霍山、衡山),直到隋朝(公元589年)才改湖南衡山为南岳。
一些中国的地方割据政权,也曾以自己的视角封过五岳,例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孙皓封离县(现于江苏宜兴县)为中岳,又封其南的荆南山为南岳。五代十国时期,闽帝王延均封霍童山(现于福建宁德县)为东岳,高盖山(现于永泰县)为西岳。唐朝时,南诏则称云南境内的苍山(中岳)、乌蒙山(东岳)、无量山(南岳)、高黎贡山(西岳)和玉龙山(北岳)。因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朝鲜也封过五岳。
(四)符号形状说,体现了五岳的骨体特征。
五岳所处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构造不同,各有特点,随着人们对五岳攀爬次数的增多,对其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的认知也逐渐提高,渐次形成了对五岳的固定认识,一是泰山雄、华山险、衡山秀、恒山峭、嵩山奥,二是泰山如坐、华山如立、衡山如飞、恒山如行、嵩山如卧。五岳的山体风骨和外观风貌影响了真形图的演变,图符力求体现各自风骨。因此,五岳真形图反映出了各自山岳的自然和人文之奥。
是五岳的地形图,表示五岳地貌形状特征,属道教的地学范畴,即"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衡山如飞"、"嵩山如卧";
碑刻五岳真形图用5个不同的符号代表五岳,符号形状“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衡山如飞、嵩山如卧”,各图都有文字说明。该图弯曲盘绕,画迹诡异,自古以来说法很多。有的说,五岳图是表示五岳形状的:东岳泰山形体庞大,如巨人端坐,老态龙钟,肃穆威严,因有“泰山如人坐”之说;西岳华山形体陡峭奇险,壁立如削,因有“华山如壁立”之说;南岳衡山形体如鸟翼,光泽秀美,腾空而飞,因有“衡山如鸟飞”之说;北岳恒山,高峻谷深,飞岭纵横,如猿攀跃,因有“恒山如猿行”之说;中岳嵩山形体如人卧,外观奇伟,内含奥妙,因有“嵩山如人卧”之说。
一是泰山真形图。唐朝之前的泰山真形图呈扁长型,由于泰山雄踞东方,拔地通天,是紫气之源,站在南天门回首,但见盘道渺远,千嶂俯归,气势雄伟,远观如一长者端坐,不怒而威,不肃而严,沉稳大气,因而东岳真形图便由扁长而演化成端坐之形,方方正正,成了碑刻中展现的形象。
二是华山在五岳中最高,素以险峻奇拔著称,五峰中的朝阳峰,有巨崖直垂,冲击视觉,形如巨掌,险峻异常,因而碑刻中的西岳真形图两侧便垂直上下,以突出“华山如立”之险。
三是衡山山体南缓北陡,主峰祝融峰形似鸟首,周围山峦伸展如翼,每值雾沉云移之时,更显跃然欲飞之姿,因而南岳真形图便有了飘然凌空之势。1990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张“南岳如飞”的邮票,栩栩如生,不虚此誉。
四是恒山控关带水,奇险玄幻,居形胜之险,似轩辕巨人行走在雁门关至太行山之间,因而北岳真形图呈从容行走之势。
五是嵩山山势雄浑,横亘绵延,嵩高峻极,似卧龙盘踞中原,因而中岳真形图便呈趴卧之态。1995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张“嵩山如卧”的邮票,可资体会,如图:
(五)“五行”说
道教是本土宗教,它融合了道家、方术、阴阳、五行、易学、炼丹、养生等各门学科,包容万象,融进了国人的生活。五行学说在五岳真形图上也得到了体现。一是五方东西南北中,相对分配,甄别了五岳。二是五色青白赤玄黄,在五岳披挂上身。三是五行木金火水土,赋予了五岳的属性。四是五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土地,安排到了五岳,诸如此类,各有皈依。
“五行”说对五岳观念的产生和稳定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有说是由古代“五行说”演化而来,代表方位的五种物化(即金、木、水、火、土)的符号:西岳图表示“金“,东岳图表示“木”,北岳图表示“水”,南岳图表示“火”,中岳图表示“土”。木、金、火、水、土,大地上“五行”俱全。
(六)有说是“四象”和土神的象形表示:
东岳图绘的是象形的青龙,西岳图绘的是象形的白虎,南岳图绘的是象形的朱雀,北岳图绘的是象形的玄武(龟蛇),中岳图绘的是象形的土屋内住土神。
(七)形象化象形文字。
东岳图为“龙”字,西岳图为“虎”字,南岳图为“鸟”字,北岳图为“龟”字,中岳图为“奥”字。
三、《五岳真形图》的历史
1.唐代以前的五岳真形图乃为山岳地图
据成书于东晋葛洪所著的《汉武内传》记载,西王母曾向汉武帝出示过五岳真形图。从现存的古本五岳真形图及其相关文字记载来看,唐代以前的五岳真形图乃为山岳地图。
综合《汉武内传》及托名汉东方朔所撰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序》(实为隋唐作品)等文献记载,五岳真形图的制作方法是:“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奋笔,锋鋩畅乎岭崿,云林玄黄,有如书字之状”。
2.南宋道士陈田夫在其《南岳总胜集》中保存有对各种形式的五岳真形图以及附带符图制作方法的总结:“一者五岳山符,安镇方岳,檄召万灵,太上真文也。二者五岳山蹠,神仙倒景,俯视山川之蹠,写其曲折蟠薄在地之势也。三者五岳山形,取其峰峦、洞室之所在,神芝、灵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级之数,东西南北里舍之限也。四者五岳山骨,取其骨体之所像,枝干之所分,上法星文,下主人事之所起也。五者五岳山水穴窦之图,取其泉液之所出,金宝之所藏,地脉之所通,而为之图也”。由此不难看出,五岳真形图之制作方法遵循的是观察取像法,也就是自高山绝顶俯视观察所绘的山岳地图。就其技术层面而言,原为“彩绘”,黑者山形,赤者水源,黄者或白点是洞穴口,一目了然,便于使用。
3.关于唐代以前的东岳真形图,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姜生教授有专题研究,按照姜生教授的研究结论:“东岳真形图内,泰山的山体、山峰、山谷、洞穴、河流水源、登山路线、物产等多项内容,均以地图符号或注记方式,不同程度地得到近乎地理实际的技术表达,构成比较准确的泰山区域地形图,且具有近似等高线的特点。其绘制方法对古地图学有所继承,系汉魏时期绘图影响下的产物,汇集了两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地图的成就,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地图学的另一技术流派,具有很高的地图学史意义和历史地理学价值。”
4.目前五岳仅存的两通“五岳真形之图”碑分别存于泰山岱庙和嵩山中岳庙内,前者刻明洪武十一年(1387年),后者刻于明万历年间,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所著的《泰山》一书附有拓片。从这两块明代“五岳真形之图”碑及其《道藏》所收录的“五岳真形之图”来看,与唐代以前的五岳真形图为地图是不一样的,后者“有如书字之状”,如“东岳真形之图”,是变体的泰山之“泰”字,另外还含有东方泰山青龙之“龙”的图象元素,其功能也就由实用地图功能上的“护身符”演变成象征意义上的“护身符”了,但神秘性得到了强化,诚如明代“五岳真形之图”《谨按》所言:“此图随身,一切邪魔,魑魅魍魉水怪等尽隐迹逃遁也”。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以前的五岳真形图是各岳单独成图的,后来才集为一起。
5.宋代以后的五岳真形图宗教文化的意义越来越明显,泰山碑和嵩山碑中除五岳真形图外,还有《五岳真形图概说》及其五岳的《图说》等文字说明。《概说》谓:“盖闻,乾坤之内,五岳者谓之神。五岳之中,岱岳为其祖,莫不应其造化。生于混沌之初,立自阴阳,镇乎乾坤之位。且五岳者,古经云分掌世界人间等事”。各岳的《图说》内容大意是:东岳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是成兴公真人得道之处,“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主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西岳华山,是黄盧子真人得道之处,“主世界金银铜铁,兼羽翼飞禽之事也”。南岳衡山,是太处真人得道之处,“主世界星象分野,兼水族鱼龙之事也”。北岳恒山,是长桑公真人得道之处,“主世界江河淮济,兼四足负荷之类,管此事也”。中岳嵩山,是寇谦真人得道之处,“主世界土地山川谷峪,兼牛羊食啖之种,管此事也。”
6.从五岳真形图的文字注解来看,虽然五岳“分掌世界人间等事”,但东岳泰山职权最大,也就是说“五岳之中,岱岳为其祖,莫不应其造化”。其一,泰山是天帝之孙、群灵之府。“天孙”说见于晋张华的《博物志》。正是因为泰山神是天孙,所以有资格可以代“天”行事。唐代以后的帝王(天子)们的感觉有点不合适,于是就改封为“天齐”了,天齐者与天齐也。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宋真宗加封为“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又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由天孙而天齐,由孙而王而帝,泰山的地位就大大的抬升了。至于群灵之府说,古籍文献记载颇多:古人认为,昆仑山即古泰山,山高三成,与天相接,且“其光熊熊,其气魂魄”,“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有九井,有瑶池,有不死之泉,有不死之树,有珍奇异物,《河图括地象》概括为“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这所集也。”其二,泰山主世界人民官职、贵贱之分。借用唐代大历年间镌刻的泰山《石敢当铭》讲,就是“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还有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撰文的《东岳碧霞宫碑记》也有类似的说法:泰山女神碧霞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诚弗应”。其三,泰山“主生死之期、长短之事。”生死乃人生之大事,秦汉以来,泰山主生亦主死之说非常盛行,如汉武帝东封泰山时所铸大鼎铭文曰:“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汉代之《太山铜镜铭》也说,“上太山,……受长命,寿万年。”有生必有死,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齐地所祀神祇有八,泰山为“地主”之神。《魏书·乌桓传》总结为“中国人死魂归泰山也。”众所周知,泰山历史文化轴线分为三重空间,即地府(蒿里山)——人间(泰安城)——天堂(泰山),如此看来,泰山神把前世、今世和未来都管了。
7.五岳真形图囊括了诸多文化元素,虽然披着道教的外衣,但是却有古代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精华,也有封建迷信等方面的糟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五岳真形图的产生、演变和存在,于今有其历史的逻辑必然性,剔除糟粕而取其精华,把五岳真形图作为五岳的标志性符号不无不可。
8.五岳真形图还“上法星文”,将真形图中原来标明山巅的白点,演绎成了星星、圆月或太阳,比较典型的是中岳真形图,因嵩山位于中原大地,中国中央,自古便是观天象之地,因而,真形图中便有星星和圆月,非常契合实际,始建于元代的观星台更是驰名中外,2010年7月31日,登封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即使不从真形图的意义来说,也是当之无愧。
四、《五岳真形图》的传说
据最早出现“五岳真形图”记载的古代文献《汉武帝内传》载,该图是太上老君最早测绘的山岳地图。这幅图名曰《五岳真形图》,关于该图的传说很多,也非常神秘,细说起来,还要从汉武帝谈起。
汉武帝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他平生最喜爱的却是长生不老和神仙方术,因此,他的宫廷中也就方士云集。方士是古代一些拥有特殊技巧而神秘的人,其中鱼龙混杂,有炼丹术士,也有与天文和地理有关的星相和堪舆学家,气功导引术、医术占卜、天文测量者等。这些方士中当然也不乏欺世盗名的骗子,如栾大、李少君、少翁之流,争相眩弄奇术,以售其奸。但时间一久,骗局漏出马脚后,往往被汉武帝处死,一时人头落地,死者颇多。
众方士内,独有东方朔等得以善终,算是例外。东方朔好古博学,为人机智恢谐,又“多所观外家之语”,实际上是一位博物学家。《五岳真形图》便与东方朔有一定的关系。
相传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记载了如下的一段佚事: “禹经诸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不  但刻度五岳,诸名山亦然。……臣先师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昆仑、钟山、蓬莱山及神洲真形图。昔来入汉,留以寄知故人,此书又尤重于岳形图矣!……武帝欣闻其说。明年遂复从受诸真形图,常带之肋后,八节当朝拜灵书,以求度脱焉。”
这是一段传说古代绘制地形图的文献,其中说到大禹令有技巧的人刻度五岳图,刻度就是描绘测量。不但五岳有图,其它重要的名山也都有图。并且东方朔的老师还有海外的昆仑山、蓬莱山等仙山的真形图。
原来,早在太初年间,冯翊人李克就曾向汉武帝献过《五岳图》,为此,武帝特封李克为“负图先生”。这次东方朔再次献上一批《真形图》,汉武帝从东方朔手中得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宝图,能让他这样珍重而又沉迷其中,我们今天可惜已经无从见到了。但是,中国古代的道教徒们却神秘地保存有一种《五岳真形图》,道家尊崇东方朔,这种《五岳真形图》大约也与东方朔有些干系。另据《汉武帝内传》:“帝又见王母巾笈中,有一卷书,盛以紫锦之囊。……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另一部古代异书《洞冥记》也有同样的记载。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提到一个名为鲁女生的术士,注引《汉武内传》曰:“鲁女生,长乐人。……采药嵩高山,见一女人,曰:‘我三天太上侍官也。’以五岳真形图与之,并告其施行。女生道成,一旦,与知友故人别,云入华山。”又有一位名封君达者,其事迹下注引此书曰:“(封君达)闻鲁女生得五岳图,连年请求,女生未见授。”看来,五岳真形图在古人眼中也颇为神秘。
有关《五岳真形图》的传说很多,据《汉武内传》记载: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汉武帝,帝视其巾器中有小书,乞瞻览,母曰:“此五岳真形图也,乃三天太上所出,非汝之所宜佩?”帝乞不已,与之,藏柏梁台。据此可知,此图在西汉武帝时即已出现,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五岳真形图》有何令人“乞不已”的神秘之处呢?
按晋葛洪《抱朴子》载:“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受之,四十年一传,传之歃血而盟,委质为约,诸名山五岳皆有此书,但藏之于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如帛仲理者,于山中得之,自立檀,委绢常画一本而去也,有此书常置清洁之处,每有所为,必先白之如奉君父,其经曰:家有三皇文辟邪,恶鬼、瘟疫、气横殃飞祸,若有困病垂死,其信道心至者以此书与持之,必不死也,其乳妇难艰绝气者,持之儿即生矣,道士欲求长生,持此书如山,辟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皆不敢近。”
于是《五岳真形图》成为最重要的符簶,民间更将其奉为至宝,成为避兵、消灾、免祸致福的护身符,广为使用。道观将此图刻于桃木,做成腰牌出售,猎人买来戴在身上,用于避免迷路、蛇咬、沼气,在山中建房时将此图制成佩饰挂在屋檐下,可避野兽、山贼。此图的神奇妙用,恰恰符合人们祈求平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要求。
五、五岳图序 东方朔所出
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於奋笔,锋芒畅乎岭崿。云林玄黄,有如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趣向,因如字韵,随形而名山。子有东岳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岳形,五温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反还自伤。子有中岳形,所向唯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形,消辟五兵,入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司迎。子有北岳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享福禄。子尽有五岳形,横天纵地,弥纶四方,见我欢悦,人神攸同。昔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擒之。诸侯咸宗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5有不顺者,从而征之,破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太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蝉粥金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有常处。察四岳并有佐命之山,而南岳独孤峙而无辅。乃章祠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潜山为储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写形像,连五图之后。又命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形皆以次相续,此适始於黄帝耳。
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祠,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诸得佩五岳形,入经山林,及诣泰山,君及诸山川百神,皆出境迎拜子也。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朔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
南岳衡山君,领仙官七万七百人。入诸南岳,所部山川神皆出迎。南岳君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龙,从群官来迎子。
中岳嵩山君,领仙官玉女三万人。入诸山,是中岳所部名灵,皆来迎。中岳君服黄素之袍,戴黄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阳和之印,乘黄龙,从群官而迎也。中岳是五土之主,善敬之。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
西岳华山君,领仙人玉女四千一百人。道士入其所部之山川,神并来迎。华山君身服白素之袍,冠太初九流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而来迎子。
北岳恒山君,领仙人玉女七千人。其入所部之山川,神皆来迎。北岳君服玄流之袍,冠太真冥灵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而来迎子。
青城丈人,黄帝所命也,主地仙人,是五岳之上司,以总群官也。丈人领仙官万人,道士入其山者,丈人服朱光之袍,戴盖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车,从众灵而来迎子。
庐山使者,黄帝所命,秩比御史,主总仙官之位,盖五岳之监司。道士入其山者,使者服朱绯之猓戴平华之冠,佩三天真形之印,而来迎子。亦乘科车,从以众灵。
霍山南岳储君,黄帝所命,衡岳之副主也。领群灵三万人,上调和气,下拯黎民,关校众仙,制命水神,是峻验之府,而为诸灵之所顺也。道士入其境,储君服青锦之袍,戴启明之冠,佩道君之玉策,而来迎子。或乘科车,或驾龙虎。
潜山储君,黄帝所命,为衡岳储贰,时参政事,令职似辅佐者也。入其山,潜君服紫光绣衣,戴参灵之冠,佩朱官之印,乘赤虬之车,而来迎子。诸佐命山君,并辅弼岳君,预於位政。道士入其山,佐命服朱袍,戴仙华之冠,佩太上真形之#6章,而来迎子,所乘无常。
东方朔言:古画五岳真形首目者,乃是神农前世,太上八会群方飞天之书法,殆鸟迹之先代也。自不得仙人译注显出,终不可知也。凡道士欲佩图进取山象,及书古文卷毕,以此题外面,然后盛之带符。当得正月建寅,斋七日。斋中写白讫,醮如传授法,但易章中自说辞旨,随人也。凡写书,皆烧香於左右。
六、五岳真形图序论
经名:五岳真形图序论。编撰者不详。内引葛洪之说,当出於魏晋。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参见:《云笈七签》卷七九。
五岳真形图序论
昔汉孝武帝好长生之道,常祭祀名山大泽,祈祀灵岳,以求神仙之应。以元封元年正月甲子,祭嵩高山,起道宫。帝斋七日,祠讫乃还。到四月戊辰,夜闲居,东方朔、董仲舒在侧焉。忽见一女人,着青衣,非常丽也。帝愕然问:何人。女曰:我墉宫玉女也。为王母所使,从昆仑山来语帝。闻子欲轻四海之禄,寻道求生,降帝尊之位,而屡祷山岳。勤哉有心,似可教者也。从今百日清斋,不交人事。到来年七月七日,西王母当暂来也。武帝下席跪诺。言讫,玉女隐忽然失所。帝於是登寻真之台,斋戒存道,其四方之事,权委於冢宰焉。到七月七日,扫除宫掖之内,设座於大殿之上。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帷,然九光微灯,设玉女之裘,葡萄之酒,躬监殽蔌,以为天宫之馔。帝乃盛服,立於阶下,勑端门之内坚,不得有妄窥者。内外谧寂,以俟仙官。到夜二唱之后,忽见天西南如白云,郁郁直来,遥赴宫庭,须臾转近。闻云中有箫鼓之声,人马之响,复半食顷间,王母至也。悬投殿前,有似鸟集。或驾龙虎,或乘白鹿,或乘白麟,或乘白鹄,或乘科车,或乘天马,群仙数千,光耀庭宇。既至,从官不知所在,唯见王母乘紫云之辇,又驾九色斑龙。别有五十天仙,侧近云驾,皆身长一丈,同执彩旄之节,佩金刚灵玺带,天真之策,咸住殿下。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袿,容眸流盼,神爽清发,妙姿绝世也。王母上殿,东向坐,着黄锦袷猓文彩明鲜,金光奕奕。交带灵飞大绶,腰带分景剑,头上大华结,戴泰真晨婴之冠,履玄琼凤文之舄,映玄云栋,神光炜哗。视之,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晻霭,灵颜绝世,真灵人者也。下车登床,武帝拜跪,问寒温毕,立如也。因呼武帝共坐。帝南向,王母自设厨。厨精丽非常,丰珍之殽,芳华百果,紫芝蕨萝,纷若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甘气绝世,殊於俗味,武帝不能名也。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桃七枚,大如鸭子,形圆色青,以呈王母。王母以四枚与帝,王母自食三枚。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录核。王母问:录核何为。帝曰:欲种之耳。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耳,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如何。帝乃止。徐乃下地,叩头自陈曰:彻受质不中,耽沦流俗,承禅先业,遂羁世累。政事多阙,兆民无和,风雨失节,五谷不实,德泽不建,寇盗四起,当由其主积罪丘山。然少好生道,仰慕灵仙,未能弃禄委荣,栖迹山林,思绝尘饵,罔知攸向。且弃世寻真,攒启无师,岁月见及,恒虑奄忽。不图天真顿集,今日下臣有幸,得瞻上圣,是臣宿命当得度世,愿垂哀矜,赐诸不悟,得以奉承切己之教。王母曰:汝能贱荣乐卑,耽灵味道,自复佳耳。然汝情恣体欲,淫乱过甚,杀伐非法,奢侈其性。恣则裂体之车,淫为破年之斧,杀则响对,奢则心烂,欲积神损,聚秽命断,以此蕞尔之身,而宅灭形之贼,盈尺之才,乃攻之百刃,欲以解脱三尸,令身永久,难可得也。有似无翅之鴳,愿鼓翼天池,朝生之虫,而乐春秋者哉。若能荡此众乱,拨秽易韵,保神炁於绛府,闭淫宫而不开,静奢侈於寂室,爱众生而不危,守兹道戒,思乎灵味,务施惠和,炼精惜气,早却浮丽,令百竞速逝,汝行有若斯之事,将岂无彷佛耶。如其不尔,无为抱石而济长津矣。帝跪受圣诚,请事斯语。帝见王母巾器中有一卷小书,盛以紫锦之囊。帝请问:此书是仙灵方耶。不审其目,可得瞻盼不。王母出以示之,此《五岳真形图》也,昨青城诸仙就我请求,今当过以付之。此乃三天太上所出,文秘禁重,岂汝秽质所宜佩乎。今且与汝《灵光生经》,可以通神劝志也。帝固请不已,王母曰:昔上皇清虚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短长,察丘山之高卑,名天柱安於地理,顿五岳而拟诸镇辅,贵昆陵以舍灵仙,尊蓬丘以馆真人,安水神乎极阴之源,栖太帝乎扶桑之墟。於是方丈之阜,为理命之室,沧浪海岛,养九老之堂,祖瀛玄炎,长元流生,凤麟聚窟,各为洲名,并在沧流大海玄津之中。水则碧黑俱流,彼则震荡群精。诸仙玉女,聚居沧英,其名难寻,其实分明。尔乃因山源之规,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委蛇,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名实之号,尽形秘於玄台,而出为灵真之信,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迎。汝虽不正,然数诣山泽,叩求之志,不忘干道。欣子有心,今以相与。当奉深慎,如事君父。泄示凡人,必致祸考。按九老仙都千明之科,九炁丈人昭生之符,太灵群文,皆是三天太上大道君所撰,或是三皇天真所造,或是九天父母真人赤童所出。此辈听四十年,得传一人。四十年无其人,听八十年,顿传二人耳。授非其人,是为泄天道。可授而不传,是为闭天宝。不计限而妄授,是为轻天老。受而不敬,是为慢天藻。泄闭轻慢,四者延祸之车也。泄则身死道路,受生形而骸裂。闭则盲聋於来生,命凋枉而卒殁。轻则祸锺於父母,诣玄都而考罚。慢则暴终而堕恶疾於后世。复有愈此罪者,宗断而族没。同道谓之天亲,同心谓之地爱。传授当相亲爱,共均荣辱,营心真一,珍惜精液,共养和气,气合神归,必齐灵会。如其不尔,天降汝疠。此皆道之科禁,今故相戒,不可不慎。若汝欲有所授,董仲舒者,似其人也。即命侍女,使更取一图,以与武帝。侍女探怀中得一卷,形书精明,俱如向者。王母以手付帝,再拜跪受。王母曰:若汝遂克明正身,反恶修善。复三年七月,更来告汝道也。须臾,殿南窗朱鸟窗中,有一人来看窥王母,帝惊问何人。王母曰:汝不识此人耶,是汝侍郎东方朔也。是我邻小儿,而性多滑稽,曾三来偷此桃子。昔为太上仙官,太上令到方丈,使助三天司命收诸家。朔到方丈,但务山水游戏,了不共营和气,擅弄雷电,激波扬风,风雨失时,阴阳错逆。致令蛟鲸陆行,山崩坏境,海水暴竭,黄马宿渊,妨农芝田,沈湎玉酒,失部御之和,亏奉命之科。於是九源丈人乃言之於太上,太上遂谪斥,使在人间,去泰清之朝,令处臭浊之伦。近蒙金华山二仙人,及九嶷君,比为陈乞,以行原之。於是帝始知朔非世人也。言语饮酒,因告武帝仙官从者姓字,及冠带执佩物名,所以得知而记焉。至向晓,王母别去。临发,人马龙虎,鼓吹导引,如初来时,云炁勃郁,尽为香气。极望西南,良久乃绝。
於是帝既见王母,乃信天下有神仙之事,欲有去世计数矣,而淫色自性,杀伐不休,百姓叹於劳役,死者怨於无辜,不从圣母之言,遂不复来也。先王母见武帝,多所称说,或延年之诀,致神之术,帝乃自撰集为一卷。及所与经图之属,帝皆请以黄金之几,封以白玉之函,安着柏梁台上。后到太初元年,天火焚台,於是《真形》及《灵光生经》、自撰受集要,遂尔烧失。王母常以武帝不从训诲,而灾之耳。但帝先承王母言,以图授董仲舒。仲舒登写,赖此得存也。其后东方朔一旦乘云龙飞去,同时众人见后西北上冉冉,仰望大雾覆之,不知所在。帝甚懊恨,自知失道。其年十二月,坛蒿里祠后土,东临渤海,望祠蓬莱山。春还,受计于甘泉。二月起建章宫。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遣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秋八月,幸安定,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发天下勇兵,西征大宛,改历以正月为岁首,是王母之意也。鲍靓曰:予察王母众仙之宗,犹珍贵此文,何凡近小人而欲盼之乎。
汉武帝以王母言问东方朔,朔对如别:祖洲、瀛州、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此言皆十洲之名,处巨海之中,是人迹所不逮处。
祖洲在东海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似菰苗,长三四尺许。人已死者,以草覆之,皆登时活也。末服之,令人长生。昔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人横道。时有鸟如乌状,数衔此草,以覆死人面,皆登时起坐。有司奏闻始皇,遣使者赍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先生云:此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草也。其草生琼白中,或名为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采止活一人。始皇於是乃遣童男童女五百人,入海寻祖洲,遂不返也。
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对会稽,去岸十七万里。上生神仙芝草,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名为玉酒,或为玉膏。饮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
玄洲在北海之戌亥地,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治玄丘山。又有风山,声气响电,对向天西北门上,多太玄仙宫。
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貂,青色,大如狸。张网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此兽在灰中不燃,其毛不燋。斫刺不入,打之如皮囊。以铁锤锻其头,数千下乃死,而张其口以向风,须臾便活而起。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取脑和菊华服之,尽十斤,得五百年。又有炎林山,山中有夜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二百里许。晦夜望见山林及此兽,光照如燃火状。取其兽毛,绩#1以为布,名曰火澣布。衣服此布,垢污以灰水浣之,终不除,唯以火烧之两食许,出振其垢,更白洁如雪。亦多仙人。
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地。地方五千里,去岸二十万里。上饶山川,又多大树。树乃有二千围者。一洲之上,专是林木,故或名为青丘。仙草灵药,甘液玉英,靡所不有。又有风山。山弘震声,上有紫府宫,天真仙女多游於此。
元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十万里,上有五芝玄涧。涧水如蜜,服之长生。服其芝不死。亦饶仙家。
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十万里。上多山川积石,名为昆吾石。治其石成铁,作剑,光明照洞,如水精状,割玉如割泥焉。亦饶仙家。
生洲在东海寅丑之间,接蓬莱十七万里,地方二千三百里,去岸二十三万里。上有仙家数万,天炁安和,草木常生,长养万物,地无寒暑,亦多山川仙草。又一洲水味,皆甘如饴酪,至良者也。
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地方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专多凤麟,数万为群,并有山川池泽,及神草百种,亦饶仙家。煮凤喙及麟角,合煎作胶,名之为集弦胶,或名之为连金泥。此胶能续弓弩断弦,连已折之金,并连集,更打折,他处乃断,此所集际,终不脱也。
聚窟洲在西海中,居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接昆仑十万六千里,去岸二十四万里。上有真仙灵官宫第,比门不可胜数。及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鸟,因名之为人鸟山。山多大树,与枫木相似,而枝叶气香闻数百里,名之为反魂树。叩其树,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呴。闻之者,皆心震神骇。伐其木根心,於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熟煎之,如黑饴状,令可丸,名之为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坛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尸在地,闻气乃活,不复须以熏死人而生也。
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岸二十万里。海四面绕岛,各五千里,水皆沧色,谓之沧海也。岛上专是大山,积石至多。八石芝、石脑、石桂英、流丹黄子之辈百许种,皆生於岛。石服之长生。岛中有紫石官室,九老仙都治处,仙官万许人。
方丈在东海中央,东西岸相去正等,地方三千里。上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之宫,三天司命所治处,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在此洲受太玄生箓。仙家数万,耕田种芝草,课计顷亩,如种稻状。亦有玉石泉,上有九源丈人宫,主领天下水神,及龙蛟阴兽之物。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直上岸万里,复得碧海,广狭浩汗,与今万海等。大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扶桑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太真东王所治处,多生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椹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芝。仙人食其椹,体皆作金色。其树虽大,其叶椹故如中夏无异,但味绝甘香耳。地生黄金、白玉、瓦石,状仙人身,亦有长十丈者,亦有长五六尺者。
蓬丘,蓬莱山也。对大海东北岸,山周回三千里,其外别有圆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色,谓之溟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来。上有九炁丈人、九天真王宫,唯飞仙能有到其处耳。
昆陵,昆仑山也。在西海之崖申未地也。去咸阳四十上万里。山高平地万里,上方千里。形如仰瓮,下狭上广,故名之为昆仑。周匝弱水绕山,上有金城五所、玉楼十二所,流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密房,西王母之所治,众仙所宗。上通璇玑九炁,流布帝王,玉衡品物,群生希奇,出皆在於此,不可具记。
太上名山鼎於五方,镇地理也;号天柱於岷城,象罔辅也。诸百川极深,水灵居之,其阴难到,故治无常处,非如丘陵而可得论。是以天地设位,因物象之宜,上圣观方,缘形而着。尔乃处玄风於西北,坐王母於坤乡。昆吾镇於流泽,大桑植於碧津。离合天精,而光兽生於炎野;坎总众阴,是以仙都宅于海岛。艮位山方,蓬山填於寅丑,巽体元女,养巨木於长洲。高风鼓乎群龙之位,畅灵人於遐丘。至妙玄深,幽神难尽,真仙隐宅,灵陵所在,六合之内,岂唯数处而已矣。此皆举其标末耳。朔所见不博,未能宣通圣词。昔曾闻之於得道者,说此十洲大丘灵阜,皆是真仙奥墟,神官所治。其余山川万端,并无复及此者也。尧时遣禹治洪水,经诸五岳,使刻石识其里数高下。其字科斗书,非汉人所了也。今丈尺里数,皆是禹时书也。不但刻度五岳,诸名山亦然。刻山之独高处耳。今书处,是朔所具见,其王母所道诸灵薮,禹所不履,唯书於中夏之山石也。
鲁女生,长乐人也。少好道,初服饵胡麻,及求绝谷八十余年。日更少壮,色如桃花。一日能行三百里,走及獐鹿。传世见之,二百余年。后采药於嵩高山,忽见一人坐磵上。女生叩头,再拜稽首,乞长生之要。其人曰#2:我三天太上侍官者也。汝当得仙,故得见我。我将授汝宝文秘要,可以威制五岳,役使众灵。良久,乃以《五岳真形图》以与之,并告其施用节度。女生道成,一旦乘龙,与知交故人别,云入华山中。女去#3后复五十年,先相识者逢女生於华山庙前,乘白鹿,从玉女三十人,并令谢其乡里亲戚故人,甚分明也。说女生颜色更少。五岳图与王母诀,正同今得见於世间者,起由董仲舒,及女生二人得之。仲舒临去,以传乐巴。女生后以传封君达。晋魏际,君达入玄丘山,临去传郑氏。
弟子葛洪曰:夫至道无形,机妙难论。神仙之事,诚非小丑所宜缘寻。然世人不睹其门,皆谓之无。既见真验,复不肯以语人。是以清浊乖律,香臭绝伦。若道士得秘圣之书,皆当杜於一人口者,则灵真之文,将坠於独见,何缘得存流於百代乎。洪谓传授但当必得其人耳。岂可都闭耶。自江东都无有此书,若郑君复秘而不出,则斯文永翳也。昔曾以此白郑君。郑君曰:道书人皆有之。如三皇天文大字,及灵书至妙,修勤求慕,时或闻见。《五岳真形图》,自录之首,吴越之人,无有得传。将斯文之不出,文贵而不授乎。不审先生有此书与不。傥令鱼目之珠,映於九阳之光;洿丘瓦石,暂盻南和之肆。若遂仰瞻天真,则洪心坚愈深。郑君曰:此书吾似有之。传授禁重,不可妄泄,传非其人,罪咎必至。凡道士辈,虽心希清正,而行多不备。不备则有虑,有虑则祸诣。亦何急令致祸之书,而为刀锯乎。是以先流得之者,又不敢轻以授人,便自都绝,正如此耳。卿极有心,必能通玄畅昧,是故相告,且勿宣之。吾先受此书於青牛先生,自吾受图以来,未传一人。依仙科当付一人,乃得绝身弃迹耳。世上波波,不可复停,行当以此文与卿。复是一年许,七月闲夜,见呼告曰:吾方当去,可具素写图。洪乃斋盛祭受。今施用节度,皆出於郑君也。郑君说青牛先生,仙人封君达,本陇西人也。初服黄连五十余年,入鸟鼠山,又於山中服练水银百余年。还乡里,年如三十者。常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行闻有疾殆死者,识与不识,便以腰间竹管中药与服之,或为下针,应手皆愈。世多得其验效,都不以姓字语人,人通识乘青牛为名耳。人间复二百余年,入玄丘山中,不知所在。
青牛先生言:家有五岳真形,一岳各遣五神,来卫护图书。所居山川近心者,山泽神又恒遣侍官防身营家,凶逆欲见伤害,皆反受其殃。辟除五兵五温,可带履锋刃。又司人之奸秽,言人之不正。不正者祸身,奸秽者祸门。是以宜深忌慎。人有带此文,及执持以履山林者,百山地源灵主,皆出境拜迎。尊贵图信,鬼神犹执卑降之礼,何况凡人,而可慢惰哉。
郑君言:在家一岁,辄一祭图。令人居家富昌,宦身阳升,行来谐合,凶祸远迸,求欲得愿,长生延年。若山林独处,可亏祭也。所以然者,山林幽寂,栖心无邪,又非酒殽所出,唯当恭而已矣。家居混杂,有妇女鸡犬尘秽生於部界,惰慢出自言语,先或污浊神炁,或产乳堂宇。是故斋祭灵图,以谢灾疠。以月建斋三日,又须夜半之时,出庭中,或密室中,西向,勿令人知#4。
昔黄帝游观六合,后造神灵,见东中西北四岳,并有佐命之山,唯衡山峙立无辅,乃与昌宇、力牧、方明等,章祠三天太上,使命霍山、潜山为南岳储君,拜青城山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令总衡岳以鼎镇,举德真而为主。储君者,衡岳之副君也。吴越人或霍山为岳,其实非正也。
授图祭文 郑氏所出
某以胎生肉人,百官子孙,沉湎嚣恶,流浊世务,运遇有幸,得奉大化,涤荡秽俗,许以更始,修心慎违,希企灵真,夙夜驰竞,不敢宁舍。昔以某年月日,岁在某处,受先师甲乙真形,按九都千明之科,许得传授。谨按道法,当付良密。今有同志道士,某郡县乡里男生某甲,年如干岁,小心勤翼,必能宣启灵化,敷正神炁。即以今年月,歃血誓书,授其真图,委缯告盟,禁以不传。天亲同心,常相爱护,不得弃元崇末,要衒荣利。其五八大约,祸福所期,量己审人,任之处焉。谨清斋祭付,唯即一列,上达三天。
受图祭文 郑君所出
某本胎生肉人,枯骨子孙,生长浊世,染乱罪考,宿行积咎,祸高丘陵。天启其衷,得闻圣化,心开改迹,好生乐道,仰慕灵感,思求真应,庶蒙清荡,以延性命,恒舍秽率善,愿为种民,攒求遐年,当须天启。登山履川,亦赖灵助,注心道门,不敢携贰,并仰贡方物,自辅信,及今即日,受五岳真形,藏戢一己,与之终始。五八有期,永无中泄,传授相亲,爱护同气,蠲齐荣辱,天科所佑,不敢慢惰,抵犯禁网。遵受法诀,封之于心。谨清斋告祭,以为其始。唯即一列,上达三天,章奏太上,除某三尸,登书生录,刻题玉札,缄之绛府。五方灵岳,各遣五神,千山百川,时差侍官,营守图文,防护某身,使长生永存,寿延亿千。
鲍氏佩施用
靓按黄帝橐钥五匮内真文云:此书是三天太上撰次所出。曾闻之於先达者,言西王母紫兰宫屋,通画此象。诸塘宫玉女仙人服衣,皆以此形画之。昔遣中黄太一,以此图下授名山隐逸有仙录者,结约五八之年而传也。自无运命之遇,莫见其篇目矣。如鲁女生,山中受之,皆此类也。仙人云:道士佩此文,入山林川泽,所经诸灵神,皆出郊境奉迎焉。然五岳各有所部,东方之山,则属东岳,其西岳、南岳、北岳亦同。唯平地江河淮水,及中央之山陵,皆统中岳之部也。诸入山采八石,石众石脑,流丹流珠,飞节黄子,石髓桂英,及芝草诸神药,自无五岳佩之,此仙物终不可得也。欲佩之法,以青为缯,或用白为缯,盛以紫囊,或带之头上,或带之心前,或肘后。山无大小,皆有灵神。神来形见,自称某山某中来迎拜也。是太上真人以为所使,策文五岳卫此图书。如今世人,敬监司之章节状,所以丘山之神而来拜谒也。受付之法,限之四十年一传,歃血委暂而约。人有此文在家者,五岳君各遣五神来奉卫图文。所居山川源泽诸灵,各遣侍人营护子耳。他人憎嫉谋议,口舌凶逆贼害,及县官击子者,五岳所卫二十五神,及山川侍官,即白所居之部岳君。岳君即使鬼物反害,彼人自中也。奉之者,不可不正身清神。若行邪乱慢,不尊所受,忽贱灵信,轻侮宗末者,祸至灭家,不可不慎。入山无真形,则众精坏人。采药不得真形,则群灵蔽之。为道士不得真形,则魂气不定,三尸乱干。术士不得此文,皆不成就。但有此文以佩身,仍足弥纶众神,横行天地。在家则神人奉卫,入山则群灵奉迎。采药服芝草,则真仙营护。经疫遇害,则灾自灭。尔乃虚往实来,真验祸福。将有道者,其秘而尊焉。
汉元封元年西王母授孝武皇帝。
太上真仙授仙人长乐鲁女生。
中国的五岳为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名山,皆俯视群峰,高大雄伟,每座山上都有一块内容相同的石碑,名曰《五岳真形之图》,碑志内容相同。碑刻现存的有:年代最为久远的存于泰安岱庙东碑廊的明洪武十一年(1377年)刻石;碑存河南登封中岳庙的明万历年间巡按河南监察御史方大美重刻石;存于西安碑林的清代邓霖转刻石;存于恒山、华山等处的刻石。
嵩山《五岳真形之图》碑
存放地址:嵩山中岳庙
中岳嵩山之阳的中岳庙里,有大小两通刻制奇特、内容奥妙的石碑,碑额各有篆书大字“五岳真形之图”,下边分刻东、西、南、北中岳图画,并各有文字说明。小碑立在峻极门东掖门里,宽0.82米,厚0.16米,高1.64米,由登封知县孙秉阳刻立于明万历二年春日;大碑立在峻极门东掖门外阶下,宽1.30米,厚0.32米,碑身高2.90米,帽高1.46米,通高4.36米,由赐进士第巡按河南监察御史方夫美书,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二月。
两碑刻立相差30年,形图相同,文字内容稍有差异。大小两通刻制奇特、内容奥妙的石碑,两碑的文字说法不尽一致。从图序中得知:“嵩岳居天地之中,镇周藩而护燕都,为四岳所环拱。《诗》曰:‘嵩高维岳,生甫及申。’是也。”万历甲辰春二月,方夫美“奉玺书巡周南至嵩岳,秩祀既毕,历鉴览古碑,上刻五岳真形图。”
前碑对东岳泰山图的解释说,泰山在充州奉符县,后碑说在济南府泰安州。前碑说,泰山为成兴公真人得道之处,岳神姓岁讳崇,“主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主贵贱之分、长短事也。”后碑说,泰山为“稷丘君拥琴之处”,岳神姓圆讳常龙,唐开元中封天齐王,至宋封天齐仁圣帝。
西岳华山两碑都说在华州华阴县,前碑说为黄卢于真人得道之处。岳神姓姜讳贷,主世界金银铜铁兼羽翼飞禽之事。后碑说为卫叔卿骑□之处。岳神姓浩讳郁守,唐开元中封金天王,宋封金天顺圣帝。
南岳衡山,两碑皆说在衡州府衡山县。前碑说为太处真人得道之处。岳神姓崇讳□,主世界星象分野兼水族鱼龙之事。后碑说,为刘璘之采药之处,岳神姓丹讳灵峙,唐开元中封司天王,宋封司天昭圣帝。
北岳恒山,两碑皆说在定州曲阳县。前碑说,为长桑公得道之处。岳神姓晨讳□,主世界江河淮济兼四足负荷之类。后碑说,为殷昌容食蓬蔂之处。岳神姓登讳僧,唐开元中封安天王,宋封安天元圣帝。
中岳嵩山、两碑皆说在河南府登封县,前碑说,为寇谦之真人得道之处。岳神姓挥讳□必,主世界土地、山川、谷峪兼牛羊食啖之事。后碑说,为周太子晋驾鹤之处。岳神姓寿讳逸群,唐开元中封天中王,宋封天中崇圣帝。
想到五岳图乃西王母授予汉武帝的。汉武帝于元封元年登嵩高时获驳鹿,从官咸闻呼万岁者三。“辄令增修太室祠,并划山下三百户为奉邑。今皇上德侔尧舜,陋汉武帝于下风”,每年都要派官吏祭祀嵩岳,可是看到前碑“狭而卑殊”,不称尊崇五岳之灵,乃属藩左使霍鹏仿图再造此碑。这便是两碑形图相同,后者大于前者的原委。
泰山《五岳真形之图》碑
存放地址:泰山岱庙
在岱庙的东碑廊里,发现了泰山的《五岳真形之图》,高1.26米,宽0.74米,圆首,一碑两用,碑阳为《张宣慰登泰山记》,杜仁杰撰文,立于至元2年(1265年),后来一得道高人兴之所至,就地用材,在碑阴刻写了五岳真形图,据泰山管委的研究员吕继祥考证,刻写年代为明洪武11年,即1387年,是五岳当中留存时间最久的一块真形图碑。
据载,泰山《五岳真形之图碑》,原碑在岱庙延禧殿旁,清乾隆间移置县署土地祠,1979年复移置岱庙院,1983年移置岱庙碑廊。
《五岳真形之图》石碑
《五岳真形之图》的碑刻内容为道教的符箓与经文,前有序言,后有跋语,中间为五岳的符图和教义。为全面理解这五个道符的功用,现将该碑刻的内容客观地再现于下,不加解释和评说,顺序为自上而下,自左至右:
1、碑名
五岳真形之图。上方还有一模糊方格。篆书,其它字体均为楷书。
2、序言
盖闻,乾坤之内,五岳者谓之神。五岳之中,岱岳为其祖,莫不应其造化。生于混沌之初,立自阴阳,镇乎乾坤之位。且五岳者,古经云“分掌世界人间等事”。
3、东岳泰山图说
东岱岳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也,在兖州奉符县,是成兴公真人得道之处,长白、梁父二山为副。岳神姓岁讳崇,封号“天齐仁圣帝”。岱岳者,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
4、北岳恒山图说
北岳恒山,在定州曲阳县,是长桑公真人得道之处,天涯、崆峒二山为副。岳神姓晨讳咢,封号“安天元圣帝”。北岳者,主世界江河淮济,兼四足负荷
之类,管此事也。
5、中岳嵩山图说
中岳蒿山,在西京河南府登封县,是寇谦真人得道之处。女几、少室二山为副。岳神姓恽讳樊,封号“中天崇圣帝”。中岳者,主世界土地山川谷峪,兼牛羊食稻之种,管此事也。
6、南岳衡山图说
南岳衡山,在衡州衡山县,是太处真人得道之处,潜山、霍山为副。岳神姓崇讳□,封号“司天昭圣帝”。南岳者,主世界星象分野,兼水族鱼龙之事也。
7、西岳华山图说
西岳华山,在华州华阴县,是黄庐子真人得道之处。终南、太白二山为副。岳神姓姜讳垒,封号“金天顺圣帝”。西岳者,主世界金银铜铁,兼羽翼飞禽之事也。
8、五岳得道真人之名号
东岳太灵苍光司命真君。
南岳庆华紫光注生真君。
中岳黄元大光合真真君。
西岳素元耀魄大明真君。
北岳郁微洞渊无极真君。
9、跋语。
近年来,泰山管委很重视这款石碑,在保存好原碑的同时,又扩大复制了5块,分别安放在了红门、天外村、桃花峪、天烛峰和岱顶天街,以便游人观览。但树碑太多,有点泛滥。
岱顶天街的《五岳真形之图》碑:成为天街上的又一新景观。此碑是现存岱庙的五岳真形图碑的仿制品,高1.82米,宽1米,厚25厘米,重量为1250公斤,由石灰岩制成。此碑图案与现存岱庙的五岳真形图原碑相同。
天外村的《五岳真形之图》碑:是现存岱庙的五岳真形图碑的仿制品。此图碑由石灰岩制成,高1.82米,宽1米,厚25厘米,重量约2500余斤
该照片拍摄于泰山极顶上香许愿处,石碑上的泰山真形图和刚才上面的标志符号是一样的,它像字非字,像图非图。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个符号标志与泰山二字中的“泰”字极为相似,没错。这个字在《易经》风水中是大吉祥的意思。“泰山安,则天下安”、“国泰民安”就是取其之意。东岳真形图形似一“泰”字,今已成为泰山管委会的单位标识,高悬在门口。而且,这一图像也逐渐普及,出租车、印刷品上经常出现,近两年来,随着泰安“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推进,园林绿化的地坪灯上也印有了这一图案,遍布泰城。
岱庙的馆藏文物中就有历代帝王御赐的祭祀神器,如乾隆年间绘有五岳真形图的铜铸香炉、烛台、方瓶等,均为国家二级文物。
其次是在道门中人的生活物件上有所展现。如刻有真形图的砚台、家俱等,不仅有美化装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驱魔辟邪,有居家安乐、永保吉祥的心理暗示功效。
华山《《五岳真形之图》碑
地址:华山峪口华山峪口华山门不远路左边,为华山十大谜之第一迷:谜碑。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立于华山峪口,由邓霖题记的五岳真形图碑,每幅图下刻有其地理位置及传说,并已载明:“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七月七日夜,西王母亲降,见王母巾器中有书卷,紫锦囊盛之,即是斯图。太初(前104—前101)中,李克称冯翊人,三百岁荷果荜留,负五岳图,帝封为负图先生。此图如人,出入做客,过江渡海,或入山谷,又恐宿于凶房,若此图随身,一切邪魔魑魅魍魉水怪等,尽隐迹逃遁矣。所居之处花香供养,处心扶侍,必降祯祥之佑,以感圣力护持。忆予总角时,获见此图,心窃感其异,然所见皆朱墨图写,恐不无传述之误。”但仍有人觉得碑刻如谜,因此得名。
西岳华山主管“金银铜铁”,适于炼造丹药,因而真形图中便有一炼丹炉的形象,蒸蒸炼丹之象也。
恒山《五岳真形之图》碑
地址:恒山崇灵门
衡山《五岳真形之图》碑
地址:应该有,但没发现衡山有此碑刻,请问有没有人知道南岳有没有这样的碑刻存在?
西安碑林《五岳真形图》
除五岳外,西安碑林也藏有一方《五岳真形图》,在碑林第六室,清代邓霖转刻的《五岳真形图》碑正宓静地矗立在那里,在人们长期的摩挲下,碑面已经洁滑如镜了。黝黑的碑面上发出神秘的幽光,似乎正在向人们暗示,这其中隐藏着古代的秘密。
开封《五岳真形之图》碑
地址:开封龙庭后
这个图片拍自开封府,不过个人感觉开封府这个图雕刻的并不好看,四四方方的,为了方正的感觉而失去原有的流畅线条和灵气,还是后来在登封市看到的五岳图画的好看
五岳真形图方炉
山东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中期五岳真形图方炉。方炉通耳高58厘米,口长43厘米,口宽32厘米,腹深21.5厘米,足高22.5厘米。双立耳,长方形腹,平底,下承四兽头足。口沿下四边各浮雕双夔龙纹,腹部前后浮雕五岳真形图,两侧面浮雕八卦“乾、坤”图,八卦图上下各雕一兽首,左、右各雕一夔龙。腹四角出火焰状扉棱。“大清乾隆年造”六字阳文楷书款识置正面边沿下。
这件方炉是济南金属回收管理局上交山东省文管会,1957年入藏山东省博物馆。它腹部前后浮雕的道教符箓——五岳真形图,来源于五岳神山。
而馆藏的这件清五岳真形图方炉在形制上与乾隆御赐岱庙供器一样,只是这件通耳高58厘米,比泰安岱庙的略小,且是单品,或为乾隆年间铸造、地方东岳庙的五供之一,后流落民间,最后在山东省博物馆得到保护和收藏。这件五岳真形图方炉也成为泰山文化、泰山信仰的见证之一。
泰山岱庙
泰山岱庙保存文物众多,《泰山志盛典记》中曾记载了在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至道光八年(1828年)的98年中,皇朝御赐岱庙的供器有613件,仅乾隆一朝就有344件之多。现在天贶殿“东岳泰山之神”像前神案上就陈列着乾隆年间御赐的有五岳真形图纹饰的铜五供,清铜铸五岳真形图香炉仿方鼎式香炉,通高71.5厘米;清铜铸五岳真形图烛台,通高64厘米;清铜铸五岳真形图方瓶,瓶高68厘米。
清铜铸五岳真形图香炉:清铜铸五岳真形图香炉仿方鼎式香炉,通高71.5厘米,口长49.8厘米,宽37.8厘米。双金耳,长方腹,四兽足。口沿下四边各浮雕双夔龙纹,正面边沿有阳文楷书“大清乾隆年造”款识。腹部前后浮雕五岳真形图,两侧面浮雕八卦图,八卦图上下各雕一兽首,左、右各雕一夔龙。腹四角出火焰状扉。平底,附四兽头足,足高27厘米。为二级文物藏品。
清五岳真形图紫石砚:清五岳真形图紫石砚长41厘米宽325厘米砚的上部边沿中 间浮雕三颗星其右侧雕一圆圈圈内雕1只金乌象征太阳其左侧圈内雕 1只玉兔象征月亮在太阳与月亮的两侧又各雕1组北斗星图案砚盘内上 部浮雕1组灵芝下部竖刻行书摹景精神其左竖刻楷书嘉庆十二年九 月六日谨识左下方刻图章1枚为绵勤心砚的背面浮雕五岳真形图 其周围盘绕4条巨龙图案生动为二级文物藏品
清铜铸五岳真形图烛台:清铜铸五岳真形图烛台通高64厘米,灯盘方形,边长33厘米,灯柱高23.7厘米。四面各雕一升龙,盘沿四边各雕双夔龙纹,缩腰,四面饰兽首纹。方圈足稍外撇,前后浮雕五岳真形图,两侧面浮雕八卦图,上、下各雕一兽首,两侧各雕一夔龙。正面底边有阳文“大清乾隆年制”书款。为二级文物藏品。
清铜铸五岳真形图方瓶:清铜铸五岳真形图方瓶瓶高68厘米,方口径21厘米,方圆足底径2 2厘米。瓶为方唇,口外侈。四面雕夔龙纹,腹部前后雕五岳真形图,两侧面 为八卦图,其上、下各雕一兽首,左右各雕夔龙。方圈足外撇,四面各雕一兽 首,正面底部边沿有“大清乾隆年造”楷书款。系乾隆年间御赐岱庙供器。为 二级文物藏品。
其他五岳真形图纹饰物品
五岳真形镜
五岳真形镜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铜镜,特点是镜背饰有“五岳真形图”。以五岳真形图案作为铜镜装饰,在唐代就已经出现,而且唐代更有将五座大山直接刻画在镜背着。而且更具巧合的是本店的镜面上的铜沁的痕迹恰似九州的雄鸡版图,这就在无形之中更加贴切了这块五岳真形镜的所表达的含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岳真形图
[转载]《五岳真形图》(玄青霖)
探索华山:"未解之谜" (2)
五岳真形之图
《五岳真形之图》,有了这块碑,终于可以用高深莫测来形容泰山了
您与泰山极顶碑合过影吗?原来泰山的秘密都在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