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讲案|第三篇八佾之第3章

八佾之第3章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没了仁,礼又能如何呢?人如果没了仁,乐又能如何呢?”

探究

孔子怎样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

孔子以为,礼乐当学承周公(参见《述而》第7章)。周公“制礼作乐”(《尚书·大传》),整顿政治秩序和规范伦理生活,使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而形成等级森严的一统社会。

周公制礼,孔子明仁,强调“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孔门讲修身,在内修持为仁,在外表现为礼为乐。失去仁这个内核,礼不成其礼,乐不成其为乐。故人心之仁,当蕴蓄在内;而礼乐之所依凭在于器物或行为,且皆表达在外。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若无礼乐表达,则心之仁亦无落实畅遂处。故仁与礼乐,一内一外,相反相成。礼乐当以仁为纲,礼乐或随时变,仁则亘古一贯。这或许是孔子对周公之礼的进步。

故知孔子言礼乐,是以仁为本。仁是内在的心性道德,礼乐是外在的举止表现。《集解》引《包注》说:“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此说基于心性决定行为,宅心不仁,则无以言礼乐。

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宅心不仁厚者,未必做不出知书达礼的样貌。古人分情伪,真情曰情,矫情曰伪。伪,人为也。当是情不由衷者,或许比情出由衷者更情溢言表,今人称之为“做秀”。

《新解》泛论“礼乐”,而稍作发明:“仁乃人与人间之真情厚意,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若人心中无此一番真情厚意,则礼乐无可用。”“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融,乃可表达人心到一恰好处。”故礼乐不可偏废。《礼记·乐记》说:“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大意说,仁用来爱人,义用来正人。像这样,人民治理之道就得以推行。乐由内心产生,礼从外部表现。乐由内心产生,所以清静,教化潜移;礼从外部表现,所以文饰,规制盛行。隆重的礼乐必定都简易。乐得以传播,会化解怨恨;礼得以推行,会消弭争斗。在揖让之间治理天下,说的就是礼乐呀。今天看来,脱去周礼等级内涵而以形式言,礼乐所制,教化所及,当为文明社会的标识。

然道家力反儒家所言礼,或是从周礼等级内涵来看的。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38章)孔子言礼,有仁做前提,而仁以“爱人”(《颜渊》)为基础。孟子发展了仁者爱人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尽管孔孟之仁爱有亲疏,较周礼还是进了一大步。失于仁义而为礼,则不仅薄而已,且为伪,无所不用其极,终成社会乱源。乐亦然,不讲仁义而为乐,终为淫声,末世多淫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七六、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最没有思想且反动为何被尊崇
孔子的禮樂美學思想 WORD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语:雅颂各得其所(9-15)
中国通史第十三集文字稿孔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