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钱币制度演化化路径试解
(注:这是我一篇推荐到新浪博客首页的文章的修改稿,当然,我要配图修改完毕还要一年以上。但是,我先发到这里,听听大家的意见,帮助我进一步改好。错讹难免,个人浅见。)
钱币制度,是古代钱币研究的纲领。
而钱币制度,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完整的货币体系。同一个朝代,各个帝王发行的钱币都在行用。但是每一个帝王的年号钱,都应当而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二十年间中国古钱的大发现,改变了中国古泉50珍的排列,中国古泉一百珍也需要不停的更改。专家学者们常说的,某一个年代,只发行了某种钱币,现在看这都不准确了。应当说的结论是,目前只发现了某种形制和文体的钱币。我们只有认识钱币制度的完整体系,才能把握历朝历代钱币制度的整个链条。看到这个链条的缺失。而珍稀钱币,就是这个系统或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近二十年来,中国城乡建设、基本建设、和文物收藏热导致的盗墓,非法挖掘,大量的古钱币从窖藏和墓地出土,这些钱币衔接了中国古代钱币制度的链条,是我们对古代钱币制度探究的理论依据。特别是中国东北、俗称关外,由于历史上这些地区的各民族国家都大量行用中原王朝钱币,而且他们都有用古钱币陪葬的习俗,使得中原古钱币比当地政权钱币更为大量的出土。例如内蒙古地区区域广大,这些年来矿山煤田大开发、铁路、公路建设。城市建设和农村人口进城,发现了大量的文物。不仅有汉代的铸钱作坊,而且大量发现王莽和五代十国时期的钱币。内蒙古东部、河北省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是鲜卑、东胡、契丹、女真、蒙族、满族故地,各少数民族政权的钱币都有大量出土。而且还发现了大量的中原王朝的钱币。但是,由于我们地广人稀,盗挖猖獗,这些钱币失去了原始记录而流入了市场。我们就这些出土钱币本身研究,补充钱币制度链条上的缺失。
我国古泉界对先秦的古钱币研究一直很少突破。很多文章对历朝历代的钱币制度的论述又都有缺陷。系统的读了高英民所著《中国古代钱币》一书,这本2007年出版的书,是当代古钱币研究的集大成者,记录了2007年之前钱币专家、学者对中国古代钱币制度的很多重要成果。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囿于古钱出土或考古、文献资料不足而没有定论,书中很多意见还属于某些专家认为,而没有权威集体公认的结论。近十几年来,中国古代钱币的发现,补充了很多资料,但是缺少系统的研究和权威的解读。我们古代钱币的鉴定、评价、研究工作还不适应。 仅仅最近十年中,大量的古钱币面世。出现了钱币制度说不清楚,当然就产生了对某种等级、规格的钱币图录上未见,大家不认可的问题;甚至,很多方面出现了曲解和误读。
网络时代,应当是研究中国古钱币最好的时代。收藏热,催生了古董文物网站,也促进了古董文物造假的狂潮。但是,古董文物网站交易展示钱币图片,泉藏博客的钱币图文,都比较及时的反映了当今古代钱币出土的状况。一批泉藏博客藏家,收集了大量的出谱钱币。例如金国立国前的若干朝代钱币,元朝末年若干出谱钱币,渤海国的系列钱币,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的钱币。特别是唐及五代十国一直到明清,有上百种钱币的折五、折十大钱和母钱出土。笔者多年来收藏了一批东北地区出土的古钱币,也通过网上网站买入了很多需要研究的古钱币。但是,网络如一片茫茫大海,作为个体仅仅是一片孤帆。 我们现在需要全面的发现和研究、需要专业审查鉴定、确认和补充资料的专业人员。笔者根据自己占有的古钱币和网络上所见的钱币,两年中潜心研究中国古代钱币制度,试探一番、稍有心得。
我研究的几个初步方面和几个结论是:
第一、铜作为贵金属,使铜钱成为铜本位货币,以铜材重量和质量确定钱币的价值,贯穿了中国古代钱币3000年的历史过程。铜材,在古代是贵金属,在春秋战国甚至被称之为 金 。作为制造工具、农具、武器、的重要材料,本身就具有价值,青铜块曾作为货币流通。此后从制作铜仿贝以后,制作铜钱作为基础货币,并与银钱比价,贯穿中国古代货币史的始终。
第二、历朝发行的金币、银钱,作为大额的高等级货币。铜钱作为基础货币。铁钱和铅钱则成为辅币,这些钱币大小形制也是以比铜钱价值更低的“零钱”流通。金银、铜、铁和铅钱金属铸造钱币是中国古代的基本货币系统。
第三、虚值货币、纸钞、依靠政府和钱庄信用流通,是中国中国古代钱币制度系统的完善和补充。
第四、铜钱 小平钱,向下,还有一个完整的辅币系统(辽代金币)(铅钱博客)而在清朝,铜材进口、产量增加,铁钱和铅钱才退出了流通领域。
      本文的分析和判断可能会修改一些古钱币专家的某些结论。请大家审视:中国的钱币制度由贝币的数量的二进制进化到铢两制以重量单位逐级分解的二分制,到五铢钱时代,脱离了重量单位,变成了十进制。此后进化到通宝的五等钱铸造制度历经1300年。到清朝演化为元角分,实现了与国际货币接轨。3000年来历朝历代的货币制度,金和银一直充当上等货币,铜钱币和银两的比价货币长期存在。同时,元朝以来制造铜钱兑换银两的权钞,也和铜钱并行流通。历代的虚值货币,基本都是短命的。 
       中国钱币的历史,是演化和变革的历史 ,是货币制度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币制在适应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一、计数货币。贝币,很显然是以个数作为计量单位,是相对方便合理 的。大小青铜贝和鎏金贝、金贝的币值,还是研究的空白地带。古泉研究专家说“朋”是五个贝币或者十个贝币,还有人研究贝币是二进制,一朋,就是两枚。先不管他多少,贝币是以数量多少与其他商品交换。因此,贝币是计数货币。在原始社会是自然经济,一个地区的商品交换有一个地区的价格。一个贝币换多少东西是市场决定。就像现在的人民币10元,买猪肉,今天是六两,明天是半斤。铜贝的出现,是普通贝币的升值。一当若干,我们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铜贝,他们应当有不同的货币单位。铜贝鎏金、金贝当然是更高价值的货币。这一方面铜贝币值研究 还是空白。
    《卜辞》中记载说,商代的人们已经学会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单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数字,但是现在能够证实的当时最大的数字是三万。甲骨卜辞中还有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们有个成语叫"屈指可数",说明古代人数数确实是离不开手指的,而一般人的手指恰好有十个。因此十进制的使用似乎应该是极其自然的事。但实际情况并不尽然。在文明古国巴比伦使用的是60进位制(这一进位制到现在仍留有痕迹,如一分=60秒等)另外还有采用二十进位制的。古代埃及倒是很早就用10进位制,但他们却不知道位值制。所谓位值制就是一个数码表示什么数,要看它所在的位置而定。位值制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零是位值制记数法的精要所在。但它的出现却并非易事。我国是最早使用十进制记数法,且认识到进位制的国家。我们的口语或文字表达的数字也遵守这一原则,比如一百二十七。同时我们对0的认识最早。
十进制是中国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意义。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教授曾对中国商代记数法予以很高的评价,"如果没有这种十进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李约瑟说:"总的说来,商代的数字系统比同一时代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更为先进更为科学。"
      二、计重货币。大大小小的半两钱币告诉我们,半两钱制,是记重货币单位的规范化改革,即以半两为基本单位规定币值大小。
       贝币之后的 四大货币体系,是货币单位和重量挂钩。由于古代重量的起源,称重。就造成了,币制的混乱。我们先在,还是不明底里。起源于物物交换,各种物品以重量比价。所以,我们现在并不明确,半两是记载金子的价值,还是银子的价值。还是应当作为 半两铜块的价值,比较合理。
      金属称量货币早就有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是把铜当金,考古学家从古墓中发现了大小不等的青铜快,说铜块充当了货币职能,若干铜块,换若干物品,估计这时候,铜块大小不一,在商品交换中应当开始计重了。
      为什么24铢为一两,这不别扭吗?没办法,我们先看看重量是怎么来的?你可能不了解,重量是商品交换中是古代人查米粒查来的。《孙子算经》说:“称之所起,起于黍。”古人把10粒黍称作一累,“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24铢为一两。”(还有资料说1000粒小米为一圭、十圭重一铢) 24铢等于1两 ,16两等于 1斤, 30斤等于1钧 , 4钧等于 1 石。   一锊(读略)等于六铢,后来的人用铢两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货币单位是重量标注,都成为铢或两的倍数。为什么24铢为一两现在我不知道原因。(哪位知道,评论里告诉我,谢谢),十二铢是半两。这就是重量的产生。把这样的重量做成砝码,就是大家公认的重量。在古代的记重量单位里还有,  西周的时候,金属称量单位是寽(读略)和  钧。一寽是六铢,两寽是半两,当然 4寽是一两了。而16两为一斤就应当是这个时候确立的。一斤284铢。
       还是物物交换的时期  四大货币体系。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例如三孔布,大布背两、小布背十二铢。圜钱铢重一两十二。计重货币,一两24铢,秦半两是多少重量?十二铢!圜钱是计重货币,他可是规定重量了:铢重一两十二,应当这样读吗,有人说专家都没有搞懂。我认为应当读作“重一两十二铢”实际是“三十六铢”一两半。大家还要记住,这个钱与半两是有关系的。刀币,我们只看到刀身的线,但是,大刀线条少,小刀线条多。秦国的两淄,就是半两。(冒昧的说一句,重一两十三铢、十四铢肯定是假造钱币,因为它不合法度。《如果不是假币,就可能像清朝铸造的(七三反版)人家都是一个银元当白银七钱二分,张之洞的一个银元当白银七钱三分,特例,优惠价》
      因此,秦汉时期是用重量单位充当货币单位。秦国半两钱制是以十二铢为货币的基本单位,半两折半是6铢、(称一寽、秦国时又称 1 淄)。12铢叫半两;24铢为一两。36铢(重一两十二铢)一两半。这就是秦代和汉代钱币的重量单位。但是,后边还有一个 16两为一斤,这就麻烦了。30斤为一钧,又成了十进制。
      所以,秦国在战国的时候开始推行半两钱。用重量单位为划分的铢两制,以两作为钱币的基本单位是一个重大进步。重量是计算基数可以使用时忽略。交易的钱币单位就变成了一个半两、三个半两、五个半两、十个半两,或100个半两,大小钱币的单位之间是好计算的,两  变成了代替铢数的符号。我们现在大小半两都看到了,但是它们之间是怎样划分换算的还缺少史料。但是一定要知道,大的半两,绝不是重量的半两,是当若干个半两钱币,是半两钱币个数的若干。  现在可以看到了,这时候的重量单位时很复杂的,你要当一个会计可是不容易。(这个半两变成了钱币种类 美元、人民币、英镑 这样的名称,而非半两重)当一、二、三个半两的问题
清朝的通宝钱币,只以个头论大小,并没有在钱币上写五分三分二分。而是约俗称。当十二十五十重宝之后和当百,这样的虚值货币,才有文字规定。
     资料:《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  24铢= 1两  16两=1斤  30斤==1钧  4钧= 一石。在战国时期两种重量单位比重很特:,即斤和镒,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一镒二十两、30斤==1钧 特别重要。因为,十进制是比较先进的,单独创造出一个一镒二十两、30斤==1钧,反映出了这种需求)
      三、以重量单位划分的铢两制货币,货币单位之间用重量来区别,但是向下分割难以比价,三株、太货六铢、二铢、四铢的出现,这是钱币制度的细化和进一步改革,是24铢的分解。书上是怎么说的?专家们对钱币制度说不清道不明,总是抄这样几句话,三株、二铢是钱币缩水了等等。   半两,是一个比较大的货币单位,我买一个烧饼,要半两的一半,你怎么办。半两的半两是六铢。后来出了太货六铢,实际上是一寽。还有三株,是一寽的一半。后来二铢、三株、四铢、五铢都出来了。虽然解决了小钱币的分割,铢都和半两重量挂钩。 因此,钱币之间只能以重量单位来区分。但是它们之间不好比价。 半两是计重货币,铢钱是一两的分解单位计重货币。
     现在你可以看到,铢两制实际上是把 24铢分份。一半一半往下分。现在你可以看到了,24铢 一两。12铢半两。六铢、半两的一半、因此  半两是一两的二分之一、六铢是四分之一、四铢是六分之一、三铢是八分之一、二铢是十二分之一。这是一个无穷分解的货币单位。所以,当年的钱币称呼很可能是这样的。半两是二分,三株为八分,四铢为六分,分是怎么来的?分字有两个读音: 一读 分,分开,象形文字,刀把八字切开,一分为二;二读  份。(现在的钱币 理论上应当读份。一份是一分, 十份是壹角,如果不这样理解,就是错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了铢钱制度的基本模式 二铢、三株、四铢、六铢和12铢。这样的五等钱制,成为基本的货币单位。也为五铢钱的推行,奠定了基础。人们从长时期的不方便认识到,这样的等级不过是认为的规定,大家的认同。
      四、西汉实行五铢钱制度,实际上名义上是以重量计数 ,但本质上是进行了钱币计量的十进制改革。
       汉武帝的时候,市场繁荣,经济发展。一个钱币的价值大大提升。三株钱的行用,为五铢钱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半两钱制,实际是二进制。就是 12铢 六铢 四铢 二铢钱币制度,但是在行用的过程中。一个烧饼要三株怎么办,没有,你只好买两个饼,或者是你交十铸钱,再给你掰一块。并可以掰开,其它的物品呢?或者是其它的某种商品,价格是三株,没有钱,是不好找的。所以,铸行三株,弥补了钱币中的五铢、七铢、九铢、十一铢的问题,为单数钱币发行,开辟了一条通道。《汉武帝时停铸半两,(停铸半两,不等于半两退出市场。改铸三铢钱。三铢钱重8铢,(如果以钱重论,则是三分之一两。)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铢,“因郡国共铢株,又称郡国钱。又过三年,制赤仄钱(仄指边缘),轮廓上带赤色,以一当五,但币值不足。
  三铢钱:铸行于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春三月,建元五年(前136年)春罢三铢,行半两钱。三铢钱系纪重钱。汉初承秦制,铸半两钱,钱币的实际重量与纪重不符,尤以榆荚半两为甚。三铢钱实际重量与纪重相符,一改半两与实重不符的钱文,这是自秦半两以来第一次改变币文,为以后行用五铢钱提供了借鉴。
  三铢钱铸行时间另有一说为:武帝元狩四年至五年(前119年——前118年)。元狩四年,《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均载:“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有一枚币文为“三铢”左读无外郭的钱币。“《汉书·武帝纪》记载,建元元年(前140年)始铸三铢钱”,到建元五年(前136年)“停罢”,此钱流通的时间很短。由此可以进一步断定,一号墓的年代上限不会早于建元元年。在一号墓里还出土了三十五枚西汉初期的“半两钱”,而没有发现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的“五铢钱”,这种现象并非偶然,由此可推断墓葬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元狩五年”。近年,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出土一批武帝小型半两钱范,各地钱范规整,字文统一,陕西、山东所出石范在范型上字文都极为相似,两地相隔千里,很难说是“奸民”私铸。沂水出土石范一侧记有“四年三月”刻名,如果我们把此定为元狩四年三月,从钱范钱型及文字的特点上是不勉强的,这就正好与《食货志》元狩四年“令县官更铸三铢钱的记载相合”。按此说元狩四年铸行的应是枚重三铢的半两钱,此种三铢重的半两钱铸行七八个月,存世量要比钱文“三铢”的多很多,这也可能是“令县官更铸的结果”。可是,钱文“三铢”的钱铸行五年,全国各地出土尚少,这与常理不合。因此,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及文物出版社《中国古钱谱》诸书中主张建元元年说,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中主张元狩四年说,长期以来,对三铢钱争论不休,今无定论。》
五铢钱的行用实际上是以1铢为基本单位了。方便了钱币单位的换算--用铢之名,实质上脱离了重量单位。西汉为什么开始行用五铢,因为数学上使用了十进制。淳璞三国,背文十铢。这证明了,钱币十进制出现,是古代钱币制度的根本变革。五铢钱为什么行用了到隋朝将近700年。就是它的钱币单位之间便于计算,而且一寸的三注、私铸六铢均可以比价折算,继续流通。(大家应当清楚,不是五铢钱行用了七百年,是以五铢为基本单位的十进制钱币制度行用了七百年)。
      一枚钱五铢,还是麻烦的。例如现在有人说,国宝金匮直万值一万个五株钱。其实是不对的,不是万枚,不是当一万个五铢钱。实际上是一个钱五铢,值两千个钱是一万铢。一刀平五千,就是一刀值五千铢。契刀五百就是一百个五铢钱。这样的钱币制度才符合经济发展和民俗习惯。
     五、货币单位与重量名称彻底分离---通宝钱币制度的确立。  现在,我和很多朋友讨论,敢下结论的一个问题:从唐代铸造开元通宝以来,中国的古钱基本开始了从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这样一个完整的币制时代。这时候的钱币,不代表重量,就是货币符号,和人民币基本单位一样。圆角分,至于能买多少东西,看市场的需求程度,看铜材与各种生产资料的比较价值。在折十之上的几十、直百、当千,都是通货膨胀的虚值货币。与此同时,还有小平钱以下的一分、二分、三分、五分,(或分或厘)辅币。据清朝钱币,可以推出,小平钱以下还有八分、六分、五分、三分、贰分、或者一分的货币。
       很多专家都这样下结论:某朝某代只发行了小平钱,或者折二钱。当然,这样说很严谨,没有发现折三嘛。但是,发现一个说一个,还用你研究啊。钱币发行,是一个政权宣告成立的宣言,是一个皇帝即位的合法宣示,制造钱币,当然要有法度规范钱制。根据流通需要,可能某种钱币铸造的数量要少一些,但是,绝不会制造一种。古代的钱币也是要存档的。你要知道这样的历史事实,你就会得出结论,你没见到某种钱币的折五钱币,是它还没有出土。
       六、古钱币返祖现象---权钞比价货币。历史上,黄金和白银是上币,他们都是用重量和钱币兑换。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政府一般发行宝钞(交钞)记白银重量,兑换钱钞。明朝前期沿袭前朝制度,钱币按照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制作。当你看到嘉靖通宝背二钱、三钱的时候,看到矿银若干的时候,这就是明朝出现了与白银比价的货币,背若干钱或两,是折合银两若干,这就是权钞。
      元朝的支钞半分  权钞五分,就是折合银子重量的概念。金国通行纸钞,出现通货膨胀,就开始发行银锭,“承安宝货。”但是,由于银子不方便携带,就发行了承安宝货权钞,背三、四、五两。研究下来,证明承安宝货是真钱,它是权炒,是当银子的凭证,是与白银比价的货币。
     七、古钱币的零钱在哪里? 我在博客里发了几个小刀币,若干朝代小钱币,发了清朝十帝系列小钱币,专题讨论古代钱币小平钱以下的零用钱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最基本的钱币制度。我们现在可以完整地得出一个结论。历朝历代铸造小钱币,是为市场流通的需要,小平钱及以下的分币也是客观存在。而这些很少见到的小钱币,恰恰是最珍稀的。
       我现在看,有的钱币专家,认为五铢钱的凿边钱和诞环钱,是一个钱当两个钱用。哥们,我现在用半张一元钱买你一个一元一个的烧饼,你卖吗。我可以直接告诉专家,五铢钱的凿边钱和诞环钱,是一个钱币分为二分之一,作为零用,而不是把一个钱币作为两个钱用。是当年战乱,缺少零用钱,老百姓采取的不得已的办法。
      八、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的 虚值货币。  乾元重宝是中国第一枚重宝货币。它的发行是很有意思的。乾元重宝当开元通宝币值的百倍,就是违背了铜钱是以钱体“铜”的重量代表的价值,而不是虚值。因为须知重宝货币的出现,给造假创造了条件,很多人毁掉开元通宝,铸造乾元重宝,乾元重宝行用不到一年,先逐渐贬值,小乾元重宝三当一,后来退出了流通领域。这是最为典型的假币驱逐良币。其它,例如永安五百、大泉五千、金匮直万、咸丰等等大钱,大家都很熟悉了。
      九、宋朝的交子、金国、元朝、明朝的纸钞、严格的说,是支票性质、是银行存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钞票。纸钞依赖钱庄信用、政府信用发行,就像我们前几年使用的银行支票。纸钞为什么面额巨大,它就是取钱币的证明,是在某钱庄储存了钱,到另一地方取钱的凭证。至于政府发行的纸钞,就当然由政府的钱庄兑现。宋朝开封的大宋清园钱庄币,有人否认。政府钱庄确实是研究的空白地带。好多专家说明朝是行用纸钞,铜钱造的很少。实际上,纸钞是大额的存款凭证,由于当年的纸张品质和印刷质量,不可能制造纸质的零用钱。我国建国初期印制的一分、二分、五分纸币,很快就换成了硬币。目前看到的宋元明清以来的钞版和钞票都是大额的,就说明铜钱币一直是在流行的。
     十、 我国的唐代以来,开元通宝钱币一直在行用,尽管某些国家发行了自己的钱币,但是没有那一国废弃它或者收回翻造。原因是 一、后来朝代都认为自己对于唐朝是一种继承关系,二、后来的政权都实行的是通宝钱制,开元通宝仍然是基础货币,三、开元通宝是“铜”本位货币、设计精美、币值合理 很有信誉。唐代至今1000年以上,现在民间开元通宝仍然很多。
     敌对王朝消灭前朝痕迹,回收钱币铸造本朝钱币,宣示正统统治是金辽蒙元明钱币遗存较少的重大原因。大家可以看到,宋朝钱币多,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后来的辽、金、元、明、清,都是后朝灭掉前朝。例如,顺治入关,立刻铸造仿明朝式钱币,回收明朝钱币。这才是明朝钱币至今少见的重要原因。
     我这是笔记,仅仅理出了概要。很多细节还没有弄清楚。中国古代钱币的进化说明古钱币制度必须适合经济流通和民俗习惯,以方便流通原则改革币制。适合的钱币制度才能延续下来。我们进行古代钱币的基础理论探讨,从币制演化开始,是很有意思的。
以后,我研究稳妥了,再配上钱币图片,文字也可以写的详细,清楚一点。欢迎大家批评,提出建议,我一定改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1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论析。
古钱币的单位名称
我国古代货币的种类及其演变规律
漫话中国钱币——原始钱币1
中国古钱的72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