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长不大‖范仲淹:留得清名传千古(中)

留得清名传千古(中)
/老长不大

文武双全  戍边御敌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次年,他率十万大军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军后,兵锋直指延州城下。

西北边境情势危急,朝野震惊。康元元年(1040年),仁宗在韩琦等人的推荐下,再次起用范仲淹,升范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

韩、范同朝为官,心志相近、政见相合,相互敬重、私交甚好。然而,在对待西夏用兵的策略上却意见不同,韩主攻,范持守。

韩琦可谓少年得志,20岁进士及第且名列第二。其时32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极想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他认为宋有20万大军,而西夏只有区区7、8万兵马,何惧之有,应当主动与西夏寻求决战,一举将他们击溃。

范仲淹经亲临前线视察后,发现宋军军备废弛,久不经战,战斗力低下,官兵战阵、防御工事和后勤供给等,皆疏弊不堪,若不更改军队旧制,精练士卒,就冒然出战,恐难以取胜;而西夏军兵力又强于宋军,且有骑兵优势,长于机动,但弱于攻城。他对敌我军情进行周密的分析后,认为要避己之短,扬己之长,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他主张"严边城,使之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乘"的以守为攻,伺机出击,积小胜为大胜的积极防御方案。

范仲淹又根据宋与西夏的国情,确定了针对西夏的整体战略,即:修固城堡积极防御,屯田久守巩固边境,整顿军备精练士卒,招抚属羌孤立西夏;以经济为后盾,军事上完善改制,政治上孤立西夏,凭借北宋的经济实力,消耗拖垮西夏,然后实施反攻,争取最后胜利。

可在当时,朝廷上下一片喊打,范仲淹的战略思想与防御方针,为许多朝臣和将帅所不解,都讥讽他怯懦畏战。

仁宗也急于求成,想一举歼灭西夏敌军,采用了韩琦主动出击的建议。

康定二年(1041年)春,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代西夏。韩琦命尹洙去见范仲淹,要范与他同时发兵。范与韩、尹虽为至交,但他认为反攻的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结果宋军在好水川和定川砦两战中均遭惨败,折将几十名,损兵万余人,大批州县遭到劫掠。

事实证明,范仲淹坚持的战略是现实和长远的最佳御敌方案。仁宗痛定思痛后,改而采用了范的积极防御策略。

自好水川败后, 韩琦也信服了范仲淹的守策。此后,两人同心协力,互相声援,共守边疆。

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三年间,改革军队旧制,在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猛将(如狄青、种世衡等人),从当地百姓中招募好兵,严格军事训练,取消原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体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既号令严明又爱护将士,既推心置腹又赏罚分明。同时,他在边塞要害之地修筑城堡营寨,既加强边防守备,又能使流亡的百姓回归,并以军威恩信招纳西羌人归附,对沿边少数民族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使其安心归宋,从而进一步孤立了西夏。

后在范仲淹、韩琦的共同主持努力下,边城日固、士气日盛、军备日精,逐渐改变了西北战局。最终,国力衰弱的西夏,扛不住连年征战造成的巨大消耗,只能称臣与宋朝议和。

范仲淹以文官任武帅,五十多岁戎马生涯驰骋疆场,以卓越的战略才能和超强的军队管理能力,抵御西夏侵犯,保护边疆安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范仲淹戍边期间的切身体验,深知守边将士的生活艰苦和思乡情怀,遂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雄壮悲凉的边塞词《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庆历新政  革除积弊

北宋到了仁宗庆历初期,已有八十多年,朝廷陈弊积久,国家面临空前的内外压力,吏治、财政、军备及各类社会矛盾愈益突出。仁宗有志励精图治想成就一番伟业,但他没有天纵英才又缺乏魄力,本性宽仁柔和而偏向软弱,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却又意志不坚有始无终。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战事稍停,但边患仍在,仁宗认为,安外必先强内,固本才能宁邦。于是,他想革除弊端,振兴国家,急诏范仲淹和韩琦回京任枢密副使,不久又升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任命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号称"四谏"),着手改革创新之举。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开天章阁,诏命条对时政,多次召见范仲淹、富弼等人,征求改革弊政的措施。范仲淹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明确"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为指导思想,阐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提出"明黜陟、择长官、抑侥幸、精贡举、厚农桑、减徭役"等十项改革的主张与措施。

范仲淹的这一奏章,即成为"庆历新政"的纲领性文件。仁宗亦大多予以采纳,随后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实施。

范仲淹、富弼、杜衍、欧阳修等人相互扶持、和衷共济、日夜谋虑、锐意改革、敢为人先的任事精神,使新政实施后的短短几个月间,朝政局面有了新的起色,官僚机构开始精简,尸位素餐的庸官冗员被剔除,德才兼备有业绩的人员得到提拔,全国兴起了重教办学之风。

庆历变法的重点是"改革吏治",这确实是治疗积弊甚重宋王朝的一副良药。范仲淹在改革中对那些不称职的庸官毫不留情,若经查察属实,便从官名册中勾除。富弼见此从旁劝他"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耶?"范答"一家哭何如一路(省)哭。"范仲淹这种得罪人的做法,于国于民是福,于己则是祸啊!

改革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安,严重影响到许多官员的既得利益。于是守旧派极力阻挠改革措施的实施,毁谤新政的言论日益增多,指责范仲淹等人是"朋党"的议论再起,改革受到多方面的攻击。

夏竦因改革派欧阳修奏参他为人奸诈,不能委以重任而怀恨在心,遂拉帮结派,又倒打一把,说改革派是朋党,借改革把持朝廷。

石介(任国子监直讲)拥护支持庆历新政,作(庆历圣德颂)赞改革派,将范仲淹等人誉之甚高,而把夏竦斥为大奸之人,直接将改革派与夏竦等反对派的斗争推向了高潮。

历史上的改革者总有某些瑕疵,或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或在改革的同时谋取个人私利,或借机揽权打击有私怨的同僚(如王安石、张居正等人),然而范仲淹是个例外。因为他为人方正、清廉自持、作风正派、一身正气,心中只有民生社稷,唯独没有自己。同道改革的韩琦评论他:"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

反对派夏竦、王拱辰等人在范仲淹身上找不到攻击点,所以,只能用心险恶地指责范仲淹在朝廷里与欧阳修、富弼、苏舜钦等人拉帮结派搞"朋党"。

阴险狠毒又有心机的夏竦,让女奴模仿石介的笔迹与字体,在石介给富弼信中的"伊周"之事(伊尹、周公旦两位扶持皇帝),改为"伊霍"(霍光是西汉外戚,长期把持朝政),又叫女奴模似石介的字起草废黜仁宗的诏书,把一顶搞政变的帽子扣在改革派头上。

石介对此,矢口否认且屡辩之,然仍忧愤含冤而死。富弼和范仲淹为了避嫌,亦都请求外放出使边地。

反对派见范、富离京,革新派遭诬受挫后,更加恣意妄为,尔后又制造新的冤案(如苏舜钦进奏院狱),把支持改革的官员彻底击垮(反对派王拱辰在进奏院狱判决后得意地说"吾一举网尽矣")。

仁宗虽然不信石介与富弼有谋逆之心,但是朝堂蜚语四起,见反对革新的势力如此强大,又对朝臣间的朋党极为反感和疑惧,更害怕革新的法规冲击到宋王朝的"祖宗之法",于是他偃旗息鼓退缩了,新政的各项措施仅施行一年就被废止。

从表面现象上看,新政是由于触犯了部分官员的既得利益,受到诬谤而失败,但从深层实质中究,则是因为革新的锐意触动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从而被彻底扼杀了。

顺便提一笔,庆历新政的失败,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遭贬,却成就了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三记:即《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沧浪亭记》。

作者简介:老长不大,男,浙江宁波人。曾经农学兵工,捎带衙门杂役,唯缺商,故无财。如今退休可闲不闲,忙孙辈、忙读书、忙信笔由缰,虽喜爱,然少才。曾经少不更事,不谙世事;如今老不成熟,依然故我,可谓老长不大也。

平台启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仲淹与北宋仁宗庆历新政(三)
宋仁宗朝的政治环境:宽松开明的政治氛围
清平乐:老成持重的韩琦,也曾有过魄力,一天之内搞掉4个宰执
庆历新政失败缘于触动仁宗的神经~朋党之祸!(两宋繁华往事36)
韩琦交游考略
千古奇文《朋党论》:违背孔圣意志的欧阳修,为何被誉为一代儒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