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代印人赵古泥

近代印人赵古泥 

         赵石(1874——1933.5.8),又名古愚,字石农,号古泥,以号行。又号泥道人。江苏常熟人。

  家素清贫,幼失慈母,父设小药肆於慈乌村。古泥自小在邻村小药铺当学徒,三年无所成,愤极而奔姑苏寒山寺,欲削发为僧,未为所纳,不得已乃返回其父药肆工作。业余奋发习书练刻,奉手於缶庐弟子李钟(字虞章),得其指引,遂窥门径。年二十,客沈石友家,为其治印刻砚,得观沈氏所藏,学艺日进。吴昌硕与沈石友为莫逆交,时过沈寓,见古泥英年劬学而善之,曰:『当让此子出一头地。』收录门下,乃授以治印要诀。

  古泥既师吴氏,又潜心古代封泥,摄其神髓,以朴茂奔放为尚,章法迂回宛转,用刀刚劲有力,面目自具。尝言:『摹印之法,求诸金石文字及篆法则易得,徒讲刀法则难成。』又云:『一切技艺,胸中皆不可无书,有书而後可。』邓散木曾论其与缶翁印艺之别曰:『缶庐治印侧重刀笔,故其章法往往有支离突兀者。赵(石)於章法别有会心,一印人手,必先篆样别纸,务求精当,少有未安,辄置案头反复布置,不惜积时累日,数易楮叶,必使安详豫逸,方为奏刀,故其所作平正者无不揖让雍容,运巧者无一不神奇变幻。然其初年之於缶庐固亦步亦趋,未敢少越规范也。吴主圆转,赵主廉厉,迨缶庐既老,大江南北已吴赵各树一帜,学吴而不为吴氏所囿,其惟赵氏—人,岂特青冰蓝水已哉!』以圆转廉厉为缶翁古泥两家特色,此言良是;然谓缶翁章法往往支离突兀,不免阿私之说耳。古泥治印四十余年,所作数以万计,有自钤《拜缶庐印存》四十卷,至诸家辑谱,有沈氏师米斋《赵古泥印存》、庞氏兰石轩《泥道人印存》、陈氏所辑《赵古泥印存》、王哲言《槐荫层晖庐藏印选》,流布甚广。师法其艺者,遍江南各地,号曰『赵派』或『虞山派』,弟子之擅名者,有邓散木等。其女赵林,篆刻得家传,极遒健爽利,女印人中仅见也。古泥篆刻而外,兼善书法吟咏。其书深得颜鲁公法,骨力洞达,神似翁同稣,翁以相国高名,求书接踵,不暇给即倩古泥代之,人莫能辨。诗亦可诵,其《摹印》一首云:『铁印封泥器字篇,文何丁邓未精研。湖州老缶人中杰,独辟鸿蒙篆学天。』《刻石有感》云:『摩挲昌化青田石,刻画秦朱汉白文;输与梁间双燕子,自来自去掠清芬。』有《泥道人诗草》二卷传世。古泥貌奇古,颇类传说中八仙之汉锺离,健於谈论,而胸怀坦荡,极重言诺,人以是益推重之。沈禹钟《印人杂咏》有诗咏之云:『道人笔力挽江河,得力封泥猎碣多。到死不遗来世债,有涯都付铁消磨。』并注曰:『古泥才气横溢:……时人求其刻者接踵於户,晚年作印,常汲汲顾景,必尽其意乃止,语人曰,余不欲欠来世债也。』















 






 

入古不泥别开一宗

——赵古泥篆刻艺术赏析 

   

1,赵古泥刻砚铭
 
 

2读不遍千古书作不了天下事识不尽海内人

    从左边这件赵古泥25岁(已亥)时的作品中,可见他早年对吴氏悉心追摹的程度,已经深入堂奥,几可乱真。

 

赵古泥作品

 


吴昌硕作品

江南吴孟公诗书画印

花好月圆人寿

    古泥治印大气磅礴,与缶庐难分轩轾。缶庐治印,重视笔意和运刀的酣畅率意,但在章法上却往往有失妥贴。古泥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弊端,故他着意于章法布局的探究,诚如他的弟子邓散木所说:“赵于章法别有会心,一印入手,必先篆样别纸,务求精当……故其所作,平正者无一不揖让雍容,运巧者无一不神奇变幻。”

    一般印家作多字印,常常以占地均衡作逐字整齐布置,状如布算子,往往有失平板。而在古泥手下却能奇趣横生。如(图3)“江南吴孟公诗书画印”、(图4)“花好月圆人寿”,通过虚实、大小、疏密、穿插、挪让、增损、呼应以及方圆、曲直、腾挪、离合等巧妙布置,使繁者不觉繁、简者不觉简,刚柔相济、巧拙互用,一如众星丽天、群峰争秀。难怪后来的杭州印家韩登安常常赞叹:“近世印人,唯赵石能得分朱布白之妙”。

    秦汉古印因年代久远造成的残损,能给人以古朴含蓄的美感。但在当时印家中常常对残损持有二种截然不同的见解,反对者认为“汉印剥蚀,年深使然,奈何捧心而效颦”。而赵古泥在继承吴昌硕善用残损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使残破不但成为一个治印的辅助手段,更是体现刀味的一种特殊技巧和有机组成,残处得神全,破中增虚灵。

    例如(图5、图6)一对巨印,“古泥”二字一虚一实,他利用残损,使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生。另外,此印左右二边轻重悬殊,他别出心裁地在左侧厚边及“泥”字左上部施以富含刀味和节奏的残损,与“古”字右边残损取得了呼应,于是,化险为夷、化板为活,使规矩与灵动统一,化厚重与虚灵为一体。“赵石私印”四字印,左侧二字占地较多而份量较重,他巧用残损将“赵”与“石”二字连成一气,又将“石”字之“口”部左右上下四笔并为一个块面,以高山坠石之势,使左右二部于不平衡中取得了平衡。

 

古泥

赵石私印

    古泥治印尤擅险中取胜。如(图7朱文印,取法匋文,迦盦字尽管右下部靠边支撑,但其重心仍向左方倾倒,危若累卵。但看左侧字,却如古塔参天,安然屹立。顿使险情化解,稳如泰山。且二字一奇一正、一繁一简,留白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全印险中得稳,绝处逢生,令人拍案叫绝。

    另外,他又善破平板,化板为活。如鸟语花香如(图8)一印,初看较为平实,但细观”“二字相向相合,而二字却相背相离。字右靠,其以粘边求稳实,字破框欲出,暗喻题意,仿佛花香扑面。

    又如(图9周左季王子岁所抄书、(图10金壶外史、(图11华葆骏印等,于平实中或有一二灵动之笔,或见疏密虚实变化,常常出人意料,令人称奇。

 

迦盦

鸟语花香

周左季王子岁所抄书

金壶外史

华葆骏印

    与吴昌硕一样,赵古泥也究心于对封泥的借鉴,以此作为自己印风的主要特色。并藉此以进一步发挥刻刀的潜在作用,使印边、文字产生破而不碎、粗而不陋的艺术效果。

(图12)“勖成珍藏”、(13)“诗初画记”,他将印面边栏作粗细、轻重、毛光、虚实、奇正、有无、断连等处理,使全印变化中互为照应相得益彰。

 

勖成珍藏

诗初画记

    图(14兹超,图15“洑蕃之印或化平板为生动,或在茂密中得空灵,使印边与文字浑然一体,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密关联,开疆拓宇,令人惊叹。

 

兹超

洑蕃之印


    借鉴汉砖文字的特点,结合汉隶的方折廉励,也是他出新的主要途径。见(图16吴县王氏安乐窠书画、(图17龙平严氏直方经眼,这一类印式在他的作品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常常得平直开阔之境而巧拙得宜,颇饶佳趣。

 

吴县王氏安乐窠书画

龙平严氏直方经眼

    穿插腾挪也是他的长项。他能根据文字笔画的多少、长短,作高低、奇正等参差变化,而又错落互借,浑然无迹,避免了一般印家常有的平铺直叙式的机械安排。如图18“张慎余堂、图19“燮读书之记”等印。他之所以能合情调于刀下,穷变化于石上,就归功于他的取法广博而又能化为己有。又如图2225,或取自古匋、或出于钟鼎、或借鉴古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张慎余堂

燮读书之记

际盦



知白

    赵古泥还有一套攻坚绝活,凡金玉牙铜、甚至水晶玛瑙等极硬印材,在他手下却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为明清以来文人篆刻之罕有,如俞愚之读碑记是晶印、帮闲为玉印、“华卿”是铜印、“可庐近况”为牙印,但见他信手游刃而无不如意,真是神乎其技。

 

俞愚之读碑记

帮闲

华卿
可庐近况

    赵古泥的边款也是不拘形式、随机生法。行楷以单切为主,其它各体则兼用单刀、双刀为之。即使在硬质印材上,他的边款也得心应手,生动而富含笔意。见上图俞愚之读碑记一印边款:庚戊二月,仿古匋字。遇公正刻。古泥。

    在他的印款中有很多关于治印的心得、体会、取法和随感。言简意赅,颇多启示。他早年对吴昌硕先生曾倾心追随,甚至亦步亦趋。在他四十三岁时所刻一印的边款中道出了他的艰辛和感慨:缶庐篆刻,必为千古罪人……”(图二十七)。由于吴昌硕强烈的个性面目,具有极大的束缚和吸引力,在他门下欲另僻新境何其艰难。纵观缶庐为数众多的弟子中,在篆刻一门能青出于蓝,自成家数,别开生面者,惟古泥一人而已。故于右任先生曾作诗赞道:石作剥残神亦到,字求平正法仍严。缶庐门下提刀者,四顾何人似赵髯?

    他在逃禅一印款文中说:敬叟开口便仿汉锤凿,考其结体、用刀皆非,岂能者之欺人欤?(图28)又在瞻太阁印款(图29)中道:三桥太板、雪渔太纵。世之工篆刻者未敢道也。对印坛公认的前代大师敢道短长、直陈己见,真是胆识超常,难怪他能独出机杼,卓尔不群。

 








    赵古泥先生的篆刻艺术,气度宏伟,意境开阔,灵动多变。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淳朴聪慧的精神气质,对近世篆刻艺术的变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究其艺术风格特点的形成,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受当时社会形势的影响。他生活在旧中国,清代末年,外侮频仍、内乱不止,社会十分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难深重。他二十岁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二十七岁时,爆发了“义和团”反帝革命,在他二十八岁时发生了“辛亚屈辱”,之后,孙中山先生发动了民主革命,继而“五四运动”、“南昌起义”又相继爆发。其时广大爱国人士无不受到巨大影响。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甘屈辱的精神在他们胸中澎湃激荡。赵古泥出生贫困,目睹腐朽统治者穷奢极欲,媚外苟安、欺榨百姓,心中十分不满。久久抑郁在胸,就十分自然地流露在刀笔之下,化为纵横排宕之气。
    其次,童年的苦难遭遇,早失慈母,世途艰难,使他养成了一种勤劳耿直、刚烈不阿的品质。成年以后,他又遍求师友,结交俊彦,翁同和、吴昌硕、沈石友、萧蜕庵、樊少云、杨无慈、胡汀鹭等人,皆不谐流俗、耿介豪爽之士。特别是被慈禧贬官归乡的相国翁同和先生等,良师益友,志同道合,以艺进道,自是影响至深。他接济贫困、关怀学生等事迹,都流露着爱国爱民的高尚品德和“天下为公”(图30)“匹夫有责”(图31)的大我精神。


天下为公

匹夫有责


    再次,他刻苦好学,广泛借鉴,触类旁通。尤其对吴昌硕、翁同和高浑雄迈、博大精深的艺术下了一番苦功。又融明清流派印和秦玺汉印的精华,借助深厚的书法功力,得汉隶、魏书的方折廉励气息,加上博览大量古器物和名书画,融汇于胸,结合诗情画意一并浑化进他的篆刻艺术之中。

此外,他十分注重学问修养,藉此以得浩然之气于胸中,并亦以此教导他的学生。经他传授的学生有曹石仓、李溢中、濮康安、王辛一、陶飞声、黄麟书、归子振、朱善余、唐起一、孙静之、汪大铁等。其中以以邓散木、张寒月、赵林(古泥之女)为最著。此外,尚有肖重威、沈芳波、席静玄、范受宇、宋梅村、王健、庞士龙、李嘉有等,皆效法古泥,在常熟、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同气相求、人众艺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印学群体,时人尊之为虞山派赵派

 

濮康安 愿尽读古今金石书画精品

汪大铁 兰室


邓散木 宝康瓠
张寒月 书台怀古

赵林 一年之计在于春

    印坛许多高手名家如来楚生、余任天、韩登安、高石农、蔡谨士、孙龙父、单晓天等,都是虞山印风崇尚者。翻开近年由西泠印社编辑的《全国印社联展作品集》,古泥遗风几乎处处开花。尤其是上海的邓散木艺术研究社、福建闽东印社、黑龙江散木印社、江苏的虞山印社常州印社等,仿效之风不减当年。

 

来楚生 于无物处称尊


余任天 强其骨

韩登安 俞康

    早在1924年前后,日本著名书法篆刻家桥本关雪先生曾专程慕名到常熟拜见赵古泥,虞山印风即因此而传至东瀛,连日本印坛的二大领袖人物梅舒适、小林斗盦皆深受影响。


梅舒适 凌云轩主

小林斗盦 小林斗盦


    由于赵古泥逝世较早,加上他的很多作品已毁于战火,因此流传稀少,至今偶见报刊介绍,也少有精品。他逝世以后,许多印人仰慕他所创的印风而投拜在他的学生邓散木门下。邓得天时、地利之厚,以致后来声名超出了赵古泥,至今连一些印学论文在谈及印学流派时,也少有提及他,他的名字已经逐渐被人遗忘。

    平心而论,邓散木在形式感上也有一些创意,但主要承袭了赵古泥的形式而加以夸张,但也使赵古泥本来灵活运用的手法、形式被固定化、程式化而招来了铁化泥,泥化粪(铁指苦铁吴昌硕、泥指赵古泥,粪即粪翁邓散木)的讥讽。在邓散木之后,由于一些印人的学识修养、书法根基不足,因此仅得皮毛,徒具面目而刻意矫饰,流弊尽出。

    任何流派,当出现定型之后,陈陈相因便会导致艺术生命的衰退。但其艺术价值将永远值得人们借鉴和发扬。赵古泥的篆刻艺术足以与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人并驾齐驱,他们殊途同归,攀上了篆刻艺术的巅峰。比较而言,吴昌硕侧重于笔墨,而赵古泥真正以刀代笔,刀笔相得,在印面残破上大胆探索、妙于应用,比之昌硕胜过一筹;他富含音乐、建筑意味的章法布置,疏密虚实,多情多姿,绝不逊色于黄牧甫;而在方圆互用,巧拙相生、含蓄蕴藉等方面,比齐白石更为丰富。他的篆法自出机杼,融多种书体改造而成,又处于服从于章法的地位。将章法因素放于首位,改变了前人印从书出的观念,更多地揉合了诗情画意、笔墨刀石、音乐建筑的意趣于印面而多有创意。对这位才艺卓著、影响深远的印坛巨擘,我们理当重视,深入研究,发扬光大。拙文仅作抛砖引玉,愿乞同仁不吝指教,幸甚。


赵古泥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邓散木篆刻
读《赵古泥印谱》
赵古泥、陈师曾、简经纶诸家印章
细读《篆刻学》:看邓散木先生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老师
【金石印坊】篆刻
【近代印坛点将录】9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赵石(古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