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辛弃疾为何喜爱用典抒情?(学生“文学短论”习作第2辑)

写在前面的话

用好用实教材教写作,我想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现实呢?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往往于高一年级就让学生按高考作文题的要求、并参照高考的所谓满分作文去训练。这当然有必要,因为高三年后,学生必须要面对那张高考试卷。但完全抛弃教材教写作,在我看来,实在觉得有点遗憾!教材是宝山啊,身在宝山,怎能空手而归?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有一作文训练任务——“学写文学短论”,个人觉得这一设计极好!上周,于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了当代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潘向黎的《辛弃疾:肝肠似火,色貌如花》,也将自己写的一篇随笔巜辛弃疾:欲说怎能休》发给学生,与学生交流。然后我又上了一节“如何学写文学短评”的作文指导课,再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外完成的作文题——“辛弃疾为何喜爱用典抒情”,这两日正在批阅学生的习作。昨天推出的是镇海中学高一(3)班三位同学的习作,今天再推出蛟川书院高一(2)宋知谦、何亦婷、林子涵、朱思懿四位同学的习作(知谦同学的整篇,后面三位同学的是片断)。  所选整篇或片段习作的后面,我都提了一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辛弃疾为何喜爱用典抒情?

——以稼轩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宁波市蛟川书院2022级高一(2)班  宋知谦

用典,即借古人说今人,借往事说今朝。用典抒情,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具有独特的表达魅力,因而它也备受骚人墨客青睐。不过,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人却几乎句句用典。这样频繁的用典,在诗歌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辛弃疾,这样一个率性、刚毅的汉子,按常理来说,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热衷于将浓得化不开、密得让人觉得透不过气的典故驱遣于自己的诗作上。但他又恰恰这样做了,这真是令人无法想象的。你看他笔下的田园,也曾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淡雅,也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天人合一般的大境界。即使是最浓艳的浪漫,在他笔下,也不过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清醒。不惜冒着被人称为“掉书袋”的讥讽,仍然借用密集的“典故”去抒发情感,这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辛弃疾的一个人独占的标签。

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对于诗作进行了“隔”与“不隔”的界定。按常理而言,“用典”过多,无疑会造成情感抒发的隔膜,然而在《永遇乐》一词中,词人以其博大的胸襟,吞没了历史的悠长,好像将典故中的人物,拉到了自己的面前。“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慨叹,“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痛心,这样直接而真挚的情感,无疑是“不隔”的。

诸如此类用典的诗篇,中国诗歌史上其实比比皆是。李清照借“不肯过江东”的项羽痛斥逃窜江南的南宋朝廷,刘长卿借“怜君何事到天涯”的贾谊自怜抑郁不得志的遭际,苏轼借“持节云中”的冯唐反悔渴望得到朝廷任用的心情。他们的内心,大都有不宜直接道出的“隐情”。试想,千载悠悠,那么多悲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迁客骚人,倘若直抒渴望得到朝廷任用之心,不都成了摇尾乞怜之辈了吗?

辛弃疾填写《永遇乐》,也是如此。作为金国降臣的后代,在南宋君王的眼中,他便有洗不清的原罪与嫌疑,再加上他锋芒毕露的个性,怎能不受到朝廷的冷遇?面对这样尴尬的境地,他有苦说不出,他只能“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漫长的等待耗尽了他半辈子的生命。他终于明白,自己大展身手的情景只能在醉里、在梦里出现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便是他又不能不说,于是他以一首《永遇乐》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的呐喊。尽管如此,但他又仍是南宋的臣子,他仍必须永葆自己对于大宋朝廷的忠诚,更何况朝中那些政敌还虎视眈眈地正盯着自己呢。

他无奈,他愤慨,他纠结,但他依然只能含蓄地表达!

辛弃疾何尝是喜爱用典呢?他这一首连用六典抒情言志的《永遇乐》,其实只不过是他一生命运悲剧徐徐落幕之时的绝响罢了!

老魏提问:宋知谦同学的这篇习作,你认为有亮点吗?如果有,亮点是什么?请写100-200字,加以评说。)

   (辛弃疾唯一传世书法作品——《去国帖》,纸本,册页,纵33.5厘米,横21.5厘米,行楷书,10行,110字。弃疾自秋初去國,倏忽見冬,詹詠之誠,朝夕不替。第缘驅馳到官,即專意督捕,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蒙情亮也。指吳會雲間,未龜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馳。右謹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弃疾劄子。

辛弃疾为何喜爱用典抒情?

——以稼轩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宁波市蛟川书院2022级高一(2)班  朱思懿

五千年锦绣万里,风云激荡;三千里雷霆失色,龙腾星河。辛弃疾于南宋,犹如一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用典是串联起稼轩词的线索之一。而他为何如此倾心用典抒情呢?一言以蔽之:以“故”点今,借“典”寓情。

用典是一个三棱镜,折射出一个人的学养水平。辛弃疾用典和他的学问、修养就有如“双螺旋”般紧密联系,无法分割。《宋史》记载辛弃疾“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由此可见,辛弃疾虽出生于宋朝的沦陷区,但他从小就在学习、积累文化素养。

老魏设问:朱思懿同学是如何扣住副标题进一步展开议论?写几句话进行评论。)

老魏提醒:语文核心素养由四个方面呈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两段文字于这四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写几句话,说说你的感想。)

辛弃疾为何喜爱用典抒情?

——以稼轩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宁波市蛟川书院2022级高一(2)班  林子涵

闻一多先生说:“史在天地,如形之影。人皆思其高曾也,皆愿睹其影。”从有形的史迹、古人的言语中窥得前人思想那一瞬的感奋,并于诗歌中凝缩成寥寥数语,便是所谓“用典”。

评论:这一习作的开篇,你觉得怎么样?说说你的看法。

辛弃疾为何喜爱用典抒情?

——以稼轩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宁波市蛟川书院2022级高一(2)班  何亦婷

或许辛弃疾也知道,自己内心激荡着的情感,与那个时代太过格格不入,这样的如当代诗人海子所说“千万人要将此火熄灭,独我一人将此火高高举起”的抒情,着上的色彩太过于殉道者的色彩。于是,他选择了紧紧依偎着历史。他爱,他恨,他书写,将风沙迷蒙中的金戈铁马,将澎湃难抑的情思,将英雄迟暮的悲哀,统统收放进历史的匣中,统统寄托在千千万万个曾经活过又死去,曾经可以意气风发,曾经驰骋疆场,曾经在天地间得以尽情施展才华与抱负的“辛弃疾”的生命上!那悲哀的时代不准许他用火一般的情感击碎统治者偏安一隅的迷梦,他便借用典故来抒发他喷薄的情思。

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说,这些典故在他辛弃疾的笔下,更是怀古,或更是喻今。但我知道,之所以辛弃疾他选取如此厚重而广漠的历史中闪光着奇异光焰的那一部分,毫无保留地倾注进他的作品之中,是因为他得以从中觅回了他已亡失的、得到了他不可触及的、说出了他不可说的一切。

老魏提醒:这是何亦婷同学习作的最后两段,请思考——这样挟带着浓烈的情感的语句,是否会灼伤理性的表达?——写100-200字,说说你的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欧楷习作: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教学实录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以及反思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课稿
教师展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刘瑞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