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电影需要做什么准备?

  (一)
  一位年轻人进了影院,找了一个舒服的位子,把身子调整到舒服的姿势,然后开始观影。
  《贞子》,一部恐怖片。
  影院里的尖叫声此起彼伏,女孩子挽着男人的胳膊,恨不得把头钻进男人的身体里,而有的男人异常镇静,但其实一直闭着眼睛,唯独这位年轻人面不改色心不跳。
  后来所有人都好奇,过来问他:你怎么不害怕呢?
  他很骄傲的拿出一张已经密密麻麻的纸,然后交给他们看,说:因为我是写影评的,那张纸上写着有关电影叙事技巧、音乐、色彩、人物性格的分析等等。
  一个简短的冷笑话,其实想说明:作为一名影评写作者,在看电影之前要做好诸如基础知识、理论甚至实践的准备,但这些并非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应该做好角色定位的准备,说白了,应该既有理性分析者的冷静,又有迷狂着的敏锐感受力。
  举个例子吧。一个人喜欢探险,有一次他进入了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山洞,里面漆黑一片,他虽然经验丰富,但仍然胆战心惊,借助微弱的灯光,他一步步的往里走,这个过程中他看到许多骨头,他更加害怕,但是为了达到目标,他仍然保持一定的理智。时间推移,经历许多磨难,最后他成功的通过山洞,进入一片新的世界。
  例子俗气也没什么逻辑,切勿较真。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影评写作者,我们既要有丰富的情感,去捕捉影片当中的感受点,又要靠自己的知识理论的准备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一点非常重要。倘若问怎么去捕捉感受点、怎么去分析和判断,这需要“另起炉灶”,写一篇名为《我们怎样看电影》的文章了。
  这样的要求很抽象,下面说点具体的。
  (二)
  首先是视听语言方面的知识准备。对于视听语言,我们不仅要知道他们基础的概念,例如什么是全景、特写等,这是我们分析电影最基础的知识,而且还需要知道视听语言的功能是什么,这是我们分析电影时能够直接运用到的,例如特写的功能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心情、细节、性格等,全景是为了体现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下面会具体的以案例说明:
  《红高粱》这部电影,是张艺谋的得意作品,电影开头就用了特写镜头,来表现主人公九儿(巩俐饰)坐在封闭的轿子里无表情的脸庞,那一刻的色调是红色,然后又用了特写镜头拍摄了九儿手里拿着的剪刀。我们分析一下:刚才我之所以能说出导演用的什么镜头,是因为我明白什么特写,那最关键的是导演运用这种镜头的意图是什么呢?这就需要知道特写镜头的功能了,特写镜头突出人物、表现细节,那我看到这个镜头后可以猜测:这个人物肯定是主人公,而且导演表现的是她面无表情和手里握着剪刀,我通过分析做出猜测,她可能不面临着压力而不得不做出妥协来结婚。一定要注意:我们在看电影时,所作出的是猜测性的判断,而不是绝对的,我们需要根据后面的剧情来看是不是这样。这就是叙事和影像之间的关联。
  这些基础的知识,是后面分析电影、判断电影好坏的基础,如果缺少这一部分牢固的基础,那对电影的判断或者是内容方面的,比如评判它的社会现实意义,很巧妙的避免了技术上东西,或者是盲目的。如今网上大部分的影评,都是对其叙事、人物、现实意义进行评判,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电影,从技术角度来评论,其色调的对比、音乐的运用都很好的传达了青春年华的美好记忆,但很多人是拒绝技术评判,一方面不精通,另一方面他们从文化、政治、故事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谈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当时政治语境下的逃脱,是对人性的关切,然后再谈故事当中哪里表现了对人性的关切。
  有一种观点说,看电影是拒绝准备的,要以一颗放空自我的心,去更加纯粹的观赏和理解电影。但是这样的要求是遥不可及,甚至是不现实,因为任何人的客观公立都是相对,都会一定程度上夹杂着主观的意志,所以在此并不多做阐述。
  其次是对电影文本相关知识的准备。包括导演、拍摄时间、有无获得奖项、所属类型、名家评论等。如今很多人看电影之前,都会根据预告片、豆瓣评分、电影海报等来对其进行了解,然后再决定是否去看这部电影。
  昨天看豆瓣上关于《同桌的你》的影评,一位同学将本部电影的漏洞几乎全指出来了,然后下面的评论中多是:看了这篇影评,实在不想去电影院花钱看了。然后在电影短评中,还会有网友说,高晓松监制的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在青春校园题材,他通过音乐把握的还是比较精准的,还有说去看林更新的脸。可见如今的大部分人,在看电影之前都会有事前对本部电影相关知识的准备。那下面就详细的说说,做准备的目的。
  了解导演,是为了了解风格,根据他既有的影片来判断这部电影的大致特点。例如今天乐视开始做张艺谋导演《归来》的宣传,无论是视频还是宣传海报,都突出了张艺谋这个名字。大部分人对张艺谋还是比较认可的,从他之前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到后来的《英雄》、《山楂树之恋》等,在艺术和商业上都有所斩获。观众会觉得,起码看他的影片不会被骗,这是从商业方面,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考量。但是对于影评人来说,我们要看的是:他以前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包括镜头、叙事、色彩等,在看电影时候,我们要看他有没有什么创新,有没有什么进步或者退步的地方。这叫作者主义,或者叫纵向对比分析,即通过对比,来对影片进行好与坏、进步和退步的评判。
  了解类型,是为了预先知道影片的特点。正如了解导演一样,类型也可以提前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部片子的内容,例如叙事模式、影像风格、主题意蕴等。类型片是电影商业化程度的结果,是进入工业化生产之后,为了减少成本、谋求更高的利润而规模化、流程化、集约化生产的结果。其中好莱坞对类型片的界定清晰,和它高度的商业化程度有很大关系,类型片包括西部片(牛仔)、歌舞片、悬疑片、警匪片、爱情片、惊悚片等,每一种类型都有特定的叙事规则,比如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被限定在规定的时间上,也会有特定的主题,比如西部片的主题一般是文明和野蛮的对立和解决,再如警匪片的主题是正邪对立,邪不压正,爱情片的主题是爱情永恒、美好等。类型片有好也有坏,他严格的限制了电影艺术的创新,长期之后,观众也会对影片产生审美疲劳。最近的一部片子《归来》,在宣传单上现实的类型有现代/爱情,对于很多喜欢看爱情片的人来说,这样的介绍算是一个第一印象,再比如说《警察故事》,他的类型界定就是动作警匪片,然后林正英的僵尸片,比如《僵尸家族》、《僵尸道长》等,他的类型就是僵尸喜剧片,这是有中国特色的,除此之外还有武侠片、功夫片。
  了解主题和故事的简要介绍。故事和主题容不得你不去了解,因为如今铺天盖地的电影宣传让你无法躲避他们,有的甚至以无耻的姿态告诉你:我就是要剧透。不过我自己的看法是:看电影之前还是先不要了解主题或者故事,以放空自我的态度面对崭新的作品,这样会更刺激,但这毕竟是理想的状态。倘若要考试,我们不能如此。很多人看完影片之后,看不懂他讲得什么,其实说的是看不懂它的主题是什么,比如王家卫的电影,你看完以后知道有几个人在谈恋爱、打架,可是最后就是不知道他讲得啥。一方面这和导演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自己积累有关。现在要搞清楚,主题是什么?主题是主题思想,是导演通过影像、人物、故事来传达的他对世界的看法,比如说《红高粱》表达的是对人性的歌颂,《大红灯》表达的是封建礼教规则对人性的压抑,《非诚勿扰》表达了现代社会中爱情的迷离等,那一部作品的主题都有什么呢。包括:人性(自由、爱、善恶、美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对历史和未来的态度、对道德法律的态度等等,但我个人觉得,一部影片的主题永远无法逃离人性,所以我看所有的影片,对影片进行评价,都基于这个立场:影片能否很真实深刻的传达人性。我们之所以会喜欢一部影片,是因为觉得它与我们心灵、灵魂的距离接近,勾画出了我们内心压抑的某种情感和思想,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对自由的向往,《七宗罪》中对人性弱点的勾勒,《三峡好人》对小人物的同情和怜悯。可是有的时候,一部影片主题很多,或者说它在传达爱情至上的同时,也在传达人性迷惘,所以就造成很多人错误的理解影片主题,比如《红高粱》,很多人看了以后觉得表达了对女性形象的歌颂,是不是这么回事呢,确实是,你不能说他错,可是这样说就没挖掘深,导演对女性形象的歌颂目的是歌颂人性,是歌颂不区分性别的普遍的人性。再比如说《青红》很多人看不懂,有的说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压抑,表达了人性的自由,这么说也对,但不精确,因为它忽略了大时代背景对人的影响,所以在总结一部影片的主题时,千万要综合思维、系统思维,不能孤立、静止。
  看一部片子有三个层次,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说,包括看、欣赏和鉴赏,第一层次是以感性为先,初步了解片子的水平以及感受点,第二层次是分析,分析他的视听语言和叙事的结合程度,第三层次是以更全方位的视角来关照影片在电影史、现代社会甚至整个人类文化中的角色。所以根据不同人的观影层次,做的准备也不同,我这里说的是普遍层次上的,也就是第二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编导高考影评拓展:专业评写电影的六种方法
电影评写的六种技巧和方法
艺考资讯 | 影评经典语句精选
你在真正欣赏一部好电影吗,还是仅仅看看它? | 单读
守望者罪恶迷途影评
影评文章都会写,但不是所有的编导考生都能写出考场高分影评|考场高分影评写作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