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我们讨论卡佛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对我来说,阅读像是一种修行。那一本本书,不仅是修行的课程,也是当下心境的反映。过眼千帆,唯有能入进眼底的那抹,才最拨动心弦。最近,拨动我心弦的是卡佛。

这个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男人,从小在贫穷的底层家庭中长大,虽从未放弃学习且笔耕不辍,作品也屡次获奖,但始终生活辗转,同贫穷与酗酒做着斗争。过世前五年,他获得“施特劳斯津贴”,终于生平第一次不用为生计犯愁,可以安心写作,但没想到抽烟令他在五十岁时便撒手人寰。五部短篇小说集,六部诗集,还有一些散文,是他一生的足迹。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集,让他成为了简约派文学小说的典范。

卡佛几乎可以说是一生落拓,他接触到的很多民众,都是普通的市井小民,在生活中蹒跚求存,他们要赚钱付房租水电,要养育孩子,工作压力和夫妻关系的不和常常使他们陷入生活和精神上的困境。在他的小说中,沉郁是永恒的基调,人人都有说不出的压力和苦衷,没有由衷舒爽的笑容,没有意气风发的面貌,更没有幸福美好的憧憬,似乎在这个社会和时代中,手搭凉蓬往前看时只会有满目的挫折与麻烦。这种生活状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的真实写照,而现在,也成了越来越多国人的精神写照。也许,这是最近阅读、研究卡佛的国人日渐增多的最大原因。

初读他的小说,我被深深地困扰着。作为一个习惯了被作者耳提面命,事无巨细地展现故事细节和内容的读者,我根本无法适应他的叙事风格。很多故事都只发生在一个场景,一小段时间中,卡佛的笔墨也只放在描写此时此地的细节上,连渲染都很少。没有前因(如《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没有后果(如《所有东西都粘在了他身上》),一个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甚至有很多故事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如《我可以看到最细小的东西》)。

但如果我们抛弃对故事情节的追逐,尝试将自身代入小说之中,去体会和理解书中主人公的心态与感觉,那么,一种焕然一新的阅读感受便会降临,即卡佛以不可靠叙事者、非确定性叙事、省略和空缺的写作手法所营造出的不完整世界,将因我们自身的体会、感受及评价变得完满。

例如,在读《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时,若我们单看故事情节,只会读到一个男人将自己全部家具摆上草坪令人以为在甩卖旧货,引得一对青年男女前来询价,但其实最后并没有成交的奇怪故事。但如果我们将自身代入,如拍电影一般亦步亦趋演绎这个男人的一举一动,我们便会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厌倦和失望,以及无药可医的孤独感。爱人离他而去,每天晚上回家时,空空荡荡的房间黑得是那样可怕,而唯一可以陪伴他的只有空洞的电视机声和麻醉神经的烈酒。他是如此希望有个人可以说说话,以致于他做出了一件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只要有人可以说说话,哪怕是讨价还价都行,如果能陪他一起喝杯酒,他就会愿意献出自己的真情实意。但是,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过路的朋友再没出现过,收了他作为礼物的电唱机的女孩,虽然试图向别人说点关于他的什么,却终于还是没能说出来。他依然孤独,无法可想。

再比如,他最负盛名的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初读来只是四个各自经历了数段感情的男女,坐在一起谈论什么是爱情。他们每个人对爱情都有自己的一套观点,讨论着某些感情是不是爱情,有些爱情是不是真正的爱情。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欢乐苦痛席卷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书中提到的那些感情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刻骨铭心过。我们爱过那些深深伤害我们的人,也曾疯狂迷恋但最后鄙弃一个人,我们曾放弃相信天长地久的爱情,但看到那些相濡以沫的花甲老人眼中的光芒时,我们又会忍不住鼻酸眼湿。

每一种感情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份感受都是一场洗礼,当我们的思想与情绪因着卡佛特殊的写作方式而与作品结合、共鸣时,其对心灵产生的震撼力便可想而知了,难怪卡佛被认为对美国现实主义写作传统的复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卡佛小说的深刻意义远远不止让读者产生共鸣这么简单。他最令我震撼和着迷的地方在于他潜移默化的批判和引导。

大声疾呼、振聋发聩的作品很多,它们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罪恶解剖批判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胸臆升气,热血沸腾。这样的力量犹如狂涛怒浪,声势惊人,却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原因不仅在于激烈得感情容易使人疲惫,更由于这样的感情是由作者灌输给读者,而非读者自行领略。

而卡佛反其道而行之,他避免在小说中阐述人物的思想和观点,只是像照相机和录音机那样,“记录”下生活的一些片段,但他在取景角度、光影处理等方面上采用了特殊的手法,使作品读来让人觉得某些地方“不舒服”,“不对劲”。比如《凉亭》中,背叛妻子的丈夫面对妻子近乎崩溃的呻吟“我再也受不了了”时,只问了一句“受不了什么?”,在妻子哭泣自己心碎了时只懂得喊一声她的名字,其他再无言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双方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差异。又比如《第三件毁了我父亲的事》里,父亲在假装为哑巴好但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目的时,说的那些看似关切和尊重的话。

也许这些行为和事情,读者自己也曾经历过,在当时不觉得怎样,但在深深代入角色发现这些“不舒服”,“不对劲”的真正原因之后,再以旁观者的角度反观自己,便有可能产生醍醐灌顶的惊人效果。而且,不仅是不同人,甚至不同时期,不同心态下的同一个人,对同一篇文章也许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这也就彰显了卡佛小说的巨大的张力。它更像是一面镜子,一面可窥得人性的镜子。心境、道德观、价值观……这些平时潜藏在内心最深处的内容,在你的解读中无所遁形。

当我们谈论卡佛时,我们在谈论的,可能是最真实的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6/5/7小说节奏与基调培训稿
36讲之梁老师《情绪调动》上
如何让你的小说拥有代入感?|专家论文带读
反套路治愈《克莱的桥》:细腻共情构建立体阅读的平行时空
雷蒙德·卡佛小说的多重审美空间
孔亚雷短篇小说: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