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亿美元名画《呐喊》: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渴望与恐惧

相信大家对《呐喊》这幅画应该并不陌生,它常常出现在书本杂志、社交圈里,甚至是各种各样的表情包、动图。

作家玛莎·特德斯基(Martha Tedeschi)点评:“《呐喊》作品,在于能够在弹指一挥间传递给观者其表现意义,使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都能感同身受。”

他的这一形象创造会成为如今大众文化的经典符号,受到无数”呐喊迷“的追捧,在1961年,《呐喊》成为《时代》杂志封面,该期的专题是“内疚和焦虑”;《小鬼当家》中麦考利·卡尔金“惊声尖叫”;《辛普森一家》中荷马·辛普森也学此模样扮演受折磨的北欧灵魂,《呐喊》甚至成为了后世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并且涌现出各种版本“呐喊” 致敬爱德华·蒙克。

辛普森版本的《呐喊》

安迪·沃霍尔《呐喊》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人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

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

第一版《呐喊》(1893年版)为蛋彩、蜡笔绘于木板,尺寸91*73.5cm,现藏于挪威国家博物馆;

第二版(1895年版)是平面印刷版,藏于挪威蒙克博物馆;

第三版(1895版)苏富比拍卖,板上粉彩,79*59cm;

第四版作于1910年,蛋彩木板,83.5*66cm,现藏于挪威蒙克博物馆。

2012年5月2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拍卖了他1895年创作的版本。最终以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1.199亿美元。

19世纪90年代是欧洲新思潮盛行的时代,也是蒙克创作最辉煌的时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在“生命”组画的构思、创作中,这时的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时代感,他的艺术思想走向了成熟。

生命的脆弱,家庭的衰亡,孤独、惊恐、绝望,长期困扰在蒙克的心里,他承受了很多别人难以感受到的困苦,他要呐喊。

画作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一天晚上,蒙克一次和两个朋友一起沿着海边便道散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是峡湾。作者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日落时分,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蒙克停靠在栏杆上,疲累难以言说。朋友们继续往前走,他落在了后面,他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作者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蒙克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这样的恐怖与绝望,最终爆发为一种孤独可怕的生命的呐喊。

《呐喊》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在该幅画作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蒙克把极端的孤独和绝望之情,艺术地呈现于人们面前,有声有色,天人合一。“天空犹如滚动着的血与火,令人震惊和恐怖”,似乎整个天空都在流血、燃烧,目守苍穹,潸然泪下。该幅画作,成功地表达了蒙克自身的体验和他所承受生活中的痛苦与磨难,以致对时代的一些敌意,对自我内在的软弱与现代社会理性、科学取向不相匹配的抗争,表达了他的绝望与舒缓之道。

该作品中的人物,有一个特殊的寄托,表现一种特定心理和思维状态,所以作者创造的人物,不是现实的原貌。

从绘画作品整体分析,蒙克由具体的、真实的描绘转向整体的、主观的、情感的把握,描述了他自己观点中的生、死、爱、苦。该作品表现的中心,是内在的情感,是心灵的呼唤,是生命的呐喊,是灵魂的印象,讴歌生命与现实的顽强抗争。

如今的《呐喊》已成为现代人表达苦闷精神的象征,其图式通过版画复制和印刷品所达到的传播幅度在艺术史上也几乎可以和《蒙娜丽莎》相比。

谈起作者蒙克,大多数人比较陌生,画比人出名,蒙克算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了,他没有毕加索那样的知名度,这个高寿的挪威人,一辈子被死亡、焦虑、不安所笼罩,就如他晚年的一张自画像:“在时钟和床榻之间”,前者提示流逝和停滞,后者则象征着休憩、梦魇、衰老和无可回避的最终归宿。

Edvard Munch, Self-Portrait 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 1940-43

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雷登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

生于军医家庭之家,蒙克五岁丧母,由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单独抚养长大。

他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死于肺结核(跟他妈妈一样),然后是1889年父亲离世;他的哥哥爱德华也在婚后数月告别人世。他两个妹妹的其中一个,劳拉,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

他自己也得过,还好死神把他留在了人间。成长中的痛苦经历,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致使后来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情绪。

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是以死亡为主题的,并多次在创作中回忆姐姐苏菲之死,如《病室中的死亡》、《病孩子》、《在死亡的窗前》。

《病房中的死亡》, 1895

《病孩子》, 1885

《在死亡的窗前》, 1896

爱德华·蒙克通过主题来表现他切身经历的对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每一幅画都无与伦比地强烈地传达着画家的感觉和情绪,被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所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的。

The_dead_mother_and_the_child

Death_and_Life

The Death of Marat (Marats d?d) 

1906-07, signed 1912

他的画具有永恒的震慑心灵的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後,我们还可以看见那个“世纪末”的景象,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

在他的作品中,被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所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的。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

他那理想主义和非原型的主观表现,给后来的表现主义以决定性的影响。

1944年1月23日,蒙克逝世。一个月前他刚刚过完自己的80岁生日。

那个从不允许他人踏入的二楼房间,也因此得以向世界开放。在那里,他的朋友们发现1008幅油画、4443幅素描、15391幅木板木刻、1012件其他类型的版画和无数的底片,以及蒙克毕生的日记,从地板一直堆到了天花板。

这些作品日后被赠与奥斯陆当局,后者为了纪念,建立“蒙克美术馆”以表敬意。

小编搜集整理了蒙克的画作、摄影、版画的高清图片,在公众号后台发送关键词“蒙克”,提取网盘地址和密码。

自画像

Portrait_with_a_Bottle_of_Wine

in_Hell

风  景

Winternacht_Winter Night (1900) 

The Sun

果  体

Weeping_Nude

Bathing Man (19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克的《呐喊》想表达的是什么?
解析:经典油画原作PK用蔬菜拼出来的油画
西方画坛的古典流派:表现派之爱德华·蒙克
《呐喊》:“只能是疯子画的”
刺耳尖叫的警醒
今日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