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厚重神秘的“太丘社”

厚重神秘的“太丘社”  

                            夏浚钟              

“太丘社”是远古商族一支先民从崇拜发展到到上帝信仰的神地,说他厚重是因为他承载了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的全部的信仰内涵,他包罗了远古先民从食物崇拜、生殖崇拜到皇天上帝崇拜及祖宗神崇拜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部宗教信仰的起源与发展的教科书。坐落在河南省永城市太丘镇丘庙村下的“太丘社”是远古商部落社、殷商国社、殷商遗族宋社、宋桑林之社、汉社、隋唐宋元明清官社的多社叠加堆积聚合之社,是远古至元的数次洪荒之力的大水带来的泥土将“太丘社”一次又一次的覆掩又重置,以至于现在仅存遗址。

一、        太丘社的厚重

太丘社的厚重来源于他的功能,《礼记·郊特牲》曰:“社,所以神地之道”,《中庸》云:“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现代学者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魏建震先生在《先秦社祀研究》一书中说“在商人的创始神话中,殷社便于天命相关。殷社成为上天表达其意志之所。”(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4月第一版180页),所以“太丘社”首先是商王、宋公通过祭祀土地神向天转达其祈愿的场所,同时也是上帝表达其意愿的场所,一切天命均通过“太丘社”授予,从孔子带弟子从鲁到宋在宋太丘社的大树下演习周礼可以看出当时的宋太丘社的社会影响力,次是汉朝廷委派官员定时祭祀天地向上天转达祈愿的场所,《史记》记载“太丘社”在公元前336年弃周与秦而去,司马迁到太丘考证采风后在《史记》中把“宋太丘社”的作用定位在与国家社稷归属的成因、九鼎的去向同步的地位,西汉朝廷在“太丘”设置敬丘候国立“汉太丘社”以事上帝,置太丘县直到东晋覆没于大水,有待于考证的是隋唐元跟踪先古的信息在著名的隋唐大运河河南段的现永城酂阳建设了第一大码头就是为了重建“隋唐太丘社”或是方便于“太丘社”的祭祀,可以肯定的是明清官府在太丘社的头上(现丘庙村)建设了官方的“土地神庙”直至六十年代被毁,所幸现存地基。

二、        太丘社的历程

太丘社是从远古大丘之上堆土为坛开始的,远古的太丘区域是土地与沼泽共存的地带,北面3里多路即是著名的古濉水,太字古通大、泰、老,所以“太丘”也有老丘、泰丘、高丘的意思,古人为了生存必须依水择高而居,远古生活在太丘周边的人们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后裔,是帝喾的次妃吞食天神使者玄鸟卵而生的殷契的子孙后代的一支群落部族,因生存环境的关系他们视莲藕为天神之物,最初他们从植物食物崇拜“莲”、生殖崇拜“莲”开始,逐渐将“莲”崇拜升华到与皇天上帝崇拜相复合的历程,现代南京人文学者郭荣梅女士 在《试析莲花文学意象的起源与发生》一文中说:“莲花......早期主要表现在生殖崇拜、神的崇拜和莲花的民俗形成等方面......生殖崇拜只是自然崇拜的一个阶段,自然崇拜又导致了人们对神的崇拜,把粗糙的观念代之以形象、具体的天国、上帝的世界。”。日本已故专攻中国夏至汉代金石文物鉴定与中国远古考古的国际级大师林巳奈夫在长期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出土的大量夏商周及汉文物后在《中国古代莲花的象征》一书中结论说:“从西周后期到战国时代虽没有发现饕餮(音taotie)依然存在的证据,但是我们可以认为在汉代前后还存在着帝的象征图像,这就是莲花。”,从1836年在“太丘社”原址农民夏公挖寨沟时出土世代保存下来的一通八瓣莲花石柱可以佐证以上定论,太丘社起初就是商族部落出于对莲的崇拜,逐渐视为天帝的象征而尊奉祭祀,同时将莲奉为社神以为社主而固定下来,从此带动了华夏民族以“莲”为上帝的几千年的宗教信仰历程,“莲”与众神道相助而生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道教与莲的关系肯定是受到“太丘社”莲神社主的影响没有异议,从佛教的起始年代与古印度的地理关系可能产生的渲染关系看,佛教的莲花宝座应是来源于“太丘社”的社主“莲帝”影响。

综上,太丘社起初是商的一支部族的图腾崇拜地,图腾物其中主要沿袭下来的是上帝的“莲”型象征,随着日月的更替逐渐演变为初始的社的形制,高丘之上是社,周围是遍地的桑树森林,所以太丘社的周边西南的桑林也是后来的“宋之桑林”,商族部落是以太丘社为基地顺古濉水逆流而上逐渐发展壮到大商丘而被夏封为商的,随着商族的壮大夺取夏桀的帝王之位,商汤王在都成“亳”(考古为今虞城县境谷熟集)立商王“亳社”,这时的“太丘社”为商族的祖社行使着护佑商族的职能,商王八迁都城均是把“亳社”的社主亦是社神随之迁移,到最后在殷墟安阳被周灭后商王社神无处安身,周定王接受吕尚即姜子牙的建议同意殷微子启将社主“莲花石柱”移至商族的老本营“太丘社”安置受祀,古代帝王之所以把社放到社会活动第一件大事去对待,主要是因为古人至高无上的“天命观”所致,即使是孔子也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进行着一切社会活动,孔子五代先祖均葬于龙亢(永城市龙岗镇),孔子由于传礼和学习的需要曾经到宋国游历,因为对“太丘社”的敬仰带弟子在“太丘社”旁一棵大树下习礼,但被宋国司马恒魋砍倒大树而离去,原因是孔子在芒砀山采石场褒贬宋国司马恒魋为自己凿制石椁的行为与恒魋结怨,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tui)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即时将“太丘社”的精华“天命”用于社会活动。公元前336“太丘社”不护佑周及秦而亡去,《史记》五次记载“宋太丘社亡”是因为经司马迁查经据典和亲到“太丘”区域采风访寻充分认识到了太丘社的神圣地位才这样在《史记》中写太丘社的,受司马迁的影响西汉朝廷在丘庙重建“汉太丘社”设置敬丘候国(汉书·地理志上,《尹湾汉墓简牍》)派敬丘候以事上帝,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就多次到“汉太丘社”祭祀天地,并获得成就大事的天命,曹操从小生活在其父费(音币)亭侯的封地太丘社南40里的费亭集(现永城市新桥镇,存世传说曹操点将台、曹操义冢七十二堌堆),从小跟随家人到太丘社参与祭祀,太丘社内的一些天命规制对曹操影响至深,其中一条“根子不正立不起旗杆”(《三国志》记载曹操之父为曹腾养子身份不明),曹操坚信天命所以至死不称帝,其子不尊父训称帝很快国破家亡。当地还传说张飞初出道是在芒砀山占山为王,两个原因使得张飞没有打家劫舍的记录反到有接济贫苦的口碑,一是说张飞以占山为王掩盖在芒砀山诸山头挖挖掘掘寻找汉墓藏之实,一说是张飞经常到当时太丘县南郊的汉太丘社上香问事时得知打家劫舍和挖掘墓葬是天命不容的事,出于对天命的敬畏张飞自觉下山而去,今天的芒砀山西北峰上还有张飞寨遗址,峰顶确有生活遗迹,还是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是民间传说故事虽然没有正式记入史籍,但其中的道理似乎能证明传说的故事真实的发生过。经考古证明的隋唐朝廷在凿挖大运河时也因为太丘社在其南十几里路的酂阳修建了河南段唯一的大码头和跨河大桥,目的是为了官府、客商去太丘社祀天祭地的方便,由于文献的断代缺失虽然没有文字记载隋唐运河在酂阳建大码头是为太丘社的原因,但依严谨的推理可以得出上述结论。五代十国时期的反反复复的特大水灾淹没掩盖了太丘社的一切,但元明清的官府依照记忆仍然在太丘社原址丘庙修建了官方神社“土地神庙”,随着宗教的多样化进程,围绕着“土地神庙”周边3里地范围建起了“老君堂”、“猪牛神庙”、“玉皇阁”、“清凉寺”、“奶奶庙”、“关老爷庙”、“曹庙”等宗教寺庙,这种在平原地区扎堆建设宗教场所的现象非常罕见,这种现象一是证明当地对天地神明信仰的执着,二是更进一步证明太丘社世世代代在官民心中的地位。

三、        太丘社的现实意义

以太丘社为民族文化和信仰发源圣地展示中心,链接芒砀山汉文化景点、商丘隋唐大运河申遗项目酂阳古码头、酂城造律台遗址、王油坊等数处龙山文化遗址、建成侯国遗址、日月湖、还金湖、陈集芒县遗址构成一近似椭圆型中华文化展示游览大观,结合特色农产品观光采摘游览,沿线以树木及林下中药材种植衬托,着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总之,太丘社从远古至新中国成立一直是官民心中的神圣之地,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全部的信仰文化内容,是民族的精神依托之地,是民族的道德裁判所,在这里官民对天命、道德敬畏虔诚,对善举陡增实施力量,对过错幡然悔悟具结悔过,他引导世人知天命、尊礼节、守孝道、行善为、过好当下、适度进取。重立太丘社聚合民族之心,找回民族信仰,挖掘弘扬中华本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

作者系永城市文史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易中天: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
《太丘神社的古代功能探讨》
十二地支本义猜想:申(之二)
虔敬的人生
像孔子那样做人,像曹操那样谋事!
3分钟了解商王朝之恐怖祭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