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陽、太平、升平、安樂四公主豔聞》
《平陽、太平、升平、安樂四公主豔聞》

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女兒,當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麽,正史上卻沒有記載。中國的史書對待女子的態度至五代爲之壹變。五代以前,不論何種女子,史書上多半會留下她們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後那樣由于前秦存在的時間極短,曆史紀錄未必完整而沒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後,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開紀錄在史冊中了。越是尊貴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謂的“女賊”往往在史書上被直呼其名。紀錄平陽公主事迹的《舊唐書》和《新唐書》壹作于後晉,壹作于北宋,但無壹記載平陽公主的名字和年齡。所以弄得後世寫武俠小說的如黃易者只好給她胡亂起個名字叫李秀甯。

唐高祖李淵共有19個女兒,平陽公主排行老三。這19個女兒當然不可能都是壹母所生。平陽公主的母親是李淵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親。說起這位窦氏,倒也是壹位奇女子。

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陝西興平)人,父親窦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帥之壹(窦毅官封上柱國。這個官名沒有對應的現代官名。北周設八個柱國大將軍統領全國官兵。勉強翻譯可譯爲方面軍司令。但是實際上這個官銜的榮譽性大于實際權力。所以和本朝開國時所封的元帥相仿。)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窦氏從小就很聰明,深受武帝喜愛,把她留在宮中當自己的女兒撫養。當時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壹個。爲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壹名突厥公主當皇後。但是武帝對這個政治婚姻很不滿意,經常讓突厥公主守空房。窦氏就經常勸說舅舅多忍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脅,全力對付南方的陳和東面的北齊。

不久,隋文帝楊堅篡奪北周皇位。窦氏恨恨地說:“我恨自己不是男子,無法爲舅舅家掃除禍患。”嚇得父親趕緊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說!這是滅門之罪!”不過窦毅由此認爲自己的女兒不是等閑之輩,當然不能隨便嫁人。于是到了女兒談婚論嫁的年紀,就搞了個比武招親的辦法。當然,這個比武招親可不是象武俠小說裏那樣擺個擂台讓大家上去和窦氏對打。窦毅讓人在大門上畫了兩只孔雀,有意招親的必須在百步外射兩箭。凡是兩箭各射中壹只孔雀眼睛的,就招爲女婿。根據現在的正史記載,李淵是相當平庸的壹個人。但是他別的好處沒有,箭法倒是相當高超的。幾十人來應試,只有李淵兩箭都射中了。

窦氏嫁給李淵後成了他的賢內助。李淵的臉上皺紋多,隋炀帝便戲稱李淵“阿婆”李淵回到家很不高興。窦氏問清原因,馬上安慰他:“這是吉兆啊,妳做的是唐國公,唐和堂諧音,阿婆是壹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當時,天子的金銮寶殿也叫做明堂。窦氏指的是李淵將來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

由于長在宮廷,窦氏對宮廷政治頗多心得。李淵養了不少駿馬,窦氏就勸他獻給愛馬的隋炀帝:“皇上喜歡鷹和馬,您是知道的,現在應該把駿馬獻給皇上,不該自己留著,否則會招人誣陷。”李淵開始還舍不得他的駿馬,後來真的被隋炀帝責問,才趕緊獻了上去。窦氏在四十五歲時去世,李淵這才細細琢磨亡妻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經常給隋炀帝送駿馬鷹犬,隋炀帝果然異常高興,很快升李淵爲將軍。李淵流著淚對兒女說:“我如果早點聽妳們母親的話,早就做上這種官了。”

扯了這許多題外話,只是想說明李淵如此平庸的壹個人,爲何會有傑出的兒女。

隋炀帝其實並不能算是個標准的亡國之君。其文才武略決不輸于曆史上任何壹位名君,至少不輸于李世民。這兩個人上台以前都不是太子,都有極好的名聲,都立下了蓋世無雙的功勞,都是靠了血腥的政變才上了台。上台之後初期的文治武功都差不多。問題是,隋炀帝比李世民少了壹些納谏的虛心又多了壹些好大喜功。這遂導致他不顧國力開鑿大運河,又遠征高麗。結果弄得天下大亂。自己也在江都掉了腦袋。

在這亂紛紛的時局中,李淵的勝出機會起初並沒有那麽大。他的地盤在遙遠的山西邊境,遠離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手下兵力也不足,不過萬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對突厥的進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長安,身邊只有壹個次子李世民跟著。如果他起兵造反,家眷立刻不保。但是皇位的誘惑力超過任何壹種親情,在周圍包括李世民在內的衆人的慫恿下,李淵于隋大業13年(公元617年)5月起兵。

由于家人都在長安作人質,李淵不敢明目張膽的稱王稱帝,對外他宣稱領兵離開自己的防地是爲了到江都去接應被困在那裏的隋炀帝。可是他的進軍路線不是東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長安。這麽幹連李淵自己都說是“掩耳盜鈴”。當然更瞞不過在長安留守的隋朝官員。長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淵的家人。逮捕名單中就包括了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紹。

這位柴紹先生在唐朝的淩煙閣24功臣中排名第14,謀略出衆,善于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壹份。消滅唐朝最後壹個對手梁師都他還是主將。李賀有詩雲:“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不過大業13年時,柴紹可沒有詩中的這股英雄氣概。聽到捉拿他的命令,他立刻撒腿就跑。跑之前還對老婆說:“妳爸爸造反,我想去和他會合。我們壹起跑肯定跑不掉,把妳留下我又怕妳會有危險,妳說怎麽辦?”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帶著目標太大,自己壹個人逃跑勝算就大壹點。平陽公主何等聰明,當然看的出這裏面的潛台詞。但是她的膽量比老公大多了,立刻說:“妳盡管壹個人走,我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到時候自有辦法。”于是柴紹就心安理得獨自逃走了。

平陽公主說她是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不過是爲了寬柴紹的心,但是她的確有自己的計劃。柴紹離開後,平陽公主立刻動身回到鄠縣(今陝西戶縣)的李氏莊園,女扮男裝,自稱李公子,將産業變賣,招兵買馬,公開與朝廷對抗。當時天下大亂,長安雖然還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圍的州縣到處都是土匪。其中最大的壹股的首領是西域來的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幾萬人。平陽公主派家童馬三寶前去遊說何潘仁歸降。不知道馬三寶使了什麽手段,勢力遠遠超過平陽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願做平陽公主的手下。這倒是和本朝太祖初上井岡山時收編王佐,袁文才頗爲相似。本朝太祖熟知史實,不知道當時是否想起過這段曆史。

言歸正傳,平陽公主收編了何潘仁後又連續收編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土匪,勢力大增。在此期間,朝廷不斷派兵攻打平陽公主。平陽公主不但打敗了每壹次進攻,而且趁機擴大戰果,連續奪取了鄠縣,武功,周至,始平等縣。隊伍也擴張到了7萬多人。平陽公主收編的這幫手下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強盜。如果沒有幾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鎮不住他們。何況兵源來自原來不相統屬的系統。能夠在短時間內將收編的烏合之衆變爲壹支百戰百勝的勁旅,取得如此大的戰績,平陽公主的組織能力和指揮能力實在是出類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這時他很高興的發現平陽公主已經爲他在關中打下了壹大片地盤。他派柴紹去迎接平陽公主。夫妻二人見面,看到妻子如此風光,不知柴紹是否會臉紅。接下來,平陽公主挑選了壹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屬于李世民的部下,與平陽公主平級。夫妻二人各領壹軍,各自有各自的指揮部(幕府)。平陽公主的這壹萬多精兵就稱爲“娘子軍”。11月9日,攻克長安。

平陽公主在關中行動的意義對建立李唐王朝來說是怎樣評價都不過分的。前面說過,李淵是個很平庸的人。雖然很有野心,卻是屬于有賊心沒賊膽的人。起兵之後稍稍遇到壹點小挫折就曾經想打退堂鼓,退回太原老巢。幸虧李世民苦勸,才勉強前進。他在渡黃河以前壹直在與隋將屈突通纏鬥。後來采取李世民的計策,用少量兵力牽制屈突通,主力直攻關中。如果沒有平陽公主在關中接應,這壹招就成了孤軍深入,是極爲冒險的。要是進攻長安不利,則後路勢必讓屈突通切斷,那時就真成了甕中之鼈了。

長安之戰後,平陽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見于史籍。直到6年之後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書上才突如其來地記了壹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壹筆還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禮與衆不同,是以軍禮下葬(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贲甲卒)。爲什麽會這樣,前面已經分析過,中國的史籍壹貫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慣帶兵的女人。古籍都是曆代壹再刪削過的。平陽公主的事迹大概就是這樣演沒的。不過根據種種史籍中的蛛絲馬迹,對這六年的情況,我們還是可以勾勒出壹個大概來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攻克長安之後,平陽公主繼續領兵作戰爲大唐打江山。李淵雖然攻克了長安,但是他不過大致控制了半個關中。他的四周都是敵人。攻克長安後,李淵立刻面對據有隴西之地的薛舉和涼州(今甘肅武威)李軌。從唐武德元年七月薛舉派兵大敗唐軍于淺水原開始至二年二月擒李軌占河西五郡爲止,李淵好不容易才安定了關中和西方。才喘了口氣,劉武周就抄了李淵的後路,攻占了李淵的老巢山西。李淵命李世民征討。李世民用了差不多兩年時間才打敗劉武周奪回山西。奠定李唐天下的壹仗是滅王世充。這壹役唐軍圍城打援,把前來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壹起幹掉了。這幾仗柴紹都有份參加。如果說平陽公主這時在長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爲傑出的將領,她當然是要參加這些決定大唐命運的決戰的。窦建德覆滅後,余部推劉黑闼爲主,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徐圓朗、高開道亦舉兵響應。他們北聯突厥,不到半年盡複窦建德舊地。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

娘子關位于太行山脈西側“井陉”西口,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與河北省交界,爲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于此才更名娘子關。“井陉”是晉中和冀中地區之間最近捷的通道,秦末韓信滅趙就是走的這條路線。山西是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屏障,無山西則中原和關中不穩,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目的就是爲了防止敵人從“井陉”進入山西。

由于沒有打敗劉武周奪回山西前平陽公主不可能駐守在此,所以平陽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進駐娘子關。那麽她之前都在做什麽呢?當然是在打仗。在沒有壹天不打仗的情況下,李淵怎麽可能讓平陽公主這樣壹員良將閑置3年多後又突然啓用呢?

平陽公主最後死于何種原因,史書上沒有說。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公元617年李淵起兵時他18歲,李建成大李世民10歲左右爲28歲,李元吉比李世民小2歲左右爲16歲。如果平陽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她應該是至少16歲了。再小就不可能爲老爹在關中搶地盤了。但是16歲又不太可能。因爲除非她和李元吉是雙胞胎,否則很少有人能夠連續三年每年生壹胎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淵起兵時她的年齡應該是20到26歲之間。這樣,到公元623年,她的年齡應該介于26至32歲之間,萬壹她是李世民的妹妹,那麽去世時不過22歲而已。古人的壽命雖然不長。但以這樣的年齡去世,對于身體強壯的武將來說,生病的可能性好像不大。結合她死時以軍禮下葬,大膽推測壹下,應該是戰死或負了重傷回到長安後創發而死的。

她戰死的情況有兩種可能。壹種可能性是在與突厥作戰時身亡。當時中國內亂,北方軍閥包括李淵在內都和突厥結盟。利用突厥攻擊自己的敵人。突厥也不把結盟當壹回事,經常入侵。山西正是突厥經常侵犯的地區。另壹種可能性則是在實行消滅劉黑闼作戰時身亡。622年11月,李淵派李建成統兵討伐劉黑闼,開始雙方互有勝負。直到12月25日才將其徹底擊潰。平陽公主駐守的娘子關就在前線,當然會率部參戰。所以死在此壹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時,則其屍體運回長安差不多要半個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備工作也差不多半個月。則時間上也吻合。

唐朝的女強人很多,公主女強人尤其多。平陽公主開風氣之先,之後又有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等。但是論才能和功績都比不上平陽公主。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家族

介紹太平公主之前,應該先談談她的家族。因爲唐代正處于貴族社會向官僚社會的過渡階段,貴族的勢力在唐代特別是在唐前期的政治中還發揮著重要作用。各地域各層次貴族之間的分化重組是唐前期政治的重要內容之壹。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下,出身和家族對壹個人生活經曆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對于處在政治漩渦中心的人物比如太平公主來說,更是如此。太平公主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李氏家族雖是皇族,但在當時並不是第壹等的高門大族。從唐高祖建立唐朝以後,幾代皇帝都對傳統的壹等大族特別是山東士族采取了又拉又打的政策,而以抑制爲主。就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還下诏禁止太原王氏、荥陽鄭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等“自爲婚姻”(《資治通鑒》卷200),以削弱山東士族的勢力。當時皇族也多與當世名臣或關中、代北貴族聯姻,而基本不與山東士族通好。這壹政策直接影響了太平公主的婚姻。

太平公主的母親是武則天。武氏家族是壹個地道的小族。武則天的父親可能是壹個木材商人,她的母親楊氏則來曆不明。武則天當皇後前後,曾編造她母親是隋宗室遂甯郡公楊達的女兒,但她的心中其實是沒有底的。因此當有人瞧不起她的家族時,她還會十分生氣。當時的人也清楚這壹點,壹直拿武氏當小族看。駱賓王在那篇著名的討伐武則天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中就直斥武則天“地實寒微”。這個小小的武氏家族與山東士族相比,有壹個很大的特點是“不守禮法”。比如我們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可以和外孫子賀蘭敏之私通;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在丈夫死後和妹夫(即唐高宗)私通,並把她的女兒也送進宮,侍奉舅舅(即唐高宗);武則天養有許多男寵爲衆所周知;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與表嫂(或表弟妹)韋皇後私通;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奸汙了表嫂(或表弟妹)楊氏(即太子妃)等。太平公主從小就生活在這樣壹個家族裏,她不可能不受到這種風氣的很大影響。

太平公主幼時常到姥姥楊氏家去。當時表哥賀蘭敏之因和楊氏私通,也常在姥姥家。在太平公主來往于姥姥家的日子裏,她可能遭到過表哥的強奸。《舊唐書·賀蘭敏之傳》說:“時太平公主尚幼,往來榮國(指武則天母親楊氏)之家,宮人侍行,又嘗爲(賀蘭)敏之所逼。俄而奸汙事發,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馬缰自缢而死”。武則天可以容忍外甥與自己的母親私通,但不能容忍他奸汙自己鍾愛的小女兒,因此這件事壹出,就堅決把賀蘭敏之除掉了。這件事發生時太平公主最大不超過8歲,它對太平公主的影響可想而知。在以後的歲月中,太平公主私生活上的混亂既與家族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有關,也與她幼時的經曆不無關系。從史書記載看,與太平公主私通的起碼有三人。壹個是“胡僧惠範,家富于財寶,善事權貴,公主與之私,奏爲聖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貨流于江、劍”。這個惠範和尚倚仗太平公主,做了許多壞事。另壹個是宰相崔氵是。崔長得很漂亮,但品性不好。他曾把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都送去侍候太子,自己也“私侍太平公主”(《資治通鑒》卷210)。還有壹個是司禮丞高戬。關于高戬,我們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太平公主之所愛也”(《資治通鑒》卷207)。電視劇寫太平公主,只寫她的情不寫她的欲,這就從大的方面不符合當時的社會風尚、太平公主的家族背景,以及她的個人經曆。

太平公主與政治

太平公主是作爲壹個政治人物活躍在曆史舞台上的。她壹生參與了三次大的政治鬥爭,並且卷入的程度壹次比壹次深,起的作用也壹次比壹次大。

早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太平公主就常常“預謀議”,但武則天沒有允許她公開從政。武則天晚期,爲了除掉給她制造了很多麻煩的男寵薛懷義,曾讓太平公主幫過忙。《舊唐書·薛懷義傳》說武則天“令太平公主擇旅力婦人數十,密防慮之。人有發其陰謀者,太平公主乳母張夫人令壯士縛而缢殺之,以辇車載屍送白馬寺”。但是《資治通鑒》卷205則說武則天“使建昌王武攸甯帥壯士毆殺之,送屍白馬寺”,似乎太平公主沒有參預此事。再查《新唐書·則天武後傳》,說是武則天“密诏太平公主擇健婦縛之殿中,命建昌王武攸甯、將作大匠宗晉卿率壯士擊殺之,以畚車載屍還白馬寺”。事情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我們已經不能詳知,合理的推論應該是:太平公主參與了這件事,但出現在公開場合的是其他人,所以公開的記錄(比如《實錄》)記的也是其他人。《資治通鑒》依據的就是《實錄》。這件事可以看作太平公主在武則天執政期與政治關系的縮影,即她只是在幕後參與謀議,而基本沒有公開出面參政。從此事還可看出,太平公主的處事態度與武則天是高度壹致的。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壹次政治鬥爭是張柬之等起兵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則天晚年,張易之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權勢沖天。他們利令智昏,大有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勢頭。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張氏兄弟將私自議論他們的邵王李重潤、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就不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們聯合起來反對二張。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起兵誅二張,迫武則天傳位于中宗,並改“周”爲“唐”。太平公主參與了這次鬥爭,但似乎只是“預誅張易之謀”,並沒有什麽實際行動。鬥爭勝利後,她因功被封爲“鎮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參與此事的原因可能有二:其壹是她作爲李氏女、武氏媳,不能容忍張氏兄弟掌權。再壹個可能是私人原因,即張昌宗誣陷她所愛的情人高戬,把高戬投入了監獄。李重潤兄妹都是唐中宗的子女,後來李重潤被追封爲懿德太子、永泰郡主被追封爲永泰公主。他們的墓規模宏大,現在經文物部門發掘整理後已成爲陝西著名的旅遊勝地了。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二次政治鬥爭是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後。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即位後,皇後韋氏想效仿武則天,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同時太平公主也從後台走到前台,神龍二年(706)開始開府置官屬,並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以至發展到與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谮毀”(《資治通鑒》卷209)的地步。由此,太平公主及其四哥相王(即後來的唐睿宗)、相王之子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都成了韋後和安樂公主圖謀掌權的最大障礙。景龍四年(710),皇後韋氏與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唐中宗。韋氏立溫王李重茂爲皇帝,自己臨朝攝政,並密謀害死小皇帝,革唐命,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聯合萬騎果毅陳玄禮等起兵,殺死了韋後和安樂公主,迎唐睿宗(即相王)即位。太平公主對這次鬥爭態度積極,不僅參與了事先的謀議,而且派兒子薛崇簡直接參加了行動。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即太平公主可以讓李氏掌權,也可以讓武氏掌權,就是不能允許韋氏占有天下。太平公主在這次鬥爭中還起了壹個重要作用,即在處理小皇帝的問題上,是她出面將小皇帝從“禦座”上提下來,讓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

太平公主參加的第三次政治鬥爭是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鬥爭。唐睿宗朝政治的焦點,是唐睿宗聯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爭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須抑制太子李隆基的勢力。爲此,太平公主極想選壹個弱小者爲太子。這就需要制造種種事端廢掉李隆基。在幾年的時間裏,她不僅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不當立爲太子,甚至召集宰相要求將太子換掉。在這些行動中,唐睿宗是站在太平公主壹邊的。例如壹次唐睿宗召宰相韋安石,說他擔心大臣都心向太子,韋安石說“此必太平之計”。當時“太平于簾中竊聽之”,大怒,立即想將韋安石下獄(《舊唐書·韋安石傳》)。這件事說明太平公主經常在唐睿宗處密謀關于太子的事情。到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在外只聞有太平公主,不聞有太子”(《舊唐書·王據傳》),左、右羽林將軍也都投靠了公主。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准備以羽林兵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廢掉李隆基。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先發制人,首先誘殺左、右羽林將軍,然後迅速除掉了參與陰謀的宰相。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于第”。

唐睿宗在位的三年中,太平公主參與政治最深。這時的她大規模培植個人勢力,試圖效仿母親武則天,幹預政治。她的企圖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很多,但起碼有這麽幾點:壹,太平公主在經濟上暴斂財物,在生活上驕奢淫佚,並縱容手下奪民財産、與民爭利,不能得到民心。二,太平公主擴充她的勢力,主要靠金錢收買,“謂儒者多窭狹,厚持金帛謝之”,以至在他手下的士人大多品性不正。這些人不是以如何將國家治理好爲宗旨,而只熱衷于權力,熱衷于維護太平公主的私利。就品德和能力而言,他們遠不如李隆基手下的宋王景、姚崇、張說等臣僚。三,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也是毫無建樹。她的政策只是想掌握權力,實現幹預政治的願望。可舉壹例。唐中宗時,安樂公主、長甯公主、上官婕妤、尚宮柴氏等壹批女人幹預政治,制定了“斜封”授官的政策。就是說,如果按正常程序授官,是由皇帝下诏封好交中書省辦理,而這些女人則納賄授官,只要交錢三十萬,那怕妳是商賈屠夫,也可以授妳官。這時的授官爲了區別正常方式,就另寫诏書“斜封”後交中書省辦理。這種官叫“斜封官”。當時以這種方式得官的“凡數千員。內外盈濫,無廳事以居”(《新唐書·選舉志》)。“斜封官”是女人幹預政治的壹個標志。睿宗初即位,姚崇、宋王景將這數千“斜封官”全部停罷,但四個月後,在太平公主幹預下,“斜封官”又全部恢複了。在太平公主看來,“斜封官”存在與否,是女人能不能幹政的壹個象征,但對民衆來說,它卻是壹種腐敗政治的體現,所以當時人說“姚、宋爲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舊唐書·柳澤傳》)。四,還有壹個更重要的因素,即自從武則天稱帝,將唐朝改姓“武”以後,朝野上下對女人幹預政治有壹種本能的警惕。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任何“女人幹政”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韋後、安樂公主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唐朝自武則天以後,陸續出現了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壹批幹政的女人。這樣壹種現象的出現,自有它社會的、種族文化的,以及個人的因素,值得很好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唐朝到太平公主以後,這種“女人幹政”的現象再也沒有出現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太平公主的死,結束了唐朝的“女人幹政”時代。

升平公主

有壹出京劇名本叫“打金枝”,講的是驸馬爺郭暖與妻子升平公主發生爭吵,壹氣之下,出手痛打了金枝玉葉的升平公主,在帝王時代,打皇帝的女兒可算是犯了殺頭抄家之罪,甚至可以誅連九族,然而,郭暖並沒獲罪,反而使升平公主成了個溫順賢淑的妻子。之所以事情會發展得這麽蹊跷,全是因爲郭家與當朝皇帝有壹段頗深的淵源。

故事的根源,要從郭暖的父親郭子儀說起。郭子儀在唐玄宗時代是駐守河北的領兵大將,當“安史之亂”暴發時,年老心疲、醉心酒色的唐玄宗撇下帝京,只顧攜帶家小往西蜀逃命,在忠國大臣們的苦苦挽留下,才勉強把太子李享留下,以便穩住民心和軍心。太子李享移駕靈武,爲了號召天下勤王義師,衆大臣把他推上皇位,立爲唐肅宗,尊西去的玄宗爲太上皇帝。新的朝廷既經成立,天下人心爲之壹振,郭子儀領精兵五萬由河北趕到靈武助陣,大大增加了唐肅宗的實力,爲大唐興複提供了基礎。于是,唐肅宗任命大兒子廣平王李極爲天下兵馬大元帥,而以郭子儀爲副元帥。其實,年輕識淺的廣平王哪裏懂得什麽用兵布陣,更不用說是沖鋒陷陣了,壹切全得仰仗于身經百戰的老將郭子儀。廣平王做大元帥只是名義,實權全在于郭子儀,從此也可見唐肅宗對他的信賴,郭子儀爲唐朝建立不朽功勳也就是從這兒開始的。

首先,唐肅宗下令他們統兵收複長安、洛陽兩京,他鄭重地對郭子儀說:“複國事成與否,全在此舉!”郭子儀當然也明白此戰的重要性,但這時安祿山的軍隊氣勢正旺,能否拿得下來,還是個未知數。既然皇上委以重任,身爲副元帥的他也只能在所不辭,因而悲壯地回答:“此行不捷。臣必死之!”他把自己的生死與皇朝的興衰緊密聯系在壹起,忠心可鑒,令唐肅宗感歎贊賞不已。

幸運的是,不久安祿山之部發生內政,安祿山被宦官李豬兒殺害,叛軍群龍無首,勢力大減;唐軍趁此時機,大舉進攻,勢如破竹,三月之內,連克東西兩京,奠定了中興唐室的基礎。肅宗回到長安後,親自到灞上去慰問攻城的將士,當著廣平王的面,肅宗稱贊郭子儀道:“中興唐室,皆卿之功。”于是加拜郭子儀爲司空,封代國公,派駐東都洛陽,負責清掃河北地區的叛軍余孽。後來,因郭子儀功高位顯,受到宦官魚朝恩等的嫉妒,他們上奏唐肅宗道:“郭子儀兵權在握,恐其生變,實爲朝廷隱患!”唐肅宗壹時聽信了讒言,削去了郭子儀的兵權。不久,由于戰況需要,又不得不再度拜郭子儀爲興平定國副元帥,並進封爲汾陽王。

等到肅宗駕崩,李俶繼位爲代宗,郭子儀又被削去兵權,改任看守肅宗墳茔的山陵使。

再往後,又有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絕進攻長安,郭子儀再壹次被朝廷征召出山爲統兵大元帥,僅憑他的威名,不費壹兵壹卒就再度保全了京城。郭子儀幾起幾落,卻仍忠心耿耿效命朝廷,唐代宗這才深悔不該對他橫加猜忌,因而賜予他“鐵券”,意即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決不再加罪于他。爲了向郭子儀表示恩寵,唐代宗除了對他給予優厚的禮遇外,還將自己嬌生慣養的掌上明珠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幼子郭暖爲妻。升平公主是唐代宗與沈後的女兒,沈後曾壹度堪稱絕代佳人,貌美如花,善良賢淑,曾深得唐代宗之寵。然而在唐代宗東征西討的時候,沈後卻失落民間,行蹤不明,唐代宗便把對沈後的寵愛轉移到升平公主身上,升平公主原本從母親那裏繼承了絕世的美貌和純良的天性,但由于父皇的嬌寵,使她養成壹副不知天高地厚的公主脾氣,時不時撒嬌發橫,宮中的人都得依著她的性子來。

以慣例而言,娶得皇帝的女兒,成爲皇家的嬌客,雖然有享不盡的富貴特權,但也決不是壹件輕松自得的事,做公主的丈夫,必須低眉俯首,言聽計從,端不得絲毫大丈夫的架子。壹般做驸馬的人大都抱有攀附之心,爲了榮華富貴,受些窩囊氣也就認了。

而這個郭暖,生就壹副剛直不阿的性格,他並不想借助皇家謀取什麽名利,因而也就不准備怎麽樣地寬縱升平公主。再說心高氣傲的升平公主,聽說要下嫁尚無功名的郭暖,心中就有些不滿,但婚姻大事也由不得自己,只好遵奉父皇之命。如此壹來,郭暖與升平公主的婚姻,從壹開頭就潛伏了矛盾的火種,只待某壹天爆發出來。新婚燕爾,升平公主見夫君儀表堂堂,氣度不凡,不禁轉憂爲喜,對郭暖也算體貼溫柔。郭暖則被升平公主的美豔吸引住了,再加上她那天真爛漫,稚氣未脫的性格,也使得這個將門虎子頗感新鮮可愛。這對小夫妻陶醉在粉紅色的新婚夢中,也著實和睦相處了壹段時間。

然而,日子壹長,升平公主的公主脾氣又開始發作了,驸馬爺郭暖可真有點不耐消受。按照郭家的規矩,每天清晨,兒孫晚輩都必須到郭子儀面前請安;而郭暖與升平公主居住的驸馬府離郭府較遠,每日請安實爲不使,于是郭家特別對他倆破例,允許他們在每月的初壹和十五早晨,到郭府問候家翁,以盡子媳之道。對這個規定,升平公主無話可說,同意執行,但每次臨行前,洗漱梳妝,總是拖拖拉拉,在郭暖的緊催慢催中勉強起程,到了郭府,總是郭家其他子媳早已站在郭子儀門下等候很久了。爲此,郭暖對升平公主滿腹怨言,但念在她公主的份上,勉強沒有追究,只是每次加緊了催促。

唐代宗大曆二年二月十五日,是郭子儀的七十壽誕,郭暖與升平公主本已商量好,這天清晨兩人壹道趕往郭府爲家翁祝壽。這天郭暖特意起了個大早,去叫升平公主起身時,升平公主卻推說受風頭痛,不願起來,叫郭暖壹人帶禮品去祝壽,代她向家翁問安。

郭暖壹聽,氣不打壹處來,心想:“平日裏妳拖拖拉拉,我都忍了;今天父,親大壽吉日,妳竟想躲懶不去!”于是往日的怨氣連同今日的怒氣壹壹同爆發出來,對著升平公主大聲吼道:“妳不就是仗著妳父親是天子嗎?我父親還不願做那皇帝呢!”講出這樣的話,實在是過于沖動,口不擇言,如此糟踏皇帝,簡直是大逆不道,罪當誅首。難怪升平公主聽了氣得面色發白,聲色俱厲地指著郭暖反擊道:“欺君罔上,罪當誅殺九族!”

郭暖這時正在氣頭上,聽了公主的話也決不相讓,心想:“妳們皇家誅不誅得了我郭家,還是問題!”因而又接著教訓道:“皇帝又怎樣?妳在我這裏就是郭家的媳婦,不遵孝道,我不但罵得,還能打得!”說著說著,愈發激動,壹躍而起,上前抓住升平公主猛推了壹下;升平公主見他竟然還敢動手,也更加憤怒,大聲叫道:“看我殺了妳們郭家!”郭暖聞言更加氣憤,不由地對她拳腳相加,直打得公主鼻青眼腫才住手。

“打狗還得看主人面子呢,如今竟敢打到我皇帝女兒頭上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升平公主趁郭暖轉身往郭府拜壽之機,哭哭啼啼地乘車回到皇宮,壹見到父皇,升平公主悲不自勝地撲倒在父皇腳下,聲淚俱下地訴說著她在驸馬府挨打的事,並堅決要求父皇懲辦郭家。

唐代宗見自小嬌慣的女兒被驸馬打成這副可憐模樣,自然心痛不已,也決心好好教訓壹個這個膽大妄爲的附馬;然而轉念審情度勢,覺得還是不要擴大事態爲宜,以免弄僵了與郭家的關系。主意既定,他先對女兒好言安慰壹番,然後心平氣和地勸解道:“就算事情如妳所述的那樣,爲父也不便過于幫妳。做天子並不是天下盡歸妳所有,也不可爲所欲爲,這個妳不能不了解。妳是郭暖的妻子,就應謹守婦道,依從夫君,夫妻和睦爲是。”待升平公主怨氣稍平,就命她速回驸馬府,不可再事喧鬧。

升平公主雖然心有不甘,但見父皇尚對郭家忍氣吞聲不予計較,自己如果不知趣地再鬧下去,不但沒有娘家可資倚仗,到頭來還得吃虧。升平公主畢竟是個聰明人,她趕緊調整了自己內心的情緒與表面的態度,乖乖地離開皇宮,返回了驸馬府。

就在公主回宮告狀之際,郭暖前去給郭子儀拜壽,郭子儀見他只身而來,又有些暗藏不安,心中起了疑慮,壹再追問,才問明了原由。郭子儀聽說兒子居然打了金枝玉葉的升平公主,驚懼之余,立刻命人將膽大包天的逆子用繩索綁了,親自押解上殿,到唐代宗面前請罪。郭子儀跪在殿下,叩頭稱罪,驚慌不已;座上唐代宗卻哈哈大笑,命左右扶起郭子儀,並爲郭暖松綁,若無其事地開說道:“俗語說: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兒女閨房之事,何足計較。”郭子儀見皇上心存大度,不予追究,心緒也放寬了不少,稱謝回府後,仍然把郭暖痛打了壹頓,以示教訓。從此後,郭子儀對唐皇朝更加忠貞不二,他的行爲也帶動了壹大批與他有關系的將領,忠心耿耿地爲皇朝效命。

經過這壹次的折騰與教訓,升平公主好似脫擡換骨般地發生了改變,性情柔順,端莊賢淑,壹心壹意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循規蹈規地扮演著郭家媳婦的角色。

在她的教育下,他們的壹雙兒女也都安份守紀不辱家風。兒子作到大司農,壹生忠耿清廉,壹絲不苟;女兒嫁給唐憲宗爲後,就是曆史上以賢德著稱的郭太後,在唐憲宗駕崩時,她年幼的兒子唐穆宗繼位,宦官們要求她臨朝聽政,郭太後則稱:“昔武後稱制,幾傾社稷,我家世守忠義,非武氏之類也。太子雖幼,但有賢相輔之,何患國之不安?”而郭氏子弟在朝中爲官的,也由郭太後之兄郭钊領銜啓奏雲;“爲避嫌隙,臣請先率諸子辭官歸田。”郭氏家風,由于升平公主的收斂從賢而流布後代。因此,郭暖“打金枝”的故事也流傳後世,爲人津津樂道。

安樂公主

李顯共有八女四子,其中,只有李重潤、永泰公主、長甯公主、安樂公主是韋皇後親生的。其它的公主皇子是:李重福、李重俊、李重茂、永壽公主(她早死,追封永壽公主)、宜城公主、新平公主、定安公主、成安公主。

現在,嫡出的李重潤與永泰公主都死了,做爲嫡出的小女兒,安樂公主自然享有極度的尊榮。其它的公主皇子根本不能與她相比。

安樂公主看不起庶出的現太子李重俊,常對他指手劃腳,嘲弄譏諷,如對仆役。

李重俊終于忍無可忍,于公元707年七月,發動兵變,殺死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但是安樂公主這天正好回了皇宮,逃過壹難。

聞聽變亂,李顯、韋氏與安樂都嚇得抖成壹團,上官婉兒卻非常沈著應變,請求中宗親臨城樓督戰,果然平定事態。

李重俊被殺

此時,被父母寵得無法無天的安樂公主,早已忘了親哥哥姐姐當年對自己的友愛禮讓,更不記得他們的慘死了。她反而暗暗慶幸,幸虧他們早死了,否則,哥哥爲皇太子,姐姐爲嫡長女,幾時才輪到我安樂出頭呢?

于是,她賴著父親,要求讓自己頂上哥哥李重潤的位子,當“皇太女”,韋氏也大力附和。但是太平公主自然是不會讓她們得逞的。于是最後,還是李重茂接任了皇太子。

壹樣不成,再弄第二樣。

安樂公主的驸馬武崇訓死在兵變中,安樂公主趁機向李顯提出,自己與驸馬情義深重,日後定會與驸馬合葬,因此,現在就要讓武崇訓的墳墓尊稱爲“陵”,自己身後才好也葬在裏面。————總之,她安樂公主可不能讓永泰公主獨得這高人壹等的待遇。

永泰公主的爲人與慘死,朝中大臣們基本都是了解的,因此,並不反對李顯疼愛並尊崇她的行爲,但是由此及彼,也要給予安樂公主、甚至給她的丈夫,大臣們就不幹了。

由給事中盧粲出面,再三上書,堅決地反對李顯的這壹行爲。

李顯本就覺得此事不妥,此時也就收回了對安樂公主的承諾。

安樂公主大怒,不久,硬是逼著李顯將盧粲貶到河南去當壹個州官。

至于她是不是當真與武崇訓夫妻情深呢?

事實是:老公武崇訓于該年七月死于非命,安樂公主連百日都沒過,就跟前夫的堂弟武延秀私通上了。(這個武延秀,倒是個很漂亮的小白臉,因此曾經被武則天送到塞外去和親,結果人家嫌他不是正宗的李家子弟,給退了回來。)

這年的十壹月,尚在新寡中的安樂公主便再次穿上了嫁衣,與武延秀成婚了。

李顯與韋後親自出席這場婚禮,並在皇宮裏設宴,請百官都來喝喜酒。

安樂公主趁機來了個表演:她忽然跑出來向父親行禮跪拜。然後起身,站在李顯的身邊,再向王公大臣們施禮。唬得王公大臣們丟下碗箸,連忙都跪下來向她叩頭。

體會到權勢熏天的美好感覺,安樂公主越發爲所欲爲。

安樂公主這輩子,除了祖母武則天,沒有怕過任何人,現在祖母死了,她更是無所顧忌。

《太平廣記》裏便記載著這位公主連神佛都不放在眼裏的壹件事。

某年的五月初五,正是宮中鬥草會的日子。安樂公主壹慣不願落在人後,于是在搜集比鬥的物件品種時,她忽然想到了壹件東西,那就是長安泥恒寺裏維摩佶佛像的胡須。——這尊佛像的胡須可不是泥塑的,而是晉朝名人謝靈運被處死之前,親手剪下贈予寺院的。這可是被天下人都視爲奇珍的寶物,不光是善信男女,就連世間的文人墨客、鄉間野老都因爲謝靈運的關系而景仰不已。

但是現在安樂公主盯上了它。她派人去剪了壹绺來,而且因爲怕鬥草的對手們也想到這件奇物,她幹脆讓人把剩下的胡須也全部毀去。

這件稀世之物,就此毀去。只換得了安樂公主壹場鬥草會的小勝。

可就是這麽個不把神佛放在眼裏的安樂公主,居然也花費了數百萬錢,在她那豪華的新府裏修了壹座壯觀的安樂寺。當然不是因爲她皤然悔悟,而是因爲她的姑姑太平公主修了壹座寺廟,她也要修壹座更大更好的壓過姑姑而已。

同理,她又盯上了長安城裏的昆明池,要父親將這片湖泊送給自己。昆明池雖是皇家遊玩的場所,但是也是附近百姓生活漁牧的養命之源。這壹次,李顯總算清醒了壹回,始終不肯答應女兒的要求。

安樂公主大怒之下,強搶民宅民田,硬是在長安城裏又開鑿了壹個“定昆池”,意思是定要超過父親的昆明池的意思。

然後爲了填充自己偌大的庭院池宅,安樂公主又縱使家奴外出,到處強搶百姓的兒女,做爲自己的奴仆侍婢。

監察禦史上書中宗李顯,要求皇帝懲處安樂公主如此無法無天的行爲。

可是李顯壓根不聽,反倒百般爲女兒開脫。

顯而易見,中宗是把對死去的邵王李重潤及永泰公主的內疚疼惜,統統移到了這個小女兒的身上了。他對這個長得頗似愛女永泰的小女兒,愛得已經是完全沒有了理智。

時人稱,李顯是“愛壹女而取三怨(官怨、兵怨、民怨)于天下”。

如此惹來天怒人怨的安樂公主,她會有怎樣的下場?

安樂公主此時根本沒有想過自己的下場,她壹門心思地還想當“皇太女”,以後象祖母那樣當個女皇。爲了這個目的,她甚至讓自己的新婚丈夫武延秀去陪親娘韋皇後尋歡作樂,以得到母親對自己當“皇太女”壹事的首肯與支持。

韋後雖然廣納面首男寵,但是武延秀這小白臉的聰明俊俏想必比那些男人更爲出色,因此,韋後對女兒女婿的雙重“孝心”大力回報。用盡壹切方法,想要把太子拖下台來。

但到這個時候,壹向糊塗的中宗李顯,總算有點醒神了,他拒絕了妻子女兒的無理要求,並且對她們淫亂後宮的行爲表示不滿。——哎,李顯還是個糊塗蛋啊,堂堂皇帝的老婆偷人,他居然還只是表示壹點兒“不滿”?

韋皇後與安樂公主,這對被權勢色欲泡得已經極度變態的女人,發現中宗李顯對她們的態度有變,幹脆壹不做、二不休,聯同她們的奸夫壹起,將下了毒的面餅送去給李顯吃,把他毒死了。

李顯恐怕直到死,才不得不相信,曾和自己同舟共濟度過患難歲月的妻子、自己萬般寵愛的親生女兒,居然也能忍心下手害死自己。

當韋後與安樂假惺惺來看望中毒的中宗之時,李顯用最後壹點力氣,死死地瞪著這兩個惡毒的女人,壹句話還沒來得及說,就恨恨地死去了。

韋後與安樂扶立十來歲的太子李重茂爲皇帝,做她們的傀儡。

但是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他們的眼皮底下。

正當韋後與安樂公主擊掌相慶的時候,僅僅過了十三天,以李隆基爲首的軍隊便在壹個深夜突襲了皇宮,將韋後壹刀兩段。

黎明時分,軍隊沖進了安樂公主府,將正准備梳妝打扮的李裹兒也殺死在了亂刀之下。

這年的七月,新帝李旦貶韋皇後爲庶民,安樂公主爲悖逆庶人。

安樂公主李裹兒貪婪殘忍而變態的人生至此,算是真正劃上壹個句號。

她死的時候,大約是二十五歲左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隋唐系列》玄宗大治一: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党羽与窦怀贞和萧至忠之死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是誰?中國四大才女的故事 | 陽光歷史
安乐公主(李裹儿)
安樂公主
中国历代美/才女手绘图谱+人物评点
中国古代才女之八——上官婉儿:宫闱斗法惜玉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