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美丽与哀愁——记《处女之死》青春期中的生与死爱与恨 – 《处女自杀》影评

我的美丽与哀愁——记《处女之死》青春期中的生与死爱与恨

亚特 发布于:
苏菲亚·科波拉,《教父》系列导演科波拉之女。拍摄有《迷失东京》、《绝代艳后》。本片《处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是她早期的一部作品。

     我之前只认真地看过了《绝代艳后》。对我来说,她是一个十分贴近20~30 之间这一年龄段青年口味的导演。我们知道音乐和MTV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古人借诗抒意,那么流行音乐无疑是我们灵魂的外延。所以她的影片中视觉上外化的音乐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个地方,是她对光的运用。青春是可以尽情挥霍的,我们无尽的遐想,任凭喷薄的激情在空气中肆无忌惮的蔓延。对于这一切,我们的爱,我们的笑,我们的迷离,好比吸食大麻后带来的一场幻觉,炫目而虚幻。苏菲亚经常在人物和场景上打上梦幻的不真实的白光,以显现青春如梦般的气质。

      这是我在观看《绝代艳后》和《处女之死》后留下的感觉。

      我要说的是,《处女之死》是我不刻意而获得的。所以观看她是一场意外。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青春期会延续多长的时间,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界定这个所谓的年龄段。我不知道我是否已过青春期,但是对于青春期,我还是心有余悸。

      《处女之死》讲述了一个美国高中数学教师的家庭里的五位美丽的女孩,她们在最小的一个女孩自杀之后,其余的四个在一年以后同时自杀。本片是以他们的邻居的四个同样年龄段的男孩的视角和口吻描述的。虽然他们也同女孩们共同经历了青春爱的萌动,但是他们却如同大多数人一样在成长。只有那5个女孩她们永远停留在她们的花的季节。

     如果用冷酷的思维来看待她们的脆弱,我会说是不稳定的荷尔蒙导致的。因为在生长发育阶段人体的荷尔蒙在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威力,而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身体耗费大量的精力来适应和调整。所以,我们好比走在钢索上。有的人脚步稳重,顺利地走过钢索,有的人颤颤巍巍,中途就跌落了。

     但是我们不是上帝,不可能对于这些脆弱却可爱的生命无动于衷。所以亲近她们,体验她们,我们会发现,她们是熟悉的。最小的一个女孩,是最先自杀的一个。她在13岁时选择结束生命,从屋顶纵身一跃,飞向了天堂。她代表了青春期的一个阶段:幻想。这是本片中我认为脉络最清晰的一个人物描述。男孩们说她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去追寻她要的世界。

     必须承认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是从我们生存的一分一秒算起,我们就要学会接受它。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走进,因为我们是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存在。如果选择了抛弃我们什么都不是。当然我们是理智的,如果你能给出证明告诉我们另一种生存、另一种世界存在的话,我们无话可说。但是,你们不是找不到吗?!女孩寻找耶稣,如果她理解宗教的含义的话,她不会选择自杀。因为宗教的意义不是逃遁,而是发现,发现在精神领域人的神性。虽然,影片中给出了很多画面告诉我们13岁的女孩对于宗教的点滴关注,但是这只能表明她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的含义,即脱离世俗。宗教或者说画着耶稣肖像的卡片于她只是一个载体,是女孩借以传递其厌世的讯号。她说“你没有当过13岁的女孩”,以此回应医生对其曾经自杀未遂之后的质疑。可见,她的固执与自甘沉溺于其所幻想中的世界是她偏执的体现。最终的自杀,只能反映其无知与幼稚。很可能她并未体验撕心裂肺的痛苦,她也极可能并不能完全感悟这种情感,她甚至不知何谓生不如死,她并不十分看重生存,因为其价值她并未完全领悟,那么当然也就不会害怕死亡。因为死亡之于她只是随心随性的选择。

   沉溺于幻想只是青春期的一种阶段,它并不代表青春期这份人类美好情感萌发的最早阶段的大部分更加绚丽的事物——爱情。

     影片着重描写的是另外4个稍大一点的女孩的故事。她们的恋爱。

     这是我认为导演并无刻意述明的一段死前的奏章。因为男孩们也只是猜测或许如同导演一样认为:青春期的起伏不定的情绪,是会影响孩子的心性,并最终导致她们选择自杀的主因。

     但是我实在没有发现她们曾经历精神上的强烈刺激。而导演也无细致讲述她们的内心。她们只是间断的画面,所有串起叙事的是男孩们的回忆。影片中只有一段是记录了四个女孩中的一个(邓斯特——演员名称)和一个男孩(哈奈特——演员名称)之间的故事,可谓一个故事完整的小插曲。邓斯特把她的初恋奉献给了她们学校的万人迷哈奈特。他们参加舞会,在汽车里接吻,在学校的操场上亲昵,可是之后,男孩离开了女孩。影片给了男孩长大成人之后的一段自述,他解释了他当时离开的决定。大意是这样的:我在追求她之时是感情炽烈的,但是一旦我拥有了她之后,我对她的激情也就消散了。男孩的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他在追逐中享受着游戏的刺激,一旦这种刺激没有了,他就会选择下一个目标。导演并没有对其给予主观上的价值评判,她只是忠实的呈现了这一年龄段很多男生都具有的感情经历。(PS:乔什·哈奈特,如今已是一大帅哥,99年扮嫩出演顶着一个类似《老无所依》中杀手的著名阿吉桑发型。估计也是形象尽毁,但是在片中竟能成为万人迷,可见流行文化的时间性与稍纵即逝,小哈回首当年估计会冒出一身冷汗)

     但是这给邓斯特的,却是一次彻底放纵的开始。她频繁的跟不同的男生交往,在屋顶狂欢。母亲烧掉或扔掉了她的流行音乐磁盘。之后,父母关了她们紧闭。我无从获悉邓斯特的心理体验,因为导演无欲为之。或许,青春期的少女就是让人猜不透的。总之,初恋男友的背叛应该是十分强烈的打击。加上她们姐妹身上所具有的幻想基因,这件事在邓斯特身上应该能被无限放大一万倍以上。母亲将音乐的剥夺与男孩们透过电话传送的音乐的给予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它告诉我们青春期是一个与父母存在隔阂的阶段,而只有同龄人才能真正体会她们,体会彼此,但是也不竟然。男孩们的音乐尽管能够温暖她们的内心,却不能救赎她们的灵魂。

     或许父母在其中的心理辅导是缺失的,但是却不能成为苛责的对象。毕竟人是要自我成长的。最终,我只能把问题归结于她们姐妹所遗传的基因,一种源自青春期忧愁的脆弱的基因。也许影片开头13岁的女孩的自杀已经揭晓了答案,这5个女孩原本就具有一种生命的残缺,她们脆弱,在她们身上注定无法走过青春期的钢索。

      但是,我要询问,导演的意图在哪里呢?意义是否一定是生活得追逐核心。因为在《绝代艳后》中苏菲亚并没有追求意义。她只是依自己的理解记录了路易十六及其娇妻的绚烂的生活轨迹,仅此而已。但是,这种对生命的平视和关注,往往掩盖在意义的追求与探寻之下,变得黯淡了。或许在《处女之死》中,她只是透过男孩的视角,回忆了这么一段美丽却又哀愁的青春小调,曾经在那栋房子里的5个女孩,以及她们曾经牵动了男孩的心,他们对她们的爱与关怀伴随他们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

  

 

哦!那该死的青春期

Lni 发布于:

     青春期好像总有一波接一波的麻烦事,有时你自己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暴躁,一句言语戳的你怨气冲天;敏感,一个眼神刺的你泪眼迷离;忧郁,一个挫败陷落在谷底无法抽身;情绪化,有时你觉得谁都比不上你,有时你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是。和青春期有关的电影,似乎除了闹哄哄的喜剧,剩下的便是无奈、伤感和残酷。

 

The Virgin Suisides(处女自杀)

 

剧情:
      里斯本一家看上去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父亲在密歇根洲一所中学教数赖学,母亲笃信宗教,家中共有五个十多岁的女儿,从十三岁的塞西莉娅到十七岁的特里斯。小女儿塞西莉娅情绪消沉,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甚至想要自杀,这使里斯本一家的生活变得很不平静。面对家庭的巨大不安为父母者不得不去寻求法瑟.穆迪和他的协会的帮助,法瑟穆迪认为,确保女孩心理健康的办法是让她更多地去与男孩交往。真的是这样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的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
藏了一世的美丽与哀愁,从此烟消云散
宋庆龄---美丽与哀愁
【台湾】我的美丽与哀愁
OL装束,昂首低眸,展现我的美丽和哀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