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隐士的精神

隐士的精神  


作者:作家邓涛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6发表时间:2012-06-17 11:44:42

  
  隐士是一种风度,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使这种风度翩翩于数千年的历史舞台上。
  羡慕这优雅的身姿,饮酒吟诗或品茶玩月,焚香抚琴长伴流水潺潺,其实“隐”曾经是追求个人理想而施展的谋略,要么就是等待时机,要么就是欲擒故纵。终南山隐士成群,大都怀着一颗俗心,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垂钓于渭水之滨的姜太公那样好运,或是诸葛先生硬让刘玄德跑了三趟,他们都是假隐,不过在我们的这个城市,居住过两位大名鼎鼎的真隐士,在当年的东湖之滨出现了两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即后人赞叹的“凄清月照云卿圃,断续烟横孺子亭”,亦有人云:“徐亭与苏圃,清景复悠悠。”
  陆游先生曾认为隐士出了名,不能称隐士,矛头直指过隐居富春江的著名隐士严子陵,陆先生的话太绝对,名声倒不是衡量隐士的标准,隐是生活的方式,因个人阅历、艺术水平、偶尔事件等原因出名,但并未因此改变他们的与世无争的日子,南昌的这两位就过着自力更生的普通人的生活,却为城市留下了不普通的记忆,一个是东汉的徐孺子,一个是南宋的苏云卿。
  古人常用“薇蕨”来暗指潜隐之士,薇就是野豌豆,是羊齿类的草本植物,种子可以食用,嫩蕨可以吃,地下茎可制成淀粉。刘琨《扶风歌》云:“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之”,诗经中钟写有《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它们曾是隐士的食粮。隐士有名有姓的最早记载是伯夷、叔齐二位,当年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苦谏不从,武王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留下来《采薇歌》一曲。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亦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徐孺子、苏云卿倒不需要躲到山里去采薇,他们自食其力,享受自我,留一片宁静和纯净的自我空间。苏云卿先生就是以种菜养活自己,不过仪表堂堂的苏先生不像一个菜农了,东湖南岸是苏云卿的理想家园,他披荆畚为圃。《宋史·苏云卿传》:“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
  这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老人,百姓都热衷与他相处,苏云卿、严子陵两人颇相似,严先生与光武帝同学,苏先生是当朝宰相张浚的同窗,前者钓鱼,唯独不同的是苏云卿始终未仕。在好友张浚眼里,苏翁乃管乐之才,好不容易在百花洲找到他,这个四川人便遁迹无踪,给了一个叫苏圃的地方让后人怀念,“宋后得翁遗址,面揖湖山,平地数十亩,仍筑小庵以寄仰高之恩。”(宋自适《游宦纪闻》)后因城市的发展,苏圃移置于湖中小洲上,然“一锄烟雨过,双履水云轻”的“苏圃春蔬”成为南昌的名胜。
  明朝王直先生作《苏翁圃》言:
  生涯漂泊意何如,数亩荒园手自锄。松下白云随独往,门前茅草伴闲居。故人开阁劳相问,尘世浮名久已疏。明日携书还远去,此生随处乐樵渔。
  不过苏云卿是客居豫章,南昌人颇为迷茫,这是酷爱文化的群体,他们把自己城市的街道取得文质彬彬,渊明路、子固路、叠山路、阳明路,以示纪念陶渊明、曾巩(字子固)、谢枋得(字叠山)、王阳明,可都非南昌藉。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嵬伟地耸立在赣江之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却出自一过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把当时的南昌文人嘲弄得一塌糊涂,你又不得不服。许逊的西山万寿宫朝拜者如云如潮,并撰出神奇的传说,让人们在仙魔之间,正义和邪恶之间昏天暗地,使这位许昌籍的四川旌阳县长一时摆到至尊圣人的位置。
  生于南昌的八大山人让青云谱在画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可这位皇室之后、明朝遗民又哭又笑的癫狂、悲愤,让我们总和他的老祖宗朱元璋的凤阳紧紧相连,徐孺子先生终于让南昌人的文化心态得到一种平衡。质朴的南昌人无限缅怀自己的先人,他们把孺子先生当作南昌的精神象征,从孺子去世至今一千八百余年了,这样一位高官厚禄诱惑不了的隐士,在南昌人心中活了一千八百余年,徐孺子自己也许无法想到,他走进了许许多多普通南昌人的生活,和千年中时兴时衰的南昌紧紧连在了一起,他庞大的后世子孙一直为是徐孺子的血脉而自豪,拥挤的人流步入南昌的饮食街孺子路,休憩时来到孺子亭公园。古时妇女求子,八月十五夜游高士桥,抚摸石柱。(纪念徐孺子的高士桥现称高桥,已成街名),孺子衣冠冢座落在市中心地带孺子亭公园,象块基石,垫在我们这个城市的支点上,又象块秤砣,称称人心的重量。
  唐代的南昌称钟陵,在东湖之南已建有徐孺子亭,亭中有二碑,一是张九龄先生的《徐徵君碣》,一是李北海的《放生池碑》,南唐时重逢为祠,明朝嘉庆年间于祠北复建徐孺子亭,现在的孺子亭是一九三O年重修在西湖南岸。
  让我们站在孺子亭边,面对碧绿的湖水,历史的烟雾替我们掩去高楼和现代都市的喧器,以插叙的方式回到千余年前的“江南卑薄之城”南昌。
  当时中国政局不稳,宗派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军人政治、宦官政治把持着历史舞台。那是浑浊的年代,上下腐朽不堪,孺子无可奈何,尽管他“学《严氏春秋》、《京氏易》、《欧阳尚书》,兼综风角、星宿、算历、河图、七纬、推步、变易”,并说“读圣贤书,本当世用”。可他没遇上刘秀的中兴,也没能在三国乱世中一展风骚,偏偏落在垂死挣扎吊氧气的年代。徐孺子归天那年,一代奸雄曹操十三岁,蜀汉的头目刘备七岁,这位“南州高士”生不逢时,错过了和诸葛亮、司马懿、周瑜角逐的英雄年代。
  他劝诫朋友:“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徐孺子对政治生活的心态。就在这孺子亭边,徐孺子扶琴弹曲,一首《十面埋伏》遥寄汉朝的开山老祖刘邦皇帝,而面对一群败家子把神州大地弄得乌烟瘴气,孺子心里悲懑,动人的音律把湖里的鱼们都惊跃起来。
  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情结在孺子胸中回荡,到政治旋涡中去忙于你死我活的身不由己的斗争,与百姓何益,又怎能改变东汉不可逆转的亡朝命运。只有远离政治,身体力行做个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人,终成孺子的事业。
  乙
  孺子的故里一直存在争议,在城东北沥生活着一大群徐姓老老少少,他们珍爱自己的祖先,集资兴建了徐孺子纪念堂,塑起孺子像,并以壁画的形式叙述了孺子的故事,但较粗糙。我们不能怪怨孺子的后辈,他们已是煞费苦心了,和历史上的徐家祠堂、徐孺子祠、东南第一名墓孺子墓的被毁形成鲜明对照。我多次来到北沥,有次在刚落成的徐孺子纪念堂用相机拍外景,村里的老人主动驱赶调皮的“小孺子们”和移去影响景致的杂物,他们是孺子形象的守护者,让孺子和他有关的一切都给人以完美。北沥象它哺育过的徐孺子一样和依旧微波荡漾的艾溪湖相伴,在城市里不动声色,似乎暗合历史,象个隐士。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徐孺子追慕西汉南昌尉梅福之风,在梅福宅东筑室以居,大概在徐家坊的位置。
  我们翻阅烟波浩渺的文化史册,查不到徐孺子的一篇文章,一首诗,一句哲学观点,只有他的几句话,民间则流传着不知真伪的徐孺子作品。可这样一个人物竟如此深得人心,无论官僚、民众还有文人,都尊敬他,推崇他,历经千年而不衰。这是孺子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大家。他的事迹在古代成了孩子们的启蒙读本,就象我们今天上小学读雷锋、邱少云、黄继光一样,杜甫、张九龄、曾巩、王安石、文天祥一大批顶尖人物吟哦不绝。
  当然,让徐孺子先生声名远播的首推王勃,他在千古绝唱《滕王阁序》里,把徐孺子作为南昌地区“人杰”的典型人物,平心而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不少阿谀奉承之辞,就说南昌人引以自豪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王勃之前的南昌,甚至江西整个赣抚之地还真没多少人杰,也就是王勃,徐孺子获得了“中华人杰”的称誉。
  距离孺子不远,出现了两名大人物,一位是曾在南昌呆过的三国人物诸葛亮,孺子死后十三年,诸葛亮这位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人物哇哇落地,孺子让陈蕃三顾茅庐,诸葛亮让刘备三顾茅庐,在情感上都接受了对方,孺子与诸葛亮均是隐士高人,都善于呼风唤雨,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孺子一曲《钓鱼歌》,诸葛一首《梁甫吟》。但诸葛亮遇上明主,学以致用,傲然鹤立于史册,孺子则与山林为友,淡泊一生。另外一位人物是曹操的嫡孙女婿著名文学家嵇康,同是精通音律的隐士,孺子弹琴引来凤凰和玉龙,嵇康的《广陵散》天下闻名。孺子磨镜,嵇康打铁。黄琼推荐孺子,孺子“不复交”,山涛推荐嵇康,嵇康干脆写信绝交。然而黄琼死,孺子不顾年事已高,千里徒步到湖北江夏奔丧,而嵇康上刑场,交待十岁的儿子,山涛不会让儿子你成为孤儿。这种悲壮的情义让人长叹,所不同的嵇康被统治者司马昭所杀,终年三十九岁,徐孺子尽享天年,终年七十二岁。
  中国的隐土文化无疑要专题研究,他们的生活是飘逸的,徐孺子是这个群体中较早的知名隐士,他对后辈隐士的影响可谓耐人寻味,尤其是对魏晋时代隐士情趣上颇值得我们探究。
  丙
  陈蕃,是王勃序中又一人物,他少儿时代的一则故事直到今天还争论不休,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后来干脆放到高考试卷中让你去讨论。
  故事说的是陈蕃十五岁那年,独居一室,庭院、屋子很脏,有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看他,说:“小鬼,你怎么不扫干净,以接待客人呢?”小陈蕃理直气壮地回了一句“大丈夫处世,应当除天下的污浊,哪能管一间屋子!”薛勤称奇,年纪不大,却有清世之志。就这么一句话,引起后人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着说着,就争论开了。其实不过是小孩子的一句话,若陈蕃日后没有政治上的丰功伟绩,他儿时的这个故事只能是笑谈,也不会流传。
  陈蕃在历史上的评价是颇高的,范晔在《后汉书陈蕃传》里赞其“咸能树立风声,昏论抗俗。”“以仁心为己任。”他对高洁之土,尤为敬重, “悬榻”几乎成了陈蕃的专利,除徐孺子外,陈蕃在青州乐安任职时,有位叫周谬的高士,陈蕃同样特意为他置一床榻,去则悬挂起来,这在正史里有记载,不过徐孺子的那张床榻,名气更大些罢了。陈蕃与徐孺子的友情,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他们最早相识是孺子在太学求学时,陈蕃任豫章太守,二人已到推心置腹的情份上。陈蕃一到任就去孺子的住所,先看孺子,再去官府,并说“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而且积极向皇上推荐。皇上问起几位隐土的情况,谁为先后,陈蕃一一介绍后说徐孺子“角立杰出,宜当为先!”陈蕃那时身居尚书令。其实孺子不顾这世俗的名份,他完全是凭良心处世,象千里奔丧,祭老师黄琼也好,祭好友郭林宗的母亲也好,祭完就走,无需让人知道,事后都是主人猜测到他。对待太守陈蕃也一样,不管你是什么官,太守算得上地区专员兼军分区司令员了,送陈蕃从不出门,后来陈蕃才知道孺子乃“心送”,也就是站在门口,估计陈蕃已到府上了,才转身回屋。
  孺子谢绝了陈蕃和朝廷的美意,一生穷苦也不为官,豪杰能人归隐山林就是消极避世,这不客观。徐孺子“四察孝廉,五辟宰府,三举茂才”均谢绝了,连给他太原太守这样的职位也不干,最后一次朝廷聘请他是在灵帝初年,孺子已化青烟。他这样并不是不卖保举他的师友们面子,而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东汉桓灵二帝的时候,滥举成风,当时的一首童谣写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他不愿在浑浊的年代把自己高洁之躯污染,更不愿祸及亲邻,“徒以天时际遇,道无可行,扬汤止沸,已知靡益;抱薪救火,岂徒自焚,且将延及邻里”,孺子这段话不难理解,政局已无法救药,用热水丢阻止锅里沸腾的水或者说抱着木柴救火,后果可想而知。徐孺子高度的洞察能力保全了自己的终老,而在公元168年,七十余岁的陈蕃,这位为国家民族想得太多,为自己想得太少的忠清直亮之士,一直苦苦帮助东汉王朝苟延残喘的高层领导干部终固仗义直言被奸党小人所害,死前还被小人骂为“死老鬼”。浑浊的年代没有天理,应验孺子的话,“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陈蕃死前,定是心灰意冷,世上有忠就有奸,奸人得逞一时,忠士名重千古。
  陈蕃之死预示着一个王朝即将覆灭。
  陈蕃好友朱震弃官哭之,收葬陈蕃的尸体,并将陈蕃的儿子隐匿起来,自己受刑,誓受不言。就在这年,远在南昌的徐孺子也归天了。也许在天国,这对挚友方可尽情地施展才华,人生能有几个知己,不求同年生,但求同年死。他们同为杰出人物,走了不同的路,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历史往往以这种方式,给人回味,让人去悟出其中真谛。
  孺子姓徐,名字是一个现在不用的“樨”字,于是人们把它写成“稚”,徐姓来源于周朝时的徐国,在今天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512年被吴国灭亡,其国君子孙以国为姓,即徐。
  秦始皇时代也出了一个姓徐的人物,那就是徐福,此人争议颇大,在传统中国人眼里,徐福人品低卑,根本就是个骗子,炼所谓的长生不老丹哄骗皇帝,而东瀛日本国历朝历代对他却膜顶崇拜,成了日本人的“救世主”。原来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三千童男童女,携五谷百工,带着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东渡日本,推动了日本经济、文化、手工和医药的发展。现在有徐福学会对他进行专门的研究,其是非功过后世也是各执一词,有人说他是化学家、航海家,还有人说他开创中日关系史的先河。
 
 
  洁身自爱的徐孺子正是此人的十世孙,徐孺子则无可非议地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率。黄琼去世时,孺子已六十八岁高龄,徒步千里吊念恩师。孺子一生有多次奔丧活动,据说最远的一次去了山西,不用说当时交通条件落后,就放在今天高速公路纵横的时代,年迈的孺子徒步行走活动,也是壮举。孺子以祖传磨镜的手艺挣路费,没拉赞助,没开记者招待会,现在报刊大书特书徒步行走者,孺子算是他们的鼻祖,吉尼斯纪录没光顾他,他不需要。
  古人重孝,黄琼的父亲黄香就是史书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孺子之孝,让如今的宠儿娇女们脸红,古时没暖气,冬天的被子冰凉,考虑父亲徐世节老先生和母亲年龄大,他常常自己先到被子躺着,焐热了再起床,请父母休息。夏天,自己则立于床前给老爹老娘打扇送凉。
  中国文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他们恃才傲物,以至壮志难酬,其中有为孺子立传的王勃;有的遭来杀身之祸,其中有为孺子立传的范晔。文人对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情有独钟,有的一生隐居,有的一段生活采取隐居方式,他们与松林为朋,与酒茶为友,写诗作画舞墨,陶冶情操,外表或疯或癫或狂,成为文化界一大景观。孺子也是隐士,但他决不消极的隐居,不收分文,广收门徒,把自己所学传给后人,相信他们总有逢时之日。他不愿自己的门生清高无度,富人家扔在水沟的剩饭,他带着门生捞起洗净,炒成米花,分送孩子们吃。孺子儿时很聪明,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述他九岁时的一则故事,那时,他和大家常在月光下游戏,有人问:“如果月亮里头什么也没有,是不是会亮到极点呢?”古时认为月亮里有蟾蜍、玉兔、月宫,还有嫦娥、吴刚之类的仙人,故有这种问法。孺子答道:“不会,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子一样,没有它,肯定亮不了。”且不论它正误,却是一个很机智的回答。就这样一个聪明的大脑,加上后天的勤奋、美德,以及太学进修的经历,大师级人物唐澶、黄琼和父亲的调教,终成一代人杰。其师友黄琼、陈蕃等人均是中央常委级人物,孺子不在意这些,一心愿以自己的高风亮节以改变当时不良的世风。
  在南昌市志里,孺子还以社会科学家的身份出现在历史上,这主要在于他革新家禽饲养,完成了由放养到棚养的更递,并用竹筒引水灌溉以及饮食、气功等方面的独特认识。一个大知识分子,既能上得堂,又能下得田,对古今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懒于劳作的不良遗风可谓鲜明对照。
  民间广为流传孺子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故事,孺子以德服人,我们不妨提提另外一位中华民族美德的代表人物,比孺子稍晚的关羽,关公有千里送嫂之义,过五关斩六将之勇,水淹七军之智,以及对刘蜀之忠,被世人推到神的位置,可关羽以失败者的形象出现在史册上,以至头躯两地。在关公的精神世界也有许多弱点,比如喜欢听奉承之辞,也就是民间说的爱戴高帽子,大意失荆州,傲慢等。孺子与之相比,因不抛头露面,没有大气磅礴之作,象是“小人物”,其实我们的民族就要多一点象徐孺子这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生信条的“小人物”,其实他们最伟大。
  历史走到今天,一九九七年,南昌为纪念徐孺子举行了“徐孺子诞辰一千九百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北京出了个李素丽,上海出了个徐虎,南昌有个邱娥国,他们和雷锋、朱伯儒一起和遥远年代里的徐孺子形成历史的呼应。
  这就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
  
  丁
  史书记载孺子在友人郭林宗母亲墓前哭丧,不见主人,以鲜草(生刍)祭,郭林宗猜定是徐孺子,《诗经》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孺子这光辉如玉的形象已走出南昌,丰城有“徐孺子读书台”、“孺子石牌坊”、浙江义山又称“孺山”并曾有土地庙供奉孺子。
  让我们再读一遍丰城“徐氏宗祠”的长联吧:“隐逸之士堪美哉,惟我祖,甘贫穷,却征聘,不侍王侯,千载高风从古仰。”
   “轻财之人足述矣,独先公,捐粟米,赈饥荒,表厥宅里,一生大义至今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我实现源于欣赏
祝贺南昌县泗溪中徐祠堂上梁竣工庆典(徐孺子家族)(原文)
做人有种,做事讲究——读《资治通鉴》点滴
江西:名人名景名诗
连载 |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一)
豫章高士徐孺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