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话老子》连载第37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章

点此收听本章音频讲解


《白话老子》37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
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定


【解说】

《老子》分为上下篇,上篇是《道经》,下篇是《德经》。那么37章是道经的最后一章,所以它是一个《道经》的压轴之章,那么我们就要去考虑《老子》在编排或者是老子的学生后人们,在编排《道经》上篇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把37章放在最后一个章节?因为按照老子的哲学思想,他是把世界分为两个部分,所以第一章就讲什么是,什么是,然后全文81章讲什么是无为
所以,《道德经》的《道经》的最后一章,就要讲大道的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圣人的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很显然,大道显然是创生的天地万物,那么她显然是无所不能的。
什么是无为无为它不是不为,而是为的方法。大道是要从无形的层面,也就是我们前面说了无界来影响天地人万物。所以,用无为否定有为。
什么是无不为无不为,讲的是两个方面,讲的是无为的效果。一个是范围大,涵盖了天地人万物,无所不至;一个是彻底,无所不为。大道创生万物,创生天地,她是绝对的存在。她自然是想怎么影响就可以怎么影响,想怎么纠正就可以怎么纠正。那根据我们《道经》上篇学到的章节,大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具体的路径呢?
第一,是6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表示大道创生了天地万物之后,她跟天地和万物之间还有一个无形的联系,通过这个的通道,可以直接作用于天地与万物,而且始终作用于天地和万物。
第二,大道创生的天地。作为道之器,那么万物,那么人类,在天地之间能够不受干预,不受干扰的生长、繁衍和进化。那么大道自然可以通过天地,通过影响天地,而间接的影响天地之间生存的万物。
第三,圣人。圣人通了大道了,那么大道就可以借助于圣人而间接地作用于天地万物,来参赞天地之化育。这显然就是这一章后面讲的内容了。

侯王若能守之
,守住什么?守住了无为。在老子全文中,有天地、有王、有侯、有公、有圣人、有百姓、有君子、有士、有人、有民,等等,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定位。那么,侯王的职责是什么呢?侯王职责就是守,守住无为,这就是老子给侯王的定位,实际上就是待着就好。30章讲以道佐人主者,剩下是由谁来做呢?是由有道之士辅佐就可以了。
为什么侯王只要守住就可以?因为我们知道,侯王是靠基因的遗传,世袭的帝王制。靠基因遗传,大概率侯王是平庸的,那么侯王不作为其实也可以算是无为。他可以通过选拔,选拔出贤良的文臣和武将。那么,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有有道之士,还可以有圣人来辅佐他。所以侯王只要守住,守住无为,在生活上不要奢侈过度,就可以算是好的侯王了。平庸之辈的侯王一旦有所作为,往往就是瞎折腾。
所以32章讲: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所以我们这里看到侯王是守,是守住无为。那么圣人是什么?圣人是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是昔之得一者见素抱朴;所以,这肯定是得道的象征。而守朴跟抱朴、跟抱一,有什么区别呢?
啊,就好像是守着一堆金子,但是他没有得到,眼巴巴的看着金子,还没有得到金子,更没有抱住金子。那么得一”“抱一”“抱朴,显然就已经得到了。
侯王守住无为是什么意思呢?不妄为,不干预,不作为,让万物任凭自己的自然去发展、去演化。守之呀,还不是真正的无为。但是对于侯王来说,也已经接近了无为了。

万物将自化
这里的万物指什么?其实主要还是指的人物。虽然万物可以指动物、植物以及无生命的矿物质,但是因为后面有化而欲作,显然万物指人物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是什么意思?,甲骨文的字形是由两个人的形状组成。一个是头朝下,表示从娘胎里生出来,所以头是朝下的;一个是头朝上,表示他开始站立行走,最终走向死亡。所以的汉字原意,表示人从出生到死亡之间的过程:生长壮老已。因为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有一些变,所以叫做变化。有生才有化,有生又必有死,生死之间存着诸多的变化。
那什么是自化自化就表示自己演化、自己变化。实际上,任何一种生命都有一种内在的演化的规律性。比如说,我们人类生命在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他自然会按照他的生命的节律生长壮老已。当然,一般人还是需要有学习,去继承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才能更好地走完我们这一生。
我们来看,《老子》里面的很多,这里我们不一一列举。那么我们重点的讲几个章节。
22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3章:希言自然;
25章:道法自然;
32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3章: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5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我们就发现在《老子》这里面很多。
所以,从以上的因素来看,作为普通的民或者万物,既有不好的趋势,如: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且,经常是有需要圣人的指引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自化”“自宾”“自正”“自富”“自朴”“自定。所以,不是自然就能做到自胜”“自知的。可以说能够做到自胜”“自知,已经在已经是在迈往圣人的道路了。
化而
之以无名之
无名之朴
夫亦将
不欲以
天下将
那前面说了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然后出现了这么长一段儿,而开始就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那么显然后面这么长的一段就是暗示了,其实这就是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整个过程。圣人平时是没有事可做的。国家管理层面的事情,属于侯王和他的那些三公、大臣们的具体的事务。
事实上,侯王也是属于无为之道,他并不主动的干预万物的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什么是万物的自化?比如说人类生出孩子,自然会去哺育孩子,那么孩子也按照他内在的规律生长壮老已,完成他的生命的整个周期,这就是自化,无需外来干预,自己就能做的很好。
但是,化而欲作,所谓的欲是什么?,就是躁动;,就是兴起;欲作,就是欲望兴起了,发作了。欲作,就是表示想要往一个偏离万物自化的方向去演化,它跑偏了,偏离了正常的演化的轨道。这就是不道,不在道上,不按着他的生命规定的内在的道路走。这就不应该了。所以圣人此时就要出来干预:镇之以无名之朴。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侯王也就是个摆设。守之,就是不去干预,不去影响,按照正常的他的工作流程去做。但是真要出了问题,侯王并没有能力来干预;侯王一干预,那就是有为。那圣人什么时候干预啊?化而欲作。化而欲作的意思是还在无形的层面。这个时候,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就是无为。为什么圣人能够出手干预?因为圣人能够懂得无形层面的真正的内涵,因为他已经得一了,他已经抱一了。
所以我们读《老子》啊,就要读出一些老子没有明言,但是隐含着很多精微奥妙的地方。
第一,万物化而欲作是常态,万物往往都有一种欲作的趋势。
那什么是欲?如果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来讲,万物这个欲显然跟我们现在讲的食欲、性欲不一样。古人讲食色性也,是人的自然的需求,只有超出需求的才是欲。
好比我们吃自助餐,为什么要去吃自助餐?就想多吃一点。所以吃自助餐往往就容易吃撑,因为我们有一种欲望,想吃多一点,这个欲望,超出了我们的生理需求。经常笑话的说是:扶着墙进,扶着墙出。吃东西,吃到什么程度正好啊?七、八成,离饱还差一点,就刚刚好。往往我们吃自助餐啊,吃撑了,超出十成饱,要好几天才能消化,所以这叫做欲望。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在合理的范围内,眼、耳、鼻、舌、身、意的欲望,它只要符合生命内在的规定,符合我们社会和天地的规律,那都不能算欲,都属于正常的生理需求。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欲作呢?实际上就是不知足,超出一个底线,超出了一个极限,它的标志是物极必反,这个极限一超出去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好比还是刚才吃自助餐的例子,我们吃到刚刚好的时候,吃下去的食物都有一种美味;但吃多的话,还能够品鉴、欣赏这个美味吗?
所以说,不知止,妄作,就是人的欲望。一开始,我们人类的生命都是无情无欲的,没有人的虚伪的。那么随着岁月的渐长,心中的这个伪就多了。为了人类的生存,自身的生存,往往就开始掩饰自己的内心所思所想,开始有伪。而随着岁月渐长,人类还会开始比较。有界的万物都在对待之中。当我们看到别人更有钱,更有权势,住更大的房子,穿更好的衣服,拿着一个名牌的包包等等等等,那么人心难免会因为各种因素失去平衡,难免会有各种欲望出现。这种欲望的出现,使得我们心浮气躁,躁动不安。心的变化带来的气的变化,气就开始由安静、平和、有序,变得浮躁、冒进、燥热、不安静。
我们可以看到,像过去历代的名家解读老子,对化而欲作这一句话,大家都有很多理解。
苏辙的《老子解》:譬如婴儿之长,人伪日起,故三代之衰,人情之变日以益甚。方其欲作,而上之人与天下皆靡,故其变至有不可胜言者
憨山:且而物之始化也皆无欲。化久而信衰情凿,其流必至于欲心复作。
肖天石:化而欲作,则气机动矣,生机萌矣,此天地万物之自无而之有也。人心亦然,当其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未发之前,湛然无物,而寂然不动也。及其发而有作,内而利害得失、祸福成败、死生寿夭之心,外而富贵功名、礼法兵刑、家国天下之心,均莫不纷起,而动其心,摇其神,乱其志矣。
所以,苏辙、憨山、肖天石等等注解,研读《老子》的大家们对这句话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大家可以参考。
第二,那圣人怎么知道万物化而欲作呢
37章是《道经》的最后一章,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理解这一章的有些内容已经在别的章节讲过了。
13章讲: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圣人已经把自己的身心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了,所以一切的变化、躁动都会反映在他的身体上,他的心上。圣人就好像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接收机,天地万物在气上的这种最初始的变化和未兆,都能直接的反映在他的身体上,他的心上,因为他跟天地人已经合一了。当然了,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他最重要的是已经彻底的感通大道了。
10章讲:涤除玄览。《庄子》曰: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所以无论是天地还是万物,其实圣人的内心是非常的安静,而且还涤除玄览,把这一面镜子洗得干干净净。那么,他的内心就好像是镜子一样,能够直接的照见天地万物的变化。所以16章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那么显然在这个观复的过程当中,他自然能明见到万物的化而欲作
20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俗人是向外看,所以明察万物,所以清清楚楚。但是圣人是反观的,是向内看的,所以圣人的外表表现为昏昏闷闷,表现为与俗人不同的外在的状态。
第三,圣人照见化而欲作之后,怎样去镇之以无名之朴
那怎样才能算得上圣人呢?19章讲少私寡欲才能见素抱朴。因为圣人已经完全的损去了自己的一切私欲,就能完全的合于大道,这就是跟大道完全的通畅了。圣,在说文里面解读为:通也。与什么通?自然是内与大道通,外与天地人通,所以已经到达了道家后世的庄子讲的内圣外王的境界。
为什么说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32章讲:道常无名,朴。有了跟道的通道,自然就可以有无名之朴。同时,这里也是用无名的朴,来对有名的万物。第6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说明什么呢?跟这个沟通上了。大道是一切万物的根,也是天地的根,16章讲:归根曰静。圣人就有这种静,静气。26章讲:静为躁君。所以圣人归根了,就有了静气,就能克制燥气。

无名之朴
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定
所以,这种躁动的欲,往往是有一种燥热的感觉,因为它是一种贪欲,他是不知足的,是物质的欲望。而圣人有这种无名之朴呢?它是一种相对的清静的气,那么在人的觉受上是清凉的、是平静的、是精神的;又有了玄览的精确定位,就可以靶向镇之以无名之朴的清静之气;那么万物自然就做到了不欲以静,这个欲望就自然地没有了,叫做不欲;不欲,那么,自然的就安静下来了。
13章讲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最后是以身为天下。实际上,圣人跟万物天地的通道是双向的,既可以收到天地万物而来的躁动之气,感受到这种躁动,气中还带一种信息;还可以顺着这个通道,从相反的方向输送以清净的无名之朴的道,自然镇住这种躁动,不让这种欲望继续发作;其次,安抚这种躁动,化燥为静,即不欲以静,那么天地万物也就自然的回到了稳定的运作轨道之中,天下将自定
所以,朴,在哪一章还出现过?28章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所以圣人到了修身,到了无名之朴的境界,那么他的身和天下一体,而没有分割成两个部分,就是大制不割
黄元吉祖师曰:所以内镇宫廷,外镇天下。太上治世修身之道,其一以贯之者欤!精妙地诠释了太上(老子)他的修身与治世的一以贯之的妙法。
第四,如何得到无名之朴呢?
我们看到前面老子讲的无名之朴,一定是觉得嗯,很好嘛,对不对?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怎么修炼能够得到无名之朴
初步,读经;就是读经以感应;
其次,修身;要有修身之法以积累精气;
第三,参悟;读经要深入参悟,明白天地人万物的道理;
最后,行道;行于大道,以积功累德。
第五,我们重点要理解老子的无为
第一点,在未兆的时候就要为,这才是无为
所以我们要重点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被动地顺应,而是积极主动地观测。在事情很小的时候,还在之中的时候,就开始无为了。老子的思想是在未兆的时候,容易为的时候,就要赶紧去为;而不是这个事情变化到了有形的层面,再去为,这是有为,这就晚了。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失去了容易为的时机,就败了。
第二,无为是需要一些必要条件的。
10章讲的玄览37章讲的无名之朴43章讲的天下之至柔,都是需要修出来的,是需要有大道的修为的。
第三点,吾道一以贯之
从修身一直到修之于天下,老子的思想是天地人一以贯之,在任何一个层面讲,都是修身,都是无为的道治。
第四,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指的是范围广,包含了天地人万物。天地,可以在第5章体现;那么人类呢?体现在17章、49章,67章;那么万物呢?体现在37章。37章讲的万物,主要是特指人类。但是我们可以理解,这个万物的范围很大,包含了动物、植物,甚至还包含了天地。帛书的一个版本就是:天地将自定
第五,《道经》上篇编排的道理。
所以我们来看,37章是《道经》的压轴之作,有足够的分量,有足够多的干货,把上篇很好的收尾了。而解读这一章,就要把上篇的其它章节联系起来,贯通理解,放在37章当中来考虑。把37章没有说出来的、留白的地方,用上篇的其它章节来贯通理解,就可以豁然开朗。
第六,那我们平时应该怎样无为呢?
我们学了37章,就想老子可以镇之以无名之朴,那我们怎么从这一章当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呢?我觉得,在平时随时要安静修一会儿,要随时保持觉知的状态,就能够觉察到我们内心的躁动。那么当我们内心躁动的时候,可以安静的坐一会儿;也可以读读经;也可以跟大家讨论一下,交流一下对《道德经》的理解;也可以练练动功,练练桩功。随时把自己内心的躁动,化为一种安静的、有序的状态;那么,在自己的修行范围内已经做到了无为,已经做到了镇之以无名之朴
如果我们是在修之于身的境界内,那么我们感觉到的躁动就是我们身心的问题。把这种躁动化而欲作变为不欲以静,那么就是解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如果在修之于家的境界,你自然解决了家人的部分问题。那么如果在修之于乡的境界,解决了一切跟你可能的有缘人的可能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及解译
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百读不厌的思想名著:完整版的老子《道德经》,看到存一分~
最经典的《老子》原文(《究世恒言—我说老子》)
老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