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本节的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老子是周朝的文化官员; 

第二,老子是启发孔子的古代学者; 

第三,老子是庄子笔下的博大真人。

老子是

周朝的文化官员 

关于老子这个人的身份,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认为老子的身份有三种可能,不过他把重点放在第一种,即周朝的文化官员。据司马迁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李”字与“老”字在古代相通,所以一般也称他为“老聃”。老子曾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国家的图书档案。因此,老子的学问之好是毋庸置疑的。

很多人都以为,道家不像儒家那样强调教育和学问。但是学道家可以少念书吗?错了,老子的学问其实比谁都好。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庄子,司马迁描写他“其学无所不窥”,即庄子的学问是没有书不看的。可见,道家是在了解了人间所有的学问之后,再设法提升超越,找到万物背后的根源,进而建构完整的系统。

老子到了退休的年龄,看到周朝逐渐衰败,就辞职离开。据说他骑青牛出函谷关,要前往陕西一带。今天在陕西还有一座楼观台,据说是老子讲述经典的地方。老子出关时被守关的官员拦住,拜托他写下人生的智慧。老子便留下五千多字的心得,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道德经》。

老子是

启发孔子的古代学者

在古代资料中,曾多次提到孔子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内容十分生动。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离开鲁国,前往周朝的国都,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老子就以前辈的身份开导他说:“你所说的那些懂得礼的人早已经过世了,只留下一些言论罢了。一个君子如果生逢其时,遇到明君,就随侍在旁,驾车服冕而行;如果生不逢时,遇不到明君,那就像蓬草一样,随风转移而行。我听说过,好的商人懂得把宝物藏起来,好像手中什么都没有一样。而德行高尚的君子,容貌显得谦虚,跟愚笨的人没有两样。所以你应该除去你内心的骄气和欲望、傲态与奢念,这些对你没有任何好处。我能告诉你的,不过如此而已。”

据说孔子还向老子学习过礼仪的具体操作。丧礼是当时很重要的一项礼仪,老子是这方面的专家。有一次老子帮人主持丧礼,孔子担任助手,结果在送葬途中恰好碰到日食,大地一片漆黑。古代礼制规定,晚上不能送葬,他们就停下来讨论。还没有讨论出结果,太阳又出来了。可见孔子对于礼的认识,确实深受老子的启发。

孔子最后要离开时,再度请老子给一些指导。这一次老子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了指自己张开的口。孔子一看,口中的牙齿全部掉光了,只剩下了舌头。代表柔弱胜刚强。牙齿健在之时,舌头根本不是对手。但最后谁能保留下来呢?是柔软的舌头。

据《庄子·天道》记载,孔子想把他编修的“六经”藏到鲁国西边的周王室。他为此请教老子,老子不以为然。他问孔子六经有何要点,孔子回答说“仁义”,老子就说:“其实你不必拼命提倡仁义。人的本性跟自然界一样,自己会走上轨道。”孔子努力推广教育和政治改革,在庄子笔下却被描写为“食古不化”“推舟于陆”,甚至嘲讽他是“东施效颦”。

孔子后来回到家乡,对学生们说:“我看到老子好像龙一样,乘风云而上天。”老子后来也被称作“犹龙氏”,说他好像龙一样。这正是孔子对他的描述。

老子是

庄子笔下的博大真人

《庄子·天下》谈到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说,认为老子最伟大。因为老子把握到本源,所以对于万物不会执着。他表面上做到柔弱谦下,实质上是要保持空虚状态,不去伤害万物。庄子直接引用老子的话:“知道如何争强,却持守着柔弱,宁愿做天下的仆役;知道如何显扬,却持守着暗昧,宁愿做天下的山谷。”

庄子接着描写到:“别人都要争先,他却独自居后,说'宁愿承受天下人的诟辱’。别人都求实际的利益,他却独取虚无,没有敛藏所以会有余,独立世间而绰绰有余。他立身行事,徐缓而不费力,无所作为而嘲笑智巧;别人都谋取福祉,他独自曲折不全,说'但求避免祸害’。常宽待万物,不责难别人。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是古代的博大真人啊!”

庄子如此推崇老子,是希望藉此肯定:人在乱世之中,应该以一种柔弱的姿态求得生命的保存;但在内心里面,可以因为领悟“道”而常保智慧的喜悦。

但问题是,司马迁的《史记》把老子的这篇传记称为《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子明明是法家的代表,难道与道家有关吗?确实有关。因为韩非子写过《解老》和《喻老》这两篇重要的文章。《解老》就是解释老子的重要语句,《喻老》就是用一些故事来说明老子的思想。因此,从司马迁开始,很多人都以为韩非子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但是,韩非子为何会走上法家的路线呢?因为他在两个地方动了手脚。

第一,韩非子把老子的“道”说成“理”(代表“规则”),后面又转成“法律”,这就是法家的由来。老子的“道”本来有明显的超越性,但韩非子把“道”落地,变成“合乎理性的思维”与“合法的规则”,最后发展出严刑峻法、刻薄寡恩的法家思想。

第二,韩非子改造了老子“圣人”的概念。老子笔下的“圣人”本来是指“悟道的统治者”,但韩非子认为现实中的国君就是圣人。既然国君是圣人,理应受到推崇,大臣和百姓都要为他服务,所以韩非子的法家强调“尊君卑臣”。

由此可见,韩非子的法家对道家思想有明显的误用。如果把老子的思想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庄子掌握及发挥的是“道”的部分,而韩非子掌握及发挥的是“术”的部分。“道”代表本源,“术”代表应用。庄子与韩非子的高下由此可见一斑。

老子是周朝的文化官员,退休后要出函谷关,被守关的官员拦下来,请他留下智慧财产,于是写了《道德经》这本书。但《道德经》真是这样写成的吗?如果从《道德经》这本书的内容去分析的话,就知道它的作者可能不止一个人,而是几位隐士合作的成果,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才说老子的身份有三种可能。当时正值春秋时代末期,天下大乱。许多隐士经过长期的学习、思考,再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智慧觉悟,写下各自的心得,然后汇编成《道德经》这本书。

老子是启发孔子的学者,这件事非同凡响,因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当然,这种说法的可靠性一直存在争议,但是至少可以把两人都视为对中国文化有重要贡献的古代学者。

距离老子大约两百年左右出现了庄子,庄子称老子为古代的博大真人,这是对古代思想家最高的推崇。而稍后的韩非子参考老子《道德经》的材料,发展出法家思想,使老子的角色变得有些面目模糊。

关于老子的真实身份,连西汉的司马迁也无法确定;在更早的庄子与韩非子笔下,也很少谈到老子的具体事迹。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老子《道德经》所体现的思想。在古代,著作权的观念不太明确。越到后代,一本书的作者是谁就越清楚。这间接证明了老子《道德经》的成书年代应该很早,可能是一些隐士交换心得、集思广益的成果。

对于一本书,如果作者的背景不够清楚,你会就它的内容来判断它的价值吗?或者你一定要对作者的生平与作为有所了解,才能肯定这本书的价值?也许更好的做法是把老子当成古代的一位智慧老人,设法由他的著作获得深刻的启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这些受益终生《2》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
郭店楚简本《老子》的性质
《老子》的作者是老子吗?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答案倒是很明确
《老子与《道德经》》原文及鉴赏
国学|跟着老子看世界“头头是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